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性知识的教学思想与实践探索

2022-03-17王东文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2期
关键词:德性探究课程

●王东文

一、德性知识的教学思想

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都与知识的学习紧密相连。然而,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片面追求知识的积累和掌握,知识本身成了教学的主要目的,忽视了通过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即忽视了知识的德性价值。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学校推进教育改革,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要树立德性知识的教学思想,在知识教学中努力促成学生在学科能力与德性两个方面相互发展,“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教德性之知识,以促进学生“成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先圣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的德性。陈根法教授指出,德性作为精神性的内在品质,具有思想的功能,是一个人的灵性生命成长的“活泉”,也是生命力的“启动器”和自我规范的“自动器”[1]。据此笔者认为,所谓德性知识,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它应该追求智慧和精神品质的融合,是真、善、美的统一,指向人的生命成长。当前,正在深入推进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的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人的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人的素养的提升,这为德性知识的教学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强调“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这为教德性之知识指明了实践方法。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推进素质教育、教德性之知识,要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

二、德性知识教学思想的实践探索

教德性知识,一是要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涵,开展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的单元教学、深度教学;二是要把知识还原成个体与他人之间共同合作、探究、开放的求知过程。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实践探索。

(一)挖掘内涵,育智育德

任何一种有价值的知识本身都蕴含着丰富的德性因素,正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文社会知识是育德的一个重要范畴,例如很多文学作品都给人一种美学的熏陶与感染。课本中写进的杰出人物的道德品质,都是道德知识教育、认识真善美的生动材料。自然科学知识也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德性要素,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表现出了一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科学应用始终关涉着伦理道德。例如,物理科学中的核能、化学科学中的反应、生物科学中的克隆等都涉及道德因素,若无善的引导,科学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而不是福祉。课堂教学如果只注重双基知识的教学,忽视知识蕴含的德性,就会导致学生少有智慧的启迪和德性的浸染。我校科研处刘英琦老师创新提出了“文化化学”的教学主张,构建了化学教学“‘四层四环’育人模式”[2],以学科大概念和核心任务为统领进行单元主题探究教学,把书本知识与社会问题、人类和民族的文化进程、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充分沟通,全面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涵和育人价值,育智育德,促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驱动下认识化学学科“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知识价值,从知识理解走向文化理解、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走入历史并具有创造未来的能力、品格与情怀。

(二)变革方式,化识为德

课本知识的结论和定律,多是前人思维活动的结晶,它掩盖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生动过程,使学习者难以体验探索和发现的喜悦。例如科学家独特的逻辑推理与论证思路、精巧的理性分析与解释方法、严谨客观和公正开放的态度在教材中都被过滤了,要体验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必须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此外,改革学生实验,增加小组探究性实验,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实验小组,小组成员交流探讨,共同设计探究方案,分工协作,动手实验,使完成实验的过程成为磨炼意志、增长才智、培养协作精神的过程。如此才能化识为德,发展核心素养,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例如地理科组青年教师刘艳艳主持的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展问题教学法研究[3],围绕课程标准要求,紧密联系教材知识,设置梯度问题,通过课堂实验引导学生体验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提升知识的德性水平。英语科组袁汉邦、毛如意开展英语学习活动观下的读后续写教学[4],从基于语篇的文本阅读到深入语篇的情节探究,最后到超越语篇的故事续写,贯穿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三)知行合一,内化德性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知行统一。亚里士多德也曾指出,德性是在德性实践中获得的。“德性的一个最大特点即是德性之知不是纯知、理知,而是亲知、体知。德性的体认,通常是通过良知对是非善恶的分辨、选择来实现的。”[1]这要求我们要在学生“知”的基础上更应关注他们在具体情境下的行为。

比如,生物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结合,通过对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激发和陶冶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强化生态道德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养成生态道德行为;通过生态节日活动,如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6日国际禁毒日、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等特殊节日举办相应的展览或主题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进行环境保护社会宣传、美境行动、细胞模型制作、生态瓶制作等活动,从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角度出发,发展学生环境保护的技能,锻炼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让学生践行生态道德行为,以促成知行合一、内化德性。

我校生物科组在陈新华老师带领下针对教学难点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走出学校开展“调查深圳五大河流中抗生素耐药菌”的主题探究活动[5],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亲身探究抗生素污染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既化解了学生的学习难点,培养了学生多学科知识协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成果获得了深圳市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二十四届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实践项目一等奖。再如物理科组针对学生兴趣开发了“物理与科幻”“物理趣味实验”“生活中的物理学”“家庭电路设计”“电子实验探究”“无线电测向”与“物理实验改进与创新”等多门实践拓展课程,整合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教德性之知识,学校被评为了“深圳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学科示范基地”。

(四)以心育德,以德养心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体现德性知识教学思想的重要方面。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等都是外部影响与学生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通过思想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某些思想问题要通过心理教育方式来解决,某些心理障碍也要借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才能排除。因此德性教育要以心育德,以德养心。

例如,厌学、学习动机缺乏等问题与生涯教育常常有密切关系。生涯发展指导不只是在传统的课程外增加一个科目,而是应该将生涯发展的理念融入现有的全部课程当中。学科教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务必体现各个科目的内在魅力和未来价值,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特质表现,不仅要让学生学得有成就,还要赋予他们学习与自身相关联的意义;不仅要教知识,还应把科目对人类社会的价值说清楚,针对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对未来发展的健康规划。

我校“五线心育”[6]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以“三成”教育为目标维度,以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与思想教育为内容维度,以家庭、学生(朋辈)、教师、社会、学校制度为资源维度,形成三维立体的课程体系,涵盖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三大类。其中必修课程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心理健康和思想观念教育的素材,增强学科课程的育心养德功能,落实学科心理素养、思想品质的培养,满足全体学生的成长需要。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在学科课程之外探索未来,发展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促进生涯规划,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针对高三年级的备考节奏和各班级的不同需求,开设定制化的心理班会课。活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特色的部分,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参与、成长,家长们在活动中陪伴、投入、收获,教师们在活动中激励、合作、共进,社会各界在活动中体现责任、格局、担当,大家用一个个爱心的“音符”在学校心育的“五线谱”上创造出动人的青春乐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德性知识的教学思想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我校的一个初步举措,我们热切期待在全国同行的关心支持下进一步发展创新,以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德性探究课程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