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外国美术史》课程思政建设与创新
2022-03-18昭通学院冯昌华
■ 昭通学院 冯昌华
如今,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改革中经常被谈及的概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让各种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6月,我国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明确在高校中全面开展思政教育,其中对艺术类的专业怎样推进课程思政也具体提出了要求。
地方高校《外国美术史》应积极响应国家加强思政教育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课程的引领,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传授知识与思政建设的统一,并积极将地方特点融入思政建设,创新思政教育的理念、方式方法,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1 创理论之新,更新教育观点、改变教学方式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主体之一,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及能力在推进《外国美术史》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及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地方高校要克服当前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的教师数量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和实践能力水平不高等问题,在人才引进、教师培养等基础上更新教育观念,转变之前的教育态度,这样才能为思政建设、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1.1 更新教育理念并贯穿教育过程始终
如上所述,虽然地方高校普遍面临着师资力量等问题,但是,对于现有的教师队伍,应该鼓励教师在提升自己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实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教师在《外国美术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必须时刻进行理念的更新,因为时代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学要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如党的十九大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价值以及力量。这里明确指出了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教育方向,地方美术教师必须把握这一观念并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外国先进的美术思想等,并积极在《外国美术史》这一专业课程中寻找思政教育的结合点。
1.2 改变教学态度做好融合纽带
目前地方高校开展《外国美术史》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一言堂的形式,要通过美术史课程进行思政教育,教师要转变教育态度,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如今大学生的主体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90后”“0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力量,“有梦想、行无畏”是当代年轻人的普遍特性,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快,自我意识也比较强,所以地方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创新思政教学,对大学生的认知规律等进行研究,以保持师生在《外国美术史》课程思政教学中有效、良性互动。
2 创内容之新,将地方特色融入思政建设
地方特色文化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期间的美术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洗练与岁月的打磨,蕴含着我国优秀文化的气魄与魅力。要做好《外国美术史》课程思政建设,我们可以在挖掘《外国美术史》这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挖掘地方的资源,并将其与思政建设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将思政教育真正融入课程中来。
2.1 以地方特色补充教材及教学内容
美术史反映了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化、历史,美术史也是人们思想观念的演变史。在开展外国美术史教学的时候,通常会将中外美术史进行对比分析,将思政润物无声地融入美术知识当中。这一过程中,可对地方文化进行充分挖掘,让其成为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比如,江西地方高校在进行西方水彩画教学的时候,对比分析我国水墨画发展的渊源,其中可以将董源水墨画单独列出,让学生在对比了解我国中国千年水墨画的发展经历,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在吸收消化了国外写实主义的基础上,将水墨画转化成为中国文化突出的成就,强调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
2.2 交叉地方多学科开展教学
《外国美术史》虽然说是一门美术史学科,但是艺术是相通的,我们可以邀请地方博物馆管理人员和地方非遗保护工作者走进《外国美术史》课堂,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比如在讲述外国原始、古代美术时候,邀请博物馆管理人员,介绍地方经典文物或类似文物,在讲述德国版画的时候,邀请地方“木板年画”“甲马”等非遗保护工作着介绍地方版画传统与特色。从多角度探索外国美术史的同时开展思政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美术史兴趣。教师还可以适度融入当地文化特色介绍,文化典故、文化起源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加深刻感受到美术史的独特的魅力以及地方美术的独特魅力。
2.3 介绍地方学科前沿发展情况
美术史课程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成长。将地方相关学科的前言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不仅了解国内外、地方的美术家的成长过程以及美术的发展轨迹,继承美术光荣传统,还让他们对未来美术的发展趋势产生期待,使他们更好地去践行国家提出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光荣历史使命,激发他们对中国美术史学习的兴趣。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树立并坚定“四个自信”,鼓励他们积极创新,为地方、中国美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 创手段之新,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
3.1 请进来,请专家、学者走进课堂
对于外国美术,不少专家学者都有着自己的观点,他们有的侧重于外国美术创作风格、创作流派研究,有的侧重从美学的角度对外国美术史进行研究。高校可以在充分了解地方相关人才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学者走进高校课堂,让学生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外国美术多元化的特点,全面领悟国外不同国家、民族的不同的美术形式以及随着社会文明进步人们对审美的转变。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学生了解地方美术史,树立自豪感。
3.2 走出去,拓展“第二课堂”
神州大地遍布画室,每个城市都有卧虎藏龙的美术爱好者。大学生习惯了在课堂上学习课程,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或走进当地外国美术爱好者的画室,让学生通过观看国外美术作画工具以及观察国外美术独特的作画手法,让他们感受到中外美术创作的不同,激起他们对美术的审美欲望;或者走进图书馆,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国外地理、人文、社会等因素对美术史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国外美术与其历史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促使他们探究中国美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批判。
3.3 沉下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要在《外国美术史》课程中开展思政建设,必须让学生对这一门学科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的之前,以讲故事或者微课的形式引入与美术史相关的思政内容,让学生带着思政意识去学习新的课程。
为了让学生能自觉自愿参与到课程中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讲美术史”活动,让每一位同学分享一个自己学习到的外国美术史知识点。这样的活动给予了学生进行创造的空间,有的同学或借助于自媒体将其感兴趣的知识点制作成小视频,展示了自己所熟悉的知识点,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外延。通过在课程的多个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提升了《外国美术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让学生在审美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3.4 将多媒体搬进教学课堂
如今,不少学校都在探索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育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外国美术史》课程思政建设中,我们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与资源,科学合理安排美术史教学的环节,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比如在讲授外国壁画的时候,首先可以利用PowerPoint给学生展示一些国外著名的壁画,比如欧洲宗教教堂壁画《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壁画。这幅画中的人物刻画得十分巧妙,尤其是人物的表情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中国敦煌壁画的人物表情与其进行对比,将中外美术结合起来欣赏,一方面让他们认识到中外美术的想通之处,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史的兴趣。
4 结语
综上所述,《外国美术史》是一门可以让大学生增长知识的学科,在该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地方高校要做好《外国美术史》课程思政建设,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在《外国美术史》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从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促进地方高校《外国美术史》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