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表演学在教师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

2022-03-18张思雨

关键词:课堂教育教师

张思雨

(山东艺术学院 戏剧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社会表演学不仅是艺术学领域的一个新名词,也是社会生活中的新概念,它因“社会”一词而与戏剧艺术领域的表演区别开来,强调自我在社会这个实际场景中的人物呈现。社会表演学作为一门崭新的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是由我国当代颇有建树的戏剧理论家孙惠柱先生结合西方人类表演学整体思路和框架并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实际, 最早在中国建立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一门学科。谢克纳提出的人类表演学强调自我表现,一切人类活动都可以当作表演来研究。社会表演学作为人类表演学的分支,它与人类表演学、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自由的理论观点相一致,都认为人的行动是自由的,但不同的是,社会表演学在注重个人自由表演的同时并不忽视其社会规范性,既有个人在展示过程中的个性一面,也会被社会共性的一面所制约。归结而言,社会表演就是“人为了实现横向和纵向的全面发展, 通过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满足能力提升和多样需求而在他人面前进行的, 反映其社会属性的, 既遵循规范又体现自由的一切行动”[1]。它以研究社会各领域的社会表演为目的,具有立足于社会实践,与生活息息相关,帮助规范社会角色,提高在社会中的表演能力,调节角色扮演的疲劳等特点,自建立以来在社会中被广泛地运用。

教师既然作为社会角色的一类,那么教师讲课自然也可以视为在进行表演。在当今社会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人把教育视为以升学为目的的必要任务,对知识本身的价值观念逐渐弱化,再加社会上各类补习班的泛滥和网络课程的便利,学生们对校内教育的重视程度更为减弱,直接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知识接收效率,这些现象在中小学阶段显得尤为突出。这对教师职业自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以什么方式授课、如何有效地讲课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们也一直在寻求和尝试更多的方式。社会表演学为教师怎样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指出了潜在的规范,教师可以从社会表演学理论入手,为教学方式寻求新的视角和突破口,找到既高效又适合个人的授课方式。

1 社会表演学理论下的教师角色

戏剧表演艺术中有句俗语:“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句话同样可以用于解释社会表演学。每个生命个体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同时扮演着多个不同角色,在社会的不同规定情境中以不同的身份履行自己的义务,教师自然也不例外。孙惠柱先生在《社会表演学》一书中也曾对教师这一角色进行分析说明,认为从教师教学的场景、人员结构的角度来看,教育工作与戏剧艺术尤为相似[2]334。构成戏剧艺术的五大要素为:剧本、导演、演员、剧场、观众。在教育工作中,教室可视为戏剧艺术中“镜框式舞台”的剧场,授课的教材为课堂的表演提供了演出的脚本,教室内所有听课的学生就是观众,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可视为演员的表演,只是由于主要由一人完成,所以在这里的表演相当于“独角戏”。这场独角戏是由教师设计的,故教师在独角戏中也同时兼任了导演的角色。教师通过语言和形体动作来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学生再以完成作业情况和考试展示教师教学成果。整个授课过程与戏剧体系中的布莱希特表演方式更为相似,演员可以随时跳出角色与观众进行直接的交流对话。

对教师的社会表演学角色进行定位,教师本质上是一种“职业表演”。孙惠柱先生曾明确社会表演学核心为自我与角色的理想形象、表演的前台与后台、事先准备的脚本与现场的即兴自由发挥这三大基本矛盾[2]92。基于此理论,在教学领域内可以理解为教师在自我心中要树立起教师所具备的一系列形象标准,而不是根据自我个性随性发挥,要明确自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并按照所树立形象的标准使自我与教师角色尽可能靠近;教师课前在私下进行备课试讲,课堂中要有授课展示的意识,课前与课堂的进行方式是不同的;要备好所讲内容的教案,在计划时间内完成教案目标,同时能根据课堂情况进行课程内容的临时调整。这是教师角色必须要完成的基础工作。

要想演好教师这一角色,还有更多需要注意的方面:首先要有从自我个体性向教师身份转换的意识以及每次讲课都是在进行一次单人演出的意识。其次要明确教师角色在社会中的主要任务和存在意义,对教师角色的热爱、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教室是教书育人的特殊场地,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授课本中的知识,还应对学生思想观念进行正确引导,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在座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再次要明确教师的共性特征并清楚自我的个性特点,这点直接决定了课堂风格及氛围。教学工作不是一味地机械性模仿,切忌别人怎么教自己也怎么教。教师不是课本内容的“搬运工”,要以合适的方式实现教师共性和自我个性相结合,同时也需注意在施展自我个性的同时要考虑自我行为必须在社会所规定的范围之内,从而进一步进行教师的社会角色创作。

2 从社会表演学视角对教育界实例进行分析

当今教育相比往日已大有不同。我们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界的方方面面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学生们更为个性化,教师们也一直在根据学生的变化不断进行授课方式的调整。作为教师,在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的同时,更值得研究的是以怎样的方式才能把知识高效地传授给学生。社会表演学可为教师的授课方式提供新的路径,教师需要利用表演方式提升课堂吸引力,提高在授课方面的自我魅力。笔者曾多次走进不同学习阶段中备受学生们喜欢的课堂,曾有语文教师结合着单口相声边演边授课,化学教师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展示神奇效果,思政教师结合课堂所授课程内容现场唱红歌,舞蹈史论课教师穿上不同的服饰为学生现场展示……虽课程类别不同,但其共同的特点是课堂氛围轻松活跃,讲台下的学生们注意力集中,互动性强,令人印象深刻。这些教师的展示都不是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但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颇受好评。这些行为都可归于表演范畴,可以利用社会表演学理论进行解释。笔者曾翻看到在短时间内走红网络的乐山市犍为县教育局局长段礼富的一段霹雳舞视频,舞蹈出自于一场演讲结束时的互动,他的表演使笔者对社会表演学理论在教育上的实用与适用性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引发笔者的再思考。

2021年4月11日,四川乐山市犍为县教育局局长段礼富因为县一中的学生们公开表演了一段霹雳舞视频走红网络,表演受到广大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令学生、教师、家长甚至整个社会耳目一新,在各网络平台上引发热议。此视频的背后,是当地教育局组织的教育宣传活动,霹雳舞只是此次教育宣讲尾声的互动。段礼富局长也在曾经的分享活动上,做到脱稿演讲的同时对多篇文言文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更像是“古典rap”。此舞台情景与艺术舞台极度相似,具备了戏剧的五大要素。段礼富局长的演讲从社会表演学角度来看实质就是表演。下面以学科理论作为切入点,对局长段礼富的角色及社会表演进行分析。

2.1 具备社会角色的转换意识

单从社会身份中的职业类身份而言,段礼富局长在从事教育行业的20年内曾有着语文教师、副校长、教育局副局长多个身份的转变。撇开他曾经的这些社会身份暂且不谈,就此次在台上的展示来分析,段礼富的表演是在学校内进行的,而非教育局或会议厅等场地,表演对象是在座的全体师生,他进行宣讲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教育宣传以引导和鼓舞学生,所以此次是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段礼富的身份从上台开始就发生了从局长身份到教师身份的转换。身为主管全县教育工作的官员,他为整顿规范当地教育,曾令全县校外培训机构全面停业;转变为台上教师角色时,又能暂时抛开官员身份,放下平日工作中的严肃。面对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身份,展现出社会中不同风格的角色面貌。

2.2 明确角色的行动意图

段礼富局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讲:“无论是在台上跳霹雳舞,还是令全县81家校外培训机构停业整顿的举措,都不是为博人眼球,而是作为一个‘教育人’的本分。”“我觉得一个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秉承着‘真、善、美’的信念,来教书育人。”无论是局长身份还是教师身份,他都明白角色的存在价值是在为国家教育事业作贡献,认为教师职业是光荣而神圣的,让人民满意是教育工作者的本职。过去作为教师,他明白个人的行动意图,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取得了作为教师职务的优秀成果。现在作为领导者,按常理讲,他完全可以以传统方式坐在台上携带备好的稿子进行教育,给学生们讲几句话来鼓励大家。可他明白上台的身份转变和在角色中的自我宣讲的目的并不单纯是把思想传递出去,而是要让观众也就是学生能接受到他所传递出的能量,听进去,记得住,受启发,这才是最终目的。借用戏剧术语可称为是角色上场时所要完成的最高任务。段礼富局长不仅内心明白,并且通过实际行动来证实。

2.3 上台之前的充分准备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在艺术领域内,无论任何演员,在上台表演之前都要进行长时间的反复训练。一个眼神、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都是不断修改逐渐完善的结果。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在面对台下观众时胸有成竹,避免紧张和出差错,并且在不断的经验积累和自我总结中才能增强对舞台上突发情况进行适应或解决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同样如此。段礼富局长一个半小时的脱稿演讲,与学生互动加最后环节的舞蹈展示,整个行动既从容又流畅,可以看出在后台环境里做足了功课。霹雳舞虽说是即兴展示,但从动作的设计上及其整体的连贯性上可以看出是曾经有过练习的,在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中也需要根据不同学生所提出的疑问进行合理的回应,在互动环节中包含大量的即兴成分在内。故整个演讲不仅是在后台有事先的准备,在所讲的内容中也体现出丰富的知识储备,归结而言都是在后台环境下准备工作充分的结果。

2.4 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舞台表演中,演员会思考观众对台上的表演是否喜欢看,是否能看懂愿意接受,演员会站在观众的角度考虑作品的呈现方式。教师讲课也是同理,授课的教师也要更多思考学生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学生个性化强,升学压力也更大,渴望被多一些关心、多一点理解。教师的工作不单是把知识讲好,也需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理解,必要时与学生沟通。师生关系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段礼富局长清楚怎样的演讲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他表示自己也曾有过学生时代,进行了换位思考,重视学生的心理,寻找并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为学生们解压,让学生们看到他年轻时的影子,这样与学生沟通更为容易。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与学生拉近了距离,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段礼富局长简短的表演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正能量,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与支持。他在台上传递出平易近人的气质,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与学生轻松沟通,使教育更有成效。他或许对社会表演学并无了解,可他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表演学理论核心达到高度契合,可以用理论对其行为进行充分的解释。这虽可能是一种完美的巧合,但也充分说明社会表演学在社会中的可充分利用价值。以此例可以证实,社会表演学可以为实践提供有力依据,可以为教育工作者开拓教学思路。

3 社会表演学理论下对教师探索教学新路径的思考

上述将表演应用于教学的例子虽然算不上最前卫的方式,但演讲者在采取这种方式的同时发挥了自己独特个性的一面,在以社会规范为前提下实现了个体个性与职业共性的有机结合,获得了成功。教育界也曾有过很多类似的成功例子,是教师们学习的好榜样,其模式值得参考。当然,社会中也有很多普通教师不断尝试着新的方式进行讲台上的表演,为演好教师这一社会角色努力着。课堂上的表演不仅是一种手段, 更是一种目的,社会表演学在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表演教师这一角色应该思考注意的主要方面,以理论为指导,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师清楚了自己在新时代作为教师的角色定位, 才可能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能够把握教学内容中的具体角色形象并加以呈现, 才可能有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教学效果。

3.1 把每次的课堂教学看成上台表演

社会表演学注重自我与角色形象的平衡,可以采取戏剧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懂得“印象管理”,带给观众的直观角色感受要与教师角色相符。那么饰演教师,就应把每堂课看成是在进行表演,在心目中对教师进行形象定位,了解自我,以定位为目标使自己尽力向角色靠拢。无论是个人态度、肢体言语,还是服饰装扮这些考虑应面面俱到,避开自我的不足及生活中的不当习惯,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社会表演学认为教室与剧场环境极度相似,台上都是目光聚集的地方,所以教师应懂得一些表演技巧,把每次的讲课当成是演出非常必要。其实这种意识教师是有的,只是被习惯性地忽视掉。在学校组织的公开课中或者有查课人员到教室旁听过程中,教师的表演意识就会比平日课堂中的表演意识突出得多。当教师平日一人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总会忽视所有学生其实就是观众,没有在台上表演的意识也就会直接忽视观众的存在意识。到了类似公开课课堂模式的时候,最后排突然多出一批其他人来,才意识到自己与学生的整体性,在相互配合下进行课堂的表演,学生们是配角自己是主角,而最后一排的听课人才是观众,所以师生在相互配合上和整体课堂氛围上也会比平日好得多,教学往往也会比平日更有效率。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如果课堂带有表演性, 无疑会魅力大增[3]。

3.2 不断提升教师基本素养及职业能力

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就是教师,其素养水平尤为重要。教师社会素养体现了教师的思想高度与人格魅力,是师德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师与学生间关系的构建和教师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4]。在出现教师职业热的当下,并不是所有通过考核的人都适合从事教育工作。在进行自我到教师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可能有人因为性格原因,无法做到放开声音讲话,或者一上台讲课面对多人时就紧张,甚至会影响课堂的发挥。然而,在众人面前从容表达是作为教师这一角色无法回避的基本素质。戏剧表演中塑造人物追求“放得开” “投入”,基于这一点,从社会表演学看,教师若无法克服种种自身问题,那么就没法达到角色转换的基本要求,也就没法进行社会表演,而是在环境中展现着本质自我。饰演教师角色,要有对所追求目标的坚定信念,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克服一切杂念和心理障碍。

社会表演学强调角色前台与后台的区别,注重脚本和即兴发挥。教师在前台与后台环境中,前台的展示离不开后台知识的积累和支撑,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在后台环境中,备课需写好每次表演的脚本(教案),仅依靠文字叙述和头脑想象是不够的,要动起来,在后台提前进行模拟讲述,及时发现不合适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反复找出问题解决完善,才能更好地在前台进行呈现。后台工作准备充分前提下才能在前台反应迅速,对教学过程中的临时突变进行调整,使角色在即兴发挥中不露出破绽,使表演自然流畅不被观众察觉。

3.3 重视学生的社会身份

社会表演同戏剧表演一样同样重视观众的存在。观众在观看表演时都会对角色有心理期待,因此要把观众视为情境的组成部分,给予观众重要地位。在教育中,教师也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缺少了任一身份,课堂就不复存在。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课堂形成学生与教师的“配合表演”,避免教师“独角戏”的情况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戏剧中的交流与冲突等元素调节课堂氛围,实现不同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在不同的信息冲突下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学设备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先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及道具等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实操机会,贯穿课堂之中,使授课模式更为丰富、新颖。板着面孔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多进行互动,“投其所好”,一切才能显得那么生机盎然,于其中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4 结语

教育的发展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社会表演学是一门具有广泛性与实用性特色的理论指导学科,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条新路径。虽然很多教师从未接触过艺术知识,未有过艺术培训,殊不知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着艺术实践。教师有必要对戏剧类相关知识进行了解,把更多的艺术元素融入课堂,借助表演元素和手段,找到适合自己的授课方式与风格,提高知识传播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社会表演学可运用于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各种社会角色,帮助人们在所承担的角色中使角色更为出彩。它建立的意义是利用一种新的方式为社会培养新型性人才,多一些途径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实际的理解和运用中难免会使人们产生“人一天到晚都要表演,不会太虚伪吗”“社会生活中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等此类疑问,孙惠柱先生也曾对其进行过说明。笔者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对此类疑问进行阐述。

从戏剧表演角度而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注重演员在塑造人物过程中要全方位理解角色,用心投入角色,真实体验角色,也就是俗话说的“入戏要深”;而布莱希特体系更注重演员在演戏过程中的“间离”效果,演员不能完全进入角色,要有跳进跳出角色的适应能力,但并没有否定演员要调动自我进入角色进行表演。他们都肯定体验在表演过程中的重要性,只是程度不一[5]。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就说什么样的台词,在不同情境中根据所塑角色进行合理的表演。但是从观众的角度而言,无论是听台词还是看动作,无论“形”还是“情”,都希望看到的是“真”,而不是假装出来的角色。虚假的表演通常被观众形容为“不入戏”“做作”,这也是戏剧表演相当忌讳的。由戏剧表演的这一观念来类比社会表演也是同理。社会表演的角色比戏剧表演的角色在时间跨度上更为持久,为更深入地进入角色提供了条件,所以无论扮演任何社会角色,都要把握度、寻求真,这一点在教育领域内显得更为突出可贵。作为教育者要真正地为教学、为学生,才能帮助学生寻求更好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教师而言,社会表演学理论为如何扮演教师角色提供了依据,在教师角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实用和探索价值。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展示自我、超越自我,为其提供新的思考视角,以便为课堂创新和自我职业素质的提升提供更多契机,更好地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

猜你喜欢

课堂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