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江侗族银饰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2022-03-18韦锦业汤山东

天工 2022年7期
关键词:银饰三江侗族

韦锦业 汤山东

南宁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一、三江侗族银饰传统技艺的发展现状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桂西北,与黔东南和湘西交界,形成了一个跨三省的侗族聚落群地区。侗族银饰是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侗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侗族人民在盛大节日或庆典活动中都喜欢佩戴各种银饰。桂黔湘边区的侗族有地理环境的同源性和民族文化生态的共性,三江侗族与苗族、瑶族、壮族、汉族相互交融,形成了其个性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江侗族的银饰千姿百态,造型独特,种类繁多,有着稳定的民族艺术风格,蕴含着侗族文化独特的审美内涵。20世纪90年代,广西三江县八江镇福田村曾有银铺五十多家,全村的成年男性基本都从事银饰制造,锻造工艺精湛,因此形成当地的银饰一条街,更有远近闻名的“银饰村”这个称号。三江侗族银饰锻造技艺于2018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吴共能先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据他介绍,他的祖辈于明代中期开始锻制银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如今,三江县八江镇福田村从事银饰锻造技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吴共能在20世纪90年代就举家迁到三江县城定居,在县城开设当铺,继续从事银饰锻造,至今已坚持了30多年。在他的坚守和努力下,他的妻子、儿子以及部分八江镇福田村的村民一起继承和发展了这门手艺,他们所锻造的银饰极具侗族文化特点,深受侗族人民的喜爱。他们锻造的大型首饰套装有的重达9千克,全身的银饰加起来约有10千克,这类首饰主要是面向三江县梅林乡、林溪乡侗族妇女婚嫁定制的。此外,侗族儿童佩戴的银帽、银锁、项圈和脚银圈也是畅销的银饰产品。

二、三江侗族银饰技艺的来源

(一)三江侗族银饰的材料来源

明朝中期,官银逐渐开放,白银开始流行于民间,侗族一些大户人家找到了银锭购买途径,这个时期银饰锻造的银料主要以用户提供为主,后来转向以来料加工为主。到了民国时期,所使用的银料以银元为主。由此可以判断,侗族银饰锻造起始时间为明代中后期。

(二)三江侗族银饰的技艺来源

关于三江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始发时间,目前尚未找到准确的记载资料,三江县八江镇福田村祖上早期是挑着传统工具到乡下的周边乡镇挨家挨户上门加工民族银饰,银饰的款式设计及技艺表现皆为满足用户的需求,在长期的走村串寨中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技艺,这是侗族银饰技艺形成的主要因素。

(三)三江侗族银饰非遗技艺传承谱系

三江县八江镇福田村村民所从事的银饰锻造,大多数都是祖祖辈辈通过“父传子”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如表1)。随着非遗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导向,如今的传授方式由过去单一的“父传子”转向“师传徒”及举办培训班的“一传多”的传授方式。吴共能的手艺是跟其爷爷和父亲学的,他又将手艺传给他的儿子吴维兵以及部分徒弟。

表1 三江侗族银饰非遗技艺传承谱系及授徒传艺情况表

随着社会的发展,侗族银饰技艺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将景泰蓝工艺和着色工艺等融入项圈、手镯、耳环、银花、银梳、银冠等产品的生产中,使得侗族银饰的种类、样式、花色等更加丰富,满足了侗族众多传统习俗活动及服饰配饰的需要,并形成了三江侗族银饰的新风格,促进了其新发展。

三、三江侗族银饰品类和工艺创新

侗族银饰种类繁多,妇女佩戴的有项链、项圈、头饰、胸针、手镯、戒指、耳环、银花、银梳、银冠、银簪、脚链等16种品类。众多的产品中所涉及的工艺也比较多,如花丝工艺、錾刻工艺、切割工艺、旋转编织麻花工艺、焊接工艺、作色工艺、景泰蓝工艺等。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侗族银匠把景泰蓝工艺和花丝工艺运用在侗族银饰上,使饰品更加完美。从侗族的节日盛装来看,他们的服饰是多种多样的,色彩也是很丰富的,将景泰蓝工艺应用到侗族银饰的制作中,也是为了满足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需要及审美需求,基于此,将银饰工艺进行融合创新,将颜色丰富的景泰蓝工艺融入传统的侗族银饰制作中,使得银饰更受侗族民众的喜爱,从而拓展新的产品和市场。

四、三江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工具与流程

(一)锻造技艺的工具

侗族银饰基本以家庭作坊模式进行纯手工制作,工具有木锤、羊角锤、小锤、铁錾、拉丝板、火炉、风箱、不锈锤小锥、葫芦夹、刻刀焊板、焊枪、枕木、锉刀、锯、镊子、油灯吹管、铁模具、松香板、铜丝刷等。

(二)锻造技艺流程

1.熔银。把装好银锭的银锅放在熔炉上,点燃木炭,再用风箱提升温度,等银锭化成银水后倒入模具中冷却。

2.锻打。把冷却好的银先退一次火然后进行敲打拉伸,可得到银片或者银条。

3.錾刻。将锻打好的银饰用錾子錾成自己想要的图案,在錾刻的过程中不能用太大的力气,否则容易錾刻穿。

4.拉丝。将一条经过退火的银条在拉丝板上拔,从大到小一个一个按顺序拔,拔到自己所需要的大小就可以了。

5.焊接。把拉好的银丝绕成自己想要的图案,然后再把绕好的图案加入焊药进行焊接。

6.上色。把画好的图案进行上色釉,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待冷却后成为凝固在银饰上的色釉,一般要连续烧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凹槽填到与掐丝纹相平。

7.抛光。将凹凸不平的蓝釉磨平,不平的地方需经补釉烧熔后反复打磨,再经过清洗磨亮,以显出景泰蓝的雍容华贵、端庄秀美。

五、三江侗族银饰传统技艺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侗族银饰传统技艺从业人员锐减,影响了其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三江县八江镇福田村的村民都以从事银饰锻造技艺为主,而今大多数都已经转行,只有三五个村民还在“兼职”做一下(口头话)。20世纪90年代末,年富力强的村民纷纷到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至今已有二三十年,当年年富力强的银匠如今也到了退休的年纪,没有他们的坚守与传承,他们的子女也不再“子承父业”了。

(二)侗族传统银饰消费空间缩小,影响了侗族银饰传统技艺发展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包括侗乡在内的农村文化建设受到较大的冲击,侗族乡村人口流失,侗族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被现代服饰取代,侗族传统服饰只在重要的节日才穿戴,侗族的年轻人对传统婚嫁习俗、婚嫁服饰配饰也逐渐排斥,过去穿戴大型银饰套装的习俗也逐渐被简化,消减了侗族传统银饰消费空间,同时也削减了银饰匠人的生存空间。

(三)机械化生产对手工制作的冲击以及传统手工艺自身的局限性影响了侗族银饰传统技艺的发展

随着制造业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人工成本的提升,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会选择成本低、效率高的机械化生产方式。如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是5A级风景区,每天都有侗族民俗演出,需要大量的饰品,但商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选择机器批量化生产的产品,在一些舞台服饰中,银饰已经不是银饰品,而是被“铝饰品”所取代,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侗族银饰传统技艺的发展。

(四)乡村文化生态的弱化使得侗族银饰传统技艺在市场中处于劣势

三江侗族银饰基本是以家庭作坊模式进行纯手工生产,产品相对单一,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经济价值低,且在创新设计上相对薄弱,大多数银匠作坊卖的银饰产品缺乏设计,缺乏侗族文化与现代艺术风格,不易形成产业规模,在文化生态重构的市场经济中处于劣势。

六、三江侗族银饰传统技艺传承和发展的途径

(一)开设侗族银饰“非遗技艺”体验馆

笔者在访谈中发现,不少侗族民众用老银当作银料来锻打新样式,据吴维兵介绍,这些年经过他手熔掉了不少侗族银饰精品,他也曾多次劝阻,并表示愿意拿出更多的银料来换,但仍然没有办法说服,一定程度上导致文物的流失。基于此,笔者认为,开设侗族银饰“非遗技艺”体验馆,一是可以科普侗族银饰的历史文化,宣传和展示侗族传统银饰的魅力,提升民众对传统银饰及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二是可以系统地展示侗族银饰“非遗技艺”,让越来越多的民众对“非遗技艺”有更深的理解,以便更好地传承,促进银饰“非遗技艺”的创新与发展;三是可以让学校学生或民众来体验侗族银饰传统锻造技艺,接受侗族文化的熏陶,培养对侗族银饰的兴趣、爱好,促进银饰“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二)组织开展“匠人+文人+高校产学研”的创作模式

在政府部门的号召下,积极鼓励“匠人+文人+高校产学研”的创作模式,共同研发银饰产品。高校应积极引进非遗技艺,增强匠人、学者、高校师生的互动,深入挖掘侗族文化,提取侗族优秀的视觉元素,设计出新的产品样式,再由匠人精心制作完成,为传统银饰注入新的文化符号和新的理念,形成新的业态。在“匠人+文人”的长期磨合中,宣扬民族手工艺者的个性,挖掘创造性手工的价值,激发传统手艺人的创作潜能,提升手艺人的设计创新与制作工艺水平,让侗族传统银饰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三)借助三江非遗资源,开展“跨界融合”的研发模式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非遗”项目大县,全县共有200多项各级非遗项目,可充分整合资源,开展“跨界融合、文旅融合”的研发模式。如侗族刺绣于201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5月15日,侗族刺绣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也是极具侗族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项目,可将侗族银饰技艺和侗族刺绣技艺跨界融合,研发出一系列具有“银饰+刺绣”特征的项链、项圈、头饰、胸针、手镯、戒指、耳环、银花、银梳、银冠等产品。以此类推,研发一批可以满足与日俱增的文旅消费需求的文创产品,促进侗族银饰技艺和侗族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四)借助乡村振兴和大旅游战略,开展“文旅融合”的运营模式

在乡村振兴和大旅游战略的背景下,八江镇福田村可借助三江旅游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培训银饰匠人开设侗族银饰“非遗技艺”体验馆,重塑三江县八江镇福田村“银饰村”的牌子,用好银饰非遗资源,发挥好传承人的作用,将银饰非遗技艺与文旅融合捆绑发展,形成“侗族+文旅+非遗”的发展模式,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促进非遗技艺保护与发展。

(五)借助全国乡村智慧平台,建设银饰“非遗技艺”信息数据平台

当地政府应建立三江侗族银饰锻造工艺信息数据库,把三江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历史来源和侗族的文化内涵上传到平台,让人们在平台上了解侗族文化,观看侗族传统银饰制作的全过程,从而鼓励传统手艺人开拓民族工艺新的传承方式,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研制。

七、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文化生态的重构,侗族乡村文化日趋弱化。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侗族区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依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探索“侗族乡村农事活动+侗族文化旅游产业+侗族银饰非遗产品设计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能促进侗族银饰的创新和侗族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猜你喜欢

银饰三江侗族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银饰
三江并流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苗族银饰——大山深处绽放的美丽
如何使氧化的银饰翻新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