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生物实验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探讨
2022-03-18伊犁职业中专师范学校孙思梅
■ 伊犁职业中专(师范)学校 孙思梅
德育教育是现阶段教育事业当中的热点话题,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生物作为中职阶段教育当中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涉及诸多的试验活动,教师需要在实验活动当中合理将德育教育渗透进来,有效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1 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好的习惯
因为生物课在一年级开设,学生是新生,他们对学校的环境不了解、不清楚,为了防止他们养成不良习惯,所以对他们必须严格要求。做实验时,让他们课前预习,写好实验报告单,让课代表把实验报告单在上课前一天的早上送到办公室,如有未交的,则请他中午到办公室来写。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让他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让他明白干什么要有准备,成功总是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在《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这个实验中,由于许多学生没有用过显微镜,就进行分组:每一组里面至少有一个会的。在进行观察时,笔者先提问低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然后讲述;最后,再让他们操作。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性,减少了对显微镜的破坏,增强了爱护公物的意识。在观察中,让他们学会互助,先让会操作的同学观察,观察到了以后,让不会操作的同学看,然后,会操作的教那些不会的。
2 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遵守规则
笔者上课时,都讲清了如何使用高倍显微镜,强调:先用低倍找到,移到中央,再用转换器转到高倍,然后用细准焦螺旋,一定不能用粗准焦螺旋器。如若不听,就会出现在操作中损坏装片的情况。对此现象,需要根据损坏程度酌情地让他们赔偿相应的金额。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听课,遵守纪律,懂得上实验课时也要遵守规则,如若不遵守就会出错,出错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以便帮助他们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规范的操作,减少没必要的损坏。
3 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中职一年级的学生,是从初中刚升上来的,在初中的生物学习中,很少做实验,即便是做实验,也是实验老师去布置、去打扫。笔者在上实验课时,就改变了这种情况。每次上实验课时,提前通知哪些同学留下来打扫实验室卫生。当做完实验时,许多同学就有些坐不住了,想等下课铃一响,就立马走人,桌子将会狼藉一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做《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这个实验时,当实验操作一结束,笔者就让学生把自己跟前的显微镜按规定收起来。在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个实验时,若实验中有脏试管或其它污物就让学生拿去洗干净,倒扣在试管袈上,再把桌子擦干净,这些都干完,收拾利索了,才能让他们离开实验室。否则,就不能离开实验室,直到做好为止。这样的要求,刚开始有些难,但执行上一次后,后面就好了。这样做不仅使他们养成讲卫生,爱干净的好习惯,而且,也让他们增强了该自己干得事要自己干的思想意识,培养其责任心,还树立了爱护实验室人人有责的社会公德。
4 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因为生物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课,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科学才会有新发现,才会有发展。在做《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这个实验时,笔者给他们布置的任务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分别画出在低倍镜和高倍镜下的图,就有许多同学抄别人画的。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每个人观察的装片不一定一样,观察到的部位也不一定相同,所以,这就要求学生要画出自己观察到的装片或部位,哪怕自己画得与别人完全不一样,那也是你观察到的,只因观察的装片不同,观察到的部位不同,其结果也会不一样。但只要是事实,我们就要把自己观察到的展示出来,也才知道是否画对了,这就是尊重事实,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5 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在做实验时,通常都是分组实验,所以,这就需要有团队精神,比如,在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时,步骤比较多,针对中职生的特点,笔者先做一遍演示实验,然后把学生分成6组,每组6~7人,每人做一项内容,让这六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他们必须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做得慢,任务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通过这样的要求,每组同学都齐心协力,争强时间,没有一个偷懒的,最终,大多数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而且效果还很好。在这次实验中,同学们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
6 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节约资源的思想理念
我们都知道,地球只有一个,我们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做实验时,不能光顾自己,随意毁坏实验用具,浪费材料。比如做《高倍显微镜使用》的实验时,给学生讲明,显微镜是很昂贵的,买一台新显微镜需要很多钱,而且,我们现在使用的有些显微镜还是刚建校时购置的,已有数十年了,在观察物体时,效果依然很清晰。这不只是质量的问题,关键还是我们的师哥师姐爱惜得好,看到这些,我们更应该传承先辈的优秀品质,爱惜器材,防止损坏,为学校节约一些没必要的开支。因此,在操作时,要把握要领,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的损坏。为了熟练使用显微镜,我们要学会观察一些装片,但是能清晰观察的装片不多,购买起来也不方便,为了让我们的师弟师妹也能使用这些装片,我们必须避免损坏。还有,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这个实验中,研磨叶片时,需要加碳酸钙和二氧化硅。对大颗粒的碳酸钙我们可以回收利用,不要扔掉。这样,就减少了没必要的浪费,节约了资源。在许多同学的眼里,也许会这样想:我们只扔掉了十几粒碳酸钙,能干什么大事。但是,想一想,一个班十个组就会扔掉100多颗,一年有六个班,那会扔掉多少颗?那10年,20年……将会丢失多少呢?所以,我们要有造福下一代的思想,必须节约资源。还有,这个实验中的汽油、尼龙布都要回收,因为这些物品都可以再利用。东西虽然不起眼,但意义却很深远。
7 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社会道德意识与习惯
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与习惯,帮助学生不断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纠正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意识,助力学生日后的综合发展。
例如,在进行《细胞的基本结构》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展开了实验观察活动,那么试验过程中所涉及的器材比较多,一些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够强,会出现随意破坏实验器材等情况,并且由于班级当中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许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奇的现象,总是会忍不住与小伙伴之间进行探讨,进而导致了整体教学活动的秩序较乱。所以,笔者很好地结合这一试验活动,让学生知道实验器材就好比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公共设施,我们不能随意破坏,作为一名品质优良的公民,我们需要保护公共设施,同时,教室是大家一起成长、学习的重要场所,好比我们生活中的公共场所一样,我们不能大声喧哗,而是需要保持良好的公共环境。如此一来,笔者通过相关的生物实验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与习惯,对于学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服务与社会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8 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言传身教”,主要是指将教师的“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大多数教师更加注重“言传”,忽略了自身“身教”对于学生的影响。经过相关实验表明了,示范性行为越具有显著性、可变性等特征越能够引起观察者的注意,对于青少年而言,正确而显著的榜样行为以及教师的引导可以有效指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进而有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新时代的教师身兼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两大重任,教师应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学生做好榜样。
例如,在开展生物实验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思维能力有所差异,这也就导致了一些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到了相关生物知识,并且能够结合实验器材进行实践与观察,但是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甚至还没有掌握到基础性的知识,导致试验活动难以顺利进行,并且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会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他们一定的表扬,然后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他们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用自己亲切的态度以及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规范。
总之,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么做一个有德有才的人。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到那些能进行德育渗透的亮点,进行传道授业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