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斋俚曲《琴瑟乐》新论

2022-03-17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韵文琴瑟小曲

孙 越

(河北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聊斋俚曲《琴瑟乐》描写一位青春女子由思春到出嫁的全过程,被认为是“中国清代前期民间婚姻过程的形象记录”[1]344。该俚曲由〔清江引〕〔西江月〕〔陕西调〕构成,可用于演唱。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聊斋俚曲集》收录《琴瑟乐》。然而,《琴瑟乐》应非蒲松龄独创,而是在明清小曲《两头忙》和《闺艳秦声》基础上,融合小说《金瓶梅》内容,改编而成。基于此,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琴瑟乐》的编创者和编创方式予以考论。

一、《琴瑟乐》版本与产生过程

若要深入探究《琴瑟乐》,首先需要明确其版本与产生过程。由此才能深入探究《琴瑟乐》编创目的和编创方式。

(一)《琴瑟乐》版本

《琴瑟乐》旧题蒲松龄所作。清代旧抄本。蒲氏碑阴所记十四种俚曲里第六种为《琴瑟乐》。内容描写青春女子思春、说媒、行聘、成亲、归宁、还家的全过程。刘辉最早撰文介绍[2]。《琴瑟乐》现存三个抄本,分别为蒲松龄纪念馆所藏抄本(简称蒲馆本)、博山田庆顺抄本(简称田氏本)、日本庆应大学所藏抄本(简称庆大本)。其中,庆大本《琴瑟乐》卷首载有三首诗,其后为小曲正文,结尾处有跋和诗。庆大本整理本见于《聊斋遗文七种》[3]194-217和《聊斋俚曲集》[4]246-258。

经盛伟比对,《琴瑟乐》三个抄本里,庆大本《琴瑟乐》文字最多[5]。相比另两个版本,庆大本独有三处文字:其一,小曲卷首独有三首诗。分别为《老夫少妻不合阴阳感慨诗》《山中乐》《久旱逢甘露》。其二,小曲正文引入小说《金瓶梅》第四、五、六、七、八、七十八回的部分文字,与小曲情节吻合。其三,小曲结尾独有跋和诗。分别为《高念东跋》和李尧臣《诗跋》《题媒婆诗》。跋和诗的内容也和《金瓶梅》有关。

由此可见,庆大本在《琴瑟乐》文献版本里最特殊,且与《金瓶梅》联系紧密。研究《琴瑟乐》的关键,就是研究庆大本。

(二)《琴瑟乐》产生过程

《琴瑟乐》属于文人从说唱作品里取材、改编而成的作品。据关德栋[6]、郭长海[7]、黄霖[8]三位学者研究,基本证实以下内容:其一,题为蒲松龄所作的《琴瑟乐》源自小曲《闺艳秦声》,并增删部分内容。其二,小曲《闺艳秦声》是在小曲《两头忙》基础上扩充而成。其三,小曲《两头忙》收录在清初小曲集《万花小曲》之中。

基于上述三种小曲的演变关系,黄霖依据乾隆九年永奎斋刊印的《万花小曲》推断《闺艳秦声》创作于乾隆后期或嘉庆年间。由此,黄霖认为抄录《闺艳秦声》而成的《琴瑟乐》自然产生年代更晚,也不可能是蒲松龄所作[8]。然而,收录《两头忙》的《万花小曲》除永奎斋本(乾隆九年)之外,还有奎壁斋本。尤海燕[9]、邓晓东[10]论证奎壁斋本《万花小曲》刊印在顺治十三年。仅从创作时间推断,《闺艳秦声》有可能创作于康熙年间。那么,生活在顺康年间的蒲松龄存在把《闺艳秦声》改编为《琴瑟乐》的可能性。简而言之,《琴瑟乐》是在前代小曲《两头忙》和《闺艳秦声》基础上增删编写而成。《琴瑟乐》的作者可能是蒲松龄。

二、庆大本《琴瑟乐》与伪作

庆大本《琴瑟乐》作者题为蒲松龄。笔者认为,庆大本《琴瑟乐》应是某位佚名文人从小曲《闺艳秦声》和小说《金瓶梅》取材、改编而成。同时,佚名文人还以作伪的方式,把庆大本《琴瑟乐》署名蒲松龄。作伪也是《琴瑟乐》改编过程中的一大特色。

据黄霖一文,《琴瑟乐》三个抄本里,除了蒲馆本,田氏本和庆大本都是20世纪30年代之后才产生,而且蒲馆本产生时间不明[8]。可见,庆大本、蒲馆本、田氏本都是《琴瑟乐》在后世的传抄本。依据现有文献材料,尚不足以证明庆大本是由蒲松龄编创而成。庆大本《琴瑟乐》极可能是后人伪托蒲松龄之名编写。为何只有庆大本具有与小说《金瓶梅》相关的文字呢?笔者认为庆大本的独有文字是佚名文人有意模仿《金瓶梅》所致,而与蒲松龄并无关联。主要依据如下:

第一,庆大本卷首诗应是仿照《金瓶梅》开篇的《警世》诗添加。《金瓶梅》第一回回首引用首句为“二八佳人体似酥”[11]10的七言绝句,并声称为吕岩所作。此诗收录在《全唐诗》吕岩名下,题名《警世》[12]9702。与此相似,庆大本卷首也有一首调侃老夫少妻现象的诗作:

二八佳人妻老郎,白发苍苍配红妆。夭桃却少春前柳,弱雨难当秋后霜。织女有情嫌夜短,牛郎无力恨更长。轻轻掀开红绫被,一树梅花压海棠。[5]

该诗与《金瓶梅》的《警世》诗都有“二八佳人”字样,且都出现在各自作品开头部分。马振方在校注庆大本时认为这首卷首诗与《琴瑟乐》正文无关,且游离正文之外,颇有“不和谐”[3]207之感。这恰恰说明庆大本作者具有仿照《金瓶梅》改编的意图,即不顾该诗是否与小曲正文内容相符,只是生硬地在《琴瑟乐》卷首添加这首诗作,由此给读者带来不和谐之感。实际上,该卷首诗应出自明末范凤翼《赠李处士八十一岁纳妾》:

二八娇娥九九郎,萧萧白发伴红妆。扶鸠笑入鸳鸯帐,一树梨花压海棠。[13]235

此诗见于崇祯年间刻本《范勋卿诗集》卷十八,属于明末诗作。把两者相比较,可以发现庆大本卷首诗开头两句源自《赠李处士八十一岁纳妾》前两句。其末尾两句来自《赠李处士八十一岁纳妾》后两句。庆大本卷首诗仅增添中间四句,并把七言绝句改写为七言律诗。《赠李处士八十一岁纳妾》在清代依然流传。清人刘廷玑在《在园杂志》提到该诗。

春日按部淮北,过宿迁民家,茅舍土阶,花木参差,径颇幽僻。主人叶姓,由博士弟子员而入太学者,人亦不俗。小园梨花最盛,纷纭如雪,其下西府海棠一株,红艳绝伦,因忆老人纳妾一绝:“二八佳人九九郎,萧萧白发伴红妆。扶鸠笑入鸳帏里,一树梨花压海棠。”不禁为之失笑。[14]7A

在叶氏小园里,刘廷玑见到园中白色梨花飘落在红色西府海棠之上。此情此景令刘廷玑联想到上文诗作。“因忆老人纳妾一绝”即指《赠李处士八十一岁纳妾》。可见,明人范凤翼这首调侃老夫少妻的诗作在后世仍被文人吟咏。只是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略有改变。如“二八娇娥”改为“二八佳人”,“鸳鸯帐”改为“鸳帏里”。庆大本作者也应知晓该诗,并略加修改,添加到庆大本卷首。

第二,庆大本卷尾《高念东跋》落款时间应抄录张评本《金瓶梅》卷首《序》的落款时间。《高念东跋》落款时间为“时康熙岁次乙亥清明中浣”[3]215。张评本《金瓶梅》卷首《序》的落款时间也为“时康熙岁次乙亥清明中浣”[11]1。该现象应当不是巧合,而是庆大本作者有意模仿《金瓶梅》所致。邹宗良亦持此观点[15]。

第三,庆大本正文出现“柳泉”字样,而蒲馆本和田氏本均无。庆大本正文结尾处写道:“柳泉我无事,编成《琴瑟乐》小曲闲玩耍”[5]。蒲馆本和田氏本此处文字均为“编成小令闲玩耍”[5],没有“柳泉我无事”这五个字。如果庆大本、蒲馆本、田氏本都抄自蒲松龄编写的《琴瑟乐》,那么蒲馆本和田氏本怎会脱漏“柳泉”这一能够表明作者身份的关键信息呢?合理解释是《琴瑟乐》里本无“柳泉我无事”这五个字。庆大本作者唯恐他人不相信这部仿效并增添《金瓶梅》文字的小曲是蒲松龄原作,因而故意在正文结尾又添加“柳泉”字样。欲盖弥彰的行为正说明庆大本不是蒲松龄原作,而应是佚名文人伪托之作。

由上可知,这位佚名文人熟悉并有意模仿《金瓶梅》,添加与《金瓶梅》有关的文字,还伪托蒲松龄之名。其作伪动机应是佚名文人欲借蒲松龄使庆大本《琴瑟乐》传世。以《聊斋志异》闻名的蒲松龄恰好写有民间俚曲。因此,把庆大本《琴瑟乐》托名蒲松龄,便能以蒲松龄遗稿之名传世。据庆大本《琴瑟乐》所附《卷头添言》可知[3]217,20世纪初,王丰之抄写庆大本《琴瑟乐》,并把该抄本交与平井雅尾。今日见到的庆大本《琴瑟乐》正是此部抄本。巩武威以此推断庆大本《琴瑟乐》是王丰之伪造[16]。此种观点可备一说。不论是否为王丰之伪造,庆大本《琴瑟乐》借助名人传世的编创目的实现了。

三、庆大本《琴瑟乐》与小说、音乐的融合

依据前代小曲《两头忙》和《闺艳秦声》,庆大本《琴瑟乐》通过改编,由非“金瓶梅”题材小曲转变为“金瓶梅”题材小曲,并把《金瓶梅》内容与说唱体制的音乐形式相融合。

(一)蕴藏“金瓶梅”题材内容

《两头忙》和《闺艳秦声》都提及一位青春少女思春、恨嫁、提亲、成亲等情节,原与“金瓶梅”故事无关,属于非“金瓶梅”题材小曲。然而仔细考察两部小曲,可发现《两头忙》和《闺艳秦声》也蕴藏“金瓶梅”题材内容。

首先,《两头忙》和《闺艳秦声》都提及二十四解。二十四解与描绘男女云雨画面的春宫图有关,出自《金瓶梅》第十三回。此回描写西门庆从李瓶儿那里取来二十四解春宫图,交与潘金莲观看。二十四解也成为《金瓶梅》艳情书写的重要代表物品。《两头忙》和《闺艳秦声》虽未讲述《金瓶梅》故事,但都提及二十四解。

二十四解不须教,到明年管有个孩儿抱。(《两头忙》)[17]82

二十四解不用学,风流人儿天生会。(《闺艳秦声》)[18]37

二十四解出现在这两种曲词之中。该情况为庆大本《琴瑟乐》作者由二十四解联想到《金瓶梅》,并在原有小曲内添加《金瓶梅》文字提供基础。

其次,《闺艳秦声》的《原评》涉及《金瓶梅》内容。《闺艳秦声》的评点者认为《闺艳秦声》的叙事技巧和方言运用都源自《金瓶梅》。为此,评点者格外偏爱吴月娘这位《金瓶梅》人物,称赞她为“一部书中第一人物”[18]10。黄霖指出,庆大本《琴瑟乐》作者曾经阅读过《闺艳秦声》的《原评》,并把有关《金瓶梅》的评语附在《高念东跋》里[8]。可见,《两头忙》和《闺艳秦声》这两部非“金瓶梅”题材小曲却蕴藏“金瓶梅”题材内容。

(二)改变说唱体制的方法

从《两头忙》到《闺艳秦声》再到庆大本《琴瑟乐》,展现了小曲说唱体制的改变过程。小曲《两头忙》共由三部分组成。开篇由单支〔西江月〕构成,总括全曲。中间主体部分由〔两头忙〕构成,敷演青春女子思春、恨嫁、提亲、成亲的情节。此部分在〔两头忙〕曲调下,共分二十六小段。结尾部分由单支〔清江引〕构成,赞美男女婚配之事,升华全曲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两头忙》全曲只有唱词,没有散说,属于只唱不说的说唱作品。其中唱词部分由〔西江月〕〔两头忙〕〔清江引〕组成。

小曲《闺艳秦声》也由三部分组成。开篇为〔西江月〕,介绍全曲创作缘起,抒发作者穷途之叹。中间主体部分由佚名曲牌构成,讲唱青春女子思春、恨嫁、提亲、成亲、归宁、还家的全过程。该部分共由四十一支佚名曲牌组成,同时还在每一支佚名曲牌之后配有一段顺口溜散说,用来解说相对应情节。结尾部分为〔对玉环带清江引〕,阐发作者编创小曲的感慨之情。《闺艳秦声》全曲既有唱词,又有散说。唱词部分由单支〔西江月〕,四十一支佚名曲牌以及〔对玉环带清江引〕构成。散说部分则为四十一段顺口溜。由此可知,《闺艳秦声》属于唱词与散说兼备的说唱作品,与《两头忙》只唱不说的说唱体制迥然不同。

庆大本《琴瑟乐》正文亦由三部分组成。开篇为〔西江月〕,其唱词与《闺艳秦声》〔西江月〕相同。庆大本《琴瑟乐》把开篇〔西江月〕误写为〔清江引〕。马振方在《聊斋遗文七种》予以说明[3]207。结尾由〔对玉环带清江引〕构成。中间主体部分由〔陕西调〕和“淄口令打叉”组成,讲唱的内容与文字与《闺艳秦声》主体部分基本相同。值得关注的是,庆大本《琴瑟乐》把《闺艳秦声》的四十一支佚名曲牌都命名为〔陕西调〕,还把相应的四十一段顺口溜散说命名为“淄口令打叉”。

关于 “打叉”一词,盛伟不解其意。于是,盛伟在校勘《琴瑟乐》时把抄本里的“打叉”认作“打五”,并认为这是“古‘五’字”[5]。但是“打五”一词又作何解?盛伟没有详解。实际上,“打叉”的意思即是打诨。清代宫廷大戏《忠义璇图》已经使用“打叉”的形式进行表演。《忠义璇图》第廿一出,白秀英与其父白玉乔有如下一段对白:

(白玉乔白)今日看官甚多,演好些曲儿才好讨赏。(白秀英白)检个什么异样曲儿唱唱便好?(白玉乔白)有了!竟唱个西调《连相》罢,我便打个叉,好接他们的赏钱。(白秀英白)好嗄!竟是这样。……(内弹琵琶弦子,白秀英上,唱西调介。白玉乔中间发浑介。唱毕。白玉乔打采介。)(众白)果然唱得好!我们情愿打采。[19]594

在白秀英演唱西调之前,白玉乔已和女儿商定,要在她的演唱过程中打叉。随后,正式表演时,白玉乔在女儿演唱西调之中穿插“发浑”。可见,打叉即是发浑、打诨的意思。也就是艺人在演唱时,把插科打诨的表演形式穿插其中,以此吸引观众。因而,把小曲内的顺口溜散说命名为“淄口令打叉”的做法是准确的。“淄口令”当指以山东当地方言讲说顺口溜;“打叉”指说唱艺人每演唱一段〔陕西调〕后,就穿插一段顺口溜散说,起到插科打诨的效果。庆大本《琴瑟乐》也属于唱词与散说兼备的说唱作品。唱词部分命名为〔陕西调〕。散说部分命名为“淄口令打叉”。2018年齐鲁书社新出版的《聊斋俚曲集》在收录《琴瑟乐》时,由于字体设置失误,打乱了四十一段〔陕西调〕和“淄口令打叉”的文字对应关系,从而未能明显突出《琴瑟乐》在说唱体制方面的改变。可谓一件憾事。

显然,小曲说唱体制的变化影响《金瓶梅》文字的增入。与《两头忙》相比,《闺艳秦声》和庆大本《琴瑟乐》在说唱体制方面进一步扩展、丰富。在《闺艳秦声》基础上,庆大本《琴瑟乐》新添加五段《金瓶梅》的文字。其中四段《金瓶梅》文字穿插在“淄口令打叉”这一散说部分。还有一段《金瓶梅》文字穿插在小曲结尾处〔对玉环〕和〔清江引〕的两曲牌连接处。庆大本作者在添加《金瓶梅》文字时,还要考虑尽量不破坏小曲原初的结构。若把《金瓶梅》文字添加在小曲原有曲牌的唱词内,会破坏旧有曲牌的格律。而小曲散说部分不受曲牌格律限制,且篇幅可长可短。这就为作者在小曲里新添加《金瓶梅》文字提供了创作空间与自由。总之,说唱体制的改变为非“金瓶梅”题材小曲转变为“金瓶梅”题材小曲提供了具体操作的可能性。

(三)扩充故事情节的方式

上述三支小曲都敷演同一个本来与“金瓶梅”题材无关的故事。若欲实现题材的转变,需要改编者依照对《金瓶梅》的理解,采取扩充故事情节的方式,为小曲添加《金瓶梅》的文字。《两头忙》仅简略讲述青春少女思春、恨嫁、提亲、成亲的过程,许多细节未详述。《闺艳秦声》在《两头忙》叙事基础上新增加青春少女婚后归宁、还家的情节,篇幅明显增加,且以又说又唱的方式敷演青春少女容貌与心理的变化。庆大本又在《闺艳秦声》故事的基础上,新加入五段《金瓶梅》文字,进一步完善故事细节,刻画人物心理。五段《金瓶梅》文字并不是简单地直接添加到小曲散说部分,而是与小曲故事情节的发展相匹配。同时与它们在《金瓶梅》里的原始语境产生反差。这也是庆大本巧妙扩充小曲故事情节的结果。且看以下五段《金瓶梅》文字的具体呈现。

其一为《金瓶梅》第四回“交颈鸳鸯戏水”一段韵文,描摹西门庆和潘金莲在王婆茶坊初次幽欢的场面。同样文字在《琴瑟乐》则用于新婚描写,并予以净化处理。《金瓶梅》有“偷情滋味美”的字眼,而《琴瑟乐》改为“新婚滋味美”。马振方认为此改动“显系引录者改”[3]209。同一段韵文在使用性质上完全不同。在《金瓶梅》里,该韵文体现西门庆和潘金莲纵欲滥情的行为。但在《琴瑟乐》里,该韵文赞美夫妇大义,彰显人伦之道。

其二为《金瓶梅》第六回“寂寂兰房簟枕凉”一段韵文。此段韵文在使用时与上一段韵文相似,由最初的偷情描写转变为《琴瑟乐》中的新婚描写,展现新婚妻子在归宁之后,与丈夫重逢的场景。

其三为《金瓶梅》第八回“乔郎心邪”一段韵文。虽都刻画女子思夫的心理,但此段韵文在《金瓶梅》和《琴瑟乐》中却有不同的使用。在《金瓶梅》里,此段韵文用来描写女子控诉男子移情别恋的行为。而在《琴瑟乐》里,此段韵文早已没有了《金瓶梅》里女子的愤懑之情,取而代之的是女子对男子的忧思与眷恋。

其四为《金瓶梅》第七十八回“仪容娇媚”一段韵文,以男子视角详尽铺陈女子的娇美容貌。第七十八回里,西门庆初见何千户娘子蓝氏,惊叹天仙般的容貌,以此突出西门庆的猎艳心态。在《琴瑟乐》里,新婚妻子归宁后重回夫家,与丈夫重逢。在小别胜新婚的欣喜中,韵文以丈夫视角展现新婚妻子的娇媚容貌,强调对新婚妻子的思念与爱恋。

其五为《金瓶梅》第四回有关男女艳情的韵文。与小说不同,该韵文在《琴瑟乐》里不参与小曲叙事,与小曲情节发展无关,且穿插在结尾部分〔对玉环〕和〔清江引〕的连接处,命名为《打油诗二首》。小曲结尾有如下唱词:

男儿不遇时,就像闺女没出嫁……奇书读一卷。打油歌儿将消遣……[4]257-258

从小曲里加入的前四段《金瓶梅》文字可以发现,庆大本作者对《金瓶梅》的韵文格外熟悉。作者见到小曲结尾处的唱词,自然联想到《金瓶梅》第四回里的艳情韵文。唱词提到男女两性,并予以对比。而《金瓶梅》第四回有关男女艳情的韵文也与此有关。唱词里“奇书”二字贴合《金瓶梅》“第一奇书”的称号。“打油歌儿”又对应《打油诗二首》。在此情况下,庆大本作者出于“消遣”目的,为小曲插入《金瓶梅》第四回韵文,使小曲增加了些许艳情成分。不过,此段艳情韵文穿插在两曲牌连接处,属于散说部分,即使删除也不破坏原有的曲牌格律。

可见,通过扩充故事情节的方式,《金瓶梅》的文字逐渐渗入到非“金瓶梅”题材小曲之中,并与小曲原有故事情节结合。《金瓶梅》的文字在小曲里又焕发出新的活力,给观者带来不同感受。

四、结语

《琴瑟乐》是音乐、文学、文献三者结合的典型产物。从音乐角度考察,《琴瑟乐》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明清小曲《两头忙》和《闺艳秦声》的原有音乐形式,还把“打叉”的说唱体制融入其中,雅俗共赏。从文学角度分析,《琴瑟乐》不仅是“易性文学”的代表,还通过音乐与小说结合的方式,成为《金瓶梅》演变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从文献角度观察,《琴瑟乐》展现文字的不确定性和题材的历时演变性。借助名人传世的编创目的客观上有利于音乐文献的收藏与流传。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文学与文献,不应忽视《琴瑟乐》。

猜你喜欢

韵文琴瑟小曲
红色的风景(布面油画)
赛牦牛(布面油画)
永昌小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明清拟话本小说征引韵文的嬗变轨迹
无题
琴瑟(新韵)
冷热
无油涡旋压缩机小曲拐动力特性与仿真研究
小曲
如梦令·烟雨痴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