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定位下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3-17仇怡胡慧吴建军
仇怡,胡慧,2,吴建军
(1.湖南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邵阳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1 经管类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2]。可见,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校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经管类专业作为我国地方高校开设的热门专业之一,理应将“创新型人才”构想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当中。创新型人才一般可分为创新型技能人才、创新型应用人才与创新型研究人才三类,其中,创新型技能人才主要由高职院校培育。由此,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主要培养以下两类创新型人才: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和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创新型研究人才。
关于经管类创新型人才的界定与特征,学者们有不同看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经管类创新型人才应是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熟悉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外语、计算机和数理水平,具备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创新意识、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律的高素质人才[3]。也有学者认为,经管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迅速捕捉到实际经济问题,其次要有较强的创新思维与归纳总结能力,能提炼出深刻独到的见解,第三要有较强的宏观掌控能力,能考虑到各经济变量间的内在关系[4]。由此,本文认为,经管类创新型人才指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且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应具备以下三种特征:一是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能正确认识并分析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相关问题;二是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能从容应对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常规问题;三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创新性地分析和解决各类实际经济管理问题。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就业单位真正急需的经管类创新型人才值得深思。由于经管类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着手,找寻其影响经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深层次原因,并探讨促进经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2 创新型人才定位下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经管类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近年来,随着创新型人才概念的提出,各地方高校开始重视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育人问题,但受设备落后、师资力量匮乏、学生主动性欠缺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2.1 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不仅可以检验理论教学的效果,还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一些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占比仍然较低,实践教学内容模式化严重,验证性试验在常规实践教学中占比较高,设计性、研究性及创新性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占比较少。此外,经管类专业单项的、静态的、学习型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实训课占比高,综合性、动态性、创新型和综合技能的实训课占比偏低。因此,原本有限的实训课也只能按照书本或教师事先设置好的方法、步骤进行。这种“依葫芦画瓢”的实践教学模式很大程度抑制了大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5]。
2.2 实践教学平台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践教学活动只有依托实践教学平台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是否拥有高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直接影响经管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一些地方高校建立了各种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如ERP 实践教学平台等。但由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原因,有些实践教学环节无法真正落实,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此外,部分地方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比较匮乏,专业实习基地不多,“产教互融、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不够健全。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一部分大学生需自己寻找实习单位,这不利于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和督查,甚至还出现个别学生没有实习却拿着实践证明来获取学分的情况。这既无法准确评估大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水平,也阻碍了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和创新意识的培育。
2.3 实践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获取新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经管类专业大多研究的是社会经济现象,其复杂性导致实践教学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验证性(演示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体验性实验等[6]。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部分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师仍采用比较陈旧的教学方法,即以模拟操作的传统教学方式和以验证经济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来开展实践教学,而较少采用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来进行实践教学,这可能无法全面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利于经管类专业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4 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实践教学管理是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监督的过程,它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虽然大部分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采用了信息化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但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及实践环节的连续性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导致容易出现管理松懈等现象,束缚了指导老师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此同时,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虽制定了实践教学管理条例、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条例,但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激励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很难严格执行与落实,无法保证实践教学作用的充分发挥。
2.5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既包括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也包括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束缚,一些地方高校虽制定了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但并不完善,尤其缺乏质量评价指标和对学生创新能力考核的指标,这导致实践教学的标准难统一,质量难把控。此外,由于对实践基地的选择条件、设立程序、经费资助、考核评估等门槛条件要求过低,且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导致校外实习流于形式,不仅无法提升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还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关于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情况,一些地方高校缺乏完整的考核评价标准,从而降低了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3 创新型人才定位下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原因剖析
实践教学的实施单位、实践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客体(学生)是影响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创新型人才定位下,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人才培养目标错位是造成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薄弱的重要原因。部分地方高校将实践教学摆在了次要地位,且经管类各专业实行笼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不能较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这种人才培养目标下,缺乏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和创新性的实践教学计划,从而无法因材施教,更无法较好满足社会对经管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1)以“一”概“全”,笼统设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及国家创新型人才战略的提出,各地方高校纷纷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但这种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目标显得含混不清。一方面,容易导致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培养目标的重叠,造成师资的浪费等;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经管类各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大同小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差异化培养。
(2)重“理”轻“实”,忽视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受诸多因素影响,一些地方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实践教学的作用,进而学生也认为实践课程不重要。事实上,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不仅要抓理论教学,更要抓实践教学,两者如果没有在培养目标上达成一致,则容易导致“两张皮”现象,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以“技”代“能”,淡化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一些高校为提升就业率,在培养方案中标出能力要求,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偷换概念[7]。如地方本科高校大多采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等经管类专业在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时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思维的发散与创新,不利于经管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2 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有待加强
教师是经管类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其自身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等,直接关系到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
(1)实践教学创新型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部分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至今仍未将实践教学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其师资力量更显薄弱,尤其缺乏“双师型”教师。首先,从教师队伍构成来看,“双师型”教师占比极少,实践教学教师占比也很低,一部分实践教学课程由理论教学教师来承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其次,从实践教学师资水平来看,由于学院教学经费紧张,很少从校外引进实践丰富且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而校内已有的实践教学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等,也难有机会到相关企业学习与培训,从而使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实践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创新偏少。一方面,地方高校经管类教师一般具备硕士研究生或以上学历,虽然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但因与社会、企业接触相对偏少,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所讲授的内容创新性不够、实用性不强。另一方面,由于受教学任务、职称评聘等压力影响,大部分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到了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因而缺乏精力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创新等。如大部分地方高校虽借用各种实践教学平台开展实践教学,但教学方法单一,互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3.3 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有待深化
学生是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对象即客体,各种实践教学方法的实施最终从学生身上才能见到成效,而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息息相关。
(1)认知有偏差,实践教学活动参与积极性较低。由于受应试教育及现实因素(实践教学学时、师资、实践平台)等影响,许多经管类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部分同学认为实践课程只要简单参与、随便上交一份实践报告或日志即可;部分同学认为实践课程就是进入模拟系统熟悉相关业务流程等;还有部分同学则认为毕业实习拿一张实习证明即可。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经管类专业学生被动参加各种实践教学课程与活动,不仅没有较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还可能会抑制其创造性的发挥。因而,他们很难在专业实习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无法较好满足社会对经管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思维有惰性,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有研究显示,大学生思维标准化,知识无活力化,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是阻碍地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8]。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批判性虽有所增强,但由于实践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部分学生不愿意也不善于对各实践环节深入思考,通常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按步骤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这种思维惰性对创新的阻碍作用非常明显。此外,部分地方高校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使得学生缺少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动力,或即使参加实践教学活动也是应付式地完成任务,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可见,这种思维标准化的状态严重偏离了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不利于经管类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形成[8]。
4 提升实践教学成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针对创新型人才定位下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文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最终促进地方高校经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4.1 转变实践教学理念,制定差异化的实践教学目标
(1)针对以“一”概“全”现象,设置差异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比如可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金融工程、市场营销等专业设定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并根据各专业特点设定具体的培养目标。二是对不同学历设置不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如本科生计划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可朝着创新型应用人才方向培养,计划深造的则朝着创新型研究人才方向培养,而研究生则主要朝着创新型研究人才方向培养。三是对不同学术类型设置不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研究生扩招,专业硕士比例逐步提升,学术硕士比例有所降低,各地方高校需采取差异化的培养模式,尤其应重视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工作,不仅要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他们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针对重“理”轻“实”现象,强调知识和能力同等重要。一要从思想上扭转经管类专业师生的“教”和“学”观念,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二要避免理论教学脱离实践教学,真正做到两者的深度融合,如构建课堂教学、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四元结构”的理论—实践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三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深入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创新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逐步提升其综合能力。
(3)针对以“技”代“能”现象,设置层次化的教学目标。创新型人才定位下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既要考虑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又要关注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发展性[7]。应根据经管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科学设置各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如可通过各实践环节,使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依次实现以下四类实践教学目标:首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其次具备专门的职业技能,再次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最后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
4.2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性地开展各项实践教学活动
(1)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能力的培育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有条不紊地将其融入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十分必要。首先,要根据经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修订并完善各专业实践教学大纲,在整体优化的原则下,增设交叉学科课程,将创新能力的训练合理地放入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模块中,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按时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其次,在仿真实验、实训、见习和实习等实践环节增设创新性的项目,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借助各项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地开展学术研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教学活动。
(2)扩展实践教学平台,构建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为了满足经管类各专业学生的实践需求,首先,根据各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完善并更新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使其利用率得以提高;其次,构建协同教育创新平台,将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采用教赛融合方式,拓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再次,借助远程教育如MOOC(慕课)平台[9]等,借鉴全国高校经管类专业所提供的实验实习共享资源和优质课程,提升各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10];最后,充分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的作用,在统筹规划、优选单位的前提下,与企业紧密合作,打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通道,提升校企合作育人质量。
(3)强化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建设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创新型人才的涌现关键在教师,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保证[11]。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实践教学队伍,才有可能培养出经管类创新型大学生。首先,要制定实践教学教师的引进计划,确保拥有一定比例的“双师型”教师,如可适当从企事业单位选聘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学者或专家进入课堂教学讲学。其次,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师队伍的培养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去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学习,增加实践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机会,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找到方向和目标,使之成为实践教学的主力军。最后,还要注重培养实践教师开发创新课堂的能力、创新教学的能力及与学生互动的能力等,确保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经管类专业各项实践教学环节。
(4)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推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主观能动性能否充分发挥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各高校需以学生为本,创新实践教学组织形式,让经管类专业大学生改变对实践教学的看法,并乐于参与各项实践教学活动[12]。比如,可推行分层次、开放式和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满足经管类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个性需求[12]。首先,采用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逐步提升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其次,根据国际市场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借鉴发达国家教学体系,采用开放、灵活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既具有国际化视野又具有创新思维的经管类大学生[13];最后,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需求,为不同类型的学生量身定制“分类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案,从而真正培养出经管类创新型应用人才或创新型研究人才。
4.3 科学评估实践教学效果,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1)完善实践教学效果评估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实践教学是否符合经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教学评估来进行判断。各地方高校需紧紧围绕经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型实践教学评估体系,着重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监督,再根据评估结果做相应调整。比如,可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指标纳入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并采用动态监控评价机制对实践教学的过程和质量进行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率、课堂的参与率、实践项目完成的数量和质量等。此外,对教师也要采用多元考核评价机制,比如通过教学文件检查、同行评价、学生评教等方式实现科学评估,确保教学质量。
(2)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实践教学作用顺利发挥。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地方高校首先要完善实践教学管理相关机制,确保相应配套设施的完备性。如对各种实验、观摩、实习、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进行动态化管理,全面掌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情况。其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实践教学理念创新和模式创新。如建立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励机制,完善《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奖励办法》《教师指导学生科技论文奖励办法》等配套措施,通过引导学生组建各种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科技竞赛等,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