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星辰大海
——中国载人航天掠影

2022-03-18周林波

成功密码 2022年2期
关键词:翟志刚神舟航天员

文/周林波

4 月16 日上午9 时许,内蒙古阿拉善盟东风着陆场,茫茫戈壁,一望无际。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即将在此着陆。此时此刻,神州大地,亿万人民正紧紧盯着直播画面,共同见证三名英雄凯旋。

9 时56 分,万众瞩目下,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指定区域成功直立着陆,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着陆点旁迎风飘扬,太空“出差”三人组时隔6 个月重返祖国,标志着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三十载,栉风沐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走过了非比寻常的发展之路。1992 年,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1999 年,神舟一号试验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2003 年,神舟五号载着中国第一位太空人杨利伟飞上太空;2008 年,神舟七号首次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2011 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进行空间交会对接;2016 年,神舟十一号首次实现航天员太空长期驻留;2021 年,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先后发射并在太空顺利“牵手”,同年6 月,神舟十二号实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10 月,神舟十三号顺利升空……每一步,都在进步;每一步,都令人激动。

曾几何时,由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实施技术封锁,中国无法获得外界的航天技术,走了不少弯路。1999 年,美国炮制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考克斯报告》,凭空捏造所谓“证据”,指责中国窃取了美国的机密技术,甚至中美之间正常的商业卫星发射,也被随意歪曲、污蔑:“当美国制造的卫星、相关设备和文件都在中国时,如果中国不利用美国监控的某些疏漏,这是令人奇怪的。”2011年,美国制定了“沃尔夫条款”,由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生效。该条款禁止中国与美国在航天方面的任何合作,包括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多年来,因为美国的极力反对,国际空间站从未留下中国航天员的身影,中国被彻底排除在国际空间站合作项目之外。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恰与西方发达国家严密的技术封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究其原因,关键在我们的制度优势,关键在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充分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批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人不断涌现,托起中国载人航天这艘巍巍巨轮劈波斩浪、不断远航!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感觉良好乘组”是人们对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的亲切昵称。指令长翟志刚是我国出舱次数最多的航天员,也是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早在2008 年,他在执行神舟七号出舱任务期间,沉着应对舱门打不开和轨道舱火灾报警的紧急情况,不辱使命,那一句“我已出舱,感觉良好”令人永远难忘,这是中国人对深邃、浩瀚的太空最深切的体验。初次置身太空,看见地球在头顶悬浮,翟志刚非常兴奋,也有点害怕,生怕地球像气球一样飞跑了。高真空、高辐射……恶劣的太空环境也时刻考验着出舱航天员,稍有不慎,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此次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期间,翟志刚两次出舱,更显轻车熟路,这是长期坚苦训练、反复钻研总结的结果。

据王亚平介绍,航天训练中有一项是超重耐力训练,在离心机内进行超重耐力训练时,航天员身体最多要承受8 个G 的过载,“相当于8 个你自身的重量压在身上”,脸部变形、胸部会感觉到极度压迫而呼吸困难,眼泪也会不由自主地往外流。当然,如果航天员觉得坚持不下去了,可以按下旁边的红色按钮,训练就会停止。但是,自中国航天员大队成立以来,20 多年过去了,没有一个人按下过这个按钮。“我心中这个按钮是不存在的。我想,这就是一种信念、一种意志。”王亚平这样说道。逐梦太空的路上无惧风雨,成就了这位“摘星星的妈妈”,更让载人航天精神愈发彰显,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与翟志刚和王亚平的情况稍有不同,叶光富是第一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作为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的“新兵”和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后备人才,叶光富沉着冷静,在翟志刚和王亚平出舱期间,负责支持和保障工作。2021 年12 月26 日,他实现了之前“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的愿望,顺利完成了首次出舱作业。成为航天员之前,叶光富曾长期在空军工作,先后辗转多个省份,改装、驾驶过5 种战斗机机型,还因为出色的飞行技术和空战射击技巧而被评为一级飞行员。返回地球后,叶光富面对镜头激动地说:“实现了飞天梦想,可以自豪地向祖国报到!”

飞扬直上八千丈,只手拨云观沧海

如果说遨游太空,在茫茫宇宙中探索是属于航天员的光荣使命,那么,为航天员插上巡游九天的翅膀就成了地面上航天人的神圣职责。

1992 年9 月21 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工程代号“921”。已届花甲之年的王永志被正式任命为921工程总设计师。总设计师这个职务,赋予王永志的是千钧重担,这位从年轻时就敢于大胆创新的航天人,开始了新的征程。

载人航天工程的重中之重是保证航天员的安全。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均是无人飞船,主要考核运载火箭性能和可靠性,测试各项技术的成熟度,并检测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在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发射载人飞船的标准后,为稳妥起见,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先开展大动物实验,再进行载人飞行。当时,摆在王永志面前的有两个选项,一是重走先行者的路,二是跳过这一步,直接进行载人飞行。开展大动物实验意味着巨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但如果不走这一步,如何确保航天员的安全万无一失,绝对是个巨大的考验。王永志面临着沉重的压力,但他最终决定不做大动物实验,直接上天。在王永志看来,中国载人航天起步晚,有后发优势,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而且中国的飞船一经发射就是世界水平,他对中国的技术有十足信心!谈到这个决定可能造成的影响,王永志说:“不管方案是有多少人讨论,提议者、倡导者都负主要责任。我是下决心承担这个责任的。”神舟五号发射前,他寄语杨利伟:飞扬直上八千丈,只手拨云观沧海。豪迈的诗句尽显从容与坚定,这是属于老航天人独有的风采!

同样的风采也展现在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韧身上。接到担任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任务时,戚发韧已59 岁,再过一年就要退休了。他坦言道:“内心确实比较纠结,觉得压力很大。”但是,“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他还是毅然挑起了这个重担。

戚发韧从事过导弹研究、运载火箭研究、卫星研究,但是航天飞船这个领域他却从未涉入。仪表、照明、环控、救生……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以59 岁的年龄重新开始学习生涯,对戚发韧而言,挑战不小。

好在有多年的研究工作经验,戚发轫很快理出了工作头绪。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设北京航天城,“没有充分的地面试验绝不能让航天员上天”这是原则性的问题。北京航天城建成后,拥有当时亚洲最大的真空罐,亚洲最大的电磁兼容实验室以及世界最大的振动台。这些都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第二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拿出设计方案。要设计什么样的飞船?采用两舱方案还是三舱方案?什么时候发射第一艘飞船?他带领团队一点一滴地摸索。前行的路虽然坎坷,但每走一步都落地有声。1999 年,神舟一号成功发射,从此开启了神舟系列的传奇,也让戚发轫有了一生难忘的“神舟情”。

正是在以王永志、戚发轫为代表的航天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实现了弯道超车,已成功发射了8 艘载人飞船,有13 名中国航天员造访了浩瀚宇宙,不仅如此,更加瑰丽的事业还在后面……

天宫常驻,拥抱世界

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顺利实施,为我国空间站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接下来,我国将陆续发射神舟十四号、十五号……空间站在轨建设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

不久的将来,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中国空间站可能也在注视着我们。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员将在空间站常驻工作,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的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除了迎接中国航天员,中国空间站也真诚欢迎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航天员朋友。贯通天地的友好合作,将为人类友好与和平,留下最好的注解。

猜你喜欢

翟志刚神舟航天员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翟志刚
我的航天员手记
我要当航天员
来吧,少年航天员
神舟十一号与
触摸太空的农民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