APP下载

高职院校乡村振兴学院推进乡村人才培养的困境与路径

2022-03-18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办学学院院校

刘 燕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重庆 401331)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聚焦“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从中央层面连续出台一号文件,为布局我国乡村振兴这步大棋提出了战略规划和重点任务。2018年,教育系统就高等学校服务乡村振兴作出具体指南,即组织和引导高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聚焦乡村振兴的切实需求,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发挥,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作为高职院校,目标就是要立足办学定位,不断增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建设,优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体制机制,以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应用型、服务型人才为目标,教育引导青年扎根基层、走进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的“三农”工作人才、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应用成果、高水平的技术技能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理论支撑,着力巩固和深化脱贫攻坚成果。

一、高职院校建设乡村振兴学院的现实必要性

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把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必须把人才供给同乡村振兴的切实需求结合起来,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建功立业。而高职院校肩负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使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校合作、校地合作,协同建设乡村振兴学院,提高乡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效益,对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非常必要。

(一)建设乡村振兴学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党的工作重中之重就是要把‘三农’问题规划好、解决好,而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就是要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征程中,建设乡村振兴学院,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现实需要。一是建设乡村振兴学院为振兴乡村提供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目前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人才的缺乏,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需要培育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从科学文化、信息技术、管理经营等层面去培养涉农专业化技术人才,有针对性地提高从业者的劳动素质。二是建设乡村振兴学院为振兴乡村提供科学技术支撑。新时代的农业产业需要关键技术的创新,在建设乡村振兴实践项目的过程中,着力推动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与农业农村、行业企业需要对接,助力农村产业转型提质升级和区域创新型发展。凭借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对涉农项目进行跟踪指导,能够高质量地推进乡村建设,使乡村振兴学院为服务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三是建设乡村振兴学院为振兴乡村构建理论支撑。理论研究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职能之一。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可以将自身的专业优势与乡村振兴的推进态势结合起来,用生动实践支撑理论研究,在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中总结经验、提炼升华,并通过理论再指导实践,形成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可借鉴、复制、推广的宝贵资料。

(二)建设乡村振兴学院是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必然需求

新时代高职院校最自然的、主要的使命之一,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全面落实新时代高职校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兼顾高等职业教育在育人资源和育人能力上,在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结合上的优势,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提升培养乡村振兴创新型人才能力,是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自在需求。首先,新时代职业教育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类型,在培养目标上要与国家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大力发展区域乡村经济,打破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这是高职院校应承担的历史重任。其次,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办学定位的根本指向。最后,高职院校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利用产教融合、校政企结合、综合科技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支持、产业服务和技术指导,既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职业教育的独特优势,又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彰显了自身的办学价值。

(三)建设乡村振兴学院是培育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的迫切需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是高职院校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方向舵”,也是高职院校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和培养“来自乡村、留在乡村、服务乡村”人才的“导航标”。在此框架下,国家2019年起实施高职扩招百万工程,打通高素质农民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深造的通道,让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素质农民群体返乡带头增收致富,培养一批干得好、留得住、带得动的人才队伍,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因此,建设乡村振兴学院,把来自乡村的实践者培养成为服务乡村的带头人,培育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乡村人才的内生动力,是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一方面,乡村振兴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之一主要还是人才的缺乏。乡村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走出去接受高等教育的也大都留在了城市,只留下少量学历偏低或者专业技能不够的年轻人及留守儿童和老人,这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路上的短板。乡村振兴学院着力服务乡村振兴,就要吸引现有的农村人员加入技能培训,且对扩招的这部分人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农业技能水平,使之成为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使得他们更加愿意留在农村、服务农村。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要求的是整个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化、产业化。随着乡村电商直播等的快速兴起,留在农村的人想要通过当代信息技术发展当地农业经济,在外打工的人想要回到农村对家乡进行建设,但是局限于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新型技术支撑。这时高职院校联合当地建设乡村振兴学院培育当代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就有了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建设乡村振兴学院推进乡村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对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道路上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建设乡村振兴学院,为农村培育和输送人才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使命重任。但是,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建设乡村振兴学院推进乡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地受到办学模式、办学职能、办学保障等方面的制约和限制。

(一)高职院校建设乡村振兴学院的办学模式还不够成熟

目前,由于探索建设乡村振兴学院的时间还不长,各个地区的差异性亦非常明显,各种办学模式都在探索实践之中,因此乡村振兴学院的办学模式还不够成熟。一是目前乡村振兴学院是为国家战略服务的公益社会组织,主要是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人才,因此在办学的初级阶段还是以政府主导为主。但是在摸索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政策体制,也没有明确的主管指导部门,更没有明确的相关政策指令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大都处于自下而上、自发探索的办学状况,因此根据各地区的实际需求和办学资源呈现出层次不一、各不相同、百花齐放的办学模式。二是由于各地区域性地展开合作共建办学,资源可以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共享共用,可以采取最经济、最快速的方式解决办学场地、师资力量问题以及对接乡镇实践的基础资源,因此乡村振兴学院大都采取了地校共建的办学模式。但是,由于缺乏上级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办学政策不明朗,办学机制体制也无法得到明确保障,各地的乡村振兴学院建设总体呈缓慢趋势,无法很快进行复制推广。三是目前建设乡村振兴学院的地区大都在浙江、广东、江苏等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虽然中西部有的地区、企业与高职院校有共建乡村振兴学院的意向,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或者条件限制,导致目前在建的乡村振兴学院总量占比还是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整体进程。

(二)高职院校建设乡村振兴学院的办学职能还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乡村振兴学院的主要职能还是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目的是培养更多的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让这部分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展现高素质、高技能的带头作用,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服务、智囊宝库和项目实践指导。特别是现在的农村呈现出人才大量流失的趋势,乡村振兴学院就成了汇聚各种资源和人力物力智力的重要平台。但是,由于乡村振兴学院目前还未处于“全面开花”阶段,各项办学职能履职还不够到位。一是课程建设水平还不高。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标准、教学体系都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化的配套方案,包括共建共享的资源路径、地方产业与高校的专业对接等都还在摸索、磨合之中。因此,丰富课程资源的结合路径还有待不断探索,课程建设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科研能力还不足。目前乡村振兴学院的师资力量大多还是高职院校本部的教师兼职担任,由于部分教师本身对乡村振兴的服务对象就缺乏深入了解,也缺乏真正的乡村实战经验,虽然有一系列的学术论文或一些课题、专著等理论研究成果,但是总体上针对乡村振兴开展的科学技术研究、理论研究的水平还不够。三是对乡村振兴实践项目指导不够深入。乡村振兴学院其中一个重要的办学职能就是对其搭建的产学研、政校企合作平台提供技术服务,推进研究的科学技术成果向农村产业生产力转化,为新农村建设项目提供农业科技推广实践指导,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支撑能力。如上这些问题,导致乡村振兴学院对农村产业进行项目跟踪、实践指导方面,客观存在程度还不够深入、时效还不够及时、介入还不够全面等难题。

(三)高职院校建设乡村振兴学院的办学保障还不够到位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不少地方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各方驱动,以乡村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服务乡村振兴,自发探索融合产学研等各种形式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但由于各种原因,乡村振兴学院在办学伊始的热烈期待变成了后期办学的举步维艰。一方面是自发联合探索而成立的乡村振兴学院,由于缺乏上级政府的统筹规划、规范管理,还没有统一的管理运行机制,因此有利于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的体制机制缺乏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无稳定对口的专职师资保障。要保障高职院校乡村振兴学院的正常运行,首先得有一批爱农业、掌握涉农科学技术,爱农村、对农村产业发展有期望,爱农民、对培训新时代职业农民有责任感的专业师资团队。“缺人”是目前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再次是无充足的财政拨款机制作为办学保障。在乡村振兴学院的启动和运行之中,无论是场地、管理、人力、科研项目及实践基地等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是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财政支持政策作为办学运行的财政保障。据有关调查,有1/3的乡村振兴学院没有固定财政拨款的支持,即使获得财政支持的乡村振兴学院,其经费也不充足。“缺钱”也是高职院校乡村振兴学院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因此,缺乏办学保障的高职院校乡村振兴学院在近两年的建设和运行中,始终无法取得新的更多、更大突破。

三、高职院校乡村振兴学院推进乡村人才培养的突破路径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的重要性提出过准确论断:“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2]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大力建设技能型社会,更需要全党全社会增强忧患意识,切实认识到人才在国际竞争和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人才兴、农业兴,人才强、农业强,如果没有人才支撑,就无法实现乡村振兴。因此,作为乡村振兴的必备资源,人才队伍这一必备要素就必须建设好、使用好,这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以建设乡村振兴学院为依托,是高职院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服务国家战略布局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在面临新时代职业育发展过程的崭新机遇和重要挑战。乡村振兴学院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好高素质高技能的农业农村人才,唯有如此,才能创造性地为乡村振兴服务献智。因此,这要求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深度聚焦,精准施策建好乡村振兴学院,全力推进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工作。

(一)坚持一个原则: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合作

乡村振兴学院的办学宗旨就是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尤其是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坚实的保障。这要求乡村振兴学院要以农村为服务载体,以发展乡村产业经济为要务,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根本,把助力建设新时代美丽新农村作为办学终极目标,采取多种措施整合各类资源为乡村振兴战略积极主动服务、担当作为。由此,乡村振兴学院必然具有其独特的主导性和公益性。因此,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应当由政府主导,负责统筹协调,完善相关办学政策,制定发展规划,提供政策指导,明确办学要求,形成相对统一的办学体制。在这种情况下,进而探索政校地企多元合作办学模式,形成政府主导下的、相对应的、稳定的财政拨款支持机制,构建相关行业支撑、企业深度参与、地方政府支持、高职院校作为依托的多元办学主体一体化平台,通过共建共管共享,整合一体化平台资源,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责权利关系,推动政校地企多元协同建设乡村振兴学院,使多元化办学模式下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的长效机制得以巩固,有效解决办学模式不一、资金匮乏等瓶颈问题。具体的实践探索可以是:乡村振兴学院实行高职院校党委、乡村振兴学院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高职院校内部是二级学院,承担和享有二级学院应当承担的义务和相关权利;在学校外部注册成为非盈利单位,当地政府支持、企业投资、当地村民和社区、高职院校四方参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教育主管部门备案,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当地政府要根据实际需要从乡村振兴等部门选派一定数量正式工作人员形成乡村振兴学院工作专班。

(二)把准一个关键:固本培元,专家专业联动

要办好乡村振兴学院,最关键的还在于有一批真正懂农业、懂农村、懂农民的涉农专家和科技人员,他们要从内心深处愿意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服务。就高职院校来讲,就是要有一支真正深入农村去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这可以说是办好乡村振兴学院的基础性保障。为此,要聚合以高职院校科研能手、行业翘楚以及企业工匠组成的专家团队为主的师资力量,加强政府、企业、地方协同,根据地方农村产业经济特色,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兴农专业,设置相应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体系、规划实践实训项目,实现专家、专业联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体制机制。乡村振兴学院要充分利用政校地企多元主体协同办学的创新优势,积极吸引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参与到乡村振兴学院的教学、科研、实践项目的运营当中,切实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科研能力水平,提升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运用能力,为服务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乡村培育更多本土化人才,从而大力推动乡村产业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为保证拥有一批稳定、坚实、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可以采用项目负责制、合同制、聘任制等灵活方式,与专家学者签订短期或中长期的合作协议,运用项目绩效分配、学生学员评价、乡村产业效益等多维评价体系,引导专家学者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开展驻村培育,最大程度地解决乡村振兴学院师资力量不足、实践项目指导不够等现实问题,从而确保乡村振兴学院充分发挥好培育人才、振兴乡村的服务功能。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实际,可以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学院人才引进多样化,根据区域内外人才的不同情况,探索采用全职引入、柔性引入等多种方式。省级有关部门和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高职院校还要突出加强校友工作,各专业院系要协同乡村振兴学院,在学校层面建立回乡创业校友会,把具有“乡愁”情怀的优秀校友引导回乡做贡献,倡导成立回乡创业产业基金,设立优秀回乡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吸引更多校友为乡村振兴学院服务,积极投身到“三农”事业发展上来。

(三)聚焦一个重点:依托乡村,理论实践结合

高职院校乡村振兴学院的根本价值和出发点,就在于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毋容置疑的是,乡村振兴学院的办学场所与实践活动离不开乡村,办在城市的乡村振兴学院无法切实与乡村接轨,各种教学实践也无法真正落地,乡村产业经济更是无从发展。因此,乡村振兴学院办学必须紧紧依托乡村,才能精准地了解当地农村产业经济,真实地掌握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需求,推进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也才能达到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的效果和目的。要始终坚持办学在基层,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密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乡村振兴学院的中期发展规划、年度重点工作,使乡村振兴学院成为当地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点。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离不开理论,同样理论也离不开实践。在建设乡村振兴学院的过程中,要坚持依托实践项目进行理论研究,产出一批高质量的、契合农村发展需要的理论性成果。乡村振兴学院开展的相关职业培训和课程教学等等要依托正进行的实践有序推进,驻点教师提供的实践指导要围绕乡村落地项目针对性开展。乡村振兴学院建设要将村民可持续生计、乡村文化振兴相结合,会同当地政府和村委成立乡村文化研学机构或“村史馆”,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建设,注重“乡村名人能人”的培养宣传,依托学校图书馆开展“乡村阅读推广”工作,着力形成“一乡村一能人一品牌”格局。目前,一些新建的乡村振兴学院由于都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和路径可循,更需要在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经验,进而实现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才能真正达到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方面的有机结合,以理论自觉促进实践创新,以实践创新推进理论创新,互融互促,相得益彰,不断提高乡村振兴学院的育人质量,推动乡村振兴学院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规范、办学水平上的大提升,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提供最坚实的人才支撑和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办学学院院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