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模教育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培养的价值与实现
2022-03-17胡国豪
胡国豪,孟 超
(1.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44;2.长江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重庆 408100)
英模即英雄模范,受人民群众拥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者。英模教育,即运用英雄模范的优秀事迹和高尚精神开展教育,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进而使其个人行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要求。时代呼唤英模,“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1]。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与这些英模人物的优良品格有内在融通之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保持下去的,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随着党龄增长和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的。”[2]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发展也需要不断接受精神之钙。英雄模范作为优秀品质的现实载体,往往来自现实生活中,其精神特质和实践品格与中国共产党党性培养要求有着多种维度上的密切联系。大学生党员朝气蓬勃,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将英模所蕴含的精神与大学生党性培养相结合,在新的历史时期具备无限的创造性和发展性。
一、英模教育作用于大学生党员党性培养的价值效能
大学生党员党性培养是一个综合过程,既要坚持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也要注入蓬勃动力,为其提供效能支撑,保障党性培养质量、效果双向并行。英模教育能在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为大学生党员党性培养提供价值效能。
(一)筑牢筑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效能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英模教育内在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英模教育根植于悠久的中华文明,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英模教育理论来源一致。中华民族各个历史阶段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基础,并且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而英模教育古已有之,在《论语》中便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①出自《论语·里仁》。的著名论述,体现出对模范榜样的尊崇和认可。在《史记·列传》中,司马迁对汉武帝时期之前的杰出人物总结立传,为世人描绘出英雄模范的人物画像。此外,在《二十四史》中,各朝各代均为保家卫国、贡献社会的杰出人物列传言说,体现了主流价值观念对英模精神的认可,积极运用英模事迹教化人民。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英模教育的目标追求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价值目标,而在这些价值目标中,尤其是个人价值层面,有许多内容也体现着英模人物所承载的价值取向。首先是爱国精神。古往今来众多为人称道的英模事迹,大多离不开爱国的主旋律。在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古代史书中,诸如岳飞、辛弃疾、戚继光、郑成功等民族英雄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近代以来,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也被广泛宣传,为人铭记。正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所书:“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其次是如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这些精神追求也体现于英模人物的光荣事迹。代表中国最高荣誉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无一不是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勇攀高峰的模范榜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英模教育高度一致的来源与目标,使英模教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渠道。
2.英模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党员践行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且也是对我们党自身的要求,对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大学生党员党性培养的重要内容。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该社会全体公民共同的价值判断,具有广泛的认识基础。但认识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自发地转化为社会个体的行为观念,“一个理论若要使民众接受,需要实现从意识到共识,将科学理论内化为具体实践活动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特定媒介的作用”[5]。英模教育承担这一媒介具有先天优势。英模往往来自基层,其工作岗位、工作职能与社会民众密切相关,他们的英雄事迹涉及不同行业、领域、年龄、地区,辐射范围广、感染力强,以实践形式直观呈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人们对英模事迹产生高度认同感时,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方式产生了高度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会拉近民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进而促进民众效仿英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引导大学生党员认知正确发展的思想效能
1.大学生党员的认知发展特点
认知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6]这种认知不仅是对事物现象层面的了解、记录,更是把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层面理解客观世界的联系。相比于其他大学生,大学生党员的认知特点具有发展性和指向性的显著特点。发展性即大学生党员的认知能力仍处在发展过程中。受年龄、阅历、知识背景等因素限制,大多数大学生党员的认知能力仍不成熟,易受外界复杂信息的蒙蔽与干扰,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常从经验的、非理性的角度展开理解。指向性是指大学生党员的认知能力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向。大学生党员由于在培养、发展等经历中长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学习,对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等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有所了解,因此在认知客观世界和事物规律上,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论指向明确。可以说,大学生党员虽然认知能力仍有不足,但已具备较好的引导基础。
2.英模教育提供大学生党员认知发展思维引导
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培养,首先基于大学生群体的认知能力基础,要使大学生党员建立正确的认识体系和认识工具,否则其思想体系将成为无根之木。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世界的认知较为朦胧,如果缺乏引导,很容易产生思想迷茫,进而丧失学习欲望、精神萎靡,甚至误入歧途,违法乱纪,危害自身和他人安全。英雄模范所具有的教育属性,不仅体现在可歌可泣的英模事迹,更凝结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他们体现着高尚的道德理想,是社会精神领域的风向标。英模教育融入大学生党性培养,有利于为大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提供养分,把握方向,扫清疑惑,解决大学生党员为什么要培养党性、大学生党员用什么方式培养党性的方向性问题,进而引导其思想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树立正确应对新时代国际形势的发展尺度
1.新时代国际形势挑战重重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面临巨大挑战,“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地缘政治回归,多边合作面临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为国际形势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不确定因素”[7]。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力量不断抬头,影响着全球的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健康安全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揭下了美国等传统西方强国的制度面具,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动荡。大国博弈烈度日益提升,美国以贸易战、网络安全、新疆问题等为依托不断对华挑衅。在充满挑战的国际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应当如何自处、个人发展应当何去何从成为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2.英模教育是大学生党员个人发展的重要方式
大学生党性培养并非闭门造车,需结合世界发展的客观形势具体开展。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外部环境极端复杂,思想文化激荡碰撞,尤其是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年轻一代的腐蚀与诱导,在互联网等平台不断宣扬所谓的“自由”“民主”思想。此种“和平演变”意在消磨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的毅力和勇气。大学生党员身为大学生群体的一员,也正面临着这种威胁,急需为个人发展树立正确尺度。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8]这与英模精神内在高度契合。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多次评选英模,“1949年至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过五次英雄模范表彰大会,表彰对象主要为生产战线的劳动者和军队系统的战斗英雄。1979年后,我国英模表彰渐成体系”[9]。系统化表彰英模为大学生党性培养树立了正确的发展观,使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中不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有利于大学生党员这一先进群体更为自信地投入社会生产实践,为我国各行各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
二、英模教育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培养的现实困境
英模教育对大学生党性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但其当前作用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仍存在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严重影响了英模教育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培养的预期成效。
(一)不良价值观念解构英模合理性的存续之困
1.文化消费主义
“文化消费主义是一种有关文化消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主张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消费与享乐,消费是其唯一目的和终极价值。”[10]文化消费主义追求短平快的感官愉悦,为满足享乐常常漠视公共道德,不惜颠倒黑白。现实中,文化消费主义为满足娱乐需求,甚至消费、诋毁英模,诸如“董存瑞举炸药是因为手上有胶”“邱少云应该代言烧烤”等谣言和调侃,既是对英雄模范的侮辱,也是对公众价值观念的解构。而此类观点以其猎奇、虚构的特点,易被充满好奇心、不了解事实真相的大学生所接受,产生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长此以往,英雄人物的形象受损,再难以起到教育后人的作用。
2.历史虚无主义
解构历史事件和历史真相是历史虚无主义解构历史的关键支点,通过对历史发展模糊化污名化,消解主流价值观的合法性与正确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所创造的,“历史是人的历史”[11],要解构历史首当其冲便要解构创造历史的人的活动,英模人物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自然而然成为被历史虚无主义解构的重点目标。历史虚无主义的解构有两种常见手法:一是颠覆事实。代表性的观念有“红军长征是蒋介石借红军打击军阀”“抗日战争八路军只是出工不出力”“解放战争是共产党人挑起的”,等等,这种对事实的“指鹿为马”破坏了红色历史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冲击着青年的思想基础,具有严重破坏性。二是曲解概念。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抽象表达,是认知的基本单元。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曲解概念达到曲解人的认知的目的。例如网络上对“伞兵”一词的谐音滥用,将光荣的空降兵群体曲解为具有侮辱性质的网络词汇,通过曲解概念达到解构英模群体的目的。这些若听之任之,会极大破坏英模在人们认知中所处的形象。
(二)大学生党员对英模认知不充分的宣传之困
1.对英模的具体内涵理解缺位
英雄模范的产生具有时代性,反映着特定时代的价值观念。近代以来,英模多为爱岗爱国、舍身奉献的代表人物。虽然英模形象的产生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但并不代表上一时代的英模会悖于时代要求而被抛弃,尤其是中华民族历来的英模人物所承载的时代优秀文化,在当今仍然适用,并指导着社会道德、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时代的飞速发展仍然冲淡了很多英模的存在痕迹,人们对英模的理解与认知发生着变化。过去英模得以诞生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大部分已不复存在,“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英雄模范成长的社会场域发生了新的深刻的变化”[12]。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互趋向扁平化、虚拟化,个体之间的信息差和经验差被大大缩小。使得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趋于同质,人们对英模的内涵理解产生了偏差,使得独树一帜的英模的光辉事迹、英模精神的传播与认同受到了阻碍。此外,大学生党员身处信息爆炸、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各种思想影响的冲击下,对英雄模范也易产生片面认识。“据调查,大学生群体最为熟悉的英模人物中,当代民营企业家、明星艺人、网络主播等亦占有一席之地”[13],而这有悖英模的原始内涵。
2.对英模光辉事迹的学习缺失
由于传统宣传方式所存在的缺陷,以及义务教育时期较为统一的学习要求,大学生党员所熟识的英模具有明显的集中化特点,主要是雷锋、黄继光、焦裕禄、董存瑞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英雄模范,以及少部分爱国科学家,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几年的英雄人物所知较少。事实上,党和政府对英雄模范的事迹宣传从未停止,我国确定了以“五章一簿”①“五章”是指“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八一勋章”“友谊勋章”以及国家荣誉称号。“一簿”是指功勋簿,记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名录及其功绩。为主干的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并且不断宣传获奖者的英模事迹。然而从实际来看,由于大学生群体开展学习常出于现实因素考虑,若与学业或兴趣无关,则少投入或不投入时间精力,因此该类宣传难以充分实现预期成效。大学生党员在党内学习的硬性约束下,对英模事迹了解相对较多,但仍以被动学习为主,对英模事迹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此外,随着现代社会个体意识的增强,英模事迹的认知属性发生了变化,从日常行为的鲜活标杆转化为历史书、宣传册的定格文字,这也在无形中削弱了大学生党员学习英模事迹、践行英模行为的动力。缺乏对英模内涵、事迹的充分认识,给开展英模教育的宣传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三)党性培养存短板制约英模教育的协同之困
1.大学生党性培养尚存一定内在缺陷
大学生党员在党性培养中还存有一些内在不足,这些内在缺陷既制约党性培养,也不利于英模教育。一是心态浮躁。在党性培养过程中目标较高,行为轻浮,难以静下心来深耕学习、耐心实践,以致渴望快速进步反而背离党性培养的初衷。二是行为懒散。对党内的学习、会议、组织生活等积极性差,对党组织所交办的任务、生活中面对的困难缺乏斗志[14]。三是入党动机不纯。一小部分大学生党员入党时个人目的比较功利,入党前后判若两人,服务意识、学习意识一落千丈,在思想上达不到合格党员的标准。因此,以英模教育助力大学生党性培养,克服内在缺陷势在必行。
2.党性培养的内在缺陷制约英模教育
党性培养与英模教育本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以英模教育提升党性修养,以党性修养增进认同英模,但由于大学生党员在党性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英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制约与影响。一是缺乏耐心。对英模的成长经历、精神动力不屑一顾,只关注英模取得了多少成就、获得了多少荣耀,以演义的视角学习英模事迹,低估了近代以来党的科学理论在培养和发展人才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二是排斥学习。党组织的三会一课是大学生党员开展英模教育的重要路径,但党性修养有所欠缺的大学生党员对三会一课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对通过三会一课开展的英模教育积极性也较低。此外,由于行动较为懒散,缺乏主动了解英模事迹、学习英模精神的自觉学习行为。三是接受阻碍。英模事迹之所以能够为人所称赞,并为人所效仿,是因为他们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而非为了个人利益,或者维护某个特定统治阶级。但对于入党动机不纯、个人目的较功利的大学生党员而言,他们将个人利益置于优位,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缺乏认同,难以接受英模精神,更难以用英模精神指导自己的实践,因而英模教育所能发挥的效果大受影响。
三、积极发挥英模教育在大学生党员党性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为发挥英模教育在大学生党员党性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贴合时代需求和大学生党员的群体特点,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以符合新形势下的客观需求,以此切实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英模认同,进而增强党性自信
党性自信,是对党性的高度认可与充分相信。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英模教育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培养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优化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创新宣传理念。党政宣传部门应充分利用现代化宣传手段,运用融媒体等传播方式,深入挖掘英模精神的内涵所在,最大范围向社会成员宣传英模的光辉事迹,突出体现英模精神与当代社会的价值统一。二是运用英模资源。以英模事迹作为价值观的呈现载体,形象展示什么值得提倡与肯定、什么必须被人们批判和否定。三是抢占舆论高地。切实维护英模名誉,通过确立法律、社会报道等方式及时制止有损英模名誉的不当行为,并通过优秀文艺作品、严肃历史史料等方式再次宣传英模事迹。四是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在全社会宣传英模的光辉事迹,解读和肯定英模的重要意义,给大学生党员群体的信息摄入扫清阻碍,使大学生党员以学习英模为荣,以提升党性为荣。
另一方面要完善党性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一是提高准入门槛。严格筛选新发展对象,完善新党员培养发展程序,明确正确的入党动机,剔除投机分子。二是严把思想关、政治关。以英模教育为活动方式,落实“四史”宣传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16],以思想的进步推动行动的进步,促进大学生党员的作风转变,推动大学生党员在政治觉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切实提升,进而提升个人党性修养。三是将正面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既要以英模的光辉事迹鼓舞大学生党员,也适当引入一些丧失理想信念、背离人民立场后走上邪路歪路的反面警示案例,教育大学生党员严守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四是过好组织生活。针对大学生党员面临课业压力,有些课程难以有效融入党性培养的实际情况,党组织应当充分利用组织生活开展党性培养。引导大学生党员以英模为标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英模教育使大学生党员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价值追求,将其内化于心,进而增强党性自信。
(二)挖掘榜样鼓励争先发挥朋辈效应,进而增强党性自觉
党性自觉,是将党性内化至个体思想行为中。一方面,在结合英模教育对大学生党员开展党性培养时,也应重视挖掘大学生党员学习生活中的优秀榜样,形成宏观英模与微观榜样相结合的校园英模教育模式。一是挖掘学生榜样。校、院的党团组织应与学工队伍、行政部门相互协同交流,建立优秀学生信息库,对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活动等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同学予以记录,对其中的大学生党员重点宣传,强化大学生党员的榜样作用,增强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二是发挥优秀党员先锋队作用。组织优秀大学生党员定期开展经验交流、针对辅导等交流活动,带动其他大学生党员、团员的进步,在校园内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队作用。三是挖掘身边模范。作为与大学生党员密切接触的群体,校、院的教师、行政人员也应挖掘先进模范,通过校园宣传栏、班团会等途径将他们的事迹予以宣讲。在三全育人体系下,这些大学生党员身边的模范与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党员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且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双重朋辈榜样,有利于大学生党员将党性培养从自发变为自觉。
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大学生党员成为模范榜样。党性培养要求大学生党员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实现党性自觉。大学生党员在选拔时往往是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先天具有模范潜力。鼓励大学生党员成为模范,有利于党性培养从外部干预转为自我教育。一是正确引导。鼓励大学生党员成为模范,而非让大学生党员获得朋辈崇拜,亦非谋取评优评先等物质利益,而是要用英雄模范们无私奉献、忠诚勇敢的精神感染大学生党员,用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先锋队的精神鼓舞大学生党员,使大学生党员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本领的模范榜样。二是脚踏实地。大学生党员仍是成长中的学生,不要幻想一步登天而迅速获得巨大的社会成绩和社会声望[17]。要鼓励大学生党员定期参加志愿活动,扎实学习专业知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自然能在学习生活中获得过人之处,进而成为榜样。大学生党员争做模范的进步过程,就是其党员党性不断实现自觉的现实过程。
(三)建立队伍完善机制形成切实保障,进而增强党性自立
党性自立,是将党性牢牢树立在个人的思想中。一方面,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培育过程不是大学生党员的个体行为,需要建立一支专门化、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该过程提供科学方法指导。一是建立政治过硬的政工干部队伍。“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不断提高政工干部思想素质,确保政工干部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18]高校的政工干部要确保自身政治立场过硬,准确掌握党和国家最新的政策要点,在院、校的党组织中发挥其桥头堡、定海针作用;同时,政工干部还应狠抓业务培训,掌握心理学、教育学、部分学科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处理大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实际困难。二是建立专业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要研究透马克思主义。英模事迹尤其是近代以来的革命先辈们是现实的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改造世界的绝佳案例,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所在。把握这些现实的人的活动,对思政课教师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有现实意义。此外,思政课教师肩负传播、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任务,应当用好英模教育这一重要教学资源,引起学生对思政课的共鸣,从而激发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促进其成长。三是建立思想过关的专业课教师队伍。高校教育中专业课教育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大学生党员也不例外。因此,将英模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也能成为促进大学生党性修养提升的重要法宝。人文社科等学科可以参照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将英模事迹作为教学资源,例如历史学可以以英模为教学切入点,分析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发展状况。而对于不适合直接引入英模作为教学资源的理工类学科,可以将英模精神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可以对专业课教师开展英模教育,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英模精神的认同感和认知度。这既有助于把好专业课教师队伍的政治关,也能提升专业课教师将英模资源融入专业课的主动性。简言之,在政工干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三级体系中融入英模教育,能为大学生党员党性培养编织起全天候多层次的教育网络。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能长期稳固、有效发展,还应当完善英模教育和党性培养机制,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保驾护航。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校、院应有专门的部门组织开展英模教育和大学生党员党性培养,明确责任,周密部署,联通教学与思想教育两个环节。二是建立学习英模激励机制。可以通过提供专项奖学金、规划德育培养方案、设立荣誉称号等方式,将学习英模活动与学生的评优评先、奖助学金挂钩,激发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党员学习英模的积极性。三是注重制度执行。及时表彰优秀的大学生党员,确保相关激励措施落实到位。对于校园内诋毁英模的不当行为和言论应根据校规校纪及时严肃处理,让学英模、仿英模的思想深入人心,促进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自觉。
四、结语
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培养是一个多方合力的协同过程,需要多方因素共同发挥积极作用。英模教育能在大学生党员群体中有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发展筑基凝骨;为大学生党员的认知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帮助大学生党员规避错误认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此外,还为大学生党员理解和应对世界形势发展明确了发展标杆,使大学生党员明确自身责任所在,从而锤炼过硬本领。英模教育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培养具有重大价值,而其融入过程可以党性自立、党性自觉、党性自信为支点,不断深化营造良好的英模教育社会环境,挖掘来自大学生党员身边的榜样并建立专职专业的英模教育队伍,以此开展贴近对象、行之有效的英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