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史教育的历史演进及时代价值
2022-03-18凌烨丽
王 石 凌烨丽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1]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只有不断加强高校党史教育,对党史教育再部署、再落实、再强化,才能让新时代的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我国高校党史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完善发展,其教育内容和方式也逐渐成熟。党史教育有效传播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实现了用主流历史观引领高校立德树人。同时,高校党史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未来应该得到更加科学有效的发展。
一、高校党史教育的历史演进
党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党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党史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都发挥着相似的育人价值,即“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
从新中国建立至今,高校党史教育经历了“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的过程。党史教育的每次变化都与我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需要紧密相关。建国初期高校设立的“新民主主义论”是面向大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课程重点讲授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前途,当时的课程内容与后来的“中国革命史”已经比较接近了。50年代高校党史教育改为“中国革命史”,旨在要求大学生掌握五四运动以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课程以党的历史活动为主体,对其他阶级活动很少涉及,实际与简明中共党史差别不大。60年代初高校党史教育改为“中共党史”,主要突出当时党内两条路线斗争,通过党史学习让大学生熟悉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使学生更加热爱党、热爱毛主席,这个时期的党史教育带有明显的个人崇拜和“左”倾现象。从80年代开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经历了“85方案”,高校党史教育再度易名为“中国革命史”,但与50年代“中国革命史”不同的是,此时的党史教育不再是单纯的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史,也体现其他党派的历史活动,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全貌,实现了对之前党史教育的超越。“98方案”用“毛泽东思想概论”取代“中国革命史”,一方面加强党史教育的理论性,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另一方面,让党史教育与同时期出现的“邓小平理论”相互呼应,让党史在时间轴上跨越新中国成立前后,既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包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05方案”将党史教育分别放置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一方面做到了“四史”的衔接,另一方面突出史实,更加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和期待。[3]
二、高校党史教育的基本经验、典型特征与主要成就
党史教育是让党的历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过程。多年来,高校不断总结党史教育经验,改革党史教育方法,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高校党史教育在总体设计上凸显历史脉络,在内容选取上注重教育意义,在事件解读上体现时代价值。
(一)高校党史教育的基本经验
自高校引入党史教育以来,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共识。首先,高校党史教育需要加强。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党史教育,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的需要。高校党史教育曾经有被弱化的现象,因此也出现了从互联网到现实的各种丑化英雄、否定革命、诋毁党内领袖、美化反面人物、美化侵略、裁剪事实、曲解历史真相、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成就等言论。这些错误,影响了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可。其次,高校党史教育方式需要创新。在实践中开展第二课堂,用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补充传统课堂教学,增加党史教育的实践性,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教育资源,实现党史教育与地方红色资源充分融合,以弥补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最后,高校需要不断提高党史教育效果。党史教育教学需要增加系统性、逻辑性、专题性,改变人们对党史就是讲故事的传统认知,提高党史教育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提升党史教学工作者的专业水平,避免由非专业的思政课教师照本宣科讲党史。在教学方式上逐步探索由“大”入“小”,以“小”见“大”,让党史教育有素材又有观点,既有高度又接地气。[4]
(二)高校党史教育的典型特征
其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党史教育既是历史的又具有时代性,不同时期的党史教育内容和方式都有所不同。党史教育的历史性就是不同历史时期对党史的解读会有所不同,人们对党的历史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有不断清晰的过程,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也有越来越公正的过程,所以党史教育历程不是一步到位的。党史教育的时代性就是党史教育一定带有时代的烙印,拥有不同时代的色彩,党史教育与时代要求是相一致的,时代在进步,党史教育也在同步发展。其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有效的高校党史教育一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没有理论引领的党史可能会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缺少实践指导的党史则像空中楼阁,脱离实际,且岌岌可危。党史教育的理论性要求高校党史教育统一谋划、整体设计,且要考虑党史教育的话语体系和概念体系。党史教育的实践性要求高校不断寻找党史内容与地方资源的契合点,让理论与实践自然衔接。其三,政治性与学术性相补充。以党史教育实现党史育人,[5]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党史理论的丰富发展。党史教育的政治性就是要确保党史教育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所用,确保党史教育的实用性、价值性,从而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党史观。党史教育的学术性就是要求高校党史教育保持客观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能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去编故事,在历史人物身上人为叠加光环,在历史事件上增加传奇和神秘性,这虽然获得了一时的教育效果,但从长期来看会损害党史教育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高校党史教育的主要成就
一是党史教育内容逐步完善。历史描述与事件评价更加客观、理性,教学模块前后衔接更加具有逻辑性,事件主线和时间主线安排更加合理。二是高校培养了一大批党史教育师资。随着党史教育实践的开展,逆向推动高校形成一支稳定并逐渐成熟的党史教育师资队伍。随着党史教育重要性的提升,师资的规模和质量得到同步改进。三是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的蔓延得到有效阻止。党史教育纠正了人们对党的历史的错误认识,让大学生正确看待党在历史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正确看待党内关键人物,去除了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对党史事件的误读,化解了价值多元论背景下党史教育面临的多种挑战。四是高校党史教育路径不断创新。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更加有效,推动了思政小课堂与党史大课堂的结合。在具体教学方式上,通过专题研讨提高党史教育的可研究性,通过引导启发式教学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议题式教学让学生对具体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多维评价,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拓展课堂的历史视野。五是高校党史教育促进了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建国以来,我们党在引领高校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将党史教育贯穿于学校立德树人的始终,让党史教育发挥应有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勇于担当作为的品格。
三、高校推进党史教育的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内容生动而丰富、极具感召力的教科书。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党史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增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利用虚假、片面或歪曲的所谓历史史料诋毁中国共产党,丑化、抹黑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党史人物评价颠倒黑白,否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全体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与改革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者用虚化的历史叙事否定中国革命的意义,用碎片化的历史叙事抹黑、歪曲党史人物与事件,用极端化的历史叙事质疑中国的革命道路,严重干扰人们的历史认知。历史虚无主义涌入社会,对高校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思想威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知识教育,正是为了帮助大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和理解党史的具体内容与蕴含的精神,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了有效清除历史虚无主义,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党史资源,采取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和烈士陵园,帮助大学生客观分析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客观分析近代以来我国仁人志士每一次探索与失败的现实与原因,真切感受党承担起历史重任并带领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艰辛史实,深入理解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崛起的现实。通过党史教育,促进大学生饮水思源,充分认同党的历史成就,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自愿服从党的领导,从而阻断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侵蚀,实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源头治理。
(二)激发学生学习成长的内在动力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中,无数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用生命和青春铸就了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伟大革命精神等都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是党伟大的历史经验,也是党和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改革伟大成就的精神动力,更是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党史是激励大学生学习成长的精神食粮,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最好的养料。持续加强党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了解党的奋斗历程,汲取正能量与宝贵经验,不断地促进自身成长,而且可以使大学生在党史学习中感受党带领人民创造历史、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成就所激发的自豪感与振奋感,牢记初心使命,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自觉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与伟大革命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坚定青年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带领人民创造了许多不可磨灭的革命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精神都是共产党人坚守理想、牢记使命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6]坚定的理想信念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人们以坚定的决心和毅力克服困难。党史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理想信念所创造的独特革命精神,是巩固大学生理想信念、铸造大学生精神高地的重要支撑。
(四)强化大学生爱国奉献的意识
爱国奉献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中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致力奉献于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爱国奉献是共产党人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党史中厚植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祖国深沉的感情。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共产党人在追求国家繁荣、民族昌盛的道路上奉献出了一切,铸造起了一座座爱国奉献的丰碑。2018 年5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7]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同时代的共产党人的优秀榜样和英勇事迹,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奉献精神的鲜活教材。加强党史教育,就是要发挥党史文化中英雄模范人物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爱国奉献的理想追求,促使他们主动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中,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不畏艰辛、艰苦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百年党史是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宝库。党史教育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信仰和力量,为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高校党史教育在实践中丰富了经验,也需要在探索中改进方法、提升效果。回顾过去,党史教育取得了令人认可的成就;展望未来,党史教育还需砥砺前行、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