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下设计类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研究

2022-03-18周志勇杨晓扬汤永进

设计 2022年1期
关键词:疫情防控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周志勇 杨晓扬 汤永进

关键词:产教融合 线上线下混合课程 疫情防控 设计艺术实践课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1-0094-03

引言

产教融合是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机制,通过实习课程使在校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任务中,将产业的需求和教学的目的紧密相连,构建产教融合的新型育人模式,实现企业、行业与学校的共赢。而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很大影响,逐渐在教学方式、教学空间等各个方面暴露出弊端,导致教学效果大不如前。随着疫苗的生产与大范围的接种,疫情的发展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疫情防控仍然需要认真对待,在此情况下,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已然不再适用,在不得不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时,探索疫情防控下的产教融合培养新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基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教育教学背景,结合后疫情时代具体需求,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趋势下,针对新形势产生的新问题,依托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和校外工业设计中心,探索出设计艺术类实践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实现学校、企业间的有效交流互动,提高产教融合的深度,提升设计艺术类人才培养质量,帮助学生稳定发展。

一、疫情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是学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与企业开展的合作,将企业的实际需求与学校的教学目的紧密结合,实现“校企一体、产教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当前职业学校的培养思路方面开辟了新的方向。。在企业与学校的交流过程中,传统教学结构发生了改变,学校将企业的技术需求渗透到到教学过程中,由此学生可以提前接触和学习相关基础技术知识,帮助其规划未来发展。“融合”反映出的是企业和学校合为一体的关系,从人才培养角度看,企业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而且企业也不再是配合和支持的地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解决了学校单方面培养学生而与企业的需求脱节的问题,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是指推动产教融合各类参与主体如行业、企业、学校、政府、社会等在产教融合的利益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等环节有效发挥作用的各类活动机制。如今疫情给产教融合带来冲击,更多企业以自身发展为首要目标来进行自保,对学校学生的培养积极性有所减弱;更多学生由于不能直接参与实践,只注重了理论上的学习,从而忽略了实践的必要性,由此可见,疫情下更应该强化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企业与学校内在需求的不同,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效满足两者要求,整合各方资源,产生相互促进的协同力,形成一个强大的组合体。若只依靠外力来驱动企业的积极性则远远不够,应当树立科学的协同育人观念,以大局为重,淡化自身利益,构建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协同发展和利益共享机制。

在产品创新设计方面,针对设计艺术类实践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利用产教融合,使得企业与学校建立共享体系,优势得到互补。在企业为高校提供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增加学生与企业接触机会、提升企业教师课堂教学参与度,学校带领学生参与相关行业的设计,利于企业培养专一性人才,提升企业相关生产力。因此,在研究新形势下的设计艺术类实践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促进项目制教学有效实施等方面已经十分必要。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当前疫情下的产教融合培养处于受阻阶段,面临着以下两个问题:

1.企业积极性不高,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资金流转受阻、业务需求量的整体缩水、需求的剧烈变动、人力资源的消极变动等问题,使得企业人员将重心着重于业务上,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对学生培养的积极性大不如前,繼而影响到学生后续的规划发展;另一方面,线上的教学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集体约束、自我约束,学生易于形成懒散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学生在线学习时,注意力分散,难以进入学习状态。相比于线下,部分线上的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从而导致学生水平提升有限,不仅无法满足毕业的能力要求,而且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

2.学生与企业导师间不能进行面对面的有效交流,使实践实习部分受到影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下,应尽量减少人员的接触,对于企业来说,学生参与的次数减少或者不能直接加入到企业的实训部分,造成实践方式单一化,使企业在教学上受到较大阻碍,原本可以当面清晰地讲解,现在可能需要花费很大功夫,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对于学生来说,在防控要求下尽量减少人员的聚集,使得企业、学校的直接有效面对面交流减少,学生的现场参与度与体验感均降低,实践内容变相少量化。如果艺术创新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实习部分只停留在初步了解阶段,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动手实践锻炼,没有真正参与到企业的设计、生产过程中,将造成学生对企业实习实践部分理解不深刻等问题。由此可见,传统的线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不再适用,需要结合疫情防控探索出新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培养方案的系统性和培养方法的实用性,尤其要注意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特色。

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大环境下,全国各高校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教学困难和挑战。在这特殊时期,技能操作、实践等实操课程,线上教学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做到无障碍互动、交流、辅导及监督,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在必要要求下,进行线上授课时,将会用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来对教师的讲授内容、教学管理与辅导形式进行管理,以此来弥补线上教学的不足之处。因此,校企双方应当逐步完善设计艺术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共同探讨就业岗位所需专业文化知识与岗位操作技能要求,构建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加大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校的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到企业实践实习形成完美衔接,真正实现高质量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疫情下线上线下混合产教融合课程建设

新模式新冠疫情给产教融合培养带来了教学模式改变、企业发展受阻等一系列难题,在防控要求下,学生的企业实习受到严重影响,缺少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产教融合培养需要结合疫情防控,即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这种新型模式对比以往培养模式有着以下三点区别:

1.教学方式的改变。许多企业在疫情的影响下,不得不减缓或者暂停营业,使得线下教学受到直接影响。最初提出的“停课不停学”,将教室搬到了互联网上,使得一线城市和偏远城市的学生都能通过线上获取大量的教学资源,因此在疫情初始阶段,产品创新设计类专业的教育实现了线下到线上的快速过渡。学校线下教学在受阻的同时,也打破了固有的教学方式,结合线上直播打开了不一样的教学场景,既满足了防控的要求,也改变了一直以来的单一线下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便于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

2.信息技术在教育体系中的占比逐渐增大。产教融合在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面临危机的同时,也存在着新的生机,抓住线上教学发展的机遇,以此来补齐短板,进一步提升教育的信息化水平,以此来驱动教育变革,教育发展的前景无限。在疫情全球蔓延的条件下,教和学领域的信息技术水平发展主要依靠教育信息技术设施和设计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这对学校与企业的融合极为有利。信息技术在教育体系中的占比在逐步增大,促进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满足设计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要求。因此,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应该抓住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机遇,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带领其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3.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更加关注。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者,更应该注重接受新鲜事物,勇于迎接各种挑战,不断进行自我突破更新。当今培育设计教育创新的热点是信息技术,未来教育流行语“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是我们对未来信息技术发展、引领设计教育新时代的憧憬。而突发的疫情,催化了未来的教育模式,从而使得传统的教育秩序被打破,产生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新模式产生过程中,教学方式、教学空间等多方面都会发生显著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来看,只有敢于创新接受新鲜事物,并尽快地适应未来设计教育的进化,才能在设计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

疫情推动着新科技的发展,这也是在“后疫情时代”设计艺术类教学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而设计教育变革的根本动力是设计类人才缺乏综合性的创新能力,难以达到企业的经济要求、人们对高质量生活追求的要求。在新形势下,设计人才需要解决的设计问题更加复杂,需要具备更加综合性的创新能力和扩大更加专业化的领域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既然探索出了在线教学与交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新模式,就需要将新模式与设计艺术类产教融合培养相结合,使设计类教育回归到正常状态。

三、线上线下混合设计类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实施

疫情导致了教育生态发生了改变,但也加快了人类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发展。虽然面临着以上难题,但通过不断的摸索,在国内防疫已进入常态化时,探索出了产教融合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的特色举措。

(一)改进教学方法

1.采用基于PBL教学法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法。实施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法,如图1。此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进行的,采用课前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课前教师设计问题、创设学习情境,“以问题为导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按照“异质分组”原则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以优带差”促进课前及线上学习的有效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可以根据线上学习情况分析,为线下教学提供依据,实现“教”与“学”的信息相通,使教学内容的设计更具针对性。

2.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教学中,使企业和社会资源共享,开展实践教学。采用产教融合方法进行项目创新,并且在线教学有着不受空间限制和时间灵活等特点,将企业导师、企业课题、企业设计项目管理平台引入到设计教学活动中。并且学校应更新人才培養的观念和方法,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如课程校内教师团队与广为焊接设备有限公司设计团队组成校企联合课程教学团队,线上课程选用的是中国大学MOOC平台浙江大学张克俊教授团队的“设计思维与创新设计”课程。

3.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把课堂延伸到教室或实验室以外,使教学活动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地学习,为碎片化时间的充分利用提供机会,零碎时间的积累可能会产生巨大的效果;也可以利用平台讨论区、微信、QQ等工具,帮助学生与教师及时沟通,解决学生的疑问。如自建知识点视频资源,采用教程录制资源教学时,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非常关键,另一方面,视频内容多样化,获取方便,有突出的重点,使教学活动达到更为高效的效果,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用视频形式进行直观讲解,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二)改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对教育教学起着指导作用,而传统观念下的教学忽略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束缚了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疫情防控的要求,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将“教师”定位为“教练”。

课前学生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线下课堂提问、讨论、学生出题抢答、教师重难点讲解等多种教学方式融合使用,课堂气氛活跃;课后通过作业和高阶议题讨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为“教练”的角色,起着主导作用,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并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使之成为课程的主体,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且学会学习、学以致用,在探究中不断进步,逐步提高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制定多元化的教学考核制度

考试是对学生所学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进行衡量的基本手段,是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整体水平检查的方式。在按照大纲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后,将课堂中的出勤率、提问、答疑、互动等各个教学环节纳入成绩考评,合理的考核制度能够有效地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把握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动态,激发学生潜能,发扬学生的优点。具体的学生成绩评价细节如图2。

(四)修订教学要件

对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要件进行修订。教学大纲是规定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成绩考核及教学质量控制的主要文件,是纲领性的内容,主要采取纲要的形式;教案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包含着课程信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内容,对教案进行合理调整,可以确保顺利地完成教学。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需求,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修改完善教案、教学计划等教学要件,将最新的创新思维方法、设计案例等补充到课件中、补充线下课堂案例教学课件,通过丰富教案的内容、呈现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五)教改结果

通过以上举措,采用专业协同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下,不仅仅冲淡了疫情的冲击,还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体现了教育技术的进步。疫情让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本质进行了思考,在出现了见所未见的现象和问题时,我们需要进行深度的思考,不断探求现象和问题的本质。我们对设计教育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定义,改变了以往我们认为的线下教育是艺术类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思维。如今探索出了疫情下设计艺术类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新模式,在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結合企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学校加强对相关技术基础知识的讲解,为学生的实习打下良好基础,使得学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模式与企业相衔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开展线上教学的试点中,生动的教学案例、企业教师扎实的行业产品设计功底、严谨的学习流程等得到了参与学生的好评,教学效果优异。 基于“在线共享、开放式教学”的理念,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地方社会资源以及企业的资源进行了整合,使得学生在远程的交流能力、自主的学习能力以及自我规划和管理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达到了教学目的。

结论

本文基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及后疫情时代需求,在产品创新类设计实践课程人才培养进行研究中,从人才培养的整体战略上探讨当前形势下产品创新设计艺术类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战略。提出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方法,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了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的一致性,提高了企业导师在教学任务过程中的积极性,达到了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在解决企业导师与学生远程对接中的人员管理、信息沟通、项目管理、资料共享等问题后,即可建立一支具有疫情形势适应性的校企合作团队,探索出新形势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团队运营模式,为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设计艺术类实践课程教学提供样板。

3266501908212

猜你喜欢

疫情防控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2013~2018年乌鲁木齐市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安徽省人畜共患病细菌性传染病综述
2013~2017年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急诊科接种狂犬疫苗情况分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