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3-18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吴卉君冯宇洁

成才 2022年1期
关键词:工匠育人院校

■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吴卉君 冯宇洁

2016年,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国家工作高度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随后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一词频频被提及。习近平总书记也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已毋庸置疑成为社会热点之一。

1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1 “工匠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工匠精神”历史悠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和“精神命脉”。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工匠精神,在新时代仍然具备传承价值。

1.2 “工匠精神”响应时代召唤

新时代赋予“工匠精神”新内涵与新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了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阐明“工匠精神”就是一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新时代“工匠精神”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工匠,而是成为一种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的职业精神。尽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新时代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制造大国也急需升级为制造强国。虽然近年来“国货崛起”的口号日渐打响,但与制造业强国德国、日本的差距还是不容忽视。新时代急需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和继承传统“工匠精神”的高质量产品。

1.3 “工匠精神”契合高职发展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环,同样面临机遇与挑战。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十分契合,“工匠精神”可以彰显高职院校育人成效,高职院校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一方沃土。培育优秀工匠人才,既能解决高职院校就业问题,又能为其打造良好口碑,解决招生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2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难点

2.1 制度保障有待建立健全

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是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决定性基础。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通过清晰的培养目标和明确的育人步骤,是指导学校开展具体工作实践中的指明灯。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坐落于太湖之滨无锡市,是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致力于培育大国工匠,校歌中也传唱着“我们努力争做大国工匠”。学校各级各类规章制度、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规划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均提及弘扬和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只是具体目标与详细步骤还未形成体系,导致“第一课堂”中对“工匠精神”的渗透不够深入,“第二课堂”关于“工匠精神”的专题活动也有待进一步开发。

2.2 物质保障仍需筑牢筑稳

校园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即“环境育人”。“环境育人”是学校育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教育活动中充当了重要作用。学生漫步在校园之中,尤其是频繁活动于教学楼、食堂、寝室等场所,沿途所见所闻皆受到校园环境的影响。学院早已意识到“环境育人”的重要性,教学楼、校园环道、宿舍区都有宣传栏,宣传内容也涉及专业、文化、校企合作等多领域,但是如何深入覆盖到每一个角落,且与“工匠文化”有机结合,利用学校专业背景、地域特色、校友资源等,形成学院独有的育人特色,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实践。

2.3 职业归属缺乏培育培养

虽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即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传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受到成绩限制才报考高职院校,并且往往容易受社会、家长影响,认为高职院校不如普通本科,毕业后进工厂也不如坐办公室体面,因此对自己的学校与专业难以产生归属感。在此氛围中,往往形成这样三类学生群体。第一类学生数量较少,他们积极向上,表现优异,但一心向往通过“升本”来圆本科梦,对学校缺乏归属感,更别提立志成为工匠人才;第二类学生占大多数,他们随波逐流,没有前进方向,只求顺利毕业,找一份工作赚钱糊口;第三类学生占比较小,他们往往沉迷网络游戏,经常迟到旷课,能否拿到毕业证书也不在他们的关心范围之内。针对上述现象,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工匠氛围,树立劳动光荣和精益求精的观念,培养职业认同感,是高职院校院的面临的挑战之一。

3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3.1 完善顶层设计,保证有规可依

完善顶层设计,需要突显政策导向,从学校规章制度层面,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筑好筑牢“工匠精神”培育的地基,让其不仅仅体现在培养大国工匠的口号之中,更是落实落细在具体工作之中。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致力于探索实践“双区协同、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如何通过学习区域和宿舍区域的协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就需要将“工匠精神”写入各项规章制度,纳入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规划,及各院系、管理部门相关管理制度之中,让“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从宏观制度到具体实践层面,均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教师和相关管理部门也可形成育人合力,集体参与到“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之中。同时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互融,“第一课堂”加强“工匠精神”引导,“第二课堂”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厚植“工匠精神”。例如传统的专业技能竞赛中,不仅是学生间比拼技能,还可以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同竞赛,教学相长。在学校推行的“修养轩”辅导员工作室项目中,也可以成立专门工作室项目。一个好故事胜过千言万语,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开展相关活动为学生讲好工匠故事,或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鼓励学生讲述属于自己的工匠故事,并将展示成果编辑成册,激励后人。

3.2 落实物质保障,加强环境育人

在物质保障上,做好全方位育人工作,发挥“环境育人”效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从学习区域的教学楼、实训楼到宿舍区域的宿舍楼,舍区大道,宿舍公共区域等,甚至是生活、购物区域,不在学校每一个角落留下空白。积极利用学校电子信息、物联网与智能工程等优势专业背景,结合当地产业特色,挖掘优秀校友资源,与“工匠文化”有机结合,探索育人特色。专业层面上,学校微电子技术专业蝉联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第一名,“集成电路技术应用专业”位居同类专业竞争力第二名,彰显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学校可以依托电子信息专业打造特色宣传廊,展览专业知识、行业背景、杰出校友等内容,打造特色文化阵地。当地产业层面,学校重视选择与区域产业相匹配的一流产业,成立产业学院,如打造全国唯一法国雷诺培训中心,建立汽车专业大楼等。优秀校友资源层面,学校有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陈亮,胡东方等优秀校友,可成立优秀校友事迹展览墙等。除了利用建筑,还可以利用传统宣传渠道,如校区电子屏幕、校报、宣传册、学校广播等渗透“工匠精神”。同时守住新媒体网络教育新阵地,利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弘扬“工匠精神”。

3.3 营造良好氛围,强化专业认同

学校应改变一味强调“升本”工作的传统做法,充分认识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在校园内积极营造浓厚的工匠氛围,厚植工匠文化,增强学生认同感、归属感,并着力打造荣誉感。大一阶段,从入学教育开始培养学生规矩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样助力“工匠精神”培育。在校期间自由散漫的学生,很难做到一毕业进就马上脱胎换骨。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专业认知,让学生熟悉专业培养目标和核心课程,了解未来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学习先进模范事迹,从入学之初便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培养学生专业认可度,激发学习兴趣与动力。大二阶段,进一步培养职业意识,除了在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还可以开展校园专业活动周,如开展专业技能竞赛,为学生搭建专业竞技平台;举办专业风采展示比赛,通过宣讲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开展企业参观交流活动,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职场心理、职场注意事项等,有助于学生及时做好过渡与衔接,避免突然面临实习就业的不适应,为大三实习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做好“工匠精神”标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教学、研究工作中“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学校应发挥全员育人作用,调动专任教师,行政教师和后勤服务人员各类教职工全员力量,在日常工作中注意传播职业平等,劳动光荣的思想,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学生认同感。

猜你喜欢

工匠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90后大工匠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工匠风采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