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拟剧理论解读《披荆斩棘的哥哥》的真实与表演

2022-03-18刘建新

关键词:前台后台哥哥

刘建新 聂 伟

(长沙理工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5)

拟剧理论是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在他看来,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表演。每一个人就像演员一样, 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 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观看。[1]《披荆斩棘的哥哥》是芒果TV推出的全景竞演综艺节目,共12期,由三十几位男嘉宾组成团队进行挑战,诠释“滚烫的人生永远发光”。该档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网友热议和广泛传播,自播出以来,上线的第1期成为当日热度最高的网络综艺节目,单日播放量达到1.4亿。骨朵综艺排行榜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17日上午,节目累计播放量达到5.8亿。截至8月20日,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54.9亿次。官方微博转评赞高达674.8万,官方抖音获赞122.7万。在拟剧理论视角之下,该档节目呈现出与传统节目不同的新景观。《披荆斩棘的哥哥》是真实记录唱演行为的节目,但按照戈夫曼的观点它又是一种表演行为。因为舞台上的呈现及舞台外的呈现都是有既定的安排与规则限制的,很难做到完全真实。

一、《披荆斩棘的哥哥》舞台筹备阶段的真实与表演

从拟剧理论出发,在舞台筹备阶段,《披荆斩棘的哥哥》展示的前台和后台界限不清晰,这会模糊选手自我呈现的场所,导致前台和后台的真实性难以判定。同时,该节目的个性化呈现方式也会影响选手的自我呈现视角,即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我者”视角。

(一)从前台到后台:自我呈现界限的模糊

戈夫曼在拟剧理论中引入舞台表演艺术“前后台”的概念对社会生活进行考察。他认为,前台由于有观众在场, 个体行为通常具有高度的规定性, 个体会按照角色要求在舞台上进行刻意为之的表演;而后台由于缺少观众, 个体通常会做出自然、放松的行为。前台是指表演所在的舞台场所,后台则是屏蔽观众视野的区域,是为表演者的前台表演提供准备的空间,带有隐私化的色彩。[2]总而言之,戈夫曼简单地将前台和后台概括为在帷幕隔离下的两个不同场所。《披荆斩棘的哥哥》不仅单纯展示舞台表演,还将嘉宾后台的生活一并呈现给观众,这一场景之下前台和后台的界限变得模糊。后台嘉宾的行为都是在镜头之下完成的,是否能够呈现出真实的情况有待考量。如在《披荆斩棘的哥哥》后台排练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广告的口播代言,也有为了节目效果而硬扯话题等情况。同时,节目呈现出来的后台是经过精心剪辑的,这样的后台存在一定的伪真实的问题。

虽说后台的真实性没有办法具体去判定,其中可能掺杂表演的成分,但就该节目本身来说,其呈现的后台表演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未过多呈现煽情的内容。这种碎片化和日常化的呈现反而起到了增强观众黏性的作用。前台的舞台唱跳是一种表演,后台的日常呈现也可以看作一种表演,这种后台前置、将后台变为前台的设置,使得节目嘉宾自我呈现舞台的界限不明晰。

(二)从他者到我者:自我呈现视角的变化

英国学者伯尼·霍根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自我呈现已从前台表演变成了关乎自我的“展览会”。[3]从综艺节目和真人秀发展的过程来看,大多数嘉宾或选手基于印象管理的原则会改变自我呈现的方式,更关注受众的接受程度、喜爱程度,同时基于规则要求或舞台情境等外部情况而调整自己的呈现方式。

在《披荆斩棘的哥哥》节目中,从开播的文案就在定义个性。例如:“赤手空拳的少年总是如此,困顿又骄傲,热情又锋利,不肯成为饕餮,不肯隐身于寓言。”这种呈现方式颠覆了以往的贴合他者的形象。节目表演过程中,嘉宾也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成团形式,而是充分展示自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用演唱、舞蹈、饶舌、武术、乐器等各种形式给观众带来一场场视听盛宴。建立阵营过程中,张晋阵营因为成员年龄都在四十几岁而取名“一枝花阵营”,意指“男人四十一枝花”,充分彰显了个性。

传统的他者角度的呈现方式往往会按照既定的情节和规则进行自我呈现,而这样的呈现很可能会失去真实的自我。[4]《披荆斩棘的哥哥》节目中,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呈现形式强调每个嘉宾独有的特质,并在节目中加以放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同质化问题。

二、《披荆斩棘的哥哥》舞台表演阶段的真实与表演

由舞台筹备阶段到舞台表演阶段,从拟剧理论考察《披荆斩棘的哥哥》,可以发现这个节目通过既定的表演框架、戏剧实现和剧班合谋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嘉宾乃至整个节目的真实效果,呈现出的是一种表演行为。与此同时,这些表演的方式推动节目传播,也提高了观众的关注度。

(一)表演框架:精心搭建的舞台

“框架”的概念源自认知科学和社会学,指人们在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框架,并按照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期望值。[5]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在社会规则的指导下调整自己的行为,也就会形成表演框架。舞台表演也不例外。在《披荆斩棘的哥哥》中,表演舞台是通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炫酷的灯光和不同场景的舞美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巨大冲击。嘉宾也会根据比赛规则和既定框架来做出不同的舞台呈现。为了舞台效果,嘉宾对于歌曲和舞蹈的选择会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团队雷同。如节目最后一场的竞演中,一枝花阵营充满回忆情怀的歌曲《存在》被网友评价为唱得想哭,麒麟阵营选择的《星辰大海》则显示出励志人生与前行的力量,各有风味。

《披荆斩棘的哥哥》为不同的竞演节目搭建起不同的舞台场景,这些各具特色的舞台场景不但成为受众关注和评价的焦点之一,而且呈现出独特的表演框架。舞台表演的过程确实是表演,同时也难免存在为博取关注、获得流量而故意为之等嫌疑。但总的看来,这个节目并没有强制性地将嘉宾杂糅在一起,而是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进行组合搭配,塑造了一个别样的秀场。

(二)戏剧实现:嘉宾的印象管理

戈夫曼认为,人们在表演中总会为了给他人留下某种印象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个过程被称为印象管理。良好的印象管理能够推动戏剧的实现。戏剧实现的路径是个体在其他主体面前表现自我时打造的各种符号,将原本不够清晰的事实刻画精准,这样能引起他者的注意,在传播过程中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将表达的意义贴在他人看得见、体会得到的符号中,从而实现自我表演的目的。

纵观《披荆斩棘的哥哥》,嘉宾的印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节目之中,陈小春呈现的是不善言辞却十分真性情的形象;张晋本是硬汉形象,却展现出对队员极度关心的“晋爸”“晋妈”的形象。在节目之外,嘉宾也会对自身进行印象管理。如李承铉在微博发文称自己从最开始的不自在不自信到现在成为队长一路披荆斩棘,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夏天;黄贯中在微博发文称摇滚人应该对世界有更多的责任感,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才有最棒的舞台,将摇滚歌手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了观众。与此同时,舞台上的服饰、动作等是嘉宾自己的个性符号,是自我印象管理的一部分;台上台下嘉宾之间的互动也在强化他们的自我印象。无论是舞台上还是舞台下,嘉宾都在认真管理着自我印象。

客观来讲,节目嘉宾的印象管理在戏剧实现过程中是人为的设定,也存在表演的成分,但这种印象管理有效推动了节目的传播。嘉宾的形象没有同质化,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明的个体,印象管理中存在表演的成分,但更多的是真性情的表达,这加快了节目的戏剧实现。

(三)剧班合谋:相互配合的剧组

在戈夫曼看来,剧班是一群个体的集合,剧班中的成员彼此熟悉、相互依赖,他们通过密切合作来维持一种特定的情景,而表演目的是维持特定的情景意义。剧班成员是共同维持特定外表的共谋者,彼此都知道对方是知情人。对于《披荆斩棘的哥哥》的节目设定来说,竞演的形式更有看点,也更容易带动气氛。整个节目组就像一个剧班,嘉宾按照规则进行组队,三十几位哥哥先组成8个部落,后经自由组合形成4个联盟。最后一场竞演由一枝花阵营和麒麟阵营进行PK,选出17人组成滚烫唱演家族。三十几位哥哥以不同的个性出现,是一个个相互独立的“个像”;他们聚集到一起,便形成一个集合的“群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合谋努力。

《披荆斩棘的哥哥》节目嘉宾的剧班合谋表演,是在既定规则之下“带着镣铐跳舞”的行为,这种合作有必然也有偶然,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表演。他们在台下合作交流,在台上完美配合,共同打造精彩的舞台,也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

三、《披荆斩棘的哥哥》中真实与表演行为的审视

诚然,在《披荆斩棘的哥哥》这样的综艺节目中,前台与后台的呈现既有真实的自我表露,又是带有表演成分的形象展示。真实与表演的行为不仅是嘉宾自我人设的需要,更多的也是实现节目效果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真实与表演的行为应该更加注重积极融入受众,呈现全新话语,并赋能文化内涵。

(一)积极地融入受众

《披荆斩棘的哥哥》节目中嘉宾与观众的互动不仅存在于舞台上,还在网络世界呈现出来。事实上,这一方面是在前台呈现出来的同场同屏的人际互动,另一方面也是基于人物设定和节目效果的表演行为。此类人际互动看似密切了嘉宾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狂欢式的互动。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此类互动更多的是为了节目效果而被动接触受众,则显然仅仅是虚无的人际狂欢。大多数综艺节目是有剧本设置和环节编排的,要想真正贴近受众、融入受众,节目需要将前台和后台进行有效融合,减少两个场景的区隔,注重受众的体验,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使节目与受众的交流更趋于日常化。

(二)全新的话语呈现

在《披荆斩棘的哥哥》节目中,角色的选取类似于贴标签,每个角色的唱演风格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呈现方式不同,连穿衣风格都大相径庭。这些角色就像一张张脸谱呈现在受众面前。脸谱所代表的人物的确更具有辨识度,更容易被观众记住,但如果这些嘉宾被塑造成文化工业品,就像供人观赏的商品一样摆在观众面前,以一种标准化且程式化的形式呈现出来,那便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戏剧中的陌生化效果,他认为在戏剧呈现过程中要消除人物或者实践中为人熟知的一面,从而让他人对其产生惊讶和好奇心,以此来触动观众。竞演类综艺节目要呈现不一样的嘉宾形象,这其中的话语表达尤为重要。因此,一方面要提升嘉宾的自我话语表达能力,例如节目中多呈现一些后台中嘉宾的片段或者无编排的日常,这样会更具有真实性;另一方面要积极提升观众的话语表达,节目组尽可能多渠道地了解观众的需求,并多渠道地鼓励、促成观众的话语表达。

(三)主动地赋能文化内涵

诚然,节目收视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节目的受欢迎程度,但在收视率为王原则的驱使下而盲目追求流量是不可取的。就《披荆斩棘的哥哥》节目来说,男嘉宾的身材经常被拿来当作话题讨论,形成高热度。以身体消费来博取关注的方式势必导致节目本身的内容大打折扣。近年来,河南卫视《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等系列文化类节目的出圈带来具有典型性的借鉴意义。毋庸赘述,综艺节目应该注重文化叙事,不能通过生硬的铺陈和展览把看似炫目、实则同质化的形象塞给观众,把看似高深、实则空洞化的符号塞给观众;而要通过展现生动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让观众在节目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所以,对于综艺节目而言,在节目价值的输出过程中,文化内涵是重中之重。为节目赋予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更充实的时代精神,应该成为综艺节目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策略。

猜你喜欢

前台后台哥哥
哥哥
Wu Fenghua:Yueju Opera Artist
哥哥的生日
庞鲜、周衍耀室内设计作品
公路电助力 从幕后走向前台
孟晚舟:从前台打杂到华为副总裁
还猪哥哥
后台暗恋
网站前台设计分包合同中应注意的问题
后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