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3-18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赵晓薇

成才 2022年1期
关键词:性行为宣传教育艾滋病

■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赵晓薇 杨 澜

1 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1.1 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情况

高校通过集体备课、专家培训等形式完善高校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防艾健康教育课程;联合疾控中心、禁毒办、计生协等政府机构以及校内相关部门开展社会实践、主题讲座、知识竞赛、HIV快速检测、情景剧表演等文体活动;通过培育青春健康教育学生组织成立同伴教育队伍,以主题班会、团体辅导、游戏互动等形式开展同伴教育活动。

问卷调查了解到,最近一年接受过学校开展的艾滋病专题讲座或健康教育的学生为65.1%(1589/2440),通过学校网络媒体了解艾滋病信息的学生为69.6%(1698/2440),学生参与防艾宣传活动情况显示参与率最高的为主题班会和传统宣传阵地,分别占54.4%(1327/2440)和 54.6%(1333/2440)。

1.2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

大学生对问卷设计中7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总知晓率为49.7%(1212/2440),在题目设置方面这7题中包含了艾滋病基础知识和深入知识,其中,对青年学生中艾滋病主要传播方式为男男同性性行为知晓率最低34.1%(831/2440),对艾滋病感染和检测基本常识知晓率较高,均在90%以上。

大学生性行为相关情况显示,发生过性行为的学生比例为19.2%(468/2440),其中男生性行为比例为23.5%(420/1790),女生为7.0%(48/690),男生性行为比例远高于女生。

1.3 重点人群干预情况

目前在高校防艾教育工作中,由于MSM人群的特殊性和隐蔽性,对于该人群掌握难度较大,开展的宣传教育多以大众科普为主,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缺乏针对性,同时大部分院校未与相关社会组织达成合作意向。目前主要通过宣传教育以及检测咨询的动员,激发MSM人群避免不安全性行为,提高主动检测咨询意愿。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调查中有1.2%(22/1790)男生发生过同性性行为。其中,近一年临时性伴比例达到59.1%(13/22),每次使用安全措施的占到45.5%(10/22),从不使用的比例占27.3%(6/22),觉得自己有感染风险学生有9.1%(2/22),参与艾滋病自我风险评估和检测的学生比例均为40.9%(9/22),MSM人群检测率为18.2%(4/22)。

2 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2.1 宣传教育效果欠佳

防艾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参与率不高。从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参与防艾活动主要依赖于主题班会和宣传展览类活动,对于文体活动的平均参与率仅在9.5%,说明目前的活动开展未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防艾教育未达到良好的知识传播效果。大学生性行为相关情况显示,男生性行为比例远高于女生,且存在临时性伴、商业性行为、男男同性性行为等高危性行为。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总知晓率偏低,且对青年学生中艾滋病主要传播方式为男男同性性行为知晓率最低为34.1%,说明大学生性观念开放,但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还远远不够。

2.2 学生知信行背离现象明显

高危性行为的人群中安全措施效能低、检测意识薄弱。调查显示,虽然大学生MSM人群HIV检测率远高于其他人群,但是在性行为过程中安全措施使用率并不高。同时,问卷中“发生高危性行为后应主动寻求艾滋病咨询与检测?”一题正确率达到96.4%,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于高危性行为有一定认识,但是发生过高危性行为的人群中检测率却是不容乐观,发生未使用安全措施高危性行为者检测率为10.2%(17/166),MSM人群检测率为18.2%(4/22),虽然这一数据高于其他研究“发生高危行为的学生仅有3.95%~5.57%的学生接受过自愿检测咨询服务”。但也能说明大部分学生存在高危性行为和艾滋病知信行背离现象,这与其他调查结果一致。

学生中存在歧视和恐艾情绪。通过问卷显示,“日常生活和学习接触会传播艾滋病?”这一题正确率达到92.3%,表明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日常学习生活的接触并不会传播艾滋病。但在访谈学生的过程中了解到,在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态度方面,学生虽掌握了相关知识,但仍有不少学生对艾滋病存在恐惧心理,拒绝和艾滋病患者交友、同寝生活,甚至对一起学习都存在排斥情绪,存在明显的歧视和回避态度。

2.3 重点人群干预不足

从问卷反馈和疫情上升的现状反映出目前高校防艾健康教育对重点人群的干预效果不佳。一方面,近年来男男同性性行为者(MSM)已成为国内外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随着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兴起,MSM人群的活动方式已从传统的线下特定场所,转变为线上线下的互动模式,基于MSM特定活动场所的传统模式宣教干预已不能满足MSM防控艾滋病的需求,感染人数仍逐年升高。高校哨点监测数据表明,高校大学生MSM人群HIV感染率远高于其他人群。另一方面,访谈高校防艾工作人员了解到,目前学校防艾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依靠疾控中心指导,学工部及相关学生社团开展防艾宣传教育工作,在传统模式干预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并没有社会组织力量进入。

3 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改进方向

3.1 探索创新宣传教育形式与载体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根据人群和时代特点,通过创新形式和载体,提升学生参与热情。通过访谈了解到,青年学生对网络宣传教育参与度和接受度较高,且网络已经成为MSM人群进行接触的主要渠道。因此,探索“互联网+”艾滋病警示教育新模式已势在必行。例如,许多高校或学生组织通过建立防艾宣传教育微信公众号平台和健康教育APP,将信息推送常态化,将防艾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之中,针对青年学生特点进一步加强信息趣味性和互动性,如通过知识竞赛、明星公益短片、漫画科普等形式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尝试运用大数据技术,捕捉和识别重点人群,强化警示性教育,干预高危行为。同时,国内同伴教育开展经验也启示我们,创新同伴教育形式,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打破传统教学的模式,例如通过素质拓展、健康沙龙、朋辈辅导、观影等形式加深学生的体验感。对宣传教育内容的改进可借鉴国外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除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外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性道德观,正确认识艾滋病歧视误区,理性看待同性恋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2 将学生纳入防艾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中

高校防艾健康教育工作应把精力集中在培育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上来,从倡导同伴教育和培养同伴教育学生骨干开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同过同伴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去影响学生,不断扩大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公共责任意识。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学校可通过新媒体平台为广大师生参与防艾工作搭建更为便捷的平台,畅通学校与学生之间信息反馈的渠道,定期开展对话交流,鼓励学生对防艾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建议并参与其中。

3.3 联合社会组织力量加大检测咨询投入

艾滋病检测咨询在艾滋病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检测率和检出率,帮助患者回归社会是防艾教育的意义所在。高校应联合卫生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学生重点人群干预工作,通过同伴教育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深入重点人群,定期为重点人群提供咨询信息,协助卫生部门开展男同健康监测。同时,在校内配备足量的专业检测咨询医务人员,配合疾控中心开展检测和咨询工作。在校园内可通过尝试引入尿液传递检测、快速检测等方式,满足学生检测需求,提高重点人群的干预效果。

4 结论

本项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高校防艾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开展现状,总结出目前高校防艾教育工作中宣传教育效果不佳、学生知信行背离、重点人群干预不足三方面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经验借鉴提出探索创新宣传教育形式与载体,将学生纳入健康教育工作主体,联合社会组织加大检测咨询投入三个改进方向。

猜你喜欢

性行为宣传教育艾滋病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 世界艾滋病日》
昆明市不同性角色MSM的性行为特征分析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防宣传教育工作
梁方程解的爆破及渐近性行为
宣传教育 先行先导
互相联系的三种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