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的路径探索

2022-03-18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肖思佳

成才 2022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心理学辅导员

■ 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肖思佳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基本任务,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加快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改进的重点。《纲要》指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心理育人正式被列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2018年7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应规范发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全方位地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求,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培养目标及标准。”新时代心理育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协同作用,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提供可靠手段。

1 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内涵及价值

心理育人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相关的方法及手段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提升心理育人水平,锻炼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最终达到心理育人的目的。在心理育人这一概念中,“心理”是育人的载体、途径、方法,“育人”是目的、终点也是归宿。理清心理育人的内涵才能更好地抓住心理育人的实质。

为了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薪火相传,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有着全新的价值内涵,高校应充分挖掘心理育人工作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的独特价值承载,心理育人是一项通过心理学方法和技巧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工作,“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是高校心理育人的重要目标。心理育人工作的导向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借用学校个体心理咨询服务、团体心理咨询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载体,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为落脚点,旨在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新时代接班人。

2 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意义

立德树人视域下心理育人的内涵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是心理育人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样的时代新人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这是学校育人工作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第二层是心理育人的内容,心理育人归属于高校思政工作范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指导理论,理论前提是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把心理学的技巧与方法全方位、全过程的渗透到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注重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帮助学生解决发展中所面临困惑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健全发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心智又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有用的人才。

3 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的路径探索

3.1 健全高校心理育人队伍建设,提升心理育人水平

第一,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体地位,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推广与宣传,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活动都是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完成,他们在实践经验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心理育人理论知识上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实效性和科学性的基础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在人员数量上满足1∶4000的配比要求,合格的师生比才足以保障心理育人工作正常运转。其次,心理健康教师应多参与思想教育、价值观和红色文化等培训或学术交流,有助于进一步丰富相关知识储备,转变工作理念,明确自身职责,增强育人意识,提升心理育人水平。

第二,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提出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专业化的要求。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辅导员心理工作专业化有两种实现途径。其一,设立专职心理辅导员,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一批“专而精”的心理辅导员可以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体系中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只有心理辅导员的职业技能提升了才能够更好地服务学生,也有助于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其二,组建一支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小组,定期开展心理育人相关的沙龙、研判会和讲座等,通过这些形式要对辅导员进行育心工作知识技能全员轮训,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育人水平,丰富辅导员的心理育人知识储备。

3.2 立足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升心理育人教学质量

心理育人的主阵地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莫属,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推广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平台。心理育人强调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落到人本身,努力实现工作对象从部分特殊群体转变面向全体学生,从病态心理学的工作取向转化为积极心理学的工作取向。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根本目标和归宿在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高技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内容上紧密地与高职学生日常成长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如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性质不同,部分学生会担心自己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然后就业问题本身也是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开设就业心理、面试心理、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课程,让学校心理育人工作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积极心理学强调帮助普通人获得更好的发展,探索人类积极方面,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心理育人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在课程内容下可以下降障碍性内容比例,找准积极心理学与心理育人的结合点,在心理健康课程方面向积极心理学靠拢。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的思维,把目光聚焦在促进全体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大学生潜能的开发,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

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主张将学生看成能动的个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品质,从而使学生成为教育过程中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较弱,社会认同感较低,课程中如果有过多深奥晦涩的理论恐怕会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产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抵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心理育人不仅要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立足学生兴趣点,掌握学生心理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立德树人为指向打造生动、富有趣味性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运用倾听、鼓励等技术,打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自己、表达自我,分享反思与观点,同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积极反馈和引导,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心理育人内容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做到在课堂上育人,在过程中育人。

3.3 完善构建心理育人活动体系,促进心理育人第二课堂立体化

按照心理育人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的要求,高校在课程建设和规划上应充分考虑学科发展,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品牌化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心理育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的工作体系。心理育人活动线上、线下结合发挥协同作用,促进心理育人课堂立体化开展。首先,把心理育人活动有机融合进第二课堂,比如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培育心理育人特色项目,着力打造心理育人精品活动。将心理育人理念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心理育人工作细化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其次,要建立第二课堂活动的奖励机制,增加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对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让更多的学生踊跃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来,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愿意参与心理育人实践活动,以便于发挥心理育人的最大效力。最后,尊重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创造出适合不同群体学生的活动方法,大力打造心理育人第二课堂品牌活动,如每年五月的心理健康文化节、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素质拓展大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收获和感悟。着力打造好各类心理文化社团,对社团进行专业化指导,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组织开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素质拓展活动,促进心理育人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提升心理育人工作的学生参与度,让心理育人活动更富有成效和感染力。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心理学辅导员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