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万氏兄弟动画艺术的时代审美与爱国精神

2022-03-17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动画影片迪士尼动画电影

邓 玉 娟

(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民国时期,西方生活方式、休闲娱乐习惯在中国逐渐盛行。迪士尼动画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上海,并大获成功。迪士尼动画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动画的发展,进一步影响大众对动画艺术的审美。这些外部社会环境促使了民国时期万氏兄弟的动画电影不仅具有迪士尼动画的艺术特征,而且主导着大众对动画艺术的审美期待。万氏兄弟通过动画电影把对动画艺术的时代审美与伟大反帝斗争融为一体,创作出许多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不仅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而且服务于政治,获得了斐然的成就。现有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万氏兄弟动画民族化的实践,而关于其动画的审美特征与爱国精神的研究却很少。蓝凡认为,万氏兄弟“开辟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化探索之路”[1]。黄文静在《“孤岛”时期动画电影创作的民族性研究》中强调了民族性在动画中的表现。刘宜东与虞吉的《早期中国动画技术与美学的研究——以 1930—1941年万氏兄弟动画为例》一文虽然提到了万氏兄弟动画是对当时社会语境的观照,但是重点讨论的是动画技术。研究民国时期万氏兄弟动画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爱国精神,为解读万氏兄弟动画提供了一些启示与感悟。

一、万氏兄弟动画之滥觞

自1843年开埠到20世纪初期,上海一直是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城市。西方科学技术与思想流入并逐渐兴盛起来。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发展使上海成为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作为具有世界眼光的沪上媒体,推动了传播媒体的飞速发展,电影行业也开始盛行起来。这一时期,中国引入美国电影,迪士尼动画开始进入上海的电影院,随之引起了观影热潮。有些迪士尼动画电影甚至一票难求。迪士尼动画的引入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动画艺术的萌芽与发展,揭开了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序幕。

追溯我国动画的历史不难发现,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是我国最早投入动画行业的领军人物,是我国动画的先驱。1919年,万氏兄弟经常到影院观看动画片,这时的动画片叫作“卡通片”,是插在故事片前放映的[2]6。当时他们观看最多的是美国卡通片,如《大力水手》《勃比小姐》和《从墨水瓶中跳出来》等。这些新奇、趣味横生的动画影片吸引了万氏兄弟极大的兴趣,并激发了他们制作中国动画的强烈愿望与决心。由于西方列强侵略,当时制作动画的技术被西方列强所垄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万氏兄弟写信给相关国家咨询动画技术但这些信件如石沉大海,根本得不到回复。他们一度没有参考资料,没有技术上的支持,更没有资金购买动画设备。可以说,中国动画在起步阶段就步履维艰。

此后经过七八年的坚持与探索,万氏兄弟终于初步掌握了制作动画的原始技术。最终完成了从无声动画到有声动画、二维手绘动画与真人拍摄相结合制作动画的方法,实现了技术到艺术的飞跃。1926年,万氏兄弟采用逐格拍摄的方法,制作出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万氏兄弟说:“《大闹画室》有数千张画稿,就要拍数千次,每次都要练上十几次,拍完12分钟的《大闹画室》,要付出多大的艰辛和毅力,我们自己也记不清楚了。”[2]28至此,万氏兄弟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第一页,也揭开了万氏兄弟致力于我国动画事业的序幕。

二、万氏兄弟动画影片时代审美特征与艺术形式

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民国时期的上海,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休闲娱乐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观看动画电影就是其中一种。动画电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审美形式,更是一种审美形态的表现。民国时期迪士尼动画艺术迎合时代之风,激起了审美想象和文化想象,引起媒体效应和消费热潮,并成为动画艺术领域的主旋律,博得众人的喜爱,在文化界也受到了广泛关注。鲁迅先生忙里偷闲,也会去看卡通电影,而且兴致很浓。当时17岁的张爱玲发表了《论卡通画之前途》,并对迪士尼动画影片做了评论,且持肯定的态度。林语堂曾三次以米老鼠为主题撰文[3]102-110,大力提倡米老鼠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对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迪士尼动画在上海民众中生根发芽,迪士尼卡通明星受到了中国观众的追捧,迪士尼影片还成为当局庆祝儿童节而免费播放的电影内容之一。金城大戏院和京都大戏院都播放了与米老鼠有关的影片。由此可见,迪士尼动画在民国老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3]98。

(一)西为中用的民族化动画角色

迪士尼动画在民国社会强烈反响促成了我国动画艺术审美标准的形成。有关米老鼠的动画影片进入中国之后,不仅在沪上各大电影院轮回播放,而且各类报纸杂志对其进行争相刊载,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卡通动画明星。迪士尼动画在民国影视文化中占主流地位,引领着动画艺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众对动画电影的审美。万氏兄弟把对迪士尼动画的感性认识诠释于动画作品之中。这些动画影片迎合了时代风尚,也使其打上迪士尼动画的烙印。

在早期,万氏兄弟对迪士尼动画的学习主要采取的是模仿与借鉴。迪士尼动画在角色造型方面对万氏兄弟动画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有1934年的《飞来祸》,又名《鼠与蛙》。该片的角色造型主要以模仿迪士尼为主,首先在角色比例上打破了传统中国绘画的写实风格,摒弃了“三庭五眼”“站七坐五蹲三半”等绘画方法。万氏兄弟大胆地采用了夸张变形、拟人等动画角色设计方法。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刻意忽略了对人物关节的强调与刻画,线条运用以圆润为主。迪士尼动画角色最主要特征是给人一种圆润感,进而给人一种可爱感。万氏兄弟这种设计方法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国迪士尼动画的影响。片中的青蛙充满了迪士尼动画角色造型艺术风格,青蛙外形与米老鼠非常像。细长的双臂和双腿,脚踩一双米老鼠的黑色大靴子,一双胖乎乎的面包手,又厚又大,灯笼似的卡通大眼睛等。这些外形特征显示出其受迪士尼动画角色造型的深刻影响。

在学习动画的过程中,万氏兄弟虽然受到了迪士尼的影响与启发。但在创作自己作品的实践中,他们努力寻找中国动画的出路,极力探索本民族动画的艺术风格,尝试用民族艺术资源进行动画艺术创作。万氏兄弟吸收中国戏曲艺术元素,并将其运用于动画角色造型设计。1939年,《铁扇公主》中的孙悟空造型设计和米老鼠动画造型相像,如出一辙。直到现在有些人还认为该片中的孙悟空是对迪士尼的模仿。但从民族化的角度来说,它明显地长着一张京剧桃心脸,是在桃心脸的基础上进行动画造型的拼贴。在五官设计上,自带烟熏妆的卡通大眼睛,充满了猴子的灵性与可爱,无形之中流露出京剧脸谱的韵味。虽然外形上充满迪士尼特点,但是整体上又不失中华民族艺术的特征与趣味。该片另一个主角铁扇公主,其造型来自当时流行的神怪武侠片中的女侠形象,眉清目秀,打扮利落[4]21。铁扇公主造型设计没有借鉴美国卡通风格。万氏兄弟没有运用太多动漫夸张表现手法,而是一种贴近真人比例的动画角色设计,把中国画线描人物表现技法用到铁扇公主造型设计上。铁扇公主手拿宝剑,一双柳叶眉与樱桃小口,微微上翘的丹凤眼,与迪士尼卡通大眼睛形成强烈的对比。该片中孙悟空与铁扇公主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万氏兄弟对我国动画民族化的初步尝试与探索。同时,也是对美国动画艺术的一种挑战。虽然该片中民族化元素有所运用,但是还略显不足,稍显稚嫩。

(二)满盈迪士尼动画的娱乐性与叙事特征

迪斯尼动画影片一贯是老少咸宜的娱乐佳作,具有浓厚的幽默感。迪斯尼有着“带给所有人欢笑”的目标。其动画影片历来剧情简洁,叙事节奏轻松明快。影片中的故事情节,或者一些载歌载舞的叙事片段,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们带来欢声笑语,用诙谐幽默的手段宣泄人们内心的情感。迪士尼动画电影中层出不穷的幽默元素让民国观众目瞪口呆、爱不释手,这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是极为罕见的。影片中的幽默感也给万氏兄弟的动画创作带来了新的启迪。他们努力学习迪士尼动画影片幽默的表现方法,最终推出了《大闹画室》《骆驼献舞》等以娱乐为主的动画影片。

1926年,万氏兄弟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卡通片《大闹画室》。该片上映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影片主要以模仿迪士尼动画的幽默为主,采用了迪士尼动画真人表演拍摄与手绘动画相结合的动画制作方法。影片故事内容诙谐有趣,充满滑稽性。正如《申报》盛赞《大闹画室》“剧情尤为突梯滑稽、不落普通滑稽片之窠臼”[5]。该片嵌入迪士尼动画喜剧表演形式。影片讲述一位画家在作画时,忽然从画中跳出一个穿着中式服装的小人,淘气又滑稽,捣乱画家的作画,给画家添了不少的麻烦。最后,经过一番追逐打闹,小人被赶回了画中[6]。整个影片充满了搞笑与幽默。这部生动有趣的动画片在电影院上映后,引起很大轰动,甚至许多美国人观看后,都赞美此片可以和美国卡通片相媲美。

另外一部动画影片《骆驼献舞》不仅是一部轻松幽默的娱乐片,而且还是一部教育影片。通过生动的故事,揭示人不可自命非凡、盲目自大。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该片题材新颖,不同于同一时期抗日题材动画影片,是一部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作品。题材取自《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讲述了狮王宴请百兽,狮子在宴会上表演舞蹈,赢得了其他动物热烈的掌声。而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骆驼也上台献舞。事实上,骆驼根本不会跳舞,结果大出洋相,丑态百出,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该片以一系列幽默的故事为电影叙事主线,注重故事的完整性与连贯性,与同时期迪士尼动画影片的叙事结构如出一辙。

载歌载舞是美国动画片表现热闹气氛的重要形式[7],也是美国动画片营造戏剧性欢乐气氛的重要手段,对万氏兄弟动画片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歌舞片段辅助电影进行线性叙事,是迪士尼动画惯用的一种电影叙事范式。动画加入类似百老汇电影中的歌舞片段,增强了影片的视觉吸引力和趣味性。万氏兄弟为了增添影片的娱乐性,进一步学习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叙事方法。在《骆驼献舞》中,骆驼献舞的舞蹈动作与背景音乐紧密地结合,完美地表现了骆驼动作的滑稽与可笑,其夸张的动作通过音乐充分地体现了出来。《铁扇公主》中大段的歌舞片段为这部充满伟大抗战精神的动画电影增添了观赏性。片中铁扇公主为取悦牛魔王的欢心,摆下酒席载歌载舞。背景音乐是三四十年代比较流行的曲调,无形之中拉近了观众与影片之间的审美距离,背景音乐与观众之间形成了共鸣,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另一片段牛魔王从猪八戒手中骗回芭蕉扇,回去路上得意洋洋的唱段把牛魔王满心欢喜的心情完美地呈现出来。很显然,这些片段都模仿了迪士尼动画的叙事范式,都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不仅有效地增添了影片的趣味性,而且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万氏兄弟动画影片爱国精神的表现

我国动画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怒,促使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加强,抗日救亡运动全面展开。在抗日爱国运动的热情下,万氏兄弟在当时反日怒潮和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立志让动画成为抗日救国的有力武器[4]15。他们将对动画艺术的追求融入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大潮,以动画创作参加抗日救亡爱国运动,为抗战服务,走上了抗日斗争的道路。动画艺术第一次走上了政治的舞台,成为宣传抗日、发动大众积极参加抗战的重要工具与武器。因此,我国早期的动画在形成之初就与别的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正如万籁鸣所说:“动画片一在中国出现,题材上就与西方的分道扬镳了。在苦难的中国,我们没有时间开玩笑,要让同胞觉醒起来,我们拍摄了反映受压榨劳苦人民的生活和激发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的20余部短片。”[4]15万氏兄弟借助这些动画电影,直接表达了他们的爱国之情。同时也注定了这一时期动画影片的题材与内容,主要以反帝抗日救国为主,反对外敌的侵略,争取抗战早日胜利。

(一)不屈的民族精神生动地记录

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为了让中国人民早日觉醒起来,万氏兄弟在宣传抗日救国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创作出许多彰显民族抗战意志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宣传反帝反侵略,表达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在1930年到1937年之间,他们拍摄20余部动画短片,反映劳苦大众的生活,激发国人进行反帝抗日活动。1931年的《同胞苏醒》讲述的是一头睡醒的雄狮同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万氏兄弟以象征的手法形象地把中国比作一头雄狮,而雄狮代表着力量和勇气,东方雄狮象征着中国崛起。片中充满了各种宣传抗日的标语与口号,如“抗战到底,坚决不做亡国奴”“救亡图存,抵制日货”“国事危机,抗战到底”等。万氏兄弟通过影片用比较直白的方法宣传抗日救国。影片中的口号喊出了楚囊之情,喊出了中国人民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与民族精神。1932年的《精诚团结》也是一部唤醒中国人民抗日的动画影片,片中把日本比喻为一条恶虫,不断地蚕食我国的东北,穿着不同服装的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地把恶虫埋掉,把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之间不屈不挠的斗争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出现“精诚团结”的宣传口号,在一定程度上为唤起中国人民抗日,起到了积极宣传的作用,表现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一心、同仇敌忾,凝聚起全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这两部动画短片在艺术形式上虽然都是黑白片,但是影片画面清晰,丝毫不影响它们宣传抗日的积极作用。

1934年的《血钱》是一部真人与动画相结合的影片。影片讲述了一个女学生上课后的一段遐想,把抵制日货、提倡国货与救亡图存紧密地结合起来。描绘了中国人拿起武器,同日货斗争。影片把中国人民群情激昂,高涨的爱国热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此外,1936年的《民族痛史》获得了国民党政府内政部、教育部奖励。这是中国第一部在国内获奖的动画片[4]16-17。该片是一部反帝影片。万氏兄弟以鲜明的阶级立场,讲述了鸦片战争以后,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危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法言语的痛苦和灾难。万氏兄弟通过这些影片表达了他们的爱国之情,为唤起中国人民进行抗日,起到了积极鼓舞的作用。

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是1940年的《铁扇公主》。该片一经问世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可以说它是一部“现象级”作品。其在内容上是借用《西游记》里“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片段改编而成。影片虽然是古代神话故事,但却充满了伟大抗战精神,充分显露出当时万氏兄弟的动画风格。在内容上暗含了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讽刺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之意。影片有意识地将故事情节寓言化,赋予了寓教于乐的意义,最后把同牛魔王的斗争比喻为我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象征性地将抗日内容放入了影片[8],用隐喻的手法表现了万氏兄弟的爱国思想。为了呼应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唐僧在影片中奋臂高呼“团结起来,齐心协力,不怕困难,共同对抗牛魔王”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口号,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志与决心。

(二)肩负起宣传、教育、发动大众的伟大历史使命

万氏兄弟在武汉中国电影制片厂还绘制了动画片《抗战歌辑》1—6集[2]35。主要由《马儿跑》《满江红》《打回东北去》《保家乡》《朝鲜进行曲》《沈阳花鼓》等这些在抗日根据地非常流行的歌曲配上动画进行演唱,与现实紧密结合,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民众的抗日热情和斗志,在当时大受欢迎。同一时期,他们还创作了《抗日标语卡通》1—7集,其中有《军民合作》《募寒衣》《五月纪念歌》《上前线》等。这些影片采用动画的形式,将一条条标语运用动画的表现手法在银幕上形象地“动”起来,增强了平面化的视觉效果,使动画作品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从而为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抗日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此外,还有以提倡使用国货为主的《国货年》。万氏兄弟通过该片真实地描绘了国人的爱国壮举,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抵制日货的斗志与决心。还有呼吁人民群众参加抗日的《漏洞》《抵抗》以及从伊索寓言改编而来、宣传卫生的动画片《消灭苍蝇》,适合儿童观看,富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万氏兄弟通过这些影片,鼓舞了当时处在民族压迫下的中华儿女,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激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精神,无形之中担负起宣传抗日的伟大历史使命,有一定积极向上的作用。

四、结语

民国时期万氏兄弟动画的艺术价值是不朽的,它在动画历史长河中始终拥有生命力。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审美标准。民国时期万氏兄弟动画审美观是在迪士尼动画影响下形成的,其在动画艺术表现形式上主要是“西为中用”,有其对迪士尼动画艺术表现的学习,也有对我国动画民族化的尝试与实践,高度凝练出万氏兄弟对动画艺术的理想与智慧。同时,民国时期万氏兄弟动画顺应时势,创作的动画电影已超越了视觉上的审美,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以民族救亡为主题,高度体现了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所萌发的光明与希望。

猜你喜欢

动画影片迪士尼动画电影
华特·迪士尼——制造快乐的梦想家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实例研究动画影片中国文化新元素的视觉呈现与应用——以《雪人奇缘》中呈现的中国文化元素为例
动画电影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浅析动画电影中“听”语言的特点与功能
构图技法对动画影片观众视觉效果的影响
迪士尼与Netflix如何相杀?
迪士尼开业
去迪士尼畅游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