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学校文化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框架

2022-03-17岳伟刘亚萍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2期
关键词:乡土学校文化

●岳伟,刘亚萍

乡土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是中华文明的根基。2021年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1]。由此可见,乡土文化的传承是培根铸魂的内在诉求,也是乡村振兴的必要前提。乡村学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是乡土文化传承的基地,“实现乡村社会振兴、乡村文化认同与传承,让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相结合不失为一条值得深度探索的路径”[2]。作为乡村学校精神内核的学校文化,如果与乡土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内容高度契合,就能为乡村少年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有效推动乡土文化传承和乡风文明延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乡土文化传承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关于乡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乡土文化价值的再认。有研究从时间之轴、空间维度、整体视野、内部观照路径出发,指出乡土文化对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3]。有研究认为,乡土文化作为特定区域所酿生的文化积淀,具有认同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4]。二是对乡土文化的变迁进行了系统梳理。有研究指出,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土、人”三者之间开始由“紧密互动”走向“分崩离析”,出现了“离土又离乡”的局面,这导致了乡土文化的变迁[5]。三是从乡土文化保护、传承与传播的路径角度进行阐述。有研究指出,乡土文化可以通过“传承、保护”“挖掘、改造”“创新、新建”三种形式进行建设[6]。有研究者认为,应把乡土文化与现代媒介相融,实现传播效果创新[7]。还有研究者指出,可以把乡土文化与教育、学校相结合,促进乡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一方面,从广义教育的角度出发,强调乡土文化教育过程,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8]。另一方面,从狭义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具体路径。如有学者从课程开发角度,明确了在乡土文化边缘化背景下乡土课程的文化价值,主张通过课程开发实现文化的发展[9]。综上所述,学者们围绕乡土文化的价值、历史变迁和传承路径等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鲜有学者考察学校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联。为此,本研究力求揭示二者的内在逻辑与相互融入的实践策略,以期达到培根铸魂、助力乡村振兴的效果。

一、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学校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在乡土文化传承中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对乡风文明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作为乡风文明本源的乡土文化理应受到关注。从乡土文化的历史价值看,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广大乡村土地上不断生成的智慧结晶和精神依托,这决定了乡土文化的独特标识和区别于其他文明的关键特征。从其现世价值看,乡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凝心聚力的黏合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10]。而目前乡土文化却面临着被忽视、被遗忘的风险,其一旦消逝,乡村便失去了发展根柢,最终将产生一系列阻滞乡村振兴的问题。由此可见,在乡村振兴的机遇下,乡土文化的传承是乡村发展的现实诉求,应该成为着力关注的对象。而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同样也离不开对乡村学校文化的全面审视与理性反思。乡村振兴呼吁乡村学校文化承担传承乡土文化的时代责任,实现转型升级,满足乡土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避免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文化疏离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土生土长的乡土文化逐渐被乡村学校抛弃,使学校文化负载了更多的现代性“离农”元素。久而久之,乡土文化呈现出在学校文化中“失落”、在乡村社会中式微的消极状态。首先表现在精神的失落上。乡土文化背后所隐含的核心理念与学校文化所追求的情感价值格格不入,不少学生沉迷在非乡土化的精神中。其次呈现出物质的失落。学校物质文化更偏好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而不是继续沿用乡土文化所积攒下来的物质财富,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渗透了现代化而非乡土性的价值引领。最后是行为的失落。学校主体缺少对乡土文化的系统体验,难以生成其父辈对乡土文化的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怀,更多追求的是与乡土文化格格不入的“时髦”行为方式。这种“离农”导向,对学校文化、乡土文化乃至整个学校、社会都将带来影响。于乡村学校文化而言,缺乏乡土根基,就相当于摧毁了学校文化的生长点,乡村学校文化的生命力就难以持久;于乡土文化而言,其传承受到阻滞,根蒂遭到摧毁,最终将导致乡土文化逐渐衰败并走向消失;于乡村学校而言,这种远离本土优秀文化的教育,将导致学校与所处乡土社会出现“脱嵌”的困境,潜藏着城乡学校走向趋同化的危险;于乡村社会而言,脱离乡土文化的教育,会淡化学生对家乡的认同与归属感,最终将导致培养的人才大量外流,乡村建设缺乏内生活力。因此,将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学校文化,具有避免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文化疏离的战略价值。

二、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学校文化的内在逻辑

(一)培根铸魂: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文化价值耦合

培根铸魂是国家屹立于世界各国民族之林的重要使命,而文化可以实现培根铸魂的价值。“‘培根’在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于扎根中国;‘铸魂’在于个人灵魂的铸育,在于铸就党魂国魂军魂民族魂。”[11]可见,乡土文化是实现培根铸魂的关键要素与不竭源泉,而打造学校文化则是铸魂育人的实践工作和重要力量。乡土文化是经由人这一主体,在历史的更迭中逐渐积累、凝练而成的一套意义体系,是精神与物质、动态与静态、隐性与显性的结合体。作为社会建设的软实力,它联结着同一文化圈中的人的情感,能够筑牢思想的根基,最终实现固本、化人的现实要求。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在特定价值观指引下,使用各种符号系统建构的生活方式”[12],其所蕴含的精神命脉,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中,使之内化为自觉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其精神的根与魂。

乡土文化作为一脉相承的思想底色,是乡村少年生命成长的根本依托,可以为培根铸魂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资源。乡土文化教育是延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对提高乡村教育主体的乡土文化认知,加强乡土文化认同,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等具有关键作用。叶澜教授指出:“学校不但要承担传递人类已有文化的使命,而且要承担构建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的新型文化的使命。”[13]作为学校基石的学校文化,也必然离不开培育时代新人的责任。许多乡村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把发挥乡村文化的特色优势,树立乡村少年的文化自信作为改革方向。新时代更亟须乡村学校文化发挥培根铸魂的力量,通过外显的物质文化以及内隐的精神文化,唤起乡村少年的文化自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传承乡土文化与建设学校文化过程中,必须打破“为农”与“离农”的局限,突破封闭文化圈的限制。因为培根铸魂的根本,是让乡村少年了解与热爱家乡,而不是要求其必须留守家乡,与家乡生硬捆绑在一起。

(二)互嵌的生态系统: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文化内容交叠

从生态学视角看,不管是乡土文化还是乡村学校文化,都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这是由其内部构成的特征所决定的。首先,二者都是由主体与环境构成的整体,通过主体与所在场域的相互作用,进而衍生出不同的文化。乡土文化是乡村百姓与乡村社会互动,逐渐积累而成的文化形态;乡村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在校园这个环境中共同打造出来的生态整体。其次,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又有机关联,推动着整个系统处于运动、变化与发展的状态。基于已有的历史文化根基,乡土文化会与时俱进,有效联结过去、现实与未来,动态演进乡土文化的核心特质;乡村学校文化所包含的各子系统,不仅自身具有动态筛选与净化功能,而且各子系统之间也会实现文化要素的相互作用,最终达到整体的更新与平衡。

同时,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文化两个系统之间也存在着有机的关联,二者相互交融,构成了一个互嵌的大生态系统。从文化维度看,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文化同属于文化的范畴,二者都具有文化所包含的属性。对于二者内容交叠影响较大的属性之一是文化间性,它承认文化之间的差异,但同时又承认各种文化可以超越对立状态,以文化对话为基础,以文化互渗为根本,展现出真正的文化意义。因此,乡土文化要素的更新,离不开学校文化对它的转化与发展;而乡村学校文化的发展,也必然需要吸纳乡土文化的优秀元素。从地理维度看,乡村社会这片沃土,是乡土文化和乡村学校文化活力的源泉,二者都是汲取了乡村社会精华的产物,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是对乡村社会本色的映射,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乡土文化是在广大乡村的背景下土生土长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历史积淀,真实反映着乡村的风土人情。乡村学校文化要想实现特色优质发展,需要与外界环境交往,通过乡村环境因子的输入与优化,汲取所在地域的优势,才能展现学校文化建设的风采。

(三)融合共生: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文化发展互促

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优质建设的核心要素,要实现学校文化品质的提升,必须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而乡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柢,是实现学校文化在地化转型的路径,同样也是乡村学校文化的重要生长点。乡土文化所蕴含的资源,可以为学校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打造学校特色品牌。乡村学校文化如果仅仅在学校这个有限场域封闭管理,将失去其生命活力与本真意蕴,因此,要想获得持续而长久地发展,离不开乡土文化的滋养与浸润。只有将乡村学校文化深深根植于乡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实现学校文化的价值回归与特色创生,为乡村学校摆脱困境提供出路;只有敢于冲破区隔状态,与乡土文化实现融合共生,才能实现乡村学校文化“为农”“在农”的意义追求。

乡土文化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因此,乡村学校教育被赋予传承乡土文化、复兴乡土文明的价值期待。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学校文化,可以帮助乡村学生更直观、更透彻地了解家乡的文化基底,培养对乡土文化的深厚情意,进而有效推动乡土文化的传承,焕发乡村文明新活力。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为乡土文化开发提供了优质平台,同时,在学校文化滋润下成长起来的一批学生,是乡土文化创新的重要人才保障,因为他们逐渐具备了乡土资源挖掘与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此外,受乡土文化熏陶的学生,可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传播乡土文化,促进城乡文化与中西文化的融合会通,实现乡风文明的发展。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文化,就是通过实践过程中紧密相连、相互支撑的耦合作用,实现彼此增进增能,最终达成共同促进乡村振兴的目的。

三、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学校文化的行动样态

(一)立足现实需要的有机融合

呼唤乡土文化回归,不是全盘吸收与移植文化,而是要在“对话”中“扬弃”,既保留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核,又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乡村学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乡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在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过程中,要 “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4],进而推动乡村学校文化展现乡土文化本色,达到乡村学校发展与乡土文化传承的目的。

新的时代背景决定了部分乡土资源已不能适应现代乡村振兴以及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必须立足现实需要与其他文化有机融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要“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15]。这就需要超越狭隘的乡土文化观念,“关注其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以及整个社会背景”[16],在对接乡村振兴机遇以及乡村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运用批判与反省的眼光看待乡土文化,在肯定有价值元素的同时排除过时的成分,使乡土文化与学校文化保持适度的张力,与乡村学校建设现状相适应,与现实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同时,基于现代先进的思想与技术,对乡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价值内涵,不断彰显时代魅力,推动其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

(二)运用系统思维的生态传承

推动乡土文化纳入乡村学校文化,要在厘清乡土文化历史文脉、把握乡土文化全貌的基础上,防止片面化、形式化地呈现。增加学校文化的历史厚度,不是把乡土文化表面而浅显地纳入,而是要对乡土文化的资源进行全面且系统地挖掘,使学校成为展现文化“底色”和“本色”的完整意义上的乡村学校。乡土文化是在绵延传承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生成的,这就决定了乡土文化必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历时性角度看,传承乡土文化必须溯源乡土文化的来龙去脉,厘清乡土文化的足迹与烙印,关注乡土文化的历史性与厚重感;从共时性角度看,传承乡土文化要明确乡土文化所包含的具体类别和内容,深入了解可供利用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在此过程中,既要注重乡土文化的“文脉”,又要有选择地传承;既要借鉴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又要有目的地吸纳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最终使乡土文化在乡村学校文化中实现一种“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17]。

运用系统思维的生态传承,还要求将乡土文化全面全程纳入乡村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作为一个结构复杂、要素繁多、对象多维的生态系统,需要进行全面感知。首先,乡土文化在融入乡村学校文化之前,必须准确把握学校文化的完整图景,明确整个乡村学校文化系统的具体构成,以及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着力点,而后将乡土文化整体纳入学校文化之中,最终实现乡土文化渗透到学校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乡土文化要贯穿乡村学校文化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不管是从上到下的办学理念落地,还是从下到上的核心精神提炼,都需要时刻观照乡土文化的内在气质,展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文化的交融。

(三)基于教育主体的动态超越

实现文化超越的前提,是使学校教育主体参与到文化融合的境域中。“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活在人身上的,文化是对生命、心灵的点化或升华。”[18]乡村师生作为乡村学校文化的创造者与享有者,是把乡土文化引进乡村学校的关键主体,也是乡土文化得以传递与创新的重要纽带。乡土文化的回归,不是本土文化的复古与外来文化的排异,而是要立足于当下和未来,对过去的乡土文化符号进行动态的超越。这就要求教育主体要挖掘与梳理乡土文化,在尊重乡村历史的基础上,实现对乡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创新。教育主体通过对带有乡土文化色彩的学校文化的动态演化,能够获得学校文化和乡土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增强作为乡村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学校文化建设与乡土文化传承的价值。

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学校文化,不仅要实现对乡土文化的重构与超越,还要立足师生发展的需要。文化的核心是人,最终指向化人的效果。将乡土文化的振兴与师生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师生对学校所在的乡土产生更深厚的情感,进而才能实现对乡土文化的代代相传。如果忽视师生实际需求,将乡土文化生搬硬套地置于乡村学校文化,会导致师生对融合过程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不会对新生成的文化体系产生认同,也不会自觉地践行文化建设责任。最终不仅不能推动乡土文化的继承,还会阻碍学校文化的发展。因此要注意,不管是学校文化还是乡土文化都是渐进发展的,切记贪图效率而发生不切实际的跨越式转变。

四、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学校文化的实践框架

(一)核心:乡土文化融入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作为学校文化系统的基石,起着承上启下的中枢作用,是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学校文化的核心。从农耕文明产生以来,乡土文化形成了稳定而又普世的礼俗教化与人情风貌,这些良好的文明风尚,可以为办学理念的提炼提供关键思路。办学理念的生成要立足地方优势,把握乡土文化的根脉与基因,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精神,进而将这些思想精华扎根到办学理念中,实现乡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共生,指引学校具体实践的发展。如福建省松溪第一中学,以深厚的湛卢乡土文化底蕴为依托,根植“一山两人一书院,一茶两桥一画乡”的历史底蕴,实现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互通,确立了“树和谐之理,圆师生之梦”的办学理念,并在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开展了系列乡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宣传湛卢文化精神,促进了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文化的融合。

(二)基础:学校物质文化与乡土文化结合

学校物质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校文化理念的视觉呈现,也是融入乡土文化的重要着力点。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从宏观的环境系统到中观的设备系统,再到微观的符号系统,都可以借鉴乡土文化资源,把展现乡村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以及历史记忆融入其中。从宏观环境系统看,学校整体的环境氛围,需要紧紧贴合内化了乡土文化精神的学校文化,凸显乡土暖校园的教育功能;从中观的设备系统看,学校的建筑风格、设施设备,可以借鉴乡村成熟的建筑文化,也可以在学校设立乡土场馆等,记载乡土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从微观的符号系统看,学校的校徽、校服等,可以体现乡土文化的底蕴与学校文化的追求,以更加细微的方式传达文化的精神风貌。概言之,乡土文化融入学校物质文化,就是通过外在的器物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乡土文化的滋润,进而获得情感熏陶与审美提升。

(三)载体:特色活动呈现乡土文化

活动作为学校文化的特色形式,负载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将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学校文化,可以依托多种类型的文化活动。首先,举行各类负载乡土文化意义的仪式活动,让学生在神圣的场合中体验仪式背后所传递的乡土情怀。其次,举办讲好乡土故事的系列活动。在此之前鼓励学生积极收集乡村发生的故事,透过故事的叙说与倾听,感悟背后的乡土意义。再次,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手工活动,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劳动作品,让学生宽视野、融乡情,领略家乡之美。如武汉市新洲区张店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小学,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地域文化传承中心和城乡百姓的精神家园。学校结合本土文化优势,引进张店刺绣、向东戏曲、得胜剪纸、徐沟编织等各类手工艺,让学生在各种乡土活动中爱劳动、爱家乡。通过乡土文化进校园的形式打造学校特色品牌,向世界展示了新洲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名片”。

(四)关键:课程文化渗透乡土文化

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亚文化,是树立学生乡土意识的关键要素,也是融入乡土文化的必要途径。把乡土文化渗透进课程文化,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将乡土文化作为重要的资源纳入其中,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另一方面,以校本课程建设作为融入乡土文化、展现学校办学特色的突破口,创生学校文化与乡土文化融合的特色路径。要基于所在地域的优势,把乡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素材,开发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与教材,围绕乡土文化设计课程内容体系。2021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19]。把乡土文化与课程相结合,不仅可以改善课程内容同质化的问题,还可以帮助乡土文化实现其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保持乡土的原生态而直接照搬照抄乡土资源,这会导致“资源僭越了其原本为课程目标和学生发展服务的应有定位,而转化为需要学校课程、教师和学生为之服务的对象”[20]。

(五)支柱:教学文化与乡土文化互动

教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实践系统的核心,与乡土文化互动,也是弘扬乡土文化价值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内容上,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融入乡村丰富的历史素材,增加课堂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对于乡村少年而言,不能剥夺他们对乡土文化的感悟,只有在了解家乡的前提下才会产生建设家乡的意愿。因此,要通过多学科的乡土文化渗透,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熟悉度与认同感。比如,语文教师在讲授地域文化时,可以适当补充本土的文化特色,使教学更接“地气”。在教学方式上,乡土文化教学要突破原有教室场域的局限,充分利用乡村的古文化遗址、古建筑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校外乡土研学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强化乡土实践体验感。通过具身体验,使学生感受老一辈享受过的美好乡土生活,感悟乡土所具有的独特灵性,填充未曾体验过的乡土记忆。此外,教师作为教学文化与乡土文化互动的重要桥梁,要在意识上重视乡土文化,在情感上热爱乡土文化,在行动上传承乡土文化,努力从“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主动担起乡土文化与学校文化融合的重任。

猜你喜欢

乡土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谁远谁近?
学校推介
读《乡土中国》后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