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不着痕迹”的微习作教学
——以《我变成了一棵树》微习作教学为例

2022-03-18吴小玲江西省宜黄县水北新区小学

成功密码 2022年2期
关键词:神奇

◎吴小玲(江西省宜黄县水北新区小学)

户志强(江西省宜黄县教育体育事业服务中心)

习作教学的关键在于积累和运用,应该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不能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阅读教学中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方式,落脚点在“练笔”,以读促写,重在运用,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容易注重“练笔形式”和“练笔时机”,让学生觉得有一种“刻意”感,一定程度影响读写结合的实效。受微博、微信、微视频的启发,“微习作教学”应运而生。微博、微信、微视频的特点主要是时效性和随意性。“微习作教学”重在教学过程的时效性和习作训练的“无痕”性,不显山、不露水地使读写训练更加融合,进一步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年级是语文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想象能力都有待提升。教师运用微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不着痕迹地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习作水平的提高。

现以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我变成了一棵树》为例。这个单元的单元习作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而这篇课文课后习题是: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发生什么奇妙的事?编者的编写意图显而易见,依托课文为范例,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路,为单元习作积累经验。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想象你会变成什么?这点不难,但是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就相对难些,学生往往三言两语就讲完了。怎样把想象的内容说得具体、讲得有趣就是这篇课文的难点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从“微”入手,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协同发展。

《我变成一棵树》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作者变成一棵树以后发生了长鸟窝、住动物、分零食、流口水四件奇妙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习作训练的因素,由读促写,由浅入深,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

一、学内容,激兴趣——发挥例文的激趣功能

课文在描写“我”变成一棵树时,抓住“身上痒痒的”“从身上冒出来”等关键词,把变身的过程写得有趣、神奇。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进行朗读,体会例文中词语的妙用,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提炼以下句式,建立想象支架,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说说。 假如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怎样变?

课件出示: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 ,低头一看,发现 。呀,我真的变成了 !

研读关键词,品味变身的乐趣,触发学生奇思妙想,不仅“说”起来兴趣盎然,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例1:我心里想着,就觉得手臂麻麻的,低头一看,发现一阵电流正从我手臂里钻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闪电侠!

例2: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变得硬硬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硬片正从我身体里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架坦克!

例3: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体变成透明的,伸手一摸,发现全身湿漉漉的,呀,我真的变成了小水滴了!

二、知内容,抒真情——发挥例文的引导功能

“长鸟窝”片段教学中,结合插图,让学生想象各种形状的鸟窝在“我”这棵树上舞蹈的情形,具体感受“我”变成树以后遇到的神奇、有趣的事。

首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果你是一棵树,你的神奇之树上又会长什么呢?看看谁说得神奇,有趣?”

出示课件:

你猜,我变成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 对了, !我变成一棵长满 树, 。

孩子的天性就是追求神奇、有趣的事物,自然而然地反映在孩子奇特想象的“微习作”里。

例1: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 对了,是钱!我变成一棵长满各种各样钱的树,有人民币、美元、欧元……风一吹,它们就落入那些穷人家里、病人的病房里,多好呀。

例2: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 对了,是白云!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白云的树:有兔子形状、有爱心形状、有彩虹形状……风一吹,他们就像摇摇车一样来回摆动,真有趣呀。

其次,在这有趣、神奇的体验中,再次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象,调动生活经验,激起孩子内心深处的诸多愿望,去想象更多有趣、神奇的场景,让孩子的诸多愿望在想象世界里得到实现。

“假如你变成什么,还会遇到哪些神奇、有趣的事呢?”

例1:我变成了一辆坦克,不过我这个坦克是用废品制作的,只能360°旋转,里面一个主座位,供一个机器人驾驶。我可不能上战场,我是专门用来清理垃圾的。发现了许多垃圾,我就一炮下去,把所有的垃圾清理干净了

例2:我变成了小雨滴:这几天非常炎热,禾苗都被晒枯了,个个没精打采地耷拉着。我立马从白云中跳出来,钻进土地里,不一会儿,禾苗又竖立了起来。

三、求异同,辨析表达方式——发挥例文的示范功能

课文最后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大树看到各种食物馋得“流口水”。作者重点采用了有趣的对话推进故事发展,让故事更贴近孩子的天性。

出示人物对话:

“咦,下雨了。”

“是你的牛奶打翻了吗?”

“你看,这不好好地嘛”。

“那么,可能是一只虫子撒的尿。”

“不对,是大树在哭。”

简单的“口水”,通过动物之间的对话,被当成了雨、牛奶、尿、眼泪,多么有趣啊!

“如果作者把这段对话删掉,直接写:天哪,那可是我最喜欢吃的东西!我馋得口水滴答滴答往下流……这样写,感觉怎样?”借助删减式的比较策略,让学生明白文中“语言对话”的作用,可以让故事变得更有趣,更好玩。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例文的示范功能:“孩子们!刚才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愿望,那么在你的愿望故事里,你会遇见谁?会怎样的对话呢?请你试着和同学对一对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对话”的表达方法以及表达效果,鼓励学生迁移到自己的想象中,用“人物对话”把故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写生动、写有趣。

例:呀!我真的变成了一辆坦克

“咦,小草,你怎么和我颜色一样?”

“我一生下来就是这个颜色,是你跟我一样颜色。”

“哼,我这么强壮,你却那么弱小。”

“别看我小,我很坚强的。”

“别说大话了,我要从你身上轧过去。”

紧扣习作单元要求“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先后三次,进行以说为主的“微习作”训练,让学生产生“我要去想象”的欲望,丰富了想象的内容,学会运用“对话”写法使想象更有趣,主线分明,脉络清楚,不仅能够顺利完成课后习题“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发生什么奇妙的事?”而且还能够为单元习作“大胆想象”打下坚实的铺垫。

角度较小、内容较短的“微习作”教学,把阅读与习作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分小步走、分层次练,不仅能够让学生顺利写出一篇完整的习作,而且聚焦习作例文的言语形式,引导学生理解、领悟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形成逐渐推进习作训练体系构建,充分体现了习作例文都是重在“用”,而不是“教”的习作教学理念,有力地提高习作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神奇
罗斯福和凯恩斯的“神奇”结盟
“神奇”宝贝
每个人都会碰到一个“神奇”的老师
蓝翔技校:一所“神奇”学校的江湖气质
神奇的“爱”
论超现实主义的美学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