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路径探微
2022-03-18白卫华
白卫华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精准推荐等新特征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是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2]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用人工智能教学的能力,从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实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1 结合人工智能特征创新教学理念
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必须要创新教学理念。“人工智能强大的威力:旺盛精力、超强记忆力、感知力、判断力和进化力全方位冲击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冲击课堂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甚至对有些内容的把握程度超越教师掌握的范畴。”[3]所以,基于人工智能的特性,积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学习能力,实现以教学者为中心向以受教育者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转变,以创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
1.1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强化个性化教学
传统的班级制教学模式有其科学性,受教育者能够接收相对公平的课堂教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也呈现出一些弊端。当代大学生已进入“00后”时代,网络一路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受网络海量信息和自由参与网络活动的影响,大学生一方面掌握大量的知识,另一方面形成追求民主、崇尚自由的个性。面对传统的无差别的班级教育模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大学生的个性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其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学习需求与统一灌输式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凸显,自然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4]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切实践行国家教育理念,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强化个性化教学,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的发展。
“人工智能的智慧来源于精确的算法对海量信息的分析和挖掘,并在此基础上生成新的信息,进而实现个性化的服务。”[5]人工智能这一技术解决了受教育者个性化教育需求与统一灌输教学之间的矛盾,可以有效实现统一灌输式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统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教育者可以及时精准地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偏好、价值取向、知识储备、关注的热点、情绪波动等。依据这些信息,教育者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实施教育和引导,向他们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和学习评价。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变革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抓住人工智能时代机遇,创新教学理念,在尊重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积极强化个性化教育理念,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效果。
1.2 从教学过程看,注重互动式教学
灌输式的理论讲解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受教育者在课堂上被动地学习,他们对教育内容把握到什么程度,是否理解,是否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教育者也只能根据他们的“外在”学习状态加以判断,并不能精准掌控实际教育效果,甚至会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到课率”“抬头率”有大打折扣的危险。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教育者的教学效果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跟踪和可视化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可以促进教与学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一方面,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留下的大数据痕迹,比如已学习的知识点、网络交流的信息、学习的认识和感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的热点话题、在线时长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详尽的分析,得出受教育者具体的学习效果、思想认识、价值偏好,再根据结果及时做出反馈和新的决策。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受教育者也能及时了解其课程学习、交流互动、课外拓展、作业质量、考试效果、思想动态、精神面貌、价值塑造等学习方面的反馈,并根据其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不足之处提交针对性的学习订单,在人机互动中增强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完善自己的不足,促进自己的成长。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搭建起便捷的沟通桥梁,实现了教与学的精准互动。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者既要总结好传统的教学经验,又要对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从传统的“外在”判断转变为对其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学习目标、学习效果等复杂信息进行精准分析和可视化掌控,以直观明了的方式完成复杂的教学过程,积极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的。
2 搭建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新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主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目标。
2.1 完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指:“在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教学时空中,教师采取个人或合作的方式,通过资源与内容、信息化环境与工具、评价任务、数据与反思、学习伙伴等因素,有效整合线上与线下教学各自优势、提高教学效益、体现‘五育并举’、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有计划实施的教学方式。”[6]人工智能技术给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提供了机遇。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借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大数据分析,深度挖掘对受教育者有价值的信息,积极开展线上和线下教学并促进其相互之间深度融合。在线上教学方面,一是细化知识点,录制好教学微视频提供给受教育者学习;二是科学设计随堂测试,及时检测受教育者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三是规范线上交流平台,积极开展讨论和交流,引导受教育者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四是做好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拓宽受教育者学习的边界。线上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好各网络学习平台的慕课资源。线下教学采用知识讲授、主题讨论、答疑解惑、合作学习等形式,帮助学生领会、消化课程内容。线下教学是对课程在教学目标上的深化、拓展与延伸,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深度。线下教学内容主要精选课程重点难点、时事热点,针对受教育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存在的疑惑进行梳理解答、剖析探究,引导教育者讨论交流。线下教学需教育者提前进行精心准备,在掌握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和思想困惑的基础上,结合教育者的专业兴趣,实施集体备课,进行专题授课。线下教学形式可以采取情景式教学、翻转课堂、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同时,还需要设计好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课程考核方案,力求客观全面地呈现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
2.2 注重运用算法推送教学信息
算法技术是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算法可以根据主体浏览、搜索以及言行轨迹进行即时推荐,进而使信息聚合的广度向深度拓展”[7]。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运用算法推送技术进行教育教学,主要是根据受教育者在网络活动中留下的痕迹进行标签和画像,再根据标签和画像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信息推送。借助这一技术,教育者可以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个性学习需求,实现“一对一”的信息投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达到精准思政的目的。在运用算法推送信息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受教育者精准画像,这需要通过算法技术对受教育者进行大数据分析,准确把握受教育者学习习惯、学习状态、学习需求等;其次要做到信息的精准推送,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要精准选择符合受教育者需要的信息进行针对性的推送;最后要提高推送信息的吸引力,推送的信息要能吸引“00后”大学生的目光,使其乐于接受这些信息,愿意深入学习,并自觉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修养。
2.3 积极应用预防纠偏教育手段
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必须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在人工智能时代,受教育者时时刻刻都在受到海量信息、算法推荐信息的轰炸,面对海量信息或者针对性推荐的信息,受教育者受自我认知局限、价值观偏好等影响,不一定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准确的判断,这可能会造成受教育者在思想行为上出现偏差。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预防纠偏的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和日常行为的大数据进行人工智能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已经发生的一些错误思想行为及时进行纠偏,对于可能要出现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做好预防和引导,让问题在初始阶段得以解决,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向性和前瞻性。提高预防纠偏教育手段的效果,首先要考察数据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只有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分析结果才具有指导意义。其次要把握好数据的规律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规律性是事物内部稳定的、可靠的、本质性的联系,所以把握好数据背后的规律,才能科学开展工作,才能让预防纠偏的教育手段达到育人的效果。
3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教学评价
科学的教学评价可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引导、激励和调节的功能,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提升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质量的发展。
3.1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过程性评价
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在人的不断成长中而成熟。仅仅依靠结果性评价不能科学地呈现出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发展变化的过程。过程性评价就是积极关注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并积极加以引导、修正、鼓励。大数据挖掘技术、算法技术、智能推荐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对实现过程性评价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可以建立起全面、实时、动态的教学评价系统,一边全过程地跟踪受教育者的学习过程,一边可以系统地采集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数据,从而为教学评价提供准确的、及时的参考素材。以此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教学过程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和改进,从而保障教育教学过程契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过程性教学评价一方面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尤其是针对学习相对落后,思想行为有一定偏差的学生,过程性评价形成的分析数据能及时地指导这部分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能够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让每一个受教育者能在追求自我完善过程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2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多维度评价
课堂评价和考试评价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受教育者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全面客观地体现受教育者的学习成长境况,其个性化成长就很难得到科学的指导。大数据挖掘、智能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复杂的数据进行精准的分析,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了支持,其相应的分析结果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针对性指导,满足其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体现教学评价的多维度。多维度评价是对受教育者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提升情况、素质养成等开展的综合性评价,反映为评价视角、规则、内容、过程、方式、方法、手段及管理等环节的多维性和个性化。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为每一个受教育者建立一本电子台账,完整地记录每个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和行为活动等方面的大数据,依据采集的数据,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具体环节和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切实做到多维度的教学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可以采用受教育者自评、受教育者之间互评、辅导员评价、任课教师评价等多方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的视角上,从对受教育者知识掌握的情况扩展到思维方式、情感表现、交往活动、参与状况等多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结果开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3.3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完善评价标准
人工智能时代变革了传统教学评价模式,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教学评价可以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统一,单一性评价向多维度评价的转变。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意味着评价标准与新的评价方式相匹配,这样才能达到评价的效果。标准的制定不是随意的,必须符合教学评价与受教育者成长的规律。首先,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它知识性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他知识性学科是一种工具性学科,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能熟练地用C语言编写程序就达到了学习的要求。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一样,其一方面要求受教育者掌握具体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要求受教育者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并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导实践行为。这就要求利用大数据、智能算法等技术工具对受教育者课程学习过程的大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建立起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标准及其体系。其次,坚持评价内容完整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所以对该门课程学习的评价不仅限于课堂的学习,也要注重日常学习和行为表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标准制定一定要坚持评价内容的完整性。评价内容包括四方面:一是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课程作业完成情况、讨论交流、考试成绩等;二是受教育者在课程外的校园活动情况,包括参加学校活动表现、图书借阅情况、评奖评优情况、人际交往、心理咨询等信息;三是教育者在互联网上的活动和校外的社会活动;四是坚持管理服务育人的原则,让受教育者在学校管理制度的约束下自觉管理自己的思想行为,在学校全员育人的服务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
4 提升教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教学的能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在人工智能日益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背景下,建设一支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才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性发展,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越办越好,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
4.1 创造教师应用人工智能的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2]建设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国家、地方和学校齐抓共管,多方联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国家层面看,坚持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绝对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设好应用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良好环境;从地方政府看,大力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搭建基于人工智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平台,积极开发相关教学软件,推动人工智能企业与学校进行技术合作,建立健全使用人工智能的规章制度,切实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从学校层面上看,整合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充实人工智能专业技术人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技术保障。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培训。积极组织创新教学竞赛,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教学。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对积极使用人工智能教学、科研的教师给予相应奖励。
4.2 增强教师应用人工智能的意识
当前,人工智能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势所趋。教育者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教师,但是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会取代不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8]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自觉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意识和能力。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阅读人工智能的科普性读物,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及其发展趋势有客观全面的了解。其次,弄清楚人工智能技术特点、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和流程。最后,熟练运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大数据分析、信息推荐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切实应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功能,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
4.3 优化教师使用人工智能的考核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核也体现出时代的要求,既要坚持传统考核的优势,也要体现出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考核的创新。在注重课堂教学考核的同时,也要对教师教学全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具体考核的指标要体现出教育者是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指导、教学分析等过程教学之中。对于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好地认识人工智能,用好人工智能,从而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新局面。
5 结语
为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目标,推动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是时代之需。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确立个性化和互动式的新教学理念,积极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利用算法技术,做好教学信息的推荐并及时对思想行为有偏差的受教育者进行预防和纠偏,积极开展科学的教学评价,提升教师应用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能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