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2022-03-18冉欢
冉 欢
(四川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3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1]8。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优质的教学资源。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将党中央最新理论成果带入教学的基本任务。以高校思政课为载体,推动建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有利于激励青年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锤炼风骨品质、恪守爱党爱民,将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紧密相依,奋发有为、砥砺奋斗,为实现民族复兴重任贡献青春力量。
1 生成维度: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科学内涵
准确把握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二者的关系,需要首先回答建党精神“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在明确建党精神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进而探讨建党精神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内在契合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内蕴“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求真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担当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无畏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
1.1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求真精神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即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坚持真理”在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在国家苦难的危机时刻,一些先进人士为寻求救亡图存之路,孜孜以求地引进新思想,但总以失败告终,直至马克思主义真正传入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13“坚持真理”还在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内外交困中呱呱坠地,在艰难困苦中成长壮大,在持续奋斗中迎来了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坚守理想”在于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以理想信念之魂应对新征程上可能会面临的一切风险挑战。“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求真精神不仅是建党精神的核心与灵魂,更与高校思政课的理想信念教育板块高度契合,是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将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紧密相依的精神指引。
1.2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担当精神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激励着我们党永远坚守,砥砺着我们党坚毅前行。”[2]“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于百年之前国家危亡之时承担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命。百年之前,一行青年人从衰败中国的各处齐聚上海,他们决心挽救摇摇欲坠的中国,经过长达28年的艰苦奋斗,他们推翻长期以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于新中国初建百废待兴之时承担着使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在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重任后接续奋斗,在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实现了人民富裕。“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于当下机遇与挑战并存之时承担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使命。在新的征程上,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深刻认识新矛盾新挑战,不惧风险、勇于奋斗、敢于担当,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担当精神形成丰富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之中,是上好“四史”这堂大思政课的关键内容,也是引导青年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精神动力。
1.3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无畏精神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百年来,正是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无畏精神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视死如归地斗争,李大钊、陈树湘、杨根思、黄文秀等大量共产党员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党的奋斗征程上。在1921至1949年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献出生命并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多达370多万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7万余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将生命献给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为脱贫攻坚的奋斗事业献出生命的党员同志达1 800多名。英勇斗争指面对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无畏气概。“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3],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但要真正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必须同新形势下可能会面临的一切风险挑战进行英勇斗争并赢得胜利。“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无畏精神激励着共产党人在前行道路上勇闯新的“娄山关”“腊子口”,是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部分的关键内容,是青年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使命担当的精神指引。
1.4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不负人民”是共产党人最高的价值追求,“建党精神把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相联系,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一致”[4]。“对党忠诚”体现在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恪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遵守“对党忠诚”的入党誓言,坚守人民立场,固守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围追堵截之下顺利成立,在艰难困苦之下发展壮大,在重重挑战之下走过百年,靠的就是无数党员同志的忠诚和奉献。“不负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尊重人民就是要认识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巨大作用,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信任与选择是中国共产党欣欣向荣的决定性因素。根植人民就是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之要。服务人民就是以捍卫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有助于青年学生增强党性修养、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对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起着重要作用。
2 价值维度: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大意义
探讨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必须把握建党精神同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政课本身、红色文化育人之间的关系,明确建党精神在以上各个维度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回答“为什么要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这一问题。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有利于厚植青年学生爱国情怀。
2.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走向胜利的精神指引,继承和弘扬建党精神,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实基础。百年来,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刻,更要以理想信念指引人才成长和教育事业发展。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追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不竭动力。在新长征路上,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牺牲精神和斗争精神,夯实立德树人基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原则。在新征程上,要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确保教育方向的正确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5]深刻把握建党精神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内在契合性,以高校思政课为载体,讲好建党故事、弘扬建党精神,能更好发挥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2.2 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将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途径,而思政课所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丰富与更新。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最新概括和提炼,具有一般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无法相比的时效性和价值性,是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把握其时效性和价值性,及时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材体系和教学过程之中,大力挖掘建党精神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建党精神充实和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和“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习惯等,在“主体课堂”中将建党实践的相关图片、故事、音频、视频等融入教学内容,推动建党精神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在“实践课堂”中充分发挥革命旧址、烈士陵园、纪念馆、陈列馆等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对建党精神的认知度与认同感。在“网络课堂”中利用虚拟现实等网络技术再现建党往事,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建党精神、弘扬建党精神,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总之,要及时用好建党精神这本活教材,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2.3 厚植青年学生爱国情怀的现实需要
建党精神集聚着共产党人坚守理想信念的强国之愿,凝聚着共产党人忠诚于党和人民的爱国之情,汇聚着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担当之志,聚集着共产党人不畏牺牲的报国之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之时砥砺奋斗的精神结晶,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高体现。百年来,这种精神指引着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地投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从为了革命胜利向死而生的革命烈士,到为了脱贫攻坚呕心沥血的党员干部,再到为了抗击疫情毅然逆行的中华儿女,都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最高需要。在新时期,面对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污蔑和打压,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冲击和挑战,需要强大的精神定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以红色文化教育人,以红色精神激励人,传承好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神武器。通过思政课主渠道弘扬建党精神所承载的爱国情怀,把共产党人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为代价所凝聚起的精神力量传递给学生,有助于青年学生补足理想信念之“钙”,提升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培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品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奋发有为、砥砺奋斗,为实现民族复兴重任贡献青春力量。
3 实践维度: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途径
探索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途径,要把高校思政课视为一个由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组成的有机整体,并将建党精神贯穿于整体的各个部分之中,以“主体课堂”为主渠道、“实践课堂”为主抓手、“网络课堂”为新方向,增强学生的理论思悟、现实体悟和理性感悟,进而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1 以“主体课堂”为主渠道,增强学生对建党精神的理论思悟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增强思政课思想性与理论性的重要育人资源。探索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途径,应在深刻把握建党精神生成逻辑、深刻内涵基础之上,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建党精神与课程教学的结合点置于革命先驱的真理追求与理想追寻之中、初心坚守与使命担当之中、不惧牺牲与英勇斗争之中、党性修养与人民情怀之中,以精神的强大力量引导和鼓舞学生,体现思政课教学的知识性和价值引领。推动建党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是关键,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建党精神。一是红色经典诵读法。共产党人在建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大量革命理论著作是建党精神的重要载体,是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资源。通过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领会真理力量、增强理论思悟。二是专题讨论法。针对教学专题内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教师总结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形成正确的观点和立场。三是影视资料观看法。近几年推出的《建党伟业》《光荣与梦想》《觉醒年代》《革命者》等影视作品受到众多青年人的喜爱和追捧。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引导学生掌握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深刻内涵、现实意义等,推动学生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作出“四个选择”。
3.2 以“实践课堂”为主抓手,增强学生对建党精神的现实体悟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重庆市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将校内实践教学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推动青年学生在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用心感悟之中提升对建党精神的认知度与认同感,自觉自愿地践行建党精神。在校内实践教学中,以实践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知识竞赛、故事讲演、主题展览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实现校内实践教学的多样化。首先,办好竞赛活动,激发参与热情。通过举办中共党史多语种翻译大赛、党史学习笔记比赛等,激励更多学生在建党精神的指引下成长成才。其次,讲演“建党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建党故事是集知识性、鲜活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红色资源,具有极强的育人价值。通过成立青年党史讲演团,再现“首译宣言、传播真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一大首聚、开天辟地”等建党往事,有利于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认同。最后,展览“百年硕果”,厚植家国情怀。通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勉励学生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持续奋斗。在校外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革命旧址、烈士陵园、纪念馆、陈列馆等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实现校外实践教学的常态化。高校可以将重庆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如红岩革命纪念馆、曾家岩50号、聂荣臻故居、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等纳入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学习。通过为学生搭建观实景、悟精神的实践体验平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悟建党精神,自觉成长为建党精神的宣传者和传承者。
3.3 以“网络课堂”为新方向,增强学生对建党精神的理性感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6]。网络育人阵地的占领在互联网时代尤为重要,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用好“网络课堂”,守好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传递主流价值,助力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最新概括和提炼,是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优质教育资源,必须要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网络教学平台可以突破传统思政课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强烈的感官性、信息承载量大、互动便捷等优势,要把建党精神有效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特有优势。基于强烈的感官性优势,高校可以以VR技术为支撑,将建党故事、建党精神和红色文化相融合,建设一个集图片、文字、声音、影像为一体的建党精神线上展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升对建党精神的兴趣度。针对信息承载量大的优势,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大量同建党精神、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结合点相关的生动案例、历史资料、教学课件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建党精神的基础上提升自身认同感。针对互动便捷的优势,教师可以在发布学习资料的基础上,设置思考问题和讨论话题,学生自主学习后通过互动平台回答问题和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则需要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学习情况,对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回复,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自觉成长为建党精神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4 结语
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实现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效结合,需要全面认识并准确把握三重维度。首先以生成维度为起点,了解建党精神内涵,把握其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内在契合性。其次以价值维度为指向,深入明晰建党精神对于立德树人、课程教学和青年培育的重大意义。最后以实践维度为旨归,探索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