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仁义”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022-03-17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黄观华

成才 2022年3期
关键词:仁义人生观儒家

■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黄观华

1 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高职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未来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缺乏批判意识、教学手段单一、重理论灌输轻文化引导等问题,没有更好发挥思政课鼓舞人、塑造人、激励人、武装人的功能,更影响对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有效引导的实现。部分高职学生受到内外形势变化、多媒体快速发展等多方面客观影响,加上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冲击,形成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性格,而且具有精神感召力、人生影响力、价值吸引力等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必须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功能,延续其硕大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儒家“仁义”文化,塑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2 解决问题的思路

2.1 将“仁”的剖析融入人生观教育

“仁”作为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仁”可重塑当今部分高职学生的人格修养、家教修养、为人民服务意识。

“仁”的爱人内涵可融入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正确的人生观”等教学内容中,指导大学生用仁心仁行服务社会。要做到正确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服务人民中砥砺前行,在奉献社会中不负韶华,实现人生价值。“仁”的爱万物内涵可融入“三观”教育中,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个人自身、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等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评价人生价值等。

2.2 将“义”的剖析融入价值观

“义”有“大义”和“小义”,人生价值之“大义”体现在爱和平、爱国、爱民族,这种大义在传统文化中表现为“仁者爱人”“舍生而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价值之“小义”体现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儒家名句均是论证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经典之作。

“义”当中的博爱之心、与人友善、克己复礼等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辨别社会上心为物役,金钱、名利、享乐看得比天高的不良社会现象,“义”的理念可融入“辩证对待人生矛盾”教学中,如精准扶贫路上的“第一书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生护士,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等,河南水灾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援等,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在同胞遭遇灾害之时伸出援助之手,真正做到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以实际行动充实了生命的内涵。在讲价值观部分时,亦可融入有关“义”的传统文化,并深入阐释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乐于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义”的公义理念相契合。

3 主要做法

3.1 故事导入

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抓手开展思政课教学,包括讲好有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故事。《论语》中有109处提到“仁”,《大学》《中庸》《孟子》也有多处提到“仁”。“仁”以修身为始,以孝悌为本,以爱人为核心,并推人及物提倡爱天地万物。

在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中,在讲授“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正确的人生观”“辩证对待人生矛盾”“成就出彩人生”等内容时,若以儒家关于“仁义”的经典故事导入,既创新了思政课教学的形式,也丰富了思政课教学的内容。

例如,在讲授“辩证对待人生矛盾”——树立正确的顺逆观时,用关于在顺境中居安思危或者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故事,如孙镜悬梁苦读,苏秦刺股苦学,还有越王勾践在逆境中磨砺最终战胜自己命运的故事,诸如此类的故事古今中外,不计其数。用故事导入,具体如孔子“仁”的经典案例:孔子在去宋国的途中,被匡人阻挠去路,孔子和子路作出了不同的反应和选择。子路在面对不公不平之时,不加思考毫不犹豫与之一决高下。但孔子却选择了冷静应对,“哪里有修治仁义而不原谅世俗之人的不良行为的呢?不研究诗书,不学习礼乐,这是我的过错!若把宣扬先王美德、爱好古法作为一重罪责,那就不是我的罪过了,这大概就是命!子路,你来唱歌,我应和你。”随之以歌应之,深入人心。匡人居然一言不发、心生敬意,卸甲而去。面对逆境,能够不以己悲,沉默冷静、矢志不移坚定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在逆境中蜕变,在逆境中坚定信仰,在逆境中不懈奔跑,用强大的感染力征服众人,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只有如此,方可成就自我。生动的儒家经典故事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得失成败。同时,也尝试课前让学生在超星学习通线上教学平台分小组分知识点布置寻找儒家“仁义”思想经典故事的任务,课堂前五分钟让两位学生代表上台分享故事,教师点评后导入课堂教学。

用生活化、形象化、情感化的故事讲述或者是播放视频的方式,导入课文,可以在一开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故事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重塑。

3.2 原文解析

高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如果直接以文言文的方式为高职学生讲儒家“仁义”故事,势必会增加高职学生的畏难情绪,降低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甚至出现排斥厌恶心理,难以在思政课中实现获得感、幸福感,更难以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因此,在将“仁义”文化融入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时,教师首先将采用的故事原文的中心大意搞懂弄通,确保在授课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到位地解析原文,并且要及时升华为有关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思想理论,切忌与教学内容相脱节。例如,《论语·雍也》中,“仁”是推己及人,是在“孝悌之心”的基础上,把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姐妹的“悌”,把亲爱亲人推广到对仁爱他人、人民,再升华推及爱世间万物。在此可以结合钟南山医者仁心,守护苍生的抗疫故事或个人人生故事加以强化。

3.3 情景模拟

情境模拟是对社会生活情境的模拟或虚拟再现,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入戏入情地扮演某种角色,在交流互动中思考,在身临其境中提升自我。在感受中发现问题,思考中解决问题,重视学生的直观感受,以学生看得见、体会得到的方式促进思想教育效果的提升。

将“仁义”文化融入高职学生人生观、道德观教育时,也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例如,在讲授人生观部分人生目的这一教学内容时,探讨学生为什么而活,可以设置让学生写人生最重要的五个人或事。教师给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参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实际需要,先选出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假设在不同的人生十字路口中,必须逐一舍去其中一样东西,在选择中舍弃,在舍弃中学会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在权衡和判断中面对真实的自我,直到只留下一样。在分享中碰撞智慧的火花,最后推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分享,分享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未来追求充分说明自己作出选择的原因。在学生分享结束后,教师进行关键性总结和点评,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予以肯定,对错误的倾向予以引导,展开讨论引发思考。同时,结合传统“仁义”文化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故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生目的才是正确的,树立科学的价值导向。

4 教学反思

4.1 主要成效与经验

传统儒家“仁义”文化在当代仍闪耀着其鲜明的特色和价值,将其进行创新性转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法治》课程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教学内容中,使传统儒家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扩展思政课的广度,使传统儒家“仁义”文化与人生观、价值观贯通起来,进行理论分析和阐释,用符合当代大学生精神特质的文化诠释方式,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接受、认同和理解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有效育人。同时,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将传统儒家“仁义”文化赋予时代内涵,创新表达方式后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帮助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千奇百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通过故事导入、原文解析和情景模拟等手段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自觉性和参与度也随之得到改善。

4.2 改进建议

将传统儒家“仁义”文化融入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内容中,思政课教师是关键。思政课教师须全面加强对儒家“仁义”文化的学习,通过专题讲座、学术研讨等,挖掘儒家“仁义”文化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并将其融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师德修养及授课的话语体系,提升开整可的感召力和历史感,夯实铸魂育人的基石。

但是,随着当代价值观的功利化和一些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当代学生对“仁义”文化的个别观点接受程度不够高,现今对能将“仁义”文化成功有效融入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典型,可借鉴和参考的经验不多。

4.3 推广运用展望

“仁义”文化融入的模式可推广至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坚定四个自信、弘扬爱国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道德操守等教学内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应该努力在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将“有益养分”融入思政课教学中。

猜你喜欢

仁义人生观儒家
行仁义与由仁义行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三轴搅拌桩在仁义排涝站基础处理中的应用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仁义不过是“客栈”?
仁义不过是“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