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之死”所见史料实证素养中学业质量水平的四个等级
2022-03-18冯鑫
冯鑫
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原则之一为“以考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为目的”,该题显然侧重于对史料实证素养的考察。《课程标准》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学业质量水平(注:后文均简称水平)划分了四个等级。[1]笔者据此为出发点,对本题所考察该素养学业质量水平的不同层次予以申说,并希望藉此能服务于教学实践,不当之处尚祈教界同仁赐教。为方便论述,此不避繁冗,题干及选项全文,附于下:
(3)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
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一、立足于教材中史料类型的择取
水平1第1点要求学生能区分不同的史料类型。[2]该题四个选项当中主要涉及到了三种类型的文献史料,唐人刘禹锡的《马嵬行》为一首咏史诗,后收入氏著《刘梦得文集》;《旧唐书》为五代后晋朝臣赵莹等奉命编修的纪传体正史,记载了有唐一代的历史,与《新唐书》并称“两唐书”,两者史料类型无别;至于《资治通鉴》,则为司马光所著之编年体通史,记载从战国到五代一千多年的历史。
翻检与本题内容相涉的统编版新教材第二单元隋唐部分(第6至8课),题干中的三种史料类型皆有本可依。统编教材中,史料出于“学思之窗”“史料阅读”“问题探究”三种栏目之一,经笔者搜集整理,每种栏目的史料征引情况如以下表格所示:
据此表可以看出,教材本单元中虽然使用的史料篇幅有限,但涵盖的类型比较广泛,除上述所列的纪传体正史、编年体通史、诗文集之外,还有政书等。更为关键的是,考题所涉史料类型都是教材中常见的几种基本史料。因此,这给一线教师的启示是: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立足于教材所引史料,在根据相关史料探究具体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可对史料的源出史籍及其史学价值适当加以说明。此点正与本题联系紧密,下文将对此进行阐释。
二、题中所见不同类型史料的史学价值
水平2第1点要求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史料类型所具有的不同价值”[3]。本题既征引了三种类型的史料,设使能了解其基本性质、特征,便可对一些選项的正误作出判断。以下笔者结合具体相关选项略述其史料价值。
(1)《马嵬行》的史料价值。黄永年指出:“唐人所作的诗、文也是研究所必用的重要文献,而且比起后人纂修的史书来,还是更原始的第一手资料。……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开创以诗证史、以史补史。就是一个极好的榜样。”[4]刘禹锡和白居易并称刘白,其诗歌的史料价值亦不会低于前者。而且退一步讲,顾劼刚在“层累地造就古史”观中也谈到:“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中晚唐时期有关杨贵妃之死的一些传说情况,由此而论,此诗亦具有史料价值。明乎此,A选项对于考生而言较易排除。更不必提《马嵬行》选材来自于历史事实而非传说这一明显的错误叙述。
(2)《旧唐书》与《资治通鉴》相关部分的史料价值。《旧唐书》与《资治通鉴》都是研究唐史的重要文献。题中《旧唐书》的史料出自《玄宗纪》,黄永年指出:“《旧唐书》本纪从高祖到文宗这部分是根据实录撰写或直接抄自国史,而国史本纪也摘自实录,所以《旧唐书》这部分本纪实际上都是实录的节本。”可见《旧唐书》的史料价值极高。不过他又接着说到“所谓实录,当然并非名副其实的如实记录,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争相一般是不会写进去的,为政治需要还经常歪曲事实,即所谓‘曲笔’。”[5]马嵬驿兵变即属于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旧唐书·玄宗纪》中的相关史实的记载及其价值则值得审视。
作为对比,《通鉴》这段史料来自于《唐纪》部分,黄永年曾论及:“1、唐纪和五代诸纪则和隋以上不同,五代时纂修《旧唐书》以及北宋时纂修《旧五代史》、《新唐书》、《五代史记》所依据的史料如实录、国史、诏制敕册、史馆吏牍以及传状谱牒、野史杂记等,在司马光纂修《通鉴》时都还存在,仍可充分利用,因此这唐纪和两《唐书》有同等的史料价值。2、而且司马光没有用春秋笔法对史料进行删改。3、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通鉴》成书于两《唐书》之后,又可用这些已经提炼加工过的纪传史作为参考,所以此书对于史料去取之审慎精当一般还应在两《唐书》之上,往往两《唐书》记载错误而此书正确。”[6]这也与司马光自身所言“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隐,校计毫厘”[7]相符。
综上,《通鉴》的史料价值不会低于《旧唐书》,C选项中仅凭成书时间的早晚断定史书价值的高低,欠缺说服力。
三、史料实证过程中的史料辨析与互证要求
水平第3层次的能力要求包括:“1.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8]首先本选项所探究的特定历史问题就是杨贵妃之死的真相。如前所述,《通鉴》唐纪部分的史料价值很高,那么B选项所谓《资治通鉴》有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就正确吗?首先《课标》明确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9]而现存的史料只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尺椽片瓦,换言之,后世史家的历史记述至多是通过甄别、辨析史料去接近历史,谁也无法回到历史现场。 其次,至为关键的是,史料实证水平划分第3层次的第二点,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探究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10]。既是如此,当“贵妃之死”在另一种类型的史料上也有记录时,譬如《两唐书》、相关名人文集、杂史等,我们便需要将两种甚至以上的史料进行仔细比对、互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能最大限度接近真实的历史,单凭《通鉴》的记载进行推理判断,显然违背了史料实证的重要原则之一“孤证不立”。[11]
四、题中所涉及史料作者的立场判断
D选项为本题的正确选项。其提及《通鉴》、《旧唐书》作为史料时,应注意作者立场。水平4第2点提出学生“能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12],该选项颇与之相涉,但考察力度不及,只是提出了一般、普遍认识,并未说明作者的具体立场何指。设使考卷对考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考察,直接将不同史料作者的写作态度、立场进行罗列,要求学生判断其正误。这就要求考生具备“注意挖掘史料背后的社会背景含义和特定的微观情境,切记望文生义,断章取义”[13]。言归正传,本选项所涉既是两种基本史籍,尤其是温公所著之《通鉴》,其中所载隋唐史事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基于以上两点,考生有必要对其写作立场有初步认识,以下试简述之。
如前所述,《旧唐书》为官修史书,帝纪部分主要来自唐之国史或实录。难免存在“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现象,所以在题干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在贵妃之死的叙述中,《旧唐书》语言简练且偏向于塑造唐玄宗的明断果决形象。反观《通鉴》对此事的叙述不仅略有差异且更加具体生动,即唐玄宗赐死杨贵妃是被迫之举,突出其优柔寡决之性。只因司马光并无有意维护唐王室的政治态度,不过,也应注意到的是,温公著《通鉴》的主旨是希望藉此书给北宋帝王起到鉴戒之效,这也代表了一定的政治立场倾向。近年来学界对《通鉴》中对某些史事的书写方式及其执笔意图(或称为历史书写)的探讨不少,影响较大著作的如辛德勇的《制造汉武帝》,通过对田余庆先生《论轮台诏》一文相关观点进行商榷,探讨汉武帝晚年颁布的《轮台诏》到底是存在政策的转向还是司马光为了服务现實政治而有意进行重构。总之,学生藉以做题技巧能较为轻易选出正确选项,但从史料实证素养的要求来讲,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
四、余论
课程标准指出:“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14]本题对于核心素养的考察便并不孤立,D选项即部分体现了对于历史解释素养的考察。“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15]课标解读也说到:“人们在认识历史时,由于个人所处的历史条件、社会经济地位、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差异,以及史料的局限等因素,对历史的认识往往各不相同,会得出各种各样,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16]
《资治通鉴》和《旧唐书》虽然对于“贵妃之死”这一历史事件不至于书写为截然相反的两种描述,但从上述分析我们已知,二书成书于不同时代环境,那么不少相同历史事件的描述存在差异,亦可想见。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四个学业质量水平等级,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每高一级的表现涵盖前一级的表现。[17]本题即以“杨贵妃之死”这一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作为案例,利用三种类型的史料创设了新的历史情景,再辅之以不同层次选项设置来展现难度和广度,进而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学业质量水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综合考察。虽正确选项D的构思与叙述略显简易,然而本题整体上瑕不掩瑜,为新高考的考题设置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参考效用。
【注释】
[1][2][3][8][9][12][14][15]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71、5、4页。
[4][5][6] 黄永年:《唐史史料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87、9、56页。
[7][宋]司马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607页。
[11][13][16] 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4—55页。
[17] 魏恤民:《史料实证的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31页。
357750055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