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灯工琉璃手工艺研究
2022-03-18张明月
王 玮 张明月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一、博山琉璃的起源与发展
(一)博山琉璃的发展脉络
博山一直享有“琉璃之乡”的美称,一座发掘于1982年的琉璃窑炉遗址成功地将博山的琉璃文化延续至元末明初,同时这也是国内现已发掘的最早的琉璃窑炉遗址。由于博山琉璃艺术相关考古资料的缺乏,当今学术界对博山琉璃的真正起源时间还无法界定,只能暂以元末为始。如今的博山在元末时期被称为颜神镇,直至清朝雍正年间方才改名为当代人熟知的博山县,其在鲁地占据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三面环山,整体地形走势呈现南高北低的样式,无论是生物资源还是矿物资源都极其丰富,盛产白云岩、萤石、重晶石等琉璃产品制作所必需的原材料。早期的博山有三大支柱产业,分别是始于唐朝的煤炭产业、兴于宋代的陶瓷产业以及活跃于元朝的琉璃产业。琉璃艺术发展到元代时期日趋活跃,包括近几年考古发现的琉璃大部分都是产于元末时期,其中琉璃器物的类型大多都是饰品,由此可见当时博山的琉璃产业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些较为常用的饰品类琉璃用具,发展到明朝洪武时期逐渐受到了贵族阶级的喜爱,开始为宫廷提供琉璃类器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琉璃产品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甚至博山地区还衍生出了专门供奉执掌琉璃的神祇庙,同时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琉璃方面的著作《颜山杂记》,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博山地区琉璃产业发展的地理优势以及制作技艺,充分体现了琉璃业在当时博山发展中占据的显要位置。清末民初,社会环境险峻,经济发展也陷入萧条时期,此时博山琉璃产业的发展一度呈现停滞状态,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扶持下才得到复苏,博山的琉璃产业发展逐渐现代化,不仅先后成立了博山琉璃公司和博山美术琉璃厂,还通过“师徒制”的传承方式为琉璃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制作者。1904年至1986年间,相继成立的博山琉璃公司和博山美术琉璃厂为博山近代琉璃工艺的发展起到了无法泯灭的推动作用,这种“师徒制”的传承方式为琉璃行业提供人才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琉璃艺术品。
(二)博山灯工的历史渊源
博山作为历史悠久的琉璃生产发源地,在岁月的长河中积淀了许多高超的琉璃制作工艺,灯工便是其中较为精彩的一种,作为玻璃艺术创作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成型工艺之一,其制作过程主要是利用喷灯火焰对玻璃管或者玻璃棒等原材料进行加温塑形,使用镊子、刀片、铁钳、剪子、细铁条等小型工具对局部加热过的玻璃原料进行吹、焊、按等的塑造过程。博山早期使用的是类似焊接的单孔气割枪,后期工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将喷枪的枪头改变为多孔枪头,这样虽然增加了受热面积,但是弊端也随之而来,容易出现积炭现象。当代开始使用金属枪头,可以灵活调节火焰的上下位置,也可调节火焰强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灯工作品的体积。灯工琉璃艺术品种类繁多,涵盖了各类精致华美的饰品、摆件等生活装饰品,以及温度计、实验试管等实用物品。灯工工艺真正的历史起源尚无概论,西方学者大多将“琉璃珠”视为灯工技术下最早的成品,故出土于公元前5世纪的埃及琉璃珠成为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灯工制品。有关博山灯工技术具体的兴起时间和发展脉络,目前还缺乏相关记载,根据一些调研结果初步推定是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北京料器制作工艺,从这一层面上看博山灯工与北京料器是有相通之处的。虽然博山琉璃承袭了北京料器中技术改进的成果,在最初器物的制作样式上带有较为明显的相似之处,但是二者所采用的制作工具以及原材料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五六十年代的博山仍然采用的是窑炉加热的形式来进行小型工艺品的灯工成型制作,这种方法的加热效率还是远不及北京料器所使用的油灯加热后的吹气助燃法。因此,要想真正了解博山灯工技术的历史传承问题,还要以北京料器作为着手点。北京料器的概念较为宽泛,指代的是所有关于玻璃的传统工艺品,其中包含灯工技术。北京作为明清至今的国家行政中心,对外交流频繁,其琉璃制作也可谓是博采众长,吸纳了各个地方的优秀工匠,甚至学习了一部分西方传入的先进琉璃制作工艺,所以很多新技术、新产品的流行,都是由北京开始的,包括博山的琉璃花球制作工艺和玻璃鼻烟壶的内画工艺。
1958年,当时博山的琉璃工艺合作社派遣了两位工匠去往北京进行灯工技术的学习,自此博山的琉璃制作开始加入专门的灯工器物类别,最初制作的小型料兽,如猴子、梅花鹿等形态的作品大多模仿北京的器物样式,属于灯工工艺的熟悉阶段。其实博山早在灯工工艺引进之前,便尝试过对小型料兽制品的探索,而灯工的引进更是大大提高了料兽制作的精致程度,但由于此类作品体积小且造型相对单一,所以并未引起太多民众的重视。后经过工匠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突破了原本因灯工制作品体积小、造型简单而造成的不受人们重视的困境,丰富了灯工产品的表达形式和制作语言,如使用灯工来进行挂屏的产品制作,以及一些大型的琉璃料景摆件(如图1)等,都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2009年前后几位退休的老工匠创作出了现代博山的料景作品,他们充分利用灯工易于加工的工艺特点,在自行搭建的简易工作室中开始了“自由创作”,由于没有工厂以及消费者的外在束缚,这种完全建立在精神层面、不具备商品属性的琉璃制品为博山的灯工艺术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琉璃大门。2010年前后,国家开始大力扶持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博山传统琉璃工艺行业中逐渐评选出了王乃宝、孙凤军、李华刚等优秀工艺美术大师,同时也带动了博山灯工料景的持续发展。
图1 灯工料景
二、博山灯工琉璃的艺术特色分析
博山灯工琉璃作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部分,不仅具备精神层面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客观存在的物质文化功能性。传统的民间技艺往往与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等相关联,具备不同地域的审美特性。
(一)表现题材大多富含吉祥寓意
博山灯工通过料兽类、昆虫类、蔬果类、花卉类等内容来赋予美好寓意,表现形式延续着中国工艺美术的一贯规律,使用象征、谐音、比喻等手法来表达灯工匠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无限期许。例如,葫芦和白菜就是较为常见的两种灯工题材,取谐音“福禄”“百财”,迎合了广大人民的生活特性。博山的灯工匠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精彩,选用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物体来“托物言志”,其创作立场是人民大众,服务于民。
(二)表现形式呈现写实性特点
中国早期的琉璃制品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我国人民独特的审美倾向的影响,具有非透明性的色彩追求,如出现于清朝时期的鸡油黄(如图2)和金星玻璃等,博山的灯工匠人也具备这种审美倾向,追求“亮而不透”的艺术效果。博山灯工除了材料上的不透明性外,色彩方面追求一种高饱和度的表现方法,如红、黄、绿等对比强烈的色彩,在求真写实的基础上呈现颜色对比强烈、色彩冲击力大的产品特性,营造一种绚丽活泼的艺术氛围。此外,对于物体的结构塑造,灯工匠人十分注重写实表现,强调“以真为美”,无论是物体的比例关系还是空间场景等因素都是塑造的重点。例如,石榴料景每一片叶子的形态都十分自然舒展,叶面有光阴关系下的深浅变化,石榴籽粒粒分明,具有强烈的色彩效果和高度的写实性(如图3)。求真写实的艺术追求是建立在灯工匠人漫长的制作实践以及灵敏的视觉捕捉中的,其在对美好生活细心观察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调试和积累经验才逐渐练就了高超的灯工技艺,给人们带来“以假乱真”的视觉体验。
图2 鸡油黄琉璃瓶
图3 灯工石榴料景
(三)造物语言具有材美、工巧的艺术特性
博山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琉璃灯工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宽泛的创作空间。博山灯工琉璃的材料和颜色十分多样,加热后变软利于塑形,冷却后变硬便于成型,具备传统工艺美术材美、工巧的艺术特性。稳定的原料资源与悠久的琉璃制作技艺,再加上技法不断地改进,使得博山灯工琉璃成为一门独特的工艺门类,具有特殊的工艺价值。
三、博山灯工的传承与发展
(一)博山灯工的传承方式
中国传统琉璃生产方式一般经过几十道工序烧制加工而成,具有剔透无瑕的效果,不同时期的琉璃艺术能够反映不同社会背景和时代特色。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师徒、家族、作坊、社会等,灯工技术自北京引入博山地区后,先后通过了企业内部传承、社会传承、学院教育等方式来促进博山灯工的发展与创新。现如今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十分重视,传统的博山灯工几经浮沉后,终于再次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1950年后,也就是博山早期的灯工技艺都是采用企业内部传承的方式,主要是因为出口需求量大,国家为了扩大生产便号召年轻人积极向工厂内技艺精湛的老手工艺人学习,企业作为媒介维系着工匠间的合作沟通,并为他们提供权益保障,激发手工匠人在生产方面的积极性,在促进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灯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形式有所不同,博山企业内部的传承方式带有流动性和传播性的特点,是一种交流意味的研习过程,所以博山灯工艺人在学习到的基础性料兽形式中寻求突破,研发出带有博山特色的新型灯工产品,如挂屏、料景等灯工产品。当然,企业内部的传承方式也存有弊端,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模式,完全依靠年轻艺人自发地利用空余时间去参观和分析成熟工匠的灯工技巧,效率低且周期长,十分考验学习者的耐性和悟性。
后来由于西方对博山琉璃工艺品的需求加大,许多灯工艺人通过社会传承的方式进行一些操作技巧的学习,并在生产中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身技艺。这种社会传承的方式虽然能扩大灯工技艺的传承规模,壮大艺人队伍,满足市场所需,但是由于他们往往把产品的生产数量放在首位,忽略了质量因素,使得国内外消费者对博山灯工的印象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输出。近代随着工艺美术专业在各大院校的普及,博山灯工技艺也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学校通过聘请优秀的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利用工作室实践、工厂参观等调研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教育传承的方式能为博山灯工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但也存在着学习时间短、实践材料和设备分布不均、学而不深等弊端。另外,还有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方式也各有利弊,所以虽然博山灯工的传承方式呈现多样化,但是博山灯工的销售市场、创新发展以及人才供应等方面仍有很大缺陷,灯工作品“质”的要求得不到提升,社会发展面临困境。
(二)博山灯工的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精神层面的审美需求也发生了极大转变,博山灯工作为一种传统的地方手工艺品,应该更新表现形式,了解当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如极具博山灯工特色的料景产品除了创作传统的拥有吉祥寓意和写实性的作品外,可以尝试选择一些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创作题材,如可以紧跟时代潮流,创作卡通样式的玩具摆件,使琉璃产品现代化、日常化。同时,可以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宣传,还可以增加与各高校的合作互动,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政府也应该重视灯工艺术的发展,可多举办灯工方面的交流博览会等。
任何一项手工艺要获得永久发展,都必须努力寻求创新途径。所谓“创新”,并不仅仅指制作工艺的创新,鉴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许多技艺的衰落现状,此处的“创新”应先以继承为主,最大限度地恢复原有工艺,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再努力创造出能够满足当代人的物质生活以及审美需求的琉璃艺术品。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与艺术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博山琉璃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博山琉璃灯工工艺,其创新与发展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材质创新,要想在灯工琉璃所需的原材料方面寻求突破,必须建立在熟练掌握琉璃基本材质特性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技术不断实践,努力打破固有思维进行样式和制作方式的多方实践;二是表现形式的创新,博山灯工表现形式方面的创新发展需要引入高端人才,学校教育传承的方式由于存在一定弊端,还需要完善教育模式。
四、结语
博山灯工琉璃技艺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手工艺门类,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经历了社会发展的风云起伏后,仍然焕发着顽强的生命力。当代博山灯工琉璃的发展不仅继承了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特性,同时也在积极吸纳艺术类高校师生创作的现代化琉璃元素,任何一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创新,都需要经历多方面的冲突后,方能迎来新的融合再生,同时博山琉璃艺术的变迁与发展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本文从博山灯工的起源入手,阐述了与北京料器之间的历史渊源以及博山灯工的艺术特色,并通过多种传承方式的利弊研究,对当今博山灯工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通过本文可得出博山灯工虽然具备悠久的传承历史、富含丰富的艺术特色,但由于存在销售渠道的缺乏、高端人才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博山灯工琉璃产品的发展陷入瓶颈,其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结晶,传承与发展工作不容忽视。本人作为一名琉璃专业的学子,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该了解我国琉璃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努力夯实基础,积极大胆实践,争取为博山琉璃灯工的传承贡献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