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东方元素在欧洲古典陶瓷设计艺术中的应用

2022-03-18文静子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天工 2022年7期
关键词:窑厂梅森器型

文静子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中世纪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的瓷器、玉器、丝绸、织物等贵重物品被传入了欧洲。13世纪由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入欧洲的瓷器是有记载以来中国瓷器传入欧洲的起点。在马可·波罗的著作《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游记》)中有向王室呈现瓷器制作方法的记载。16—17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贸易往来日趋频繁。以“温润柔美、光洁如玉”著称的中国瓷器成为欧洲王室贵族以及上流社会的挚爱珍品。瓷器在欧洲一度成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价值超越黄金。

世界陶瓷艺术有两大源流,“一是中国,二是西亚”①陈进海:《世界陶瓷艺术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5,第3页。。由此可见,欧洲陶瓷艺术是在东方元素的影响下所诞生的,直到18世纪才发展成为制瓷业的黄金时期。欧洲瓷器经历了进口东方瓷器、仿制东方瓷器以及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三个阶段。在欧洲瓷器发展的整个历程中,东方元素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瓷器器型和瓷器纹饰等方面都体现了借鉴至发展的全过程。本文以欧洲瓷器在器型与纹饰上的发展历程与重要特征为主线,以欧洲主要陶瓷生产窑厂的著名作品为载体,来探讨东方瓷器对欧洲瓷器的深远影响以及东方元素在欧洲古典陶瓷设计艺术中的应用。

一、由“中国样式”发展而来的欧洲陶瓷器型特征

欧洲精致古董瓷器的器型与纹饰折射出丰富的文化与历史背景,精湛的雕琢之中蕴含着人文气息,在这些细腻的工艺背后不难看到历史的传承与记载。所谓“器型”,在英文表述中称“Shape”,直译为“形状”。它在瓷器用语中指的是器皿的造型,还可叫作杯型、壶型、罐型等。

欧洲陶瓷器型特征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对中国外销瓷的仿制阶段

16—17世纪,在大量中国外销瓷传入欧洲的过程中,欧洲人开始逐渐通过“仿制”的方法研究瓷器的造型。最早发展航运事业的国家之一——荷兰,领先进入研发类似东方陶瓷的阶段。17世纪下半叶,荷兰的德尔夫特窑厂占领了欧洲首席地位。该窑的“中国样式”正是从当时中国的外销瓷中得来,深受东方青花瓷的影响。因此,当时德尔夫特窑厂仿效的青花瓷成为它的最大特色。例如,那个时期的锡釉蓝彩花卉纹双耳多流有盖瓶、蓝彩锡釉陶瓶等在器型上深受清康熙年间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青花莲枝花纹双耳瓶等外形的影响。

17世纪下半叶,欧洲陶瓷还是停留在无透明感的软质瓷器阶段。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18世纪初才是欧洲瓷器的真正开端。那一时期欧洲开始研制白瓷的烧制,以德国梅森窑厂为先锋。德国梅森窑厂的成功离不开著名的制瓷大师——贝特格。当时德国的奥古斯都二世是一位精力旺盛的野心君主,他对中国的陶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极大的热情。他在位期间命年轻的贝特格进行白瓷的研制,在贝特格生产瓷器的黄金年代,有大批“中国样式”的作品问世。例如,现存于德国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的浮雕花鸟咖啡壶就有着强烈的东方色彩(如图1)。它与明朝永乐、洪武年间造型优美的青花花纹执壶(如图2)在外形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器型上的共同之处在于壶撇口、束颈、垂腹、圈足。瓶颈与壶口之间连以横片,另一侧颈腹之间是弯曲的手柄,而壶盖则类似伞形。

图1 德国梅森窑厂的浮雕花鸟咖啡壶

图2 明洪武年间的青花花卉纹带盖执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二)符合欧洲人生活习惯的升华阶段

英国的很多著名窑厂是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开始进入黄金时期。1800—1815年,很多窑厂开始生产一种称之为“Bute”的杯型,如皇家伍斯特(Worcester)、明顿(Minton)、里奇维(Ridgway)、韦奇伍德(Wedgewood)等窑厂。“Bute”器型源自中国的阔形无柄茶杯,中国的无柄茶杯的英文为Common Bowl,英国人通常又叫它中国茶碗(Chinese Tea Bowel)。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依然在借鉴东方瓷器风格,仍以模仿东方瓷器为主要潮流。Bute器型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期的英国,流行于19世纪初期。它的特点是“中国茶碗”加上一个手柄,利用手柄的不同来区分Bute的小类别。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康熙年间的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牡丹纹杯与清雍正年间的黄地珐琅彩桃花图题诗句杯正是Bute器型所模仿的中国古典无柄茶杯。由于欧洲人饮茶与喝咖啡的习惯,在设计杯型的同时会加以杯托的设计,配套的杯托设计上延续了西方最初制作瓷器时出现的深碟造型,同样为阔口的碟面,整体往下向内收拢,一般深度为30mm左右。早在16—17世纪西方瓷器起源时,欧洲人就喜爱设计这样的深碟茶托,主要源自他们饮茶、喝咖啡的习惯,可以将滚烫的茶或咖啡倒入碟中先冷却,便于饮用。因此,在之后的设计中时常还可以看到深碟茶托。

在制造餐饮具瓷器的同时,由于一些雕刻家加入这个行业,开始了瓷器人像的制作,德国梅森窑厂领先进入瓷器人像制作装饰业,其产品深受当时女士的喜爱。那一时期,以中国青花白瓷为设计蓝图的梅森杰作“蓝色洋葱”瓷器,更是轰动一时。此时,欧洲瓷器器型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也已经成为一种升华,作为装饰器皿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二、“东方情结”影响之下的欧洲陶瓷纹饰特征

“纹饰”一词,英文表达是“Pattern”,直译为“图案”之意。它在瓷器用语中可叫作纹饰、图腾等,装饰在瓷器的表面,是美化瓷器的一种表现形式。纹饰一般是由瓷绘师设计,记载于每个窑厂的纹饰手册(Pattern Book)上,属于瓷厂的官方记录,每个正式的纹饰都有自己的编号,因此早期没有底款商标的手绘瓷器,可根据手绘编号来确定瓷厂与大致生产年代。纹饰相对于器型更为复杂。

欧洲古典陶瓷纹饰呈现出如下特征与种类。

(一)花团锦簇的花草植物纹饰

当瓷器升华为一种装饰器皿融入人们的生活时,它的纹饰便呈现出形式多样的种类,其中“花草”元素是最常见的一种纹饰表达。正如《明世宗实录》中记载的“龙凤花草各肖形容,五彩玲珑务极华丽”①《明世宗实录》卷二四。,我国明朝时期花草元素的运用已丰富多彩。花卉、松竹等植物元素始终贯穿于明清时代陶瓷装饰题材中。在17—19世纪的欧洲瓷器发展历程中,“中国形象”的纹饰总被各大陶瓷制造窑厂效仿,其中以“花鸟草虫”“庭院花枝”最为常见。中国古代一直将月季、牡丹与四季平安、富贵华丽等吉祥意义关联起来。这些寓意美好的图案被广泛地作为一种装饰纹样描绘在陶瓷上。欧洲人逐渐将东方瓷器上常见的菊花(寓意吉祥如意)、竹子(寓意长寿)、桃子(寓意幸福)、石榴(寓意富饶)等纹饰挪用到自己的瓷器上。前文所介绍的德国梅森窑厂生产的“蓝色洋葱”系列瓷器是欧洲瓷器从简单的仿制到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的转折点。当时欧洲人对来自东方的花草植物缺乏认知,加上中国的写意画较为抽象,为了让人们更容易理解,梅森窑厂的瓷绘师决定将西方人熟知的蔬果融入餐具的纹饰之中。“洋葱”作为西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之一,成为瓷绘师的首选。他们结合中国青花瓷的纹饰特点,在菊花、石榴等东方元素中加以洋葱的绘制,运用在餐盘、点心盘、咖啡壶、杯碟等餐饮具中,由此著名的“蓝色洋葱”系列诞生,至今仍是世界热捧的经典之作。

在英国知名陶瓷生产品牌EJDB窑厂中有一系列著名的“东方情结”纹饰的茶饮具作品(如图3、图4)。它们产于19世纪下半叶,是对东方陶瓷设计艺术的致敬。将“梅兰竹菊”以浮雕、手绘、描金等丰富的纹饰表现形式运用在餐饮具中。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仿佛看到了一组组动人的中国写意画,特别是薄荷绿釉彩浮雕纹饰下午茶套件这组作品,更是将梅花、树枝造型运用到杯柄、足底与罐盖之上,展示了东方栩栩如生的自然生态。

图3 英国EJDB窑厂的“中国写意画”薄荷绿釉彩浮雕纹饰下午茶套件

图4 “东方艺术”描金纹饰套件(19世纪中期)

(二)栩栩如生的动物纹饰

早在我国明朝时期,瓷器纹饰的题材就日趋丰富,除了植物元素被广泛应用以外,动物也成了纹饰的不二之选。为了在瓷器上表达节日气氛与喜悦的心情,往往在纹饰上选择龙凤元素,以表达龙凤呈祥之意。其实龙的形象在中国古典陶瓷艺术中的使用源于新石器时代,在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陶器中就已出现龙纹绘画,极具水平。另外,云鹤、孔雀、牛、马等极富代表性的动物也时常出现在中国古典陶瓷纹饰设计中。由于西方世界对东方神秘色彩的向往,在17—19世纪的欧洲陶瓷纹饰设计中总能看到东方的影子,他们虽对龙凤形象的神秘难以把握,但对云鹤、飞鸟等元素借鉴得十分广泛,在很多欧洲著名陶瓷窑厂中都出现过五彩飞鸟纹饰的作品。在我国清朝康熙年间,就已将五彩飞鸟的艺术形象运用得极富想象力,瓷绘师将自然形态用夸张、变相的手法进行提炼与概括,以突出其典型特征。在瓷器上每一幅五彩飞鸟纹饰绘画上都可以看到点、线、面的构成元素,极富美感。将花鸟运用到欧洲瓷器上的代表作是德国梅森窑厂出品的中国风格带盖瓷罐,这是梅森窑厂18世纪上半叶为奥古斯都“强力王”而作的瓷器,现存于英国V&A博物馆。作品以元明时期的红绿彩为主,从纹饰的设计上看,在花团锦簇中飞鸟、彩凤展翅高飞,再搭配上金彩纹样,充分表现出欧洲人眼中东方的异国情调。这种典雅细致的纹饰描绘在当时受到热烈欢迎,也成为欧洲其他窑厂争相模仿的对象,对后来欧洲瓷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展到19世纪,在五彩飞鸟的运用上欧洲人更加凸显其自身特色,例如,将笔触的运用从完全模仿中国写意画的洒脱之感发展到符合西方绘画特征的细腻笔触,在纹饰的色彩上从典雅沉稳的东方色彩发展到明朗跳跃的艳丽色彩,再结合厚重的鎏金点缀,使得作品更为华丽。英国Copeland瓷厂19世纪出品的杯碟将跳跃的湖蓝、翠绿、玫瑰粉、柠檬黄着色到飞鸟、孔雀的造型中,使得整套瓷器分外活泼(如图5)。除了飞鸟元素以外,蝴蝶、天鹅、猫、狗、牛、羊等造型也是欧洲陶瓷彩绘师所钟爱的动物纹饰。

图5 英国Copeland窑厂的“五彩飞鸟纹饰两杯一碟下午茶”系列

(三)分门别类的古典人物纹饰

我国明清时期,人物题材是很多陶瓷运用的装饰内容之一。从明朝中晚期开始,人物题材的运用十分常见,如历史人物题材、宗教人物题材等。这些题材的使用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与风土人情。“如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周亚夫军细柳、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茂书喜莲、刘海戏金蟾、昭君出塞、张骞乘槎等也司空见惯。”①刘兰华、张南南:《中国古代陶瓷纹饰》,故宫出版社,2013,第359页。也有类似“八仙过海”“布袋和尚”等常见的宗教人物题材。18世纪的欧洲窑厂出品了很多有关东方人物的陶瓷作品,如现存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德国海科斯特窑厂出品的陶瓷摆件《中国皇帝的使节》,生动地刻画了东方人物的样貌、服饰与动态。又如荷兰德尔夫特窑厂出品的《彩绘中国风景人物圆盘》,利用五彩彩绘工艺描述了中国古典女性形象。从最开始展示东方人物的作品到挖掘欧洲自身特色的人物题材,欧洲经典陶瓷人物题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例如体现人物传神之处的人物肖像题材,这类题材多见于王公贵族或名人的人物肖像画。典型代表有19世纪流行的维也纳风格肖像瓷盘,这类瓷盘以八寸盘居多,往往在盘中央绘有细腻的人物肖像画,而盘边缘则用厚重的鎏金进行装饰,以体现浓厚的贵族气息。这类瓷盘一般用于装饰,所以称作装饰盘。18—19世纪,很多王公贵族邀请瓷绘师将自己的肖像画于盘中,然后挂于特定的墙面用于墙面装饰或留作纪念。又如体现带有故事情节的人物题材,常见的有恋人场景题材、农耕题材等。德国德累斯顿窑厂、梅森窑厂,法国塞弗尔窑厂都出品过恋人场景的人物题材纹饰作品(如图6),此类题材的纹饰设计往往受很多女士的喜爱。还有部分是通过文学名著体现某一特定人物或场景。如现存于英国V&A博物馆的德国梅森窑厂出品的描述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内容情景的彩釉描金硬质瓷盘。因此,18—19世纪的欧洲陶瓷人物纹饰是分门别类、丰富多彩的。

图6 德国德累斯顿窑厂的“恋人系列”咖啡壶与杯碟套组(19世纪中期)

(四)江山如画的建筑、风景纹饰

风景纹饰在陶瓷装饰中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门类。在我国古代陶瓷纹饰的题材中,人物、动物、植物、景物一应俱全。西方国家更是将瓷器上的建筑、风景画视为人文气息的象征。很多欧洲王室御用窑厂生产的餐饮具套件更是将宫殿、江山绘于瓷器之上,以体现恢宏的气势(如图7)。这类作品往往在器皿内壁以镀金处理,外壁则搭配描金勾勒,象征着“王室御用”。另一种常见的风景纹饰作品则称之为“开窗设计”,以英国Worcester(皇家伍斯特)窑厂于19世纪生产的一组珐琅珠点开窗风景小品两杯一碟饮具为例。这是一组咖啡杯与茶杯配套的杯碟设计。杯子外壁两侧与碟面环岛处都绘有三个椭圆形的开窗设计,外环以珐琅珠点为点缀,内环则是几幅不同场景的风景小品,风景纹饰外圈又以鎏金描边,非常精巧。人们在饮茶或咖啡时,也如同穿梭在小画廊,能欣赏到一幅幅优美的风景小品。这类设计在19世纪英国著名陶瓷窑厂都有所运用,如Minton(明顿)窑厂也有类似风景纹饰设计。

图7 德国KPM柏林王室御瓷柏林建筑风景手绘茶具套组(19世纪中期)

三、结语

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到马可·波罗东方之行将瓷器传入欧洲,纵观整个欧洲陶瓷艺术的发展史,东方瓷器尤其是中国瓷器在其整个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一,东方元素的借鉴与运用是欧洲陶瓷艺术的开端,中国瓷器也让欧洲人感受到了东方神秘色彩。富有东方元素的中国瓷器从器型与纹饰上直接影响了欧洲陶瓷艺术的发展,并在最初的几百年直接推动了欧洲陶瓷的生产,从而引领了欧洲人的审美倾向。其二,瓷器作为一种独特的“东方元素”折射出丰富的文化与历史背景,它能传入欧洲并壮大与发展,也体现出从丝绸之路开辟以来的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是文化的产物,其发展也不可孤立而行,必然是不同民族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发展。数百年前,东风西渐,流传到西方的瓷器震撼了欧洲各国,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东方文化的神秘色彩使欧洲人为之疯狂。数百年后,西风东渐,欧洲瓷器文化艺术以崭新的姿态进入东方社会,也影响了东方人的现代生活品位与流行趋势。因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总是融会贯通的,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勃勃生机。正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融,才使得艺术如此绚烂多姿。世界大同,美美与共。

猜你喜欢

窑厂梅森器型
江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
御窑厂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小羊首圆炉
钱樟法与紫砂壶器型装饰新视觉
梅森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