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的美学思想对现代传统琢玉工艺造型设计的启示
2022-03-18黄媛媛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黄媛媛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一、楚文化及其美学思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源远流长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灿若星河的文化长河中,楚文化以独具一格的特性在我国古代文化中闪耀夺目。
(一)楚文化
1.楚文化的概念
楚文化是东周时期江、汉、淮水之间的一种考古学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中国古代楚人所创造的一种有自身特征的文化遗存。这种文化遗存对原始巫术、宗教、神话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突出表现为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族群范围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如果简单地将楚文化理解为楚地文化、楚国文化或者楚族文化,就窄化了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楚文化研究者杨权喜在其著作《楚文化》中详细分析和论述了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事实上,从地理位置来看,楚地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商王朝时期,被称为荆楚、楚蛮。后来周成王封熊绎为楚子,标志着楚国建立,楚民族由此而来。作为一种根基深厚的东周文化,楚文化不仅包括楚国、楚族的文化,而且楚国灭亡以后,其对秦汉文化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超时空的楚文化遗存也属于楚文化的研究范畴。本文中的楚文化即指上文提到的与楚国、楚族、楚地相关的文化以及超时空楚文化遗存。
2.楚文化的特点
作为一种考古文化,楚文化的特征还有待进一步探寻和追索。经过几代科研人员的深入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基本达成共识:第一,高度理性的北方礼乐风尚与非理性的南方蛮夷文明兼容并蓄;第二,楚文化培养的楚民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以及对国家认同的观念;第三,自然环境优越,人们信奉通神之人,有“信巫鬼,重淫祀”的风俗习惯;第四,楚人情感丰富,兼具浪漫主义,造就了浪漫奇谲、富于变化的诗歌。上述特点为楚文化中的美学提供了思想的沃土,为其美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美学及美学思想
美学,是一门研究“何为美”的科学,是哲学思想的自然延伸。从古到今,大众对美的认识不一而足,人们对美的解释众说纷纭。按照高等教育体系中对美学的分类,可以分为哲学美学、文学美学和艺术美学三类。
美学思想则是一种对美的思想认识,具体包括对美的认知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等多个角度,一般带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主观性,即融入了审美者个人对美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偏好。此外,美学思想兼具时代性和社会性,即一定时期的美学思想能够充分体现所处时代的审美理想和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本文中楚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对琢玉工艺造型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艺术美学思想方面。借用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相关表述,美学思想对琢玉工艺造型设计影响主要是通过美和艺术的本质、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联动关系来实现的,即美学思想是如何渗透琢玉工艺造型中并影响其造型设计的。
二、琢玉工艺造型设计过程及现状
对于玉与玉石而言,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古人就把集天地之灵气的石头视为玉石,并将打磨好的玉石作为首饰佩戴,并且将之作为一种信物以期与神灵沟通。本文中提及的玉通常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琢玉就是对玉石进行设计、打磨、雕刻,也可称之为玉雕。无论是琢玉还是雕玉,都反映出中国古人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理念。
(一)传统琢玉工艺过程
玉石的雕琢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其最初来源于制作石器。制作石器是旧石器时代早期氏族部落制造和使用石器的重要工艺,经过发展和演变,精美的石头慢慢成为一种装饰品。制作石器也由野蛮的敲、打演变为磨制,雕琢石头的工艺也逐渐被细化,从而形成了琢玉工艺。琢玉工艺作为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发端于8000多年前内蒙古地区的兴隆洼文化。该工艺的传承主要依托于师徒传帮带,因此,最初鲜有文字方面的记载。
我国传统琢玉工艺以材料为核心,采用切、磋、琢、磨等技法对原石进行打造,从而创作出完美的玉石工艺品。切、磋、琢、磨等技法生动表现了从原石到精美玉器的过程,也是传统琢玉工艺最为关键的环节。
1.玉石采集
玉多则重,石多则轻。古人辨玉,主要根据其颜色、光泽、纹理、轻重等。采集到的原石表面往往有氧化层,常呈现黑色、红色、黄色等。
2.造型设计
古人利用木、竹、石、骨等材料制作的工具对玉石进行打磨,为后人留下了精美的玉石器具,也为学者探寻琢玉工艺提供了基础。玉石表面的氧化层不要轻易剥去,可以利用其颜色进行造型设计。玉器设计主要依据纹理、颜色、大小等,谨遵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的基本原则,摒弃瑕疵、修饰瑕疵、化瑕为瑜。在造型设计过程中,往往融入了社会文化因素,能反映玉饰主人的高贵身份。这也是我国几千年来玉饰佩物带给人类最宝贵的价值。
3.粗雕与精雕
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玉石的粗雕和精雕就是这个过程,也是造型设计的进一步延伸。粗雕又可称为做坯,是指按照造型设计要求将玉料雕琢成型,初步达到设计的基本造型。粗雕是玉器是否能够创作成功的基础。经过长期的发展,也积累了很多粗雕的经验,如雕刻要先浅后深、打虚留实;涉及多面操作的雕刻要留有棱角,后期能够调整造型;涉及圆形雕刻要留出方形,后期易圆;雕琢人像要颈短肩高,后期精雕才能够确定颈部长短。精雕,顾名思义就是精细雕琢。精雕完成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修饰,而且需要镂空的部位或是容易损坏的部位要最后精雕。
4.抛光上蜡
这是琢玉的最后一步,也是呈现玉石晶莹之感的关键一步。经过精雕的玉石表面并不光滑,利用抛光粉抛光之后,玉石愈发圆润有光泽。有研究认为,由于局部的抛光热使得玉石表面出现热软化,给玉石蒙上了一层非结晶面层;也有人认为,抛光就是一种精磨过程。
(二)琢玉工艺造型设计现状
现代的琢玉过程与古代并无二致,只是现代在造型设计方面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例如,以龙为雕刻主题的玉雕,古代龙的形象较为单一,且作为天子的代称,只有天子或者部落首领等才有资格用此类玉雕,且古代的玉龙造型简单、古朴典雅。而现代的龙采用了浮雕、圆雕等多种雕刻工艺,在造型设计方面融入了现代元素,造型更加多元,如腾飞的巨龙、圆雕的龙形笔架等。
三、楚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与琢玉工艺造型的关系
楚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对琢玉工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造型设计方面。楚文化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相互结合,对国家的忠贞和热爱,对上天的敬畏和信奉,楚辞中浪漫主义情怀等,为玉器造型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一)楚文化是琢玉工艺造型的源泉及支撑
玉器琢磨的过程也是基于客观玉石进行主观创造的过程,这一创造过程与传统文化相连,所以为琢玉植入了神秘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制玉工匠对玉石的琢磨会受到其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融入玉石琢磨过程中。例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和氏璧,春秋战国时期卞和发现了一块晶莹剔透的碧玉献给楚王,此玉一经面世便为珍宝。楚国为了与赵国联姻,楚王将和氏璧送给赵国。后秦王听说这块美玉,便想用15座城池来交换,蔺相如识破秦王诡计,后续发生了完璧归赵的故事。再如,清代的玉如意本身是一件抓痒的工具,材质多种多样,其经过匠人对材料的精挑细选以及琢磨,如今已成为一种象征吉祥的玉质摆件。
(二)琢玉工艺造型是楚文化中的美学的展示及再现
楚文化中的玉器来源于中原的玉文化,在器类和纹饰等方面与中原文化所差无几,只是在形制和纹饰方面做了些改进,增加了新的特色,展现出楚式玉器的特征。2018年,楚玉研究专家兼荆州博物馆原馆长张绪球在杭州西湖博物馆的讲座中详细介绍了荆州熊家冢楚王陵出土的楚式玉器。在该讲座中提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玉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楚式玉雕从中原式、秦式、越式、夷式、中山式等玉雕中脱颖而出,基本可以代表战国玉器的最高水平。在此次活动中,展示了大量出土于熊家冢、冯家冢的玉器,以下面三件为例,以此来说明琢玉工艺造型对楚文化中的美学的再现功能。
楚式玉龙佩造型展现出了当时玉器的造型设计,蜿蜒的玉龙俯首而卧,栩栩如生。镂雕龙凤佩出土于熊家冢M12墓坑,该佩饰展示了龙凤合雕,兼具我国崇尚的对称美以及龙凤呈祥的美好寓意。玉覆面又称玉面罩,采用一整块大玉片雕刻,刻有毛发和五官,周边有小孔以供缝缀之用,其完整的形态是把它缝在一块方形的丝巾上,再在丝巾的四角分别系上一件小玉佩,入殓时覆盖在死者的面部。
四、楚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对琢玉工艺造型设计的启示
琢玉工艺造型设计对于后人研究楚文化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楚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也能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思想和人文情怀。楚国在玉器的使用方面具有森严的等级性。此外,玉器主要有礼仪玉、殓尸玉和装饰玉三大类,这几种不同类型的佩饰都受到当时楚文化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征,且被应用在不同的场合。
(一)融合地域特性,兼具理性和非理性
一件具体的玉器兼具具体形态和抽象形态,所谓具体形态就是指几何、色彩、肌理等方面,抽象形态是指玉器自身、所佩戴的方式、所放置的位置等引申出的抽象含义。楚国文化兼容并包、包容并蓄。北方的礼乐文化成就了礼仪玉,而南方的野蛮文化成就了装饰玉。礼仪玉多端庄古朴,在祭祀或大典时使用,而装饰玉则有更多想象和创造的因素,可分为实用装饰玉和纯装饰玉。在现代琢玉工艺造型设计中,不仅要结合玉器的实际使用情况,也要考虑玉器的装饰作用。此外,还要考虑玉石的不同质地,如今耳熟能详的和田玉、缅甸玉、福建华安玉、湖北绿松石、猫眼石等,都被设计成不同的造型,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二)利用再造想象,触发时代合音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玉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造型生动。前文中提到的楚式玉龙佩所展示的龙的形象,不仅代表了当时工匠的精湛技艺,而且代表了楚国强盛的国力。玉覆面是一种典型的殓尸玉,置于面部,此外还有手拿、嘴含、脚带等。这也反映出人们对人去世后所有的想象,希望能够借此表达对已逝之人的敬畏。直到现在,仍有一些玉石有专门的用途。
(三)紧扣浪漫主义,彰显爱国情怀
著名的浪漫主义词人屈原在被放逐期间著述《离骚》。他从自己的出身、抱负写起,讲述自己辅佐楚王进行改革,被谗言所害而被流放。流放期间,总结历代盛亡兴衰的变迁,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不得,转向寻天神,对比了现实世界和天界神灵。最终,屈原抛玦。而屈原所抛的“玦”就是一种玉器,从商周时期的“射”礼演化而来,是一种玉制的弓射护具。到了两周时期,玉玦形状发生了细微的改变,在弯弓处有一个钩形的鋬,这种微小的改进方便了射箭,同时使用起来更舒适。两周时期,玉玦数量激增,适用于左右手,长度也变得较短。到了秦汉时期,玦又有了新的含义。作为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在鸿门宴上范增数次举玦,暗示项羽杀了刘邦以绝后患,此时的玦,有决断、决绝之意。
由此可见,楚文化对玉器的影响不仅在形式上,而且也考虑实际功效,甚至有一些引申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