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PPPS模型下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022-03-18魏韶锋乐颖娜刘端勇周兆龙陈笑天
熊 磊,魏韶锋,乐颖娜,刘端勇,周兆龙,陈笑天
(南昌医学院 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为高等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1]。如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充分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对于高校专业课教师而言是一项重大挑战。
有机化学是我校面向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医学检验、生物工程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主干课的重要基础。虽然有机化学富含大量思政元素,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却较难将其与课程内容达到高度融合,这给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带来了不少困惑。现阶段,理工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主要存在三大问题[2]:第一,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含义理解不够。绝大部分的大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含义,甚至有不少大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思政课,从而对课程思政产生排斥,未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第二,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生硬。专业课未能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与思政理论相融合,缺少广度和深度,经常表现为95%的理论教学+5%的思政引导,为了思政而思政,并未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第三,课程思政形式缺乏吸引力。目前,大多数教师依旧采取说教式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教学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兴趣,更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无法从内在触动学生。课程思政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现阶段专业主干课的教学需求,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有机化学理论教学课时不断被缩减[3]。课时少、任务重是现阶段有机化学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在现有课时下,能够完成课程的讲授已很不容易,若再大量融入思政内容,将导致教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也为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真正实施带来了较大阻力。综上所述,为了让课程思政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就必须革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还要拓展课程思政的深度和广度,并解决有机化学现有课时紧缩的问题。
本文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通过BOPPPS教学模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进行设计,并以 “化合物的旋光性与旋光化合物的拆分”为实施例,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的深入融合,潜移默化的让学生从内心认可课程思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1 BOPPPS模型的优势
BOPPPS模型最初起源于加拿大,是根据认知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过程设计模型[4]。该模型共分为六个部分:导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小结(Summarry)[5]。BOPPPS模型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填鸭式教学,能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参与学习,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2 微信公众号的优势
作为智能交互软件中的佼佼者,微信已成为全球下载量和用户数量最多的通讯软件,已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习惯[6]。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轻松实现优质资源和内容的获取、传播和共享[7]。因此,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教师完全可以将单一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加工与修饰,丰富其形式,一改传统“说教式”的课程思政模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多元化的课程思政内容推送给学生,既节约了教师线下教学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的达到了思政育人的目的。
3 课程思政设计总体思路
3.1 课程导入设计思路(B)
在导入环节,教师将与拟学习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伟人故事、民生百态、社会现象、科普知识及科学探索等内容,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制作成对应的图文素材。通过微信公众号,课前将上述内容发送至学生手机端,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阅读,并在对应的推文中留言发表相应的看法与感想。将加工后的思政元素提前推送给学生,可以提前让学生对拟学习内容产生好奇与兴趣,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通过对多元化图文素材的阅读与交流,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悟真理。
3.2 教学目标设计思路(O)
首先,教师将拟学习内容的课程目标分为专业学习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两部分。然后,将学习目标通过微信公众号提前推送至学生手机端,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学习目标,便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既为线下的参与式学习节约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3 前测设计思路(P)
在前测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投票功能设计,对应的选择题或判断题,作为课前测试,具体参考长治医学院高欣的制作方法[8]。测试题可分为知识模块和思政模块。其中,知识模块,应包含上节课所学重点内容及本次课拟学习部分简单内容;思政模块可以根据导入环节中的内容进行设计。通过该环节,既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后续的教学方法,又达到了承前启后的目的。
3.4 参与式学习设计思路(P)
该环节主要在线下进行。首先,由教师简单回顾导入环节中的图文素材,并引导学生指出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其次,教师将导入环节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留言公布上墙,并结合前述思政内容对其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积极性与荣誉感;第三,通过视频、图片、案例的形式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后续内容中,并采用问题导向、小组讨论等多元化的形式开展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思政内容。
3.5 后测设计思路(P)
在后测环节中,教师再利用微信公众号的投票功能或直接在课堂中,设计相关测试题,对本次课所学专业内容进行考核。通过该环节,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能让教师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3.6 总结设计思路(S)
在总结部分,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向学生强调所学主要内容,并对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一步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最终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4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实践
4.1 化合物的旋光性与旋光化合物的拆分内容简介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高占先主编的第三版《有机化学》,其中,化合物的旋光性与旋光化合物的拆分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①旋光性的测定;②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性;③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性;④分子结构与旋光性;⑤外消旋体的拆分。
4.2 课程导入
在课程第一阶段,首先,教师在课前通过微信公众号给同学们推送两个图文消息:第一个是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因喜爱喝酒而发现对应异构体的故事;第二个是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反应停事件”,具体推文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导入微信公众号推文
第一个思政故事大致如下:在立体化学发现的过程中,经常提到法国化学家巴斯德,他热衷葡萄酒,他在喝完的葡萄酒酒桶底部发现形态漂亮的晶体,这激发了巴斯德极大的研究热情,经过仔细分析研究,终于揭示了对映异构现象[9]。第二个思政故事大致如下:1961年,唯利是图的商家不负责任的推出了一种用于妊娠反应的药物“反应停”,该药物导致成千上万的孕妇产下“海豹”畸形婴儿。面对这一现象,弗朗西斯·凯思琳·奥尔德姆·凯尔西医生和莫顿·敏茨记者合力揭发这了一恶性事件,并最终推动美国颁布药品上市之前必须制定合理的药品实验计划的新法律。其次,教师让学生在微信公众号中畅所欲言的谈自己的看法或受到的启发,让学生在课前熟悉拟学习的内容,通过对应的思政故事、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
4.3 课程目标
在课堂教学目标部分,教师明确列出本堂课的专业学习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至学生手机端。专业学习目标:①了解物质旋光性的测定;②掌握外消旋体的概念;③掌握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性;④掌握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性;⑤了解分子结构与旋光性的关系;⑥掌握外消旋体的拆分方法。思政育人目标: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钻研精神;②告诫学生凡事讲求一个度字,物极必反、水满则溢,过犹而不及的人生哲理;③告诫学生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应当用好的一面造福人类,抑制不好的一面;④告诫学生应当尊重科学事实,科学不能成为给商业服务的工具;⑤引导学生理解伟大的科学发现来源于细心的观察,来源于扎实的专业知识,来源于孜孜不倦的执著追求,当代人要沉下心做研究;⑥告诫学生要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
4.4 前测
利用微信公众号,分别从知识模块和思政模块各设计一道选择题推送至学生手机端,并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模块前测题包括上节课已学习的手性分子和本次课待学习的内、外消旋体等内容,思政模块的测试题则选用“从巴斯德发现对映异构体和‘反应停’事件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的多选题,如图2所示。通过线上的前测,既对前述内容进行了巩固,又考察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图2 前测习题
4.5 参与式学习
首先,教师简单回顾“巴斯德发现对映异构体”的故事,并将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留言公布上墙,对其进行评论。在思政育人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伟大的科学发现来源于细心的观察,来源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在专业知识方面,引出对映异构体的概念。
其次,在给学生介绍旋光性测定方法时,先给学生介绍光的波粒二象性,即光在不同条件下可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提出问题“若将有机化合物置于特殊的光环境中是否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质?由此引出化合物旋光性的测定方法。通过化学和物理两种概念的相互引入,使学生体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明白看似毫无关系的事物,也可能有着一定的联系,告诉学生要善于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第三,教师以《西游记》如来佛通过真假美猴王的“内心”不同为依据,最终鉴定出真美猴王的故事为例,引出物质旋光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10]。在有机化合物的分子中,也存在大量像真假美猴王一样难分彼此的情况,两两对映体之间存在着镜像关系,它们除了旋光方向相反以外,其他性质均相同。然而化合物的性质由结构决定,结构即化合物的“内心”,可以通过认识化合物的结构来总结其性质。在此,可以培养学生要从事物的本质来看问题,做研究要透彻,不能马虎了事的科学态度。教师再以乳酸为例,要求学生填写(S)-(+)-乳酸、(R)-(-)-乳酸和(±)-乳酸三者旋光性的关系,最终引出外消旋体的概念,如表1所示。
表1 各种乳酸的物理性质
第四,通过以上实例,学生已经明白物质的旋光性与分子的手性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可以将酒石酸各种构型异构体的性质为导向,提出“为什么有的酒石酸含有手性碳原子却没有旋光性”的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后,教师总结问题,告诉学生含有两个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存在内消旋的现象而最终丧失旋光性,并介绍有机化合物分子旋光性的螺旋理论。通过内消旋现象,告诫学生凡事讲求一个度字,物极必反、水满则溢,过犹而不及的人生哲理。
最后,教师回顾导入环节中的另一案例——“反应停”事件,从而引出对映异构体拆分的重要性。此时,教师将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留言公布上墙,并对其进行评论,告诉学生有机化学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依然是一把“双刃剑”,每一个化学工作者都要发扬其好的一面,抑制其不利的一面,避免造成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另外,告诫学生要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不可一概而论、囫囵吞枣。让学生树立化学并不是用来害人的,而是用来造福人类的理念,懂得诚信是立足之本,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应该告诫学生,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不应该屈服于强权,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科学。然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巴斯德通过枯燥无味的人工方法分离对映异构体,而开创化学结构新维度的故事[10]。在此,引导学生对待科学要有忘我的热情和严谨务实及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并充分发挥自身内推力,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
4.6 后测
同样利用微信公众号分别设计关于外消旋体、内消旋体、有机化合物旋光方向的判断及外消旋体拆分方法的相关选择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4.7 总结
教师通过设计思维导图,从有机化合物旋光性的测定、分子结构与旋光性的关系、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性、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性及外消旋体的拆分方法等五个方面进行总结,如图3所示。在总结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做进一步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最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并预习下一次课要讲的内容,实现整个课程的闭环。
5 结语
通过BOPPPS教学模型,从“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和“总结”六个方面对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合理设计。同时,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前将案例导入、课程目标和前测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送至学生手机端,既为教师节约了线下教学的互动时间,又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该教学模式是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在课外与线上的延伸,使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的思政育人目标得以实现,能够潜移默化的让学生从内心认可课程思政,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图3 化合物的旋光性与旋光化合物的拆分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