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题材、形式与价值
——冬奥题材电视节目《冬梦之约》第二季的创新书写

2022-03-18黄博阳岳宗胜

关键词:冬奥冰雪电视节目

黄博阳 岳宗胜

(1.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艺术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500;2.厦门大学 电影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从2008年的盛夏到2022年的寒冬,跨越14个春秋,奥林匹克圣火再次在中国点燃,北京也成为奥运历史上唯一的“双奥之城”。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筹办、举办,以冬奥为载体、以冰雪为场域,将科普性、专业性与娱乐性密切融合,激发国民冰雪文化自信、践行奥运精神的冬奥题材电视节目应运而生。北京卫视播出的冬奥题材电视节目《冬梦之约》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上内容更加集中,将镜头聚焦冬奥冰雪运动竞技项目本身,通过体坛名人、文娱艺人、素人嘉宾体验冰球、短道速滑、单板滑雪等项目,拉近了北京冬奥会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冬梦之约》第二季将体育竞技知识与综艺化呈现有机融合,将宏大的冬奥主题拆解为短小精悍的人文故事,在点亮冬奥题材电视节目创作新形式的同时,扩大了北京冬奥会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了电视节目的社会功能和时代价值。

一、题材:紧扣时代背景,聚焦冬奥主题

北京冬奥会是我国展示国家形象、助推国家发展、提振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是一次载入冬奥会发展史的体育盛会。[1]北京卫视立足于首都北京,在冬奥内容开发上有着先天的地缘与资源优势,积极推广和传播北京冬奥会也是北京卫视作为“首善媒体”的责任与使命。《冬梦之约》第二季紧扣时代背景,聚焦冬奥主题,实现对冬奥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示,并用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美感,实现了冬奥题材电视节目的创新。

(一)内容聚合:沉浸式体验凸显冰雪运动魅力

体育运动蕴含着大量独特、生动、丰富的文艺创作素材,需要创作者深入挖掘,使之发光、发热。在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的背景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及各地方卫视,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冬奥题材电视节目,如《带你一起看冬奥》《我与冬奥》《冬奥大家谈》《奥林匹克人》等。

北京卫视播出的冬奥题材电视节目《冬梦之约》肩负着宣传冬奥知识、讲好冬奥故事的使命。在第一季时,《冬梦之约》将奥运、建筑、音乐等截然不同的元素进行巧妙融合,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冬奥场馆魅力,帮助观众理解奥运场馆设计理念。《冬梦之约》第二季则将节目聚焦点完全对准冬奥冰雪体育竞技项目本身,打造8期冬奥项目趣味竞技加1期冰雪嘉年华共9期节目。每一期设计不同的冬奥体育竞技项目,带领嘉宾沉浸式体验短道速滑、单板滑雪、花样滑冰等冰雪运动,参与模拟赛场对抗的全过程,向观众传授冰雪运动竞技项目的知识点、动作要领,推广冬奥文化。例如第1期节目,首先让嘉宾体验制冰环节,讲述冰壶项目对冰面的严格要求;随后通过组织竞技环节,嘉宾参与竞赛全过程,感受冰雪运动魅力;最后,通过经典比赛的布阵策略,传授冰壶项目的得分技巧。经过环环相扣的拆解式展示与讲解,观众能够全面理解冰壶项目的竞技知识,引导观众走出家门,参与冰雪运动。《冬梦之约》第二季从知识讲解、参与体验到对抗竞技,将冬奥知识进行普及,将冬奥赛事进行解构,让冬奥项目融入观众日常生活,为冬奥题材电视节目创作提供了生动样本。

(二)影视化表达:身体美学助力视觉感官体验

从美学角度来看,人的身体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特定对象,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形态。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认为,身体美学是体育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文化传播中起到关键的作用。[2]例如冬奥冰雪体育竞技项目中的冰球比赛所展现的是力量美,花样滑冰彰显的是艺术美,短道速滑表现的是速度美。冬奥冰雪竞技运动侧重速度、力量、美感与敏锐度,体现了冰雪体育运动身体美学的不同形态。《冬梦之约》第二季,通过体验不同的冬奥冰雪体育竞技项目,利用影视手段强有力地展现身体美学的不同形态,呈现运动员在比赛中力与美、运动与健康的身体美学,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美感,找到了影视文化与身体美学的共振点。

在第2期节目中,张绍刚、王濛带领嘉宾体验冰球竞技运动,并讲授冰球竞技知识,以真实的赛场竞技带给观众直观的感官体验。在组队对抗的比赛中,竞赛双方击球的速度、巧妙的配合、碰撞的力量都被捕捉下来,节目用镜头记录冰上运动员身体美学的不同形态,让观众沉浸式感受竞赛带来的热血与激情。画面中充满运动员对冰球运动独有的热情与强烈的团队精神,传递给观众真实生动的运动感,调动观众感官的全方位体验,使观众充分感受冰雪运动魅力。

二、形式:打破固化思维,开拓综艺新范本

纵观近年来的冬奥题材电视节目,面临着专业性过强或过于泛娱乐化的窘境。《冬梦之约》第二季以专业性、竞技性、趣味性并存的互动体验,获得不少观众关注。节目把握娱乐性与专业性的尺度,打破固化思维,通过花式科普、组队比拼等形式向观众普及冬奥知识;嘉宾构成丰富,冠军运动员、明星艺人、素人运动小将汇聚一堂,打破区隔,融合受众圈层;嫁接体验类真人秀的创新表达样态,在真实呈现中寓教于乐。

(一)花式科普:组队比拼,普及冬奥知识

相较于夏季奥运会,大部分观众对于冬季奥运会冰雪运动竞技项目、规则及历史背景等的了解程度并不高。要实现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首先要消除人们对冰雪运动的陌生感,打破普通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壁垒,让人们真正了解和认识冰雪体育运动,进而产生热爱,并参与其中。不少冬奥题材电视节目选择从科普层面出发。如央视的《带你一起看冬奥》以让普通观众看懂冬奥为出发点,采用动画模拟与实景拍摄的形式,向观众全方位解读冬奥场馆特色、冰雪运动规则等细节。河北卫视推出的《相约冬奥 从心出发》大型全媒体直播节目,启用虚拟演播室、虚拟前景植入等新技术,通过直播连线、嘉宾访谈、纪实短片等形式,集中展现冬奥会筹办工作阶段的进展和成果。

《冬梦之约》第二季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普通人的赛事体验出发,采用花式科普专业知识的方式完成冬奥知识的深度传授,将冬奥知识融入组队比拼过程中,产生沉浸式的代入感。例如节目在普及中国古代滑板的叫法、解密人类滑雪发源地时,都从趣味出发,打造既有权威性又具备一定网感话题的内容,激发观众的兴趣。同时,节目通过一场场趣味竞赛,以组队比拼的形式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冰雪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例如第7期节目,以传统冰上运动冰嬉竞技中的“抢”“等”为基础,结合冰上民俗娱乐项目,设计趣味速滑接力赛,在嘉宾的竞赛中进一步加深观众对冬奥知识的理解。《冬梦之约》第二季对于冬奥知识的输出,没有停留在照本宣科、简单浅显地讲解运动规则的层面,而是将竞技叙事与知识科普有效融合,对冬奥知识的普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阵容突破:打破区隔,融合受众圈层

《冬梦之约》是北京冬奥组委会唯一官方授权的综艺节目IP,有着同类节目无法比拟的资源加持。与第一季相比,《冬梦之约》第二季的嘉宾构成更加丰富,打造“常驻嘉宾+飞行嘉宾”的阵容,主持人张绍刚、短道速滑冠军王濛担任常驻嘉宾,并在每一期节目的不同运动项目体验中,都邀请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运动员和专业人士、运动素人参与,通过文娱艺人、体育运动员、素人嘉宾之间的沟通交流,打破区隔,实现不同类型受众的聚合。

例如第1期节目介绍冬奥会冰壶竞技项目,邀请中国三代冰壶体育运动员及冰壶赛场制冰师等项目服务人员,多维度、多视角呈现冰壶项目的魅力。第6期节目邀请了演员张凯丽,她曾经是一名短道速滑运动员,还曾经是冬奥运动员叶乔波的队长。她在节目中与叶乔波默契配合,而她们与冰雪运动共同成长的故事也是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史的鲜活素材。《冬梦之约》第二季中运动员、文娱艺人、素人的阵容搭配,让不同领域的嘉宾进行互动交流,以多元的视角引导观众了解冬奥、体悟冬奥,鼓励观众关注冬奥并积极参与冰雪运动,为推动全民向往冬奥作出了贡献。

(三) 寓教于乐:真实呈现,彰显运动乐趣

作为体育与综艺相融合的冬奥题材电视节目,既要考虑体育的专业性,又要兼顾综艺的娱乐性。[3]《冬梦之约》第二季坚持专业性、趣味性与综艺性并存,真实呈现嘉宾学习和参与冬奥竞技项目的全过程,彰显运动乐趣,同时运用花字、音效等后期手段增加节目的娱乐元素,在坚守专业性的同时,打破严肃和刻板的模式,让节目增添一份亲切感。

为了向观众呈现真实、有趣的冰雪运动感受,节目邀请的许多嘉宾都是非专业运动员。例如,第4期节目邀请嘉宾体验单板滑雪运动,由于嘉宾对这个项目技巧掌握不熟练,上演了“屁股刹车”等搞笑场面。而组队进行的趣味比拼,激发嘉宾超越自我的本能和争取集体荣誉的斗志,在冲突感中达成叙事的戏剧性,更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冬梦之约》第二季用体验真人秀的形式,基于每项运动本身的特性,使体育运动与娱乐元素恰到好处地优势互补,向观众由浅入深、寓教于乐地讲解冬奥竞技项目技巧。在破圈和跨界的基调中,《冬梦之约》第二季为冰雪运动创造出更大的观赏性和话题性,开拓了冬奥题材电视节目的表达新形式。

三、价值:传播冬奥文化,弘扬体育精神

《冬梦之约》第二季作为北京冬奥组委会支持的冬奥题材电视节目,肩负着向观众讲述奥运故事,传播冬奥文化,弘扬体育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责任与使命。

(一)以史为鉴:留存时代影像,讲好冬奥故事

冬奥题材电视节目要秉持大情怀、传播主流价值观,勾勒我国冰雪运动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激扬国民冰雪文化自信,凝聚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并推出的节目《冬日暖央yong》,汇集总台优秀主持人、记者,采用文艺竞演与冰雪运动两大阵营比拼的形式,向观众传递挑战极限的追求。总台推出的另一档节目《艺术里的奥林匹克》,以艺术的视角解读古今中外与奥林匹克相关的文艺作品,深入阐释相互尊重、公平竞争、奋勇争先的精神内核。

无论是运动员、教练员还是志愿者,这些典型的人物形象都是讲好冬奥故事的生动素材,也是冬奥题材电视节目书写冰雪美好记忆、弘扬奥运精神的核心所在。《冬梦之约》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上,把聚焦点放在“小我大奥”的主题呈现上。在节目设计中,除了竞技比拼、冰雪运动真人秀之外,每期节目都利用珍贵的史料和清晰的影像真实呈现运动员、教练员及相关典型人物的故事,传递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拼搏进取的精神力量。例如,第3期节目通过大量的珍贵原始视频、历史照片、图片等资料,向观众展现运动员经历的一次次高强度训练、比赛场上的各种意外冲击,以及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奥运奖牌的来之不易,家国情怀和民族凝聚力油然而生,这种情感也是将体育精神传递下去的动力。记录时代的历史影像在讲述冬奥故事的过程中,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易于观众产生代入感,让冬奥故事的讲述更为鲜活。

《冬梦之约》第二季运用大量留存的历史影像讲述中国奥运故事、彰显体育精神、助力冬奥文化推广,体现了电视节目的责任使命与社会功能。时代影像折射出历史流变中不变的精神绵延,成为讲好冬奥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生动素材。从刻画个体出发的历史影像,以鲜活生动的故事吸引观众,引发观众集体共鸣。以史为鉴,弘扬北京冬奥精神,是冬奥题材电视节目的价值核心。

(二)现实共享:传递精神内核,强调价值输出

近年来,以真人秀为主要类型的冬奥题材电视节目,通过设计不同的节目形式、多样的节目内容,激发国人对冰雪运动的热爱,传递精神内核。如全景实境明星冰上真人秀《跨界冰雪王》,让8位滑冰零基础的文娱明星接受国家花样滑冰队的指导培训,最终完美实现高难度冰上实境演出。《大冰小将》则在选角上对准素人小运动员,通过一次次的冰球对外挑战赛凝聚团队力量,传递奥运精神。

《冬梦之约》第二季根据不同冬奥体育竞技项目设计比拼环节,让奥运冠军、文娱艺人、素人嘉宾同场竞技,并在竞争对抗中传递敢于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核,诠释体育精神中的热爱、拼搏与永不服输的坚韧意志,强调运动员的个人成功与国家荣誉的不可分割。受邀的一部分嘉宾虽未经过专业训练,但他们对竞技运动的热情和逆境拼搏的意志与职业运动员是一致的。非体育专业的嘉宾在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重新出发中,向观众进行强有力的体育精神价值输出,深深感染到每一位观众。《冬梦之约》第二季节目中蕴含的价值内核并非通过口号式的说教进行传递,而是让观众从嘉宾们的竞技比拼中自行体悟。

在第4期节目中,在中国滑雪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郭丹丹和滑雪小将的指导下,嘉宾共同体验单板滑雪这一冬奥体育项目。由于嘉宾不擅长滑雪,身体根本不受自己控制,接连摔跤。虽一次又一次摔倒,但他们不曾放弃,依然完成了挑战,将冬奥运动员不服输的精神传递出来,鼓励更多年轻人在逆境中勇于拼搏、实现自我价值,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同时,素人嘉宾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或是冰雪运动爱好者,或是正在参与冰雪运动训练的青少年,他们永不言弃的昂扬斗志实现了奥运精神的具象表达。《冬梦之约》第二季彰显了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奥运精神,构建了立体且多元的励志图景,让观众看到了追梦的力量,实现了冬奥题材电视节目的价值导向作用。

冬奥梦承载着伟大复兴中国梦,穿越14年的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深沉的人文气质碰撞、交流、融合,将冬奥体育竞技精神中的正能量培植于现实。冬奥题材电视节目《冬梦之约》第二季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打破圈层壁垒,用综艺化的节目观感彰显冬奥体育竞技项目的风采,创造了体育综艺新的表达形式。尽管冬奥题材电视节目还处于初创阶段,但《冬梦之约》第二季的创新探索为普及冰雪运动、传播冬奥文化、实现价值引领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坐标。

猜你喜欢

冬奥冰雪电视节目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