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2-03-18王丽娜刘云祥

关键词:工匠劳动院校

王丽娜 刘云祥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尾 516600)

2020 年 3 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1]。为了更好地落实、落地和落细《意见》的指示精神,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及具体培养要求”。党中央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全面加强和推进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全面加强和推进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价值,是促进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从而为区域产业行业发展提供强劲有力的优质人才资源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1 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时代诉求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然,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然。全面加强和推进劳动教育是今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1.1 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然

新时代,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使命所在。那么应当如何具体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任务?劳动教育培养目标给出了答案。强化劳动思想教育,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强化劳动品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工匠之才;强化劳动实践锻炼,在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服务性劳动的过程中培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及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强化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使之有机融入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2 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是高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然

新时代,国家担负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迭代升级、科学技术创新飞跃、巩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果实、实现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战略任务。这些奋斗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具有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工匠队伍的支撑。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工匠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为服务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智力支撑和创新支撑。

1.3 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实然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劳动是实现人的本质的重要途径,教育只有与劳动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因此,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专注、敬业的劳动品质,达成精益求精的劳动能力,拥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此外,劳动教育也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德智体美教育的重要支撑和有力抓手[4]。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起点和凝结点,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综合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实然。

2 部分高职学生群体不良劳动观念与行为特征

现今,由于网络文化的冲击,社会上的多元价值观通过快餐文化悄然潜入大学校园,从而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劳动观。加之高职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不足、高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发挥不充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不牢固、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等多种因素,导致当代高职学生群体形成了一些不良特征,进而导致工匠精神培养的困囿。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思想上轻视体力劳动,缺乏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

人类劳动具有多种形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导致各有不同的价值。笔者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学生思想根植于传统观念,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骨子里轻视体力劳动,瞧不起体力劳动者,特别是社会基层的体力劳动者,主观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社会地位低等。比如,一些大学生对大学校园里的保洁人员、食堂师傅、宿管人员、门卫等学校的基层体力劳动者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还有少数大学生甚至看不起农民工人出身的父母,瞧不起从事体力劳动的亲朋好友,刻意疏远他们,怕玷污自己大学生的身份。自己不愿辛勤劳动,怕苦怕累怕脏,缺乏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

2.2 态度上不尊重、不热爱劳动,缺乏勤奋刻苦的奉献精神

受家庭价值观和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高职学生产生了不尊重劳动、不热爱劳动的情感态度,具体表现为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珍惜劳动成果就是不尊重劳动者及其辛苦付出。比如,随地乱扔垃圾就是对环卫和保洁工人劳动成果的不珍惜;在学校攀比消费、超前消费就是对家人辛勤劳动的漠视。高职学生不热爱劳动主要体现为在日常的生活劳动中表现懒散,不爱干力所能及的工作。在专业学习实践活动中不刻苦,利用网络随意获取他人的劳动果实。社会服务性劳动中表现为缺乏社会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担当和社会奉献精神。

2.3 习惯上急功近利,缺乏精益求精的专注精神

现今,由于网络文化的冲击,社会上明星效应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劳动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理念已经被慢慢地淡化和遗忘。一些大学生好逸恶劳,妄想一夜暴富和一夜成名,冲淡了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有些大学生急于求成,喜欢急功近利,想一步登天,不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不甘于从平凡的小事、身边的小事做起磨炼自己,缺乏精益求精的专注精神。

2.4 行为上消极应付,被动做事,缺乏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受网络不健康言论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尚未涉世的大学生被误导,随之产生一种学习态度不积极,作业消极应付,做事被动,日常学习生活中怕吃苦、不愿付出,凡事坐享其成的不良倾向。具体表现为:一是逃避基本的劳动义务,消极应付。大学生已经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在大学校园、家庭和社会中都应承担起一些基本的劳动义务,但是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观念影响下,大部分大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做出一些逃避基本劳动义务的行为,消极应付学校、家庭和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常常被动做事,缺乏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当代大学生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优渥及学校和家庭应试教育的价值观影响,劳动时不主动、不负责,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呈现出消极被动的应付状态。

3 劳动教育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价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劳动教育的目的正是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大有裨益。加强劳动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职业的敬畏与热爱,养成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和积极的职业态度,这正是工匠精神需塑造的匠心;加强劳动实践锻炼,提升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或者学科的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具备德技双馨的职业技能,这正是工匠精神需达成的匠术;培养崇高的劳动精神,使学生具有责任担当意识、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具备担当和奉献的职业责任,这正是工匠精神需铸成的匠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职业品质,培养学生专注、敬业、追求卓越、富有挑战和创新精神,善于沟通合作,形成创新和团结协作的职业品质,这正是工匠精神培育所需修成的匠道。

3.1 加强劳动思想教育,塑匠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模大会上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美好幸福的生活靠劳动创造,劳动人民最美丽,劳模是劳动者中最美丽的人。我们要弘扬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劳动光荣和劳动人民最美丽的劳动情感态度。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劳动的重要论述为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着重强化劳动思想教育,深化劳动内涵、劳动本质和劳动意义认识。通过对劳动的认知强化劳动观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职业的敬畏与热爱,尊重劳动和崇尚劳动,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致,养成勤于学习、乐于实践、肯于钻研的品质,在专业学习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从而形成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和积极的职业态度,这正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所需塑造的匠心。

3.2 强化劳动实践教育,达匠术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为国家培养工匠型人才的类型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呢?新时代劳动教育给出了答案。强化劳动实践教育,不仅传授高素质劳动者所应具有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要培育与职业和岗位相关的职业技能。以劳育智,强调做中学,通过生活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服务实践等多种劳动实践路径,开展丰富多彩的实习实训项目,增进学生的劳动技能,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或者学科的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打造契合社会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这正是工匠精神培育所需要达成的匠术。

3.3 培养伟大的劳动精神,铸匠魂

劳动教育的最高价值旨在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的目的是实现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落地和落细。高职院校需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群体特征,充分发挥劳模的榜样效应和劳模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时代精神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5],将学生铸成具有责任担当意识、使命感和奉献精神的工匠之才。培养担当和奉献的职业责任,这正是工匠精神培育需铸成的匠魂。

3.4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修匠道

劳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养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诚实劳动”,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6]。可见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品质的培育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劳动者自身发展,是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尤其对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强化学生在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劳动,培养学生追求卓越、专注、敬业,以及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善于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形成创新和团结协作的职业品质,这正是工匠精神培养所需修成的匠道。

4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对于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大有裨益。当前,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的地位被轻视,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化,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单一。为了克服以上不足,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高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应牢记劳动教育的目标,正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回归劳动教育的本质。做到: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抓牢课内外两个教学阵地;打造三支队伍;搭建四大载体;强化五大保障,推进劳动教育真正地落地生根。

4.1 强化顶层设计,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先决条件

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育人工程,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彰显其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价值优势,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推进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真正落到生根。首先,高职院校要强化顶层制度设计,立足长远发展,从战略高度在制度层面形成一整套劳动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针对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高职教育类型教育的特征,缜密、合理地制定劳动教育特色培养体系,实现上下贯通、横向融通的劳动教育发展体系,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先决条件和制度保障。其次,高职院校要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规划和合理制定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要点等并将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实施体系中。此外,高职院校要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渗透劳动教育。公共基础课要全面融入劳动教育,强化马克思劳动观,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内涵、新特征和新要求等劳动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崇尚与热爱,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致,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专业课也应全面融入劳动教育,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劳动品质,达成德技双馨的工匠之术。

4.2 抓牢两个阵地,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土壤”条件

高职院校要遵序有效地推进劳动教育,上要“顶天”,下要“立地”。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要有落脚点,要落到实处,否则开展劳动教育成了课堂说劳动、课外看劳动、网上玩劳动的形式主义。劳动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课堂教学就是它的主阵地。因此,高职院校要抓牢课堂教学这一“牛鼻子”,发挥课堂教学显性课程主阵地和课外隐性课程的辅阵地的相互促进作用,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一方面,高职院校可抓牢劳动教育的课堂教学主线进行劳动思想教育,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强化劳动观念认识,弘扬崇尚劳动的伟大精神。通过专业课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丰富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通过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等实操训练教学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品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课外隐性课程的育人途径,与课堂显性课程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劳动教育。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课外隐性课程补充作用,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比如,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着重打造劳动教育的元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结合地方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请劳模进校园作报告,弘扬劳模精神;开设名师工作室,提升高技能劳动者的地位;举办高质量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尊重。让学校的精神载体成为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让学校的师生员工成为劳动教育的先锋示范,让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成为劳动教育的时尚表率,让学校的物质、制度、环境成为劳动教育的肥沃土壤。总之,高职院校务必抓牢课堂显性课程和课外隐性课程两大阵地,丰富教育内容,推进劳动教育落地。

4.3 打造三支队伍,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人力保障

师资队伍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关键力量,对全面发展劳动教育起主导作用。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全员育人的功效,着力锻造三支队伍,激发劳动教育者的工作活力,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人力保障。

4.3.1 打造师德模范教师队伍

学校要利用教师节、五一劳动节遴选一批具有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师德模范进行表彰,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师德模范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通过师德师风建设与劳动教育深度互嵌,以评选师德模范教师为契机,对学生开展劳动价值观引领教育,实现师资培养与劳动教育同向同行,让学生感受身边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

4.3.2 打造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教师队伍

思政课教师是高职院校德育的关键力量,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至关重要。辅导员则是与学生联系最密切者,是学生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学校可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一体建设。思政课教师担负劳动课堂教育,劳动课的实践教育由辅导员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实现,将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互嵌于学生活动中,做到润物无声,实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

4.3.3 打造企业榜样型引领队伍

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利用地方社会资源,组建由劳模代表团、大学生创业先锋代表团以及地方行业企业的工匠之师组成的宣讲团,定期入校开展宣讲活动。借助榜样力量的育人模式,开展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情感态度教育。选聘具有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较高的企业能工巧匠、劳模代表、杰出校友等组建成立专业的劳动教育专家库,充分发挥榜样型队伍的引领作用。

4.4 搭建四大载体,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实践条件

搭建育人载体,强化劳动实践,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落脚点,更是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着力点。高职院校务必抓牢校内校外两大劳动教育实践环节,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锤炼学生的工匠之术。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勤工俭学)、校园生活(社团活动)和社会生活(志愿者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正确理解,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养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品质。

4.4.1 搭建以社团活动为核心的校内实践载体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在校内参与的主要实践活动,因是学生自愿参与的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参与度广。高职院校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合学生社团活动资源,开辟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第二课堂。利用学生社团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的项目化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素养。此外,勤工助学也是部分学生在校内的重要劳动教育实践途径。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在勤工助学的岗位上养成勤奋肯干的奉献精神,加强用人单位对勤工助学学生的育人引导和严格考核。

4.4.2 搭建以志愿活动为核心的校外社会实践载体

基于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定位,高职院校要充分借助各种社会资源积极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愿服务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以锤炼劳动技能,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为社会服务的各类志愿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形成担当和奉献的职业责任。

4.4.3 搭建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劳动技能培养载体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功能,以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提升劳动知识技能为目的,育训有机结合,在技能培训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或者学科的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养成德技双馨的职业品格。

4.4.4 搭建以顶岗实习为核心的技术技能人才锤炼载体

实习实训是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主要方式,实习实训是培养劳动价值观的主要阵地,是养成劳动品质的练兵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充分整合企业行业资源,实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校、企、行三方要做到全方面全过程育人,全面锤炼学生的劳动素养,养成专注、敬业、追求卓越、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和善于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以及良好劳动品质,形成创新和团结协作的职业品质。

4.5 强化五大保障,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物质条件

为提高劳动教育的开展实效,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劳动教育的五大保障。

4.5.1 加强党组织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加强党组织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领导是学校开展各项劳动教育活动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绝对领导,发挥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是有序开展劳动教育各项工作的前提。学校每一级党组织都要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列入学校重点改革发展大事来抓。高职院校要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先进党员干部、党员专任教师和学生干部带头的校级、二级学院和班级的三级劳动教育网,积极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系统的融合,建立健全运作机制,搭建协作平台。

4.5.2 加强信息化技术对劳动教育的支撑,提供技术保障

新时代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教育活动要与信息化技术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提升教育实效。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要强化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保障作用。当前,劳动教育的信息化技术保障体现为:建设劳动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搭建网络化教学环境;挖掘高校劳动教育精品资源库资料以供学生理论课学习,充实劳动教学知识储备;利用互联网仿真生产实训室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此外,信息化技术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水平,扩宽劳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4.5.3 加强对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经费支持,强化资金保障

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了推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达成提升劳动素养的目的,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经费的投入力度,提供劳动教育活动项目专项资金扶持,保证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做到资金的合理高效使用,为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供资金保障。同时,高职院校还应积极拓宽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资金的筹措渠道,争取社会力量对学校劳动教学活动的支持。

4.5.4 完善与劳动教育课程的融通与衔接,强化路径保障

高职院校要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和公共课的融通与衔接,使其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高职院校要基于1+X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合到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中,实现劳动教育培养与技能培养融通,劳动精神与劳动技能培养融合,确保劳动教育路径的畅通。

4.5.5 加强劳动教育相关理论研究,提供理论保障

高职院校要丰富劳动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指导。高职院校不仅要为劳动教育理论研究提供平台支持,丰富相关理论研究的形式,还要加强与其他高职院校的交流,丰富相关理论研究的内容,强化理论研究的指引作用,保障劳动教育方向的正确性,确保劳动教育的开展有理有据。

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实现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价值意蕴,实现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高职院校必须以《意见》和《纲要》为根本遵循,建构起基于办学特色和自身优势的劳动教育体系。要不断强化劳动教育目标,实现劳动教育目标与工匠精神培育需求及职业素养要求精准对接,形成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发展机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劲有力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工匠劳动院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工匠风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