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究

2022-03-18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中心小学

成才 2022年11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 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中心小学 安 晓

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即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不同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其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定型,极其容易误入歧途。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它兼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融入“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是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也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选择。

1 小学语文和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1.1 体现时代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西方的饮食、服饰、电影电视、报刊书籍,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渗透到青少年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少数敌视中国的政治分子借着信息技术的便利,大力推行自己的价值观,由于青少年心理和思想尚不成熟,缺乏对客观世界的判断能力,立场不坚定,容易盲目效仿和跟风,再加上我国社会的生存竞争加剧,大部分青少年童年被过早的剥夺,学习压力过大,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被忽视,造成了大批青少年信仰缺失,精神世界空虚。青少年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社会主义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问题成了摆在国家飞速发展时期的重要问题。而当前承担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任务的主要是道德与法治等若干课程,其次便是课余时间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为了迎合应试教育,一方面由于自己的意识不足、能力有限,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鲜有发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学科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使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孤岛”的困境,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因而,将小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便成了当下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

1.2 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生生活阅历尚浅,自身经验有限,他们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和感知能力有限。在教学中,很多小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类的抽象概念缺乏理解,机械记忆,并没有联系自己的日常经验进行新的意义建构,更不应说身体力行了。相较于孤立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语文教材里有很多儿童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和朗朗上口的儿歌,集思想政治教育和儿童的兴趣于一体,很容易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再就是,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阶段,擅长直观物体的学习,他认为儿童的学习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地建立新的认知体系的过程。语文课本的内容涉及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户外活动、大自然景物,其题材来源于儿童日常所熟悉的人或是事物,切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在学习时,很容易调动儿童自身的经验和主观能动性,形成新的认知图式。这也是语文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因。总之,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小学阶段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阶段。

1.3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举措,让未成年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一贯的教育方针。语文作为母语,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重大的历史使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说明了语文不仅担负着促进学生正确领悟、使用、继承和发展母语的功能,另外,又由于语文自身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因而它同时担负着提升学生审美品位,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修养,净化学生心灵和塑造学生精神世界的功能。这要求教师面对语文教学时要有多重目标导向,最终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低、中、高三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均是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划分的。部编版新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增加了87%的古诗文,还增加了大量课外阅读,图文并茂,选文精美,既延续了经典,又富于时代气息,既遵循了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将时代性、经典性、趣味性、文学性、艺术性、实践性、综合性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语文“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2 小学语文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施建议

2.1 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政治资源

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类排列,包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或是以祖国大好河山为主题,或是以传统节日为主题,或是以革命战争为主题,或是以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为主题。单元前面都有导读性的提示作为教学的指引。教师要认真研读这些提示,“瞻前顾后”,从宏观上把握每一单元的主题方向,根据每一个单元的主题,找出每一篇课文思政资源的落脚点,再进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这样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才会有的放矢,避免了无所依托,肆意拓展。此外,语文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得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明确,在本质上,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法上,这一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在于道德灌输,也不在于系统的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在于熏陶感染和润物无声,其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语言文字的教学进行的,不可强求学生形成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语文课的思想政治教育隶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突兀地嫁接于语文课堂的,而是渗透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维度目标中。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刻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政治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舍本文而大讲一通,不克臻此也”。日本语文教育专家时枝诚记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即便写一篇报告,真实地记述、恳切地解说,这样的态度,也是国语教育的第一要事,这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他人的作品,哪怕主张和自己相反,也能按照原意,公正无误地理解,养成这种包容的态度,就是国语教育中的思想教育。”这两位大家的论断值得语文教师深刻反思。

2.2 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知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的过程不是由教师将知识搬进学生脑袋,而是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这启示教师流于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以奏效的,只有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才能实现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而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如视频、音频、动画等,以生动、易懂见长,符合小学生的直观思维方式,切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极易为他们接受。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优势,又要把握好适时适量的原则。适时原则即为在展示信息化思政资源时要找准恰当的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起学生自身的经验。适量原则即为信息化思政资源不可使用过多。过多的声音、色彩刺激,会令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干扰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专注力,学生的大脑总是忙于接受信息,缺乏深度思考,最终会导致适得其反。自古以来,我国在语文教学中讲究“品味”和“揣摩”的读书方法,比如朱熹读书法中就有“熟读精思”“虚心涵咏”这两条原则。不管现代教育技术如何发达,都不可能颠覆那些前辈流传下来的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语文教师切莫让信息化教学手段喧宾夺主。

2.3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即模仿。他认为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是注意过程,在保持阶段,虽然示范者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中国古语有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即为这个道理。教师要注意一言一行,在和学生交往时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久而久之,思想政治教育便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并不太平,挑战与机遇并存。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而竞争的核心便是人才的竞争。各级学校担负的使命任重道远。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只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缺乏脚踏实地的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只会沦为“空中楼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为祖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责无旁贷。语文教师要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认清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将语文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在理论和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探索下去。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