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2-03-18王新春尹元华
王新春,尹元华
(济南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自1989年开始,《关于高等学校开展社会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7]等国家政策,对各类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宗旨、内容、收入与分配在不同程度上做了规范的说明[1],对社会服务的要求由“强调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形式”[2]到“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3],对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提出针对性要求:“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4]“服务当地特色优势产业”[5],使职业教育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6-7]。为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现状分析
(一)研究现状
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最初源于美国,并随社会的发展进步各具特色。早期的高校社会服务,是以美国增地学院为代表的学校开展与本地区农业发展相关的服务,这为地方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提供了参考路径。随着二战以后美国经济繁荣和大学科研成果的产出,开始出现社会资本进驻大学,呈现多元投资的形式,形成校企合作新模式,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同时丰富了对高等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关系的研究,也为高职教师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了思路。21世纪,第三阶段大学社会服务的主要特点是转向社会的公共价值。这为高职教师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给出实践参考。
在国内,潘懋元(1984)[8]认为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包括社会服务技术指导、成果转让、业务咨询、职工培训、社会工作等。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没有也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而应该依据地方经济社会的特殊性来调整(吴鑫、张正义,2005)[9]。高职院校教师是落实社会服务工作的主体(David Mack,2013)[10],应具备正确的服务社会意识、交流沟通能力、学习发展能力、合作能力(文瑾、何衡平等2017)[11]。本研究中的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是指,高职院校教师为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而采取一定的措施,弱化影响和制约提供的社会服务质量和效果的因素,增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因素。
(二)发展现状
参考翟志华(2019)[12]的研究,采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横向技术服务、纵向科研经费、技术交易、非学历培训和公益性培训服务等指标来梳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概况,通过分析东、中、西部15个省份的高职院校近年来的质量年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的技术服务与社会培训发展相对稳定,陕西、贵州、甘肃等地在技术服务交易到款额和社会培训服务发展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具体为:横向技术服务到账额从2017年最少的1019万元增长至2020年最少的2282.07万元,增长了123.95%。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湖北,从14023万元增长至9584972万元,增长了682.52%。在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上,上海从2017年50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3775.59万元,增长了75倍多。15省市中2020年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经济效益最高的是浙江,效益为454337.6万元,比2017年的45504.89万元增长了近10倍。天津由2017年的670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8128.73万元,增长了12倍多。四川同样也增长12倍多,由2017年的11740万元增长2020年的144214万元。在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方面,2017年和2020年到款额最多的均为江苏省,涨幅最高的是陕西省,从2017年的1021.91万元增长至2018年的3152万元,到2020年回落到2462.27万元,增长了2倍多。甘肃、四川、贵州、上海、北京、天津6个省市的2020年到款额比2017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非学历培训到款额上,从2017年到2020年到款额涨幅最高的是浙江,从2017年的48066.27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544897.9万元,增长了11倍多。关于社会培训,2017年和2018年统计的指标为公益性培训,2019年和2020年统计的是非学历培训,包括技术技能培训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退役军人培训服务、基层社会服务人员培训服务。公益性培训和非学历培训都出现降幅的是甘肃、四川、上海和北京,浙江、河北、河南均呈现稳步增长。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国家政策、产业发展需求等外源动力,以及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内生动力驱动下,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不断努力,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也随产业结构调整而动态提升,山东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相对稳定,但还存在与产业发展有效衔接不足、融合不深等问题,迫切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多方协同,为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提供可实施路径。
二、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现状及能力提升存在问题
为对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现状及能力提升做进一步分析,本研究以山东高职教师为对象,分别对如下方面展开调研:(1)教师对社会服务认知的基本情况;(2)外部环境对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影响,包括学校、地方政府、校企合作方式等;(3)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途径及能力情况等。通过对调研结果分析发现,当前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及能力提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对社会服务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足
职称评聘是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指挥棒。教师往往会根据现有的职称评聘要求,在占比较高的论文、著作、课题、大赛指导等考核指标上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考核指标占比相对较少的社会服务付出较少,甚至没有付出。在调研的112份问卷中,只有不到30%的教师对社会服务的概念非常了解,70%的教师只是有些了解,不足30%的教师了解关于国家对高职院校和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有10.71%的教师不了解学校对教师社会服务的要求。
(二)对高职教师社会服务体制机制不完善,缺少科学的评价机制
已有的关于社会服务的国家政策大多是针对学校提出的,对教师层面的具体政策要求仍存在不明确不完善等问题。在国家政策方面,有21.43%的教师表示不了解所在的当地政府针对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的优惠政策,28.57%的教师认为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操作性不强。在学校政策方面,60%多的教师表示学校的社会服务制度多是大框架,在具体落实政策时需要一事一议。48.21%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对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没有规范的制度要求,50.89%的教师表示在学校开展为数不多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培训中,自己并没有参加培训的机会,或者会因为培训时间与日常的教学工作时间冲突而不得不放弃。
在评价方面,对高职院校的科研和教学评级机制日益完善,并且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评价,特别是对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评价则主要参照《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或者《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没有具体的指标体系。
(三)为教师提供的社会服务实践项目资源有限
高职教师可以通过培养优秀人才、开展技术研究或者项目开发、到政府部门挂职或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或者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社区教育、乡村振兴服务)等形式开展社会服务,其社会服务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往往是依托一个个具体服务项目而逐步积累。当前,政府、企业的委托项目相对有限,无法为每位老师提供实践机会。
三、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路径
调研中,84.82%的教师认为政府应该对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予以支持。有75.89%的教师表示希望学校能制定明确的社会服务管理制度,80.36%的教师希望学校有可落地实施的社会服务激励机制,尤其是在社会服务收入分配、奖励与使用方面。90.18%的教师认为有必要提升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除教师个人努力外,70.54%和75.89%的教师希望能成立专门的社会服务管理机构,搭建研发技术、课题、专利等成果转化平台。本研究从完善机制—改变认知—搭建平台—组建团队—重点孵化五个方面来探究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路径。
(一)完善机制:优化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政策环境
政府层面,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完善技能型社会建设中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保障政策,畅通、拓展教师企业实践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渠道。学校层面,修订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将教师社会服务绩效作为教师评聘指标之一。同时明确教师社会服务收入的激励机制,为教师社会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二)改变认知:增强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责任使命
高职院校教师要转变观念,提升社会服务责任的意识与使命,对应高校三大职能,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综合能力,并实现三方面能力融合发展、互相促进。要养成关注并分析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习惯,积极参与所在学校的职教重大建设项目,在建设项目中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技术技能积累等寻找自己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突破口,并将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和个人综合能力发展紧密结合。
(三)搭建平台: 拓展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渠道
通过搭建“合作项目+项目案例库+培训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名师工作室+博士(后)工作室+公共实训平台”等技术技能积累平台,让高职院校成为中小微企业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咨询服务的重要平台,使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有实实在在的平台,真真正正落地。
(四)组建团队:发挥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聚合效应
在团队人员组成上,实现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人员的多元组成,发挥各方在政策制定、产业发展方向、企业人才需求、学校师资等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为高职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奠定良好的团队基础。在团队人员结构上,实现年龄、学历、职称的梯队化,发挥团队成员“传帮带”,形成良好的教师社会服务氛围与服务能力的稳健提升。
(五)重点孵化: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项目实践
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双师”素质提升的重点之一,因此,要加大对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提升教师在企业项目开发与实施、社区项目建设与应用,以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实现孵化目标。
四、结语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地方企业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操作性、技术性、事务性问题,因此,提升教师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实际运行中的现实性技术问题的能力,是对高职校师资队伍的提升与改造。同时要树立教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引领发展和服务创新发展的理念。要完善高职教师评价体系,要从学术水平和业绩、教学能力和业绩、社会服务能力和业绩等多维度评价教师的个人水平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