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环境下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及维度建设

2022-03-17陶继华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融合

陶继华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校刊部,安徽合肥 230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并指出媒体“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他还提出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1-4]。通过上述讲话可见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为传统媒体的建设和布局指明了任务和方向。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5],2019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率为79.3%,较之2018年上升了3.1个百分点;纸质报纸、期刊阅读率分别为27.6%和19.3%,较2018年有所下降;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65本、报纸16.33期(份)、期刊2.33期(份),较2018年也有所下降;43.5%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较2018年上升了3.3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听书率为30.3%,较2018年上升了4.3个百分点;16.2%选择通过“移动有声App平台”听书,9.3%和6.0%的人选择通过“微信语音推送”和“广播”听书。2020 年4 月,中国数字阅读云上大会发布的《2019 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9 年,全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达288.8 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数字阅读用户总量4.7 亿人,数字阅读黏性增强,每周阅读三次以上的用户占88.0%;69.7%的用户每天使用手机阅读一小时以上[6]。以上数据表明,阅读媒介和方式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

人们愿意选择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阅读、学习、社交、娱乐,习惯在海量网络信息中快速获取知识、捕捉信息,以节约时间成本。学术期刊作为传统纸媒,在新媒体时代的关注度、阅读量呈明显下滑趋势。相比而言,休闲、生活、娱乐类的一般期刊预见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很早就在期刊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上发力布局,通过PC端、移动端的推送,取得了不俗的效果。作为专业领域的学术期刊在办刊思路、受众群体、思想内容上与一般期刊虽有区别,但同样受媒体融合发展政策导向和技术应用的影响,因此,不少学术期刊开始尝试将传统出版及传播与新媒体衔接。在此背景下,研究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应用现状及问题,提出优化策略,对推进我国学术期刊融媒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传播方式

(一)学术期刊与App的融合应用

App的特点在于移动性、参与性和交互性[7]。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以及移动阅读的兴起,运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既方便阅读,又宜于传播和讨论,已成为深受用户欢迎的交流方式。国外不少学术期刊已开展移动App 的研发和应用,如国际顶级的两大学术刊物,美国的《Science》推出了Science Mobile,英国的《Nature》推出了Nature.com。据周骥的调查发现,国内学术期刊独立开发手机App的还较少,只有《文史月刊》《机电一体化》《林业科技》《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学术期刊依托互联网科技公司开发了App[8]。从学术期刊App的开发和应用实践来看,学术期刊App尚未普及,主要是因为研发管理需要依赖专业技术公司,前期的投入较大,在服务器环境架设及日常运营方面,必须配备专门的技术人才,整个过程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和物力,而已运营的学术期刊App也因功能单一,只能做到期刊目录及纸质内容的电子化,其他功能的开发以及深层次服务难以开展,因而出现学术期刊App遇冷的情形。

(二)学术期刊与微信公众号的融合应用

除App外,微信是当前国内使用最活跃的社交媒体。因此,大多数学术期刊选择利用微信作为新媒体传播的主要方式,多家学术期刊通过与微信平台的融合,形成了多样出版、多向传播的新媒体矩阵。如《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基于融媒体理念,利用微信、微博与纸刊融合,不仅拓展了学术期刊的传播模式,还推进了出版渠道的发展[9];《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采用微信公众号做特色化、精准化的信息服务推送,围绕“母刊”策划公众号内容,在其最擅长的专业领域做文章,为特定的用户群体创造小而精的信息服务,显现了其价值与特色[10]。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微信及WeChat Web Edition合并活跃账户数已达11.51亿,比上一年同期上涨6%,微信小程序日活跃账户数也超过3亿[11]。微信之所以能成为学术期刊首选的媒体融合方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成熟,应用成本低。学术App的构建在技术上、管理上需要依赖专业公司,而微信则因技术成熟,手机版与网页版可以兼容,期刊编辑利用网页版平台就可以实现期刊内容在手机微信公众号的实时推送,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人工成本和技术支撑,应用过程快捷且稳定,跨越了人力和技术的障碍。二是传播速度快,用户群稳定。传统的纸质期刊从印刷到出版需要一定的时长,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加快了传播速度,往往是纸刊未送达,用户已通过微信端提前阅读了文章,获得了最新资讯;微信还利于聚集用户,通过对微信公众号的关注,使期刊的传播效应延展,增加了人气。三是功能齐全,使用迅捷。通过微信,学术期刊可以延伸服务,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学习引导、知识普及与信息推广等;微信强大的应用和社交功能,让用户在浏览学术期刊的同时,还可兼顾其办公、学习、交流以及其他需求,解决了因媒体功能单一带来的使用矛盾,便捷性一目了然。

(三)学术期刊与“互联网+视频”的融合应用

国内另有一些学术期刊尝试采用音频、视频等更为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与媒体的融合,以扩展学术期刊的融媒体途径,扩大学术传播力。如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021年推出一档名为《我说》的短视频节目,邀请《中国社会科学》的作者通过视频录制方式,阐述文章观点,在互联网短视频平台播放,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并获得高度评价[12];医学类学术期刊《国际检验医学杂志》,通过音频、图像、视频、动画、课件等方式,对论文进行二次包装,这些媒体形式使学术内容更加鲜明,大大提升了传播效果,增强了期刊影响力和知识普及性[13];专业学术期刊《机械工程学报》通过对微信公众号的精心策划和打造,采用“视频+PPT”形式适时推送了西安交通大学某一课题组的最新成果信息,将其成果的精华及核心部分进行展示,课件简明扼要,视频一目了然,该信息一经推送,迅速传播,仅7天时间图文转载率高达126%[9]。这些学术期刊以“互联网+视频”为抓手,形成学术资源与媒介资源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学术内容从作者到媒介再到用户的新型融合体系,实现了学术内容、技术应用、媒体平台、用户群体的共融互通,也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使学术期刊真正达到引领文化、服务大众、实现价值的功效。

二、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存在的问题

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以来,学术期刊在推进融媒体的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怎样才能达到上佳的融媒体效果,融合效果能否助力学术期刊成长并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就现状而言,仍存在下列问题和困境。

(一)复合型人才缺乏

各学术期刊社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出版传播渠道的拓展、内容生产方式的创新等有着积极的认知与思考,但几乎所有期刊社都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难题,即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不是简单寻求传播方式的改变,要达到深度融合,重点是要实现新媒体技术与传统纸刊以及用户的深度融合,而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状却是传统学术期刊的复合型人才储备和培养,无法满足融媒体建设的快速发展需求。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有两个方面:第一,学术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以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事业单位为主,其管理和人才引进制度受“体制”约束,许多期刊社的编辑人员一干就是几十年,虽具有较高的理论和专业水平,但缺乏驾驭新媒体业务的技术能力和素养。融媒体建设对学术期刊的人才要求不仅限于专业知识,还对其政治判断力、信息化掌控力、服务执行力都有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发展态势下,要做好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需要有前瞻性的思想站位、宽广的媒体视野、扎实的技术功底,才能在融媒体的内容管理、技术管理和出版管理中发挥作用。由于多数刊社受体制所限,多年来没有新人引入,造成学术期刊新媒体的采、编、发人员极度缺乏,深度融合只能流于形式,屈于现状。第二,当前学术期刊保持着传统的管理运营机制即可应对产业环境。因而,对于新媒体业务,很多学术期刊有预见、有想法,但真正确立详实的目标规划、落实融媒体管理制度、制定新媒体业务长远战略的并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在职人员的进取力和创新性。加上编辑人员多忙于日常业务,各刊社内部的新媒体人才培养计划和晋升机制难以确立和保障,有潜力、想转型的在职人员又缺乏学习、提升和掌握融媒体技术的机会和渠道,导致学术期刊现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难以建立,人才难求,这是一个突出问题。

(二)融合主导权倒置

传统学术期刊一直保持主流学术传媒地位,占据学术话语权和主导权。这种主流地位和主导权,使得学术期刊固守编辑部本位思想,无论是从办刊、宣发还是评估,均以期刊社为主体,用户则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但在融媒体环境下,这种格局必将被打破。新媒体倡导的是全新运营思维和服务模式,而使用者的作用及影响力已超出期刊社本身。虽然学术期刊拥有体制内授予的合法身份,把控着学术资源和作者资源,但新媒体在使用、参与、宣传、推广方面已不再受期刊社单向把控,很大程度上其主导权取决于用户,即用户的使用体验和评价推广占主导地位,对期刊的媒体融合认可度、满意度拥有绝对话语权。主导权的倒置决定了媒体融合的建设话语权不再是学术期刊的专利,其建设过程和未来发展必将受多种因素影响、交织作用;主导权的倒置,倒逼学术期刊在融媒体的定位和规划方面,要抛弃本位思想,要更多地站在使用者视角进行谋划。当前,学术期刊新媒体因缺乏大型集群化数字出版技术平台支撑,其经济实力与互联网企业、新媒体公司以及其他传媒业相较,无论是技术平台还是资本实力都很悬殊。对此,有些学术期刊通过增加一至两个媒体发布渠道,作为纸刊融媒体发展的补充,有些资金宽裕的刊社选择第三方数字管理平台代为创建托管,但实际主导权并不可控,无法掌握学术期刊的融媒体质量和特色,也存在一定的舆论风险,其结果就是新媒体阅读量和关注度呈现的双低现象,融媒体效果差,影响力有限。不再占据主导优势的学术期刊,如何以用户为主体建设融媒体,解决人、财、技术等问题?如何在智能信息时代顺应新媒体特点和规律,使其阅读量、关注度和传播力达到期望值?如何在用户和市场主导的新媒体环境中重新定位,都是值得业界深思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长效传播机制缺失

从学术期刊的媒体深度融合要求和发展前景看,融合绝不是简单地寻求期刊数字化的“转场”,其根本任务和方向是要在新媒介蓬勃发展状态下,利用新媒体发挥长效的传播机制。传播机制是指信息传播的形式、方法以及流程等各个环节的建立和完善。学术期刊的长效传播机制应体现于深入引导用户群体、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普及学术知识、实现学术价值最大化,其功效最终还要落实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达成。但目前学术期刊的传播尚存在传播形式单一、欠缺专业化的技术保障、传播效果受多方因素影响,导致长效传播机制无从建立。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期刊融媒体传播的内容和路径,二是传播的社会效益的实现。学术期刊的内容一直是其赖以生存的稳固根基,科学性、思想性和专业性是其精华所在,它凝结着作者和编校者的智慧和劳动,也是传统学术期刊一直保持主流媒体地位的基础。但现在学术期刊的融媒体内容大多是照搬纸刊,只是依托某一媒介形式的改变,满足目录、摘要、文章检索和全文阅读功能。新媒体“碎片化”“浅阅读”的特质,既节约时间成本,又符合用户阅读习惯,但这明显不是学术期刊所擅长的。加之多年来,学术期刊一直以传统销售为经营模式,其媒体价值体系尚未健全,使用者对学术期刊的媒体阅读付费意愿很低,出于对现实情况的考量,学术期刊的付费模式暂无法推行。在此情形下,如何实现学术期刊融媒体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摆在从业人员面前的难题。学术期刊的长效传播机制的缺失,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融媒体路径的再创建、新媒体内容的深入提炼、学术价值的广泛引导、高水平“编校审读评”学者圈的建立等问题,造成的局面就是期刊社在耗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后,发现融媒体效果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融合只是徒有其表,而无实际张力。

三、“四全”媒体视阈下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维度建设

有学者认为“四全”媒体是未来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四全”媒体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14],其本质是在保留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价值性的同时,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兼收并蓄,呈现新媒体非线性的特征[15]。学术期刊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形式,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应吸收“四全”媒体思维精髓,围绕“融”字下功夫,善用“全”字扩内涵,寻求适合学术期刊融媒体发展的方法和路径。对此,本文在“四全”媒体视阈下,结合学术期刊的融媒体任务和目标,以时空维度、信息维度、社会维度、功能维度[16]构建学术期刊的“四全”媒体融合策略。

(一)时空维度:强化内容质量,精准把握用户需求

“全程媒体”强调的是在时空维度下,保证出版内容的采集和生产特征,重构媒体信息生产的时空观念。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全程”的理念有两点要求,即期刊内容的媒体高质量建设和用户需求的满足。无论是纸刊时代还是融媒体建设,高质量内容一直是保证学术期刊生命力和读者忠诚度的首要条件。事实上,绝大多数学术期刊公众号都有一个强大的母体内容输入作为保障,但因为传播载体的转变,原传统出版内容在融媒体环境下,又有了不同的使用体验和需求。这种变化要求学术期刊融媒体不能是简单的复制,而要在编辑、传播、组织形式上借助技术手段,注重采集内容的显性要素,使媒体内容具有多维度和增值性。其关键有以下三点:一是内容的多层级加工,形成对用户多点多面辐射。在新媒体上推送内容时,要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特点,注意所发布的内容与纸刊内容有所区分,让不同的用户能搜索到有价值的信息,形成个性化推送;并根据媒体特性进行内容的整合和布局,利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新技术,捕捉和发现被关注的热点,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内容的组织形式,期刊内容的全文链接应当保留,但最重要的是将全文的精华部分作片段式处理。对优秀内容进行提炼和精简,以小体量的浓缩呈现内容主干,精编高质量的适宜媒体传播的内容,方便用户选取,激发其深入阅读的兴趣,以稳定用户持续使用量。三是内容的呈现方式,要把握媒体融合多形态的特点,依托自身资源或外包第三方公司,运用微视频、小直播、微论坛加强对原创作品的精读赏析、加大媒体学术论坛的开发,扩大内容的多维呈现方式,增强内容的宣发半径,实现内容从纸刊“高原”状态到媒体传播“高峰”的跨越。

媒体融合让学术期刊传播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但资讯的聚集也形成了信息量膨胀的态势。在信息爆炸的状态下,学术期刊的另一重要着眼点是要在高质量内容建设不松懈的同时,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吸引用户、增加用户、最大范围地留住用户,这是检验学术期刊融媒体效果的重要指标。一方面,要打破期刊固有的传播理念和思维方式,杜绝单纯地以期刊为主体的建设思路,应以用户最优化为主导,学会换位思考,只有站在用户需求角度做媒体融合,才能真正形成用户积累,实现融媒体功效。另一方面,要有不同的服务定位,融媒体环境下用户属性复杂,需求趋于多元化,对传播内容和形式有其独特需求。学术期刊的新媒体运营要梳理好用户群体,做好用户分析,对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目标方向、喜好偏好等有精准把握。可以采取前期用户调研、使用中问卷调查、后期智能化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其使用过程进行全方位跟踪调查,使融媒体的栏目策划、专题设计、内容组织等契合用户需求,实现服务的精准匹配。唯有高质量内容的打造、用户需求的满足,才能使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不只是一张“皮”,而是形成一张“网”。

(二)信息维度:扩增应用形态,构建媒体生态格局

“全息媒体”是指在信息维度下,信息传播的形式不拘泥于简单的图文,而是以视频、语音、AR等新鲜载体形态给阅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云技术等新型技术手段构建“万物皆可为媒介”的传播格局。学术期刊在解读“全息”媒体核心要义时,需重点把握媒体传播“新”“快”“全”“特”的趋向,善于在新媒体传播中用“增强效应”承载内容、扩大学术影响力。一是运用多形态的“包装”,扩增应用效果。学术期刊的媒体传播除图文形态外,应增强对音、视频的开发力度,让学术期刊利于使用、易于传播,如对文章的题目、摘要、作者等要素可以选择图文方式,研究热点和论文背景分析则可以通过动漫、小视频加以动态化,并进行相应的延伸解读,这样使用效果才能鲜明生动。近年来,“听书”已跃然成为用户量增长最快的阅读方式,学术期刊的内容传播可以尝试利用音频形式增强其可读性,以形式的改变贴近用户需求,便于用户在多种载体元素中寻找感兴趣点。多形态的载体形式对学术传播形成有效的重塑、延展和拉伸,改变现阶段学术期刊融合陷入“有平台、没用户,有媒体、没流量”的困境。二是利用媒体功能的多样化设置,促进与用户的深入融合。现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只有单向的内容输出,缺乏多样化的功能设置,很难与用户形成有效互动,对此,应进一步强化共建思维,依据用户需求,创建多功能应用模块,通过积极打造便捷的使用功能,突出融媒体使用优势。对于功能栏的策划、开发应基于受众的使用需要,发挥功能栏一键使用、快速查询、沟通交流的作用;在加大对功能栏创建的同时,相关的运营管理工作要注意跟进衔接,要有相应的人员和团队作后续服务支撑。一言概之,应用形态的扩增实质上就是实现媒体功能性覆盖、满足人性化的使用体验。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诸多媒体的传播生态得以重塑,如IP产业链的兴起、“两微一抖”的热浪不减,其传播圈层不断扩张,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显著增强。学术期刊同样处于众多新生态传播链中,需追随技术发展脚步更新产业形态,构建与众媒体融合的生态格局。一方面,学术期刊要利用数字技术,加大对移动端业务的深耕,其重要环节是要融合不同的主题和元素,将数字内容与用户关联,使内容在媒体的呈现场景中更加丰富、立体。另一方面,联合线上线下做好学术期刊媒体的宣传和推广,打造学术期刊融媒体品牌,以品牌效应留住用户群。学术期刊只有建立层次丰富且立体化的媒体平台,以数字技术实现与不同领域、不同品类的跨界合作,才可能实现学术期刊生态布局,并为进一步的融合创造可能。可以预见,未来学术期刊与媒体融合会从形式融合、渠道融合逐渐演变为平台融合、生态融合,迈向合二为一的一体化发展新阶段。

(三)社会维度:加强集群建设,形成共同合力

“全员媒体”是从社会维度揭示信息交互关系的特征,重点强调媒体建设与发展需多方共同参与,众多对象的表达权、参与权是推进媒体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学术期刊对于“全员”概念的把握,除上述强调的用户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外,针对当前融媒体建设发展困顿和薄弱等问题,要从“合力”上下功夫,有两点工作需要推进:一是建立学术期刊的全员参与体系,这是由信息化应用与发展需求决定的。学术期刊的融媒体自我造血能力和竞争力的强化必须与社会资源广泛对接,构建一个功能强大且全面的全员参与体系,形成学术期刊融媒体管理和建设重要的内外在保障。当前,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状况并不理想,既有传统办刊观念的束缚和机制的牵绊,更有对融媒体重视不足和视域窄小的影响,这就需要各级各类成员的积极参与和行动,促使学术期刊的融媒体建设沿着文化体制改革需求的正确方向逐步推进。二是扩大同行间的互助共享,单独的期刊社在媒体融合方面,无论是资源途径、人员水平还是圈层效应都十分有限,单一的机构很难独立完成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任。对此,早有学者提出了大学学术期刊要在信息化环境下,加大集群化建设[17]。集群化建设是基于期刊专业领域的合作共享,以群体化的集聚形成合力,在技术和运营等方面推动学术期刊的融媒体发展,为建立融媒体传播体系汇集丰厚的人力和资源。“集群化”的协同联动可以让期刊在数据挖掘、检索、共享、推送方面更为迅捷,加快信息传导速度,丰富新媒体办刊资源;还可在组织媒体培训、视频学习、网络会议、学者资源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对于提高期刊媒体业务能力、拓宽编辑视野、提升融媒体内容质量、节约资本投入等具有积极的协同作用[18]。

目前,学术期刊的管理形态是横向管理和以行政级别为分类的纵向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处于严重的条块分割状态[19],导致媒体融合仅限于业务层面的简单合作,僵化的体制阻碍束缚了学术期刊的融媒体发展。“全员媒体”的理念是指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与学术期刊管理体系的协调发展,聚合多方力量,使学术期刊的融媒体建设实现传播体系与社会发展体系的互通,依托媒体传播服务将学术资源和最广泛的用户群体聚合于新型媒体平台,并在这个基础上构建一个上下融通、共同发展的自洽体系。“全员”参与机制,能进一步加大学术期刊的改革力度、创新管理制度、增强媒体活力,创造与新环境相匹配的新机制,推进媒体融合力度,构建学术期刊与媒体融合相适应的新局面。

(四)功能维度:拓宽“双效”路径,促进价值增长

“全效媒体”特指媒体的功能维度,反映全媒体时代的功能特征。“全效化”将突破以往的传播效果,不再是简单地发行、出版,而是依托平台化,扩展服务功能,使传播效果进入社会效益和社会运营等物质资源交换层面。学术期刊从办刊体制上看,大部分隶属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等事业体制,管理制度僵化、经营方式单一、缺乏竞争意识和市场化运作的激励机制。学术期刊对于媒体效能的实现,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态度也十分微妙,一方面学术期刊感受到媒体融合带来新的机遇,希望借此“风口”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有所创新;另一方面受制于体制环境,又不敢轻易尝试、大胆挑战。其实,作为知识传播体系中的一员,学术期刊可以参照当前运营成功的知识付费媒体如果壳、知乎、百度学术等的实践经验,在“全效”的价值路径中分“两步走”,具体方法如下:一是做好擅长的知识服务,以免费的知识和信息服务为主导,在媒体建设中以专题专栏、在线课程、翻转课堂等形式,使学术期刊不再是一个平面化的呈现,而是一个立体化、多元化且有含金量的知识服务平台。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线上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信息咨询等服务;还可以尝试O2O模式,将线上线下服务连接,形成上下循环的知识服务体系,夯实学术期刊固有的关注群和用户基础。二是在做好媒体的价值评估后,在具备市场竞争实力的条件下,再考量如何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一种是适时投入软性广告业务,此类广告和学术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和自洽性,让用户没有太多生硬感,从而产生关注和购买意愿。这类广告能增加期刊的盈利收入,也不失为一种方便用户的举措。另外,还可以寻求文化产业基金的扶持,2019年8月,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申报工作的通知》[20],主旨是“以统筹推进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学术期刊应充分认识和把握此项目的资源优势和带动作用,利用国家层面的投融资渠道,促成学术文化资源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增强学术期刊的媒体产业发展和“双效”建设。

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学术期刊要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加深对“全效”发展的认识与理解。学术媒体的社会效益应为长久性、全局性的部署,秉承学术期刊效能与新兴产业媒介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在“全效”路径建立中,需要建立与媒体融合相匹配、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如制订效益规划的长短期目标,有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实施,不断寻求效能发展的多维思路,积极开展效能融合的创新实践。面对新环境、新技术、新领域、新业态,学术期刊要有前瞻思维和进取精神,借助商业营销、产业融通、文化推广模式,全面提升学术期刊在媒体环境下的运营能力,在优化学术成果的同时,真正实现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

四、结语

学术期刊作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主力军”,要在媒体融合中增强使命感,以导向正确、内容鲜明、特色突出的媒体产品和服务,加快推进媒体建设,创建“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形态[21]。但学术期刊与媒体融合发展还需较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并非一蹴而就,对此,学术期刊应将“四全”媒体的精髓贯彻到融合过程中,树立媒体融合的全局观,改变纸媒时代以期刊社为中心的话语权形式,将发展目标和决定权向用户倾斜,形成与受众间的良性互动,方能实现最佳的媒体传播效果;要利用媒体多元构建模式传播学术内容、提升学术质量,使学术期刊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要建立期刊媒体融合阶段性发展目标,关注社会需求,推送含金量高、有价值、有品质的服务项目,实现精准传播,形成与新媒体的互助互补,实现内容、人气、传播等方面的全面升级,推进学术期刊在文化产业中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期刊融合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