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疫情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22-03-17徐晓宗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正确率素养大学生

杨 茗,徐晓宗

(1.成都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2.四川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在健康中国战略、健康四川战略深入实施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对于推进大学生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预防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增进健康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学界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较少,也没有人把这一研究置于重大疫情背景下进行探讨。本研究吸取新冠肺炎疫情给国内外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灾难的教训,探讨地方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提出健康促进建议,为党和政府以及高校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提升健康素养水平提供决策咨询参考。

一、调研内容及样本特征

(一)调研内容

本研究调查问卷采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编制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和2015年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即《健康素养66条》所用指标[1],并参考相关文献编制而成;问卷题型主要包括判断、单选、多选三种题型。健康素养内容包括健康知识、健康技能、健康行为三大板块,个人情况调研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背景特征、个人行为特征三大板块。健康素养三部分内容,每一部分正确率在60%以下视为不够知晓或不知晓相应内容,正确率在60%(含60%)--80%之间视为基本知晓相应内容,80%(含80%)以上视为知晓相应内容。问卷整体内容正确率60%以下视为不具备健康素养,正确率在60%(含60%)--80%之间视为基本具备健康素养,80%(含80%)以上视为具备健康素养。

(二)样本特征

采取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择L市3所普通高校通过问卷星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在线调查,共回收4069份有效问卷。样本特征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背景特征、个人行为特征三大板块。

1.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

这一板块由4项指标构成,包括性别、专业、民族、学历层次。女生2659名、男生1410名,学生所学专业涵盖文、理、工、经、管、师范、医学、农学等学科专业,其中医学1611名(39.59%)、教育学769名(18.9%)、工学736名(18.09%)、农学14名、其他939名(23.08%)。汉族学生3488名(85.72%)、少数民族学生581名(14.28%)。本科学生2382名(58.54%)、专科学生1687名(41.46%)。

2.调查对象家庭背景特征

这一板块由3项指标构成,包括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经济收入。

调查对象绝大多数父母学历较低,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是调查对象父母的主要职业,调查对象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占了78.79%(3206人),这说明L市高校绝大多数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富裕,这与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并与父母从事职业有关。

3.调查对象的个人行为特征

这一板块由9个指标组成。包括是否吸烟、饮酒、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认识、对自己健康重视程度、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是否主动获取健康信息、在什么情况下主动获取健康信息、获取健康信息的途径。

调查显示,L市高校绝大多数学生对香烟、饮酒的危害有较深的认识,较为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健康生活方式排在前两位依次是“熬夜”“作息不规律”,这可能与大学生晚上爱打游戏、微信聊天有关;“缺乏运动”占了调查对象的72.2%(2938人),说明年轻人在无疾病的情况下不太重视运动;还有高达1545人(37.97%)表示“消极悲观”,说明L市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急需教育者加以引导;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健康信息、课程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关注的。

二、调研发现及结论

(一)关于L市高校大学生健康知识与理念素养

健康知识是健康行为的基础,只有拥有一定的健康知识储备才能使我们尽早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维护健康。这一指标由20个题目构成,包括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基本医疗知识等方面的问题。

从给出的20道题来看,回答正确率超过80%的有13题,占65%;回答正确率超过90%的有5题,占25%;回答正确率低于80%的有7题,占35%。从答题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服用抗生素、保健药品、输液、正常人的体温波动、接种疫苗、肺结核传播、狂犬病疫苗、“四害”的危害、缺碘的危害有较正确的认知。但对于乙肝的传播途径,有1117人认为“与病人或感染者一起工作、吃饭、游泳”“同病人或感染者说话、握手、拥抱”能够感染乙肝,还有326人表示“不知道”。对于“自测血压”,仅有1619人回答正确,正确率为39.79%。对于癌症的早期信号,276人表示不知道,回答正确率仅为73.36%。对于国家有关医治肺结核的政策,有689人(16.93%)表示“没有优惠政策”或“不知道”,这说明不少学生对国家对结核病患者免费提供药物的政策并不了解。针对大学生中常见的剧烈运动后最好补充何种水分,有819人(20.13%)并不知道淡盐水是最好补充水分。在多选题中,关于肝脏的描述,仅有2710人(66.6%)认为“肝脏是人体的消化器官”;关于骨质疏松,仅有3086人(75.84%)认为“中老年人饮奶可以减少骨质丢失”,这些都说明有不少学生对肝脏的功能和中老年人饮奶的作用认识不清。另外,对于一些我们认为是常识的问题,不少学生也作出了错误的选择,比如有686人(16.86%)认为预防流感最好的办法是抗生素;有310人(7.62%)认为保健药品可以代替药品治病;有329人(8.09%)认为人生病后首先选择输液;甚至还有545人(13.39%)认为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不会传播疾病;有158人(3.88%)认为缺碘最主要的危害是患上“非典”。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L市高校大学生对健康知识与理念类问题回答正确率达到65%,说明基本知晓健康知识与理念相应内容。对于一些回答错误的题型分析,可以看出一些学生对于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并不知晓,甚至还可能闹出“笑话”(如缺碘容易患上“非典”)。从中可以看出,L市高校学生还没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这是今后需认真重视的。

(二)关于L市高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

健康行为是指个体通过改变自身危险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所采取的健康措施,从而达到维护自身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这一指标由20个题目组成,具体包括常规检查、饮食健康以及生活习惯方面的问题。

从给出的20个题目来看,回答正确率超过80%的有16题,占80%;回答正确率超过90%的有9题,占45%。回答正确率低于80%的有4题,占20%。从答题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健康方式与行为有较正确的认知,这估计与疫情防控期间媒体、学校加强了对卫生习惯的宣传教育有关。但对于“慢性病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调整治疗方案”,有1825人(44.85%)表示赞同;对于“吸烟的危害”,也仅有2758人(67.78%)认识到“低焦油卷烟危害比普通卷烟小”是错误的,说明不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低焦油卷烟、电子烟情有独钟;对于“从事有毒有害作业”,也仅有3043人(74.78%)认识到应使用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对于“吃大豆制品的好处”,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可以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但有909人(22.34%)没认识到对“心血管病患者有好处”。虽然学生回答正确率较高,但具体分析一些常识性问题,也有许多我们忧虑的地方。如“对于吸烟的危害”,有204人(5.01%)表示不知道;对“救护者如何首先处理煤气中毒的人”,有69人(1.7%)表示不知道;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如何防护”,有52人(1.28%)表示不知道;对“哪种情况下应暂缓给儿童打疫苗”,有150人(3.69%)表示不知道;对于“运动对健康的好处”,有64人(1.57%)表示不知道;对于“保管农药的注意事项”,有59人(1.45%)表示不知道;对“在户外雷电天气的正确做法”,有53人(1.3%)表示不知道,等等。虽然表示不知道的学生是极少数,但暴露出来的常识性问题需我们警醒。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L市高校大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类题型的回答正确率达到80%,表明L市高校大学生知晓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类相应知识。但也有极少数学生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不了解、不知晓,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予以重视。

(三)关于L市高校大学生健康技能素养

健康技能是个人识别、管理危害健康的因素、保护及促进自身健康所需要运用的技术、方法、能力及素质。这一指标由6个题目组成,具体包括安全与急救方面的技能。

从给出的6个题目来看,回答正确率超过80%的有5题,占83%;回答正确率超过90%的有4题,占67%。回答正确率低于80%的有1题,占17%。从答题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正确使用安全套、遇到危急情况的紧急求助、火灾时的正确逃生方法以及抢救心跳骤停的伤病员有正确的认知。但依然有89人(2.53%)没认识到安全套对于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作用,有371人(9.12%)不知晓火灾时的正确逃生方法,这说明L市高校大学生防疾病安全教育和防火安全教育还要加强。在避险技能和心肺复苏技能掌握方面,有66人(1.62%)居然认为可以不切断电源去抢救触电者,这与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相称的;还有347人(10.25%)不知道抢救心跳骤停者的具体技能。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我们给出的题型是判断、单选或多选,预知答案已在题目中呈现,因此学生可以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已知知识进行选择,但不排除学生在身临其境时无法操作相关技能。另外,有高达2160人不知道“OTC”标识是非处方药,这估计与调查对象不是医学专业学生有关,这在今后非医学专业学生中应当大力加强相关知识教育。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L市高校大学生对健康技能类题型的回答正确率达到83%,表明L市高校大学生知晓健康技能类相应知识。但一些学生对预防传染病,抢救触电、危急病人等表现出来的无知,暴露出一些学生健康知识与技能的短板。今后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健康技能知识传授,更应在实践中加强健康技能养成。

(四)关于L市高校大学生整体健康素养

L市高校大学生回答三类问题正确率超过80%的分别有13题、16题、5题,共计34题,总题是46题,整体回答正确率为73%。根据问卷设计,L市高校大学生基本具备健康素养。

三、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本研究显示,L市高校大学生整体健康素养水平为73% ,远远高于201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17.06%,也高于2018年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2.44%)和东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2.07%)。这说明L市高校近年来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积极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健康四川战略在高校的落地生根,大力加强大学生卫生、健康教育宣传力度。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L市各高校纷纷增加经费投入,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健康素养知识水平的提升。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L市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在知识、行为、技能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与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与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要求、与社会和家长对大学生的期待是不相称的,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原因,找准对策。

(一)原因分析

从学校层面来看,L市高校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尚未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据项目组对三所高校的走访,目前仅有一所高校把《大学生健康教育》纳入了选修课[2],其他高校对《大学生健康教育》往往采取网络课程,让学生自学。如果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自觉性不强,这种自学课程很容易流于形式,效果不佳。选修课虽然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学习健康知识的机会,但受选修学生名额限制,也很难达到学生全覆盖的目的。据项目组调查,有15.34%(624人)的调查对象表示经常参加健康课程的学习,有高达66.67%(2713人)表示“偶尔”参加这方面的学习。超过80%的学生表示,只有在自己生病、家人生病、朋友生病时才会主动获取健康信息。这说明L市高校对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还流于形式,还没有达到通过健康教育课程育人的目的。

从家庭层面来看,学生的原生家庭情况对学生的健康素养产生影响。调查显示,L市高校学生生源绝大多数来源于农村,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家庭经济收入较低。据调查有2650名学生的父母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有2566名学生的父母学历在初中及以下,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占了78.79%,其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了38.95%。长期的劳作以及自身的学历层次较低,使得不少父母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健康方面的教育,甚至一些家长自身的不良生活方式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父母也不太可能让孩子从小接受运动、艺术、饮食营养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再加上上大学后,学生自身放松了这方面的学习,从而造成了自己在卫生健康知识方面的缺乏。

从个人层面来看,大学生本身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素养也产生影响。调查显示,“熬夜”“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是L市高校大学生三种主要的不良生活方式,其中“熬夜”占了调查对象的83.09%。另外,“不体检”“消极悲观”在调查对象中也占了不少比例。这与项目组对高校校医、辅导员、保卫干部的访谈所获信息基本一致。据项目组对个别高校寝室查房来看,一些学生寝室脏乱差现象、私拉乱接电线情况严重,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这说明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另外,近三年来,L市高校先后发生了3件因心理问题导致学生跳河、跳楼自杀事件,发生了1件因同性恋感情问题被杀事件,还有为数众多的“男同”及“双性恋”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一些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这些都需要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二)对策建议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可以说是21世纪世界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个事件不仅会改变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进程,而且必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健康意识产生重大影响。在疫情肆虐过程中,我们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举国上下团结一致,坚持依法防疫、科学防疫,在全世界较快控制住了疫情蔓延,较快地复工复产复学,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胜利。但这一疫情也暴露了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短板与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强调要“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在重大疫情背景下,探讨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构建大学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大学生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健康教育传播体系、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在实践中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传播,引导大学生形成“自己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目的。

1.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行为特点、现实需要的大学生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目前L市高校健康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健康教育“蜻蜓点水”,健康教育内容不够系统,一个重要原因是尚未构建起大学生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目前市场上虽有针对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健康教育》教材,但内容稍显庞杂,包括卫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健康教育、食品安全教育、运动康复等。高校健康教育内容应结合实际,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构建适合大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我们认为道德健康、运动康复等应放在高校的“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公共体育”课中学习,不应纳入“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丰富,本身也是一门具有逻辑体系的课程,但由于大学生中常出现的郁抑症、自杀等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应当把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精神障碍作为一章纳入该课程;食品卫生与安全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也应把相关知识作为一章纳入该课程。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对大学生健康教育内容体系进行构建,[3]一是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述,主要探讨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基本知识以及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二是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及其危害,主要探讨大学生中常见的吸烟、酗酒、熬夜、不讲个人卫生的危害,引导大学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三是大学生心理卫生与精神障碍,主要探讨大学生中常见的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神经症及自杀的表现及预防;四是食品营养与食物中毒,主要探讨大学生的合理膳食以及食物中毒的预防;五是急救知识,主要探讨大学生需要掌握的意外事件和突发疾病的现场处理的急救知识;六是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主要探讨大学生中常见的如流感、水痘、痢疾、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的防控知识;七是青春期保健及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主要探讨大学生青春期保健知识及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八是常见疾病及预防,主要探讨大学生中常见的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五官科疾病的预防。如果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较为系统接受学校上述八个方面的健康教育,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将终身受益。

2.构建社会层面、学校层面、个人层面三者相结合的大学生健康教育传播体系

以往大学生健康传播形式较为单一,高校是传播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政府、社会基本缺位。建议构建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相结合的健康教育传播体系。

一是从社会层面来看,要发挥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社区在大学生健康传播中的作用。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高校预防重大传染病资金的支持,在市财政经费预算中充分考虑学校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经费,保障学校能顺利、有效地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鼓励三所学校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建立合作关系,建立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三所高校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监管力度,避免部分学校流于形式的宣传,从学校领导观念着手,让学校领导真正重视学校的重大传染病宣传教育工作,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大纲,把学校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同时将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考核内容,用行政力量推动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

媒体传播包括大众传播和新媒体传播。与健康相关的大众传播是以健康信息生产和传播为主的活动。大众传播机构主要有报纸、广播电台、电视以及门户网站等,它们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受众广泛、信息公开。[4]对大学生开展大众健康传播要结合大学生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常见疾病、重大传染性疾病制定相应的策略,包括宣传性策略和提倡性策略。宣传性传播用于健康信息的广泛告知,引起公众的注意;倡导性传播是制造舆论提倡某种健康行为或生活方式的养成,如提倡不吸烟、合理用药、远离毒品等。新媒体传播是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并以社交媒体的方式被群众所接收和使用,[5]如微博、微信、QQ群等,它具有信息海量、形式多样、交互性强、及时性好、参与度高等特点,为开展健康传播提供了崭新平台。高校校医院可利用新媒体进行医疗信息和健康咨询的传播,也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互动和交流;大学生也可利用新媒体分享健康信息,交流与健康有关的经验、感受。但由于新媒体的平民化和草根性,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其健康信息的真伪性、科学性和准确性难以辨别,因此需要专家对相关信息进行“纠偏”,防止不良信息、错误信息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社会机构和社区在大学生健康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社会相关部门和人员要着力净化当前的信息环境,做好对淫秽、色情的书籍、网站、视频传播的管控和排查,为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提供一个干净成长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社区书屋、黑板报、文化墙、横幅标语等形式,大力加强卫生健康知识、行为、技能宣传,比如悬挂急救电话120、报警电话110、消防报警电话119、交通报警电话122等横幅,在文化墙上粉刷一些交通标识、禁烟标识、禁毒标识等符号。同时组织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志愿队伍进大学校园开展卫生健康知识宣传和急救技能培训,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基本的健康技能,在突发情况时能紧急求助和应用。

二是从学校层面来看,要发挥健康课程、专题讲座、校医指导在大学生健康传播中的作用。针对L市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现状,结合疫情常态化这一现实背景,建议各高校把《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配强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健康知识、行为、技能方面的讲授和培训。专题讲座是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传播的重要形式,具有时间短、成本低、易于大学生接受等优点,可利用一些国际、全国卫生节日如世界癌症日、全国爱耳日、全国爱眼日、全国爱牙日、世界无烟日、世界高血压日、国际禁毒日、世界肝炎日、全面健身日、世界心脏病日、世界预防自杀日、世界急救日、世界慢阻肺日、联合国糖尿病日、世界艾滋病日等,邀请专家到学校开展健康知识专题讲座,讲座内容要符合学生需求,重点突出、贴近生活,语言要通俗易懂、幽默生动,使非医学学生听得懂、易于接受;讲座时间不易过长,讲座过程中最好与学生互动,回答学生提问;讲座结束后可安排一定时间接受学生咨询和问诊。校医的诊疗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相对于大医院患者众多不同,高校校医院接诊病人并不多,这为校医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了时间。在诊疗过程中,医生除了诊断看病之外,还应当为病人普及相关疾病知识,注意日常的生活方式和疾病防控。这是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最有效的形式,因为人往往是身体健康出了问题才最容易接受医生的建议。

三是从学生层面来看,要发挥班团活动、社团活动、个人自学在大学生健康传播中的作用。目前高校班团活动、社团活动主要围绕理论学习、政策解读、法纪宣讲以及其他趣味性活动来开展,很少有把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技能等知识教育纳入班团活动和社团活动。高校各级团委、学生会在每学期制定活动方案时,应结合一些卫生节日开展相应的健康传播,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除了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要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干预外,学生自身也要参与到宣传教育中,主动学习和接受相关的知识,形成对各种传染病的正确认知。目前艾滋病、新冠肺炎这两大传染性疾病对大学生群体影响较大。特别是一些大学生偶遇性行为、多性伴侣、安全套使用率较低等高危性行为的存在极大提升了HIV感染的风险。大学生除了掌握有关艾滋病知识之外,要严于律己,避免和减少生活中的高危性行为,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减少对特殊药物和性玩具的使用,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也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尿液等接触,切断一切艾滋病可能传播的途径。另外,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应该带头遵守国家相关防疫规定,主动、自觉学习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多运动、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从强化组织保障、师资保障、经费保障三方面构建大学生健康教育保障体系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充分发挥高校爱卫会的作用。爱国卫生运动是一项群众性的卫生运动,是以预防和减少疾病、保护人民健康为目的,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卫生工作的伟大创造。目前不少高校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其职责、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高校爱卫会应当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分管校领导担任副主任、其他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高校爱卫会的主要职责有:拟订学校爱国卫生工作规划并组织实施,协调有关部门落实责任和任务;指导开展师生健康教育,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负责公共场所和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监督管理,负责传染病防治监督。制定结核病、艾滋病、慢病、职业病、精神病及病媒生物等防治工作规划和健康教育规划,并组织实施。制定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实施对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和应急措施。组织除四害(蚊蝇、老鼠、臭虫、蟑螂)防病活动,协调监督有关部门改善校园条件和环境卫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学校每年应当把爱卫会工作纳入党政工作要点并进行督促检查,上级有关部门应当把高校爱卫会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以行政的力量推动高校对这一工作的重视。

二是强化师资保障。高校应该重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并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重视高校医护人员队伍建设,为他们提供进修、培训机会;可以参照家庭医生模式,由校医对口联系一些二级学院和班级,向学生公开自己的微信、QQ、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接受学生健康咨询和与学生进行健康信息互动;聘请本地医院、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红十字医院医生作为兼职教师,定期来校开展健康知识和急救技能等知识的宣讲和培训。

三是强化经费保障。高校在每年经费预算时,应当充分考虑爱卫会工作经费以及师资进修、培训经费。据了解,L市三所高校都处于爬坡上坎时期,学校建设任务重、投入大,经费紧张,投入到大学生健康教育中的经费捉襟见肘。要积极鼓励学校教师申请国家、省级财政补助项目,支持教师开展大学生健康素养及疾病预防方面的宣传与研究,以努力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健康素养。

结 语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要有过硬的科技文化知识,而且还应有良好的健康素养。本研究以地方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这一小视角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L市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具体建议。其意义在于不仅进一步充实了我省居民健康素养数据库,而且为我省高校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构建大学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L市大学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正确率素养大学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生意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介入手术安全核查正确率中的应用
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