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净信寺三佛殿壁画人物图式探微
2022-03-18张玉濛杨文璐
李 瑞 张玉濛 杨文璐
太原理工大学
太谷净信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东邑阳村,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最初是以尼庵的形式存在,而后改为僧院。随后在金大定年间重新修缮,但建筑规模颇小、布局简略。至明正德年间,净信寺规模得到了较大扩建,随后又经明万历和清康熙、道光等年间的修缮扩建终定型。净信寺现存两进院十四殿宇,大多为明清建筑。寺内壁画共180平方米,主要为明代绘制、清代重修的壁画遗迹,多以明代盛行的连环画形式呈现,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三佛殿壁画是其典型代表,其壁画面积达48平方米。本文笔者从三佛殿壁画人物图式内容、构图、造型、设色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太谷净信寺三佛殿壁画人物图式内容
净信寺作为佛教之地,其内容丰富的寺观壁画在体现宗教教义的基础上,蕴含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及思想内容,是我们了解古代山西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及绘画艺术特色极为珍贵的图像实物。净信寺三佛殿壁画沿袭明代流行的连环画形式演绎故事情节,壁画题材多为佛传故事,其中也不乏反映民间生活的世俗题材。
(一)佛教题材的壁画
佛教题材的壁画主要记录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一生经历,如其中的“九龙灌顶”。《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菩萨生已,不扶而行于四方各七步,而自言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今兹而往,生分已尽。’随足所蹈,出大莲花。二龙踊出,住虚空中,而各吐水,一冷一暖,以浴太子”[1]。其中“二龙沐浴太子”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最初版本,随后在发展过程中结合了中国《易经》中九五至尊的说法,便出现了“九龙灌顶”的美术画像。太谷净信寺壁画中所描绘的“九龙灌顶”位于三佛殿东壁壁画的右下方,其既是故事发生的起点,同时也是观者的视觉中心。壁画以中心放射的扇形方式来表现九龙喷水,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一壁画题材不仅是对佛教教义的图解,同时也体现了当地民众对风调雨顺的美好期盼。太谷多为山地、丘陵,其种植生产大多靠自然馈赠,唯有部分流域和一些可打井的平原地区可利用河水、井水灌溉,因而民众只能将生存的希望寄托于神灵,以求保护,而龙王爷便是其保护神。据记载,太谷县50个山地、丘陵村落中有一百多座龙王爷庙,可见其龙王爷在其生活中的重要性。三佛殿中佛教题材的壁画较多出现于太子离宫后的求道情节中,如其中的“三玄献会”“龙宫讲道”等。在“三玄献会”画面中,三位侍女面向太子站立,其中一位侍女双手捧着器皿侍候,而太子则坐于石头上沉思冥想,表达出了太子的悟道过程。在“龙宫讲道”画面中,释迦牟尼面对龙王而坐,龙王则坐于屏风前,同其交谈。《佛本行集经》中记载,释迦牟尼成道后接受龙王的邀请,入龙宫“加趺而坐,复经七日,受解脱乐”。此外,三佛殿壁画中还有关于释迦牟尼涅槃的场景描绘,如其中的“拾僧哭佛”画面,释迦牟尼平躺在床上,双目紧闭,而床周围围绕10位姿态各异的比丘,其或是伏地痛哭,或是掩面拭泪,皆表现出了对释迦牟尼的不舍之情[2]。
(二)世俗题材的壁画
世俗题材的壁画主要是记录佛教释迦牟尼在成道之前的民间生活,极具地域色彩。例如,“降生太子”一图同民间百姓日常生活别无二致,图中画面主要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并表达了不同的主体。在左半部分,摩耶夫人右手攀树,其左侧一侍女半蹲在地,双手举托器皿,而太子从摩耶夫人左胁降生。又如,绘制于北壁东、西次间的“射穿铁鼓”“隔城抛象”,结尾太子较艺的场景,体现了当时民间流行的活动形式。在“射穿铁骨”中,悉达多太子站在树下,双手持弓,张弓搭箭,朝向远处七层铁鼓,英姿勃发,神采四溢。而“隔城抛象”则描绘了释迦太子抛掷大象的画面。画面中释迦太子做出抓举和挺举的前倾动作,伸直手臂将大象举过了头顶,呈现出气吞山河之势(如图1)。整幅画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释迦太子超自然的神力,体现了民众对其的崇敬、热爱,同时也折射出了太谷“尚武”的风气。
图 1 “隔城抛象”图
图 2 镇国寺三佛楼壁画
图 3 净信寺三佛殿壁画
太谷县在历史上处于封建王朝的北方边界,多次与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发生军事冲突,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其“人性劲悍,习于戎马”的性格以及尚武的风气。再加上晚清时期,晋商崛起,太谷地区贸易活动频繁,镖局也随着逐渐壮大,如太谷的“三多堂”镖局等,因此,以镖师为典型代表的太谷民间呈现出了鲜明的尚武个性[3]。在世俗题材的壁画中,除了描绘佛传中太子“入学投师”“习学武艺”等情节外,还描绘了太子在宫中的娱乐生活,如其中的“霓裳歌舞”“跃马奔驰”等。“霓裳歌舞”表现了太子在宫中安逸生活的场景。画面中,太子端坐于屏风前,身后两侧各有一位侍女,手持宫扇站立,左边空地上有三名巫女在表演歌舞。在“跃马奔驰”画面中,太子站在奔驰的马背上,左臂弯曲,右臂伸张,旁边空地上有着同样装束的少年伫立观望,表达了净饭王为太子置办象、马、牛、样车中的马车,这些皆是太子年幼时喜欢的,反映了太子成道前的日常生活,具有鲜明的世俗化特点。[4]
二、三佛殿壁画的构图
净信寺三佛殿壁画的构图与镇国寺三佛楼壁画构图宏观上极为相近,都是以整体壁画构图和单幅壁画构图呈现。镇国寺三佛楼壁画分为东西两面墙壁,每面墙壁上的壁画构图规整,单幅壁画之间有明显墨线分割,尺寸大小几乎相同,小块的单幅壁画拼凑成整体壁画,给观者严谨的视觉感受(如图2)。而三佛殿壁画从东至西呈环状分布,单幅壁画间没有明显分割,画面尺幅没有严格限制,每幅壁画之间用空白分割,情节内容具有连续递进性,单幅壁画又完美连接成整体,呈现出简约、随性的视觉效果(如图3)。净信寺三佛殿中的壁画多以连环画形式呈现,画面中以山水为佛传故事的整体背景,将佛传故事情节置于其中,每个画面之间以空白或淡墨线分割,通过水墨写意的山峦树廓将内容分隔开,使其如同“填空”般被放置于特定的空间,每幅壁画在空间内容上形成各自独立的故事情节,每个空间又因故事情节的连贯性而成为一幅完整的画面。其中,每幅画面在靠近人物的位置都有黑框垂直榜题,借用四字来简单交代故事内容。单幅壁画构图大致以对角线式构图和中心式圆环构图两种形式为主。例如,“王见太子”“二王进议”等画面多以对角线式分布,给人一种力量感、方向感,同时还增强了画面的整体视觉冲击力,画面中人物不多,内容简单明了,人物尊卑关系一目了然。“均分舍利”“成等正觉”等画面以圆环式将人物联系起来,使画面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如“均分舍利”中三人依次按前后位置排座,从右往左圆环式排列,使壁画构图严谨、纵深感强烈,加以背景点缀更令壁画独具匠心[5]。
三佛殿内东西墙壁画按照故事情节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后墙两次间画面则分为上下两层,每层皆为两幅画。佛教故事大体按照由下到上、从右至左的顺序分布,开始于东壁第一层右端,从右向左至该层左端,然后衔接北壁东次间一层,至西壁一层,随后转至东壁二层,再按同样的顺序结束整个故事,要完整地看完整个壁画就必须在殿内自东向西转三圈。壁画构图疏朗,画中人物繁多但安排妥当,繁密之中尽显精微,建筑装饰为简单的围墙、围栏,这样简洁明快的风格正好同其神人下凡的内容相契合[6]。
三、三佛殿壁画的造型
三佛殿壁画造型可分为人物造型及背景造型。在人物造型方面,壁画多以工笔为主,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有佛陀、帝王、王后、太子、大臣、武士、侍女、民众等。人物整体形象趋于写实,比例协调,人物面部多呈丰腴之态。帝王雍容庄严,大臣谦卑恭敬,其余人物造型体现质朴之气。例如,在“习学武艺”画面中,人物造型轮廓及衣纹用淡墨描绘,时隐时现又不失中国传统线条的韵味,笔法老道,行笔流畅(如图4)。壁画中线条更多保留了“吴带当风”的艺术特色,线条普遍比较粗,刚劲中不失飘逸,粗细中有多种多样的变化对比,长线条居多,起笔、行笔、收笔十分讲究。又如,在“霓裳歌舞”画面中,男性形象表现得较为清秀圆润,其中的女性形象尤为精彩,壁画中的两名仕女造型取材于现实生活,并融合了人们的审美价值观,仕女形象削肩长颈,细腰瘦柔,眉眼细小,眉梢下撇,嘴作紧闭上抿状,整体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感觉,缺少中国传统审美所追求的富贵感,其主要是受明清仕女画的影响(如图5)[7]。以线造型是三佛殿壁画造型的一大特点,线条多以兰叶描为主,呈现简约、简淡之风。例如,在“降生太子”画面中,描绘摩耶夫人服饰的线条勾勒一笔带过,毫不拖泥带水,准确表现了人物的自信从容以及其神人状态。从绘画技法来看,三佛殿壁画明显出自不同作者之手,或精或庸,非一言可蔽之。净信寺三佛殿壁画造型大多都是以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型进行设计,亲切自然,充满生活气息。从人物服装设计来看,壁画中的人物大多为平民百姓的日常装扮,很接地气,像是神灵走入了民间,同民众一道交流互动,听其讲述人间疾苦或是分享生活喜乐,完全是一派民间作风的再现。例如,在“龙宫讲道”画面中,对龙王外部形象的描绘更接近民间,生活人物,全无龙王的典型特征,更像是一个中国传统年长的儒者形象[8]。从动作姿态来看,壁画也没有脱离民众的日常生活,而是在人们平常的生活中汲取了大量元素进行创作,人物动作、造型都取材于民间,更加贴合百姓的审美要求。例如,在“习学武艺”画面中,人物做练功动势,其造型动作与百姓平日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壁画中人物的招式生动传神,虽以后背展示但仍能令观者感受到其孔武有力的气势,人物外衣随风向后扶摆,仿佛跃然画上(如图4)。在背景造型方面,其绘制多以衬托人物和故事情节而存在,壁画中的建筑前多有树木或云气围绕,体现了庄严气派。作为背景所绘制的屏风、桌凳等事物,皆绘制得规整,其简洁造型源于现实生活,作为衬托人物的配饰采用了透视技法表现,使人物集中、画面完整。
图4 “习学武艺”图
图5 “霓裳歌舞”图
四、三佛殿壁画的设色
在用色方面,三佛殿壁画色彩应用较少,主要采用黑白两色搭配,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水墨画,而其色彩主要运用于服饰,采用红、黄、蓝、绿、黑等颜色进行搭配。人物和场景使用土黄、石绿突出自然本色,间以朱砂点染,虽无重彩点金的华丽之笔,但笔墨“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壁画中人物服饰着色以赭色、石青、石绿为主,用淡墨线条勾勒兼以平涂设色法,所绘制的服饰衣纹层次丰富,多具飘逸潇洒之感。例如,神祇的服饰配以多元色彩,斑斓艳丽、色彩缤纷,准确地表现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使其栩栩如生。壁画中的山石树木以淡墨勾勒,施以披麻皴或斧披皴,浅绛设色或以青、绿二色晕染,设色轻薄。
例如,在“射穿铁鼓”画面中,树木为松树和柏树,画匠先以墨线勾勒,再以青绿、赭石等色晕染树枝、树干,树叶用青绿加淡墨进行渲染。壁画中的云气多以淡墨线勾勒,用白或青绿平涂,质感轻盈,云雾缭绕(如图6)。又如,在“金殿说法”画面中,采用了传统界画,对殿前的台阶及下方的围栏皆沿用界画绘制,按界尺运笔方向进行绘制,画出均匀笔直的线条并施以淡墨,使建筑呈现出严谨、规整的气势。整个画面呈现传统的鸟瞰式视角,宫殿建筑、物品衣冠等皆是通过线条、笔墨的粗细浓淡来展现,同时还采用西洋写实的手法,其中一个手执宫扇的侍卫将大半个脸隐没在宫扇中便是受创作者观察角度的影响(如图7)。
图6 “射穿铁鼓”图
图7 “金殿说法”图
壁画以平涂设色来绘制建筑,殿顶施以淡青绿和朱色,梁枋上多设朱色,大殿墙壁多为白色平涂,墙部底端为浅黄色,殿内柱子以赭石色渲染。大殿内地砖的绘制无复杂花纹,以平常的方格为主,施以淡墨。
同时,三佛殿壁画继承了传统的绘画技巧。例如,在“梦吞日月”画面中描绘的是摩耶夫人,创作者仅仅对其头部和轮廓进行了着色表现,再无其他,门外走来的侍女同样如此,整个画面呈现出简单、朴素的特点,极具乡土特色。又如,在“跃马奔驰”画面中,马的形象便沿用了宋元时期以赵孟頫为代表的画马风格,以墨线勾勒的方式刻画出了马的飞驰运动状态,马身整体施以赭石加白,马鬃毛用淡墨勾勒兼用墨色渲染加以赭石上色,表现出了马的矫健与强壮(如图8)。
图8 “跃马奔驰”图
简约、简淡的画风是三佛殿壁画一大特点,壁画构图明朗、色调雅致,壁画中人物繁多但安排妥当,细节之处尽显精微。净信寺三佛殿壁画中保留了极具特色的明代佛传故事壁画的艺术风格,其内容不仅限于宗教教义,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古代山西民众的集体意识和观念,代表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民俗习惯。“外显于形,内化于心”,净信寺壁画将乡里乡民的生活观念与精神追求用具象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承载了自然、人文、历史信息。
综上所述,太谷净信寺三佛殿壁画蕴含着明清时期当地社会的宗教、历史、文化、风俗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因此,应当加强对其的保护与开发,切实提高其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