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角色担当

2022-03-17杨馨程雷丽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2期
关键词:双减思政学科

●杨馨程,雷丽

党的十九大以来,有关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相继出台,体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追求,也传递出思政课教师的地位重要性。202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重新审视角色定位、重塑教育教学行为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一步明晰 “双减”背景下的角色担当,重塑角色形象,重构教育教学行为,已成当务之急。

一、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认知与行为误区

近年来,笔者因领衔县级道德与法治学科名师工作室,多次以“专家”“评委”等身份参与全县各类学科竞教、大比武、研讨课评课议课活动和指导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在大量观课评课、与同仁交流和占有一手数据后发现,部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角色认知和教学行为方面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一是“思政课是豆芽科,谁都可以教”。由于专业又专职的学科教师缺乏,笔者所在区县一度更有“语文教不好就去教政治”“政治(思品)是领导上的课程”等说法,这种非思政课教师转岗或兼任中小学思政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中考中,思政课相对于语、数、外等学科分值较少,教师在评职评优中名额也偏少。诸多原因导致思政课教师不被重视,有的思政课教师自己也看不起自己,形成思政课是副科、豆芽科和谁都可以教的错误认识。对此,国家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切实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管理”,并对“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准入制度”做了明确规定,就“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退出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

误区二是“思政课是文字课,临考前背一背就能考好”。基于思政课是副科的错误认识,“思政课作为一门以中小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促进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的课程性质被忽视。人们普遍认为,“思政课是文字科,临考前背一背就能考好”,其综合性学科地位被忽视,更看不到思政课作为以中小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着眼时代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紧密联系时政材料去引导学生在知情意行的统一逻辑上逐渐升华的努力作为。与此同时,思政课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立学科,有其基本的学科思维,那种违背认知逻辑、学科思维,认为临考前背一背就能考好的认识也是有失妥当的。

误区三是思政课教师很轻松。有了上述错误认识,长久以来,人们很难看到思政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反复研究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密切关注时政新闻,经常反复修改甚至颠覆既往备课思路的艰辛。思政课远比自然科学类学科备课复杂,更没有自然科学类学科备课那种一劳永逸的轻松感。

基于以上认知误区,加上传统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评价方式,导致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以“提分”为目标追求、以“勾画考点、机械记忆”为主要甚至唯一路径的行为误区。

这种在育分与育人关系处理中重分数轻育人的做法,严重偏离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功能定位,严重违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衷。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澄清和明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角色,重塑角色形象,重构教育教学行为迫在眉睫。

二、“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角色澄清与明晰

(一)新时代教师的基本角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021年11月,教育部下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征求意见稿)》这样定义:“本法所称教师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教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崇高使命。”

我们还应牢记2016年前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老师伴我成长”中的教师角色描述:“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老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表现于传递现成的结论,而越来越多地表现于激励学生的思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此外,教师还是学生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生未来的设计者、班集体的领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者、学生家长的代理者等。

(二)“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角色明晰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应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定执行者,助力国家教育政策落地的志愿宣传员,推动“双减”工作的标杆示范者等角色。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定执行者

党和国家发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思政课及思政课教师的专门文件,明确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办好中小学思政课关键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是否有高站位认识和自觉行动,直接决定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在教育教学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助力国家教育政策落地的志愿宣传员

国家教育部、中组部等五部门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名师辈出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求“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准入制度。严把选聘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师德高尚的人讲思政课。规范遴选条件和程序,将政治立场坚定、为学为人表现良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充实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强调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必须讲政治,自觉主动地学习党和国家政策,积极宣讲宣传党和国家政策。

3.推动“双减”工作的标杆示范者

国家实施“双减”政策的目的在于,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和课外培训中拉回来,让教育回归本质,政策的出台天然蕴含“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的中小学思政课育人目的。早在“双减”前,笔者因目睹中小学学生每天繁重的学业负担,曾与相关领导、学科教师达成共识:“不能让思政课成为压死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思政课老师应多一份仁爱、仁慈之心”,并努力探索如何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而今“双减”下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更应主动作为,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致力于“双减”政策真实落地。

三、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推进“双减”工作的担当提要

(一)加强理论政策学习,是思政课教师推进“双减”的必备前提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作为党和国家政策的天然宣传员,在推进“双减”中,必须认真学习学科课程理论、部编教材编写依据、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习总书记有关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双减”意见出台的背景和过程、总体思路、总体目标、主要措施等,以更新观念、转换思维,为推进“双减”工作提供向导。

(二)探索单元教学设计,是思政课教师落实“双减”的必要尝试

大单元是同主题下相对独立且自成体系的课程单元或故事单元。主题可以是一个话题或一个专题,也可以是一个综合性项目任务。立足大单元高度再看分课时,能对课时之间的重复部分进行删减而提质增效。部编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虽然打破了传统以知识体系编写教材的学科逻辑,但其作为思政课最基本的学科思维逻辑还能窥见一斑。笔者在中小学思政课思维导图研究中发现,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绝大多数主题都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问”思维逻辑编写。在具体编写过程中,每课内容展开都包含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等活动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表达、分享、交流,进而引导个体进行自身经验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冲突、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调整、扩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促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广阔的生活领域。这就为中小学思政课大单元设计提供了整体框架思路。

笔者赞同赵宁在 《道德与法治学科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一文中的基本观点:“基于新课,不打乱国家课程编排的单元备课”“基于主题,变螺旋上升为一直到顶的主题备课”和“基于热点问题、整合式单元设计”。特别是第一种和第三种大单元设计,是思政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或无意运用的。简单地说,基于新课,不打乱国家课程编排的单元备课,可以遵循“三问”思维逻辑和探究式教学模式展开。而“基于热点问题、整合式单元设计”,与日常教学复习课中的“时政专题复习”是一回事。相比之下,第二种“基于主题,变螺旋上升为一直到顶的主题备课”因跨度大,且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不一样,在具体操作中难度较大。

(三)尝试课堂教学创新,是思政课教师落实“双减”的关键路径

“双减”的总体要求是“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八个相统一”的思想,彻底改变“填鸭式”“说教式”“灌输式”“题海式”等传统教学方式,将传统的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知识掌握与运用、着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训练式、思辨式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基于情境中直面矛盾和困难,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体验道德成长,获得相关道德行为的具体方法,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德功能。

(四)优化课后作业设计,是思政课教师推进“双减”的重要路径

“双减”意见第二条强调“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并分别从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科学利用课余时间五个方面对“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减负做了明确规定。如何设计“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思政课作业?河北省出台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应通过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设计阅读理解型作业、价值引领性作业、观点表达性作业、问题解决性作业、道德实践性作业;丰富作业类型,减少抄写知识点、机械记忆类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通过基于课程标准,提高作业质量;通过基于学生个性发展,分层布置基础性作业、提升性作业、拓展性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通过基于作业功能不同,统筹作业时空分布,力争在校内课堂上完成基础性、巩固性作业。

(五)积极开发课服课程,是思政课教师推进“双减”工作的应然作为

“双减”政策对加强课后服务提出了保证服务时间、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渠道等明确要求。中小学思政课作为一门综合伦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国策四大领域的综合类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开发课后服务课程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思路,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开发课后服务课程,如心理团建、时政播报、时政评析、形势与政策等,既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又缓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等现象。

(六)完善多元评价方式,是思政课教师推进“双减”工作的必然选择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德育课的首要功能在于育德,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打破“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方式,积极探索完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元评价方式,尝试建立态度、情感、能力、知识并重的多维评价体系,把评价重点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展到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和情绪状态等方面。

猜你喜欢

双减思政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