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本科院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2-04-01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成才 2022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思政金融

■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曾 心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这份方案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改革的设想。鉴于过去高等职业教育最高只有专科学历层次,为了完善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国务院准备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计划在未来三年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本科院校和150个骨干专业。在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金融类专业一共有四个:金融管理、金融科技应用、保险和信用管理。如何选择专业的发展方向,提高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率,这是职业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应当规划和思考的问题。职业本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构建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做到与时俱进,培养一批具备金融专业理论基础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拥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这是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当前的现状是传统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小,比如,银行的柜员和信贷员的编制不断在缩减。未来十年,金融行业会面临深度洗牌。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已经在自我革命,持续开展在金融科技应用方面的业务探索和实践。目前,国内各大银行的金融科技部、软件开发中心和数据中心部门都在争抢懂金融的IT技术型人才,然而这类人才目前非常紧缺,为了培养金融行业发展所需的IT金融型人才,职业本科院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整合IT信息技术专业和传统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路径。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必须统筹兼顾。开展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重新梳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知识模块,剔除过时的专业课,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新的专业技能,充分挖掘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思政资源,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和备课工作。全面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课程思政的教改也要落到实处。高校教师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把握好“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内在辩证关系,将思政元素导入课堂教学中去,实现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在意识形态领域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一般有三个模块: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实践课。专业基础课有三条能力训练路线:(1)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是在为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打基础;(2)宏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和财政学是培养学生解读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央行货币政策的能力;(3)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市场营销、经济法是培养学生管理和经营公司的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课主要是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业务等方向上的课程,学生在专业基础课上所锻炼的科研能力,其在专业核心课程上的延伸是金融大数据分析、金融专业英语,宏观经济与政策的解读能力在专业核心课程上的延伸是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国际投资、中央银行学,公司经营与管理能力在专业核心课程上的延伸是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公司金融、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专业实践课侧重于科研能力和金融业务模拟的实训。这个金融课程体系培养的人才是传统金融机构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渗透不断提升,互联网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已跨过“互联网+”金融阶段,进入金融科技时代。国内的大型金融机构一方面持续增加对金融科技部门的资金投入,同时稳步调整人力资源的结构比例。比如工商银行2020年披露的年报中,其金融科技类的员工比例已提升至8.1%。但是这个指标同国际知名的银行相比还是有差距,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跨国银行,其技术部门的员工比例在20%~25%之间。

职业本科院校未来培养的金融专业毕业生,其就业率是重要的考核指标。金融科技型人才之所以抢手,是因为其差异化的竞争力。现有的金融课程体系走的是专业化+实践的路线,培养出的学生具备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践经验。然而学生所学到的技能仅限于精通Office办公软件,英语口语和翻译,统计软件分析。这些技能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普及的时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当前金融课程体系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无法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未来金融专业建设的唯一出路是走技术路线,无论是金融产品的研发,金融业务的重构,还是金融投资组合的配置,都应当运用科技赋能,金融的理论、模型、投资策略等都可以通过IT技术来运行和实现。在虚拟仿真的实验环境下,用计算机程序和语言解构金融专业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如此才能培养出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

3 职业本科金融课程体系的重构

在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金融类专业有金融管理、金融科技应用、保险和信用管理。金融管理是万金油专业,没有特色;保险和信用管理有较大的行业局限性,不利于将来学生的就业;金融科技应用专业就非常符合前文提到的走专业技术路线,可以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且就业范围广、前景好。金融专业的发展方向定位于金融科技应用,是符合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最优选择。本文尝试将IT信息技术与金融进行学科融合以后,重新构建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金融科技应用的课程体系

金融科技应用的课程体系保留了科研型技术路线,因为金融的基础是数学,学好数学后,再运用金融计量的理论和Stata统计软件的分析,可以形成研究经济问题和金融问题的科研能力;另外,删除了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培养路线,毕竟本科毕业生进入职场后,首先是从基层工作起步,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可以随着工作职位的提升,在实践工作中锻炼培养;新增加一条数字化技术路线,计算机基础主要让学生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C++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是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的前导课程,同时学习金融科技导论,了解信息技术和金融是如何结合的,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放在C++语言之后,是因为C++是更为基础和通用的计算机语言,学会C++以后,学习Python会更容易,而且Python语言更契合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其程序简洁,可读性高。人工智能与Python的结合,为证券投资和投资组合管理的量化交易打下基础,最终实现量化投资策略交易。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结合宏观、微观金融数据,筛选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通过金融工程理论的指导,运用Matlab开展金融实验,开发金融产品和优化金融业务流程。进入5G的物联网时代,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数字化程度、智能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不掌握一门信息技术工具,未来是无法开展金融科技业务的。因此,高校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一门计算机程序语言和软件分析工具,才能开展金融科技应用专业的课程教学。

4 课程思政教学融入金融课程的改革

金融科技应用的课程体系包括: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数字货币(Digital Currency)、实践经验(Experience)和金融(Finance)等元素,即ABCDEF的知识体系。寻找金融科技知识体系与思政元素结合的立足点,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明方向,解决如何培养和为谁培养人才的根本问题。本文的专业课程体系思政教学改革探索的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图2 专业课程体系的思政教学技术路线

高校教师在备课,挖掘课程思政素材时应着重从“四个自信”的角度融合课程知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历史传承文化上的自信。比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西方国家靠殖民与掠夺积累原始资本,而中国人民靠勤劳致富,埋头苦干积累经济发展的资本。中国在2011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经济学家预测中国将在2030年超过美国的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来源于我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中国用了三代人的时间从毫无工业基础到成为世界工厂,建立了全世界最完备的工业体系,让中国制造的品牌享誉世界,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所创造的奇迹。

所谓“立德树人”的教育,是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提炼思政元素,寻求政治认同。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辩论、翻转课堂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再结合线上的慕课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思政教学。除此以外,高校教师还要善于利用网上的热点事件和案例素材,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思路,探究式学习,对于性格偏内向的学生,允许他们用手机参与课堂互动与讨论,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5 结语

为了应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大量的技能型人才缺口,教育部开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将职业本科院校金融专业的发展方向定位于金融科技应用是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选择,IT信息技术与金融的学科融合,才能培养出有一技之长的金融科技人才。与此同时,在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寻找金融科技知识体系与思政元素结合的立足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解决意识形态领域为谁培养人才的根本问题。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思政金融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