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022-03-17曾宪文
曾宪文
(四川文理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教育部于2017年10月26日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1]既标志着我国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全面启动,也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教师培养质量有了明确的标准。
师范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其实质就是职业导向和需求导向,即是通过实施专业认证,促使相关高等院校培养出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职业导向必然要求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应用性,教学方式上突出实践性。为此,在师范专业认证这一背景下,实践性成为师范生培养的核心理念和关键要素。在笔者看来,实践性要求并不仅仅体现在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的实践教学这一指标,而是贯穿整个专业认证标准。为此,师范生培养必须以专业认证中毕业要求“一践行三学会”(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成长)为中心,构建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从而确保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
一、立足认证标准,领会实践教学要求
标准是行动的指南,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必须建立在仔细解读认证标准,明确具体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本文以中学教育认证标准(第二级)为例,分析标准对于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从而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指引。通过对认证标准的解读,可以发现实践教学要求显性或隐性地贯穿标准始终。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毕业要求”指标看:一是在毕业要求的“践行师德”表述中,包括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两个方面,这是对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但是思想道德是否达到要求,关键在现实中要“践行”,也就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所以践行师德在本质上是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二是在“学会教学”中有明确的教学能力要求。事实上,指标对教学能力的要求就是对教育实践的要求,目的是使师范生基本具备“教学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三是在“学会育人”的指标中,班级指导和综合育人均有明确的实践要求。如:“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四是在“学会发展”指标中有“沟通合作”的要求,师范生要“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这都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实践训练来达到。
第二,从“课程与教学”指标看:一是课程结构要求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设置合理。二是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明确了实践性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评价要素。三是在课程实施上,要求“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第三,从“合作与实践”指标看:该项指标是对实践育人的直接要求,包括“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实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教育实践的有效评价等。例如,要求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实践教学体系完整,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双导师”数量充足;实行教育实践与改进制度等。
第四,从“师资队伍”指标看:一是要求基础一线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实际上是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师资保障要求。二是要求师资队伍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三是要求教师教育课程教师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中学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对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要求。
第五,从“支持条件”指标看:要求教育教学设施中建有中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需要。这是对实践教学条件保障的明确要求。
可见,实践教学在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师范生培养是否坚持“产出导向”,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尺。为此,我们应该立足认证标准,从教育教学、师德养成、条件保障三个方面构建合理的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二、重视产出导向,构建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
师范生的性质决定了在培养体系上要契合未来从事教师职业这一目标,也就是要坚持产出导向,同时也决定了在教育教学上必须强化实践,重视能力培养。正如有学者指出:“与自然科学知识和医学、法学知识不同,教师专业知识是个人的、情境的、缄默的,是扎根于具体实践的。这个特点使得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实践,教师在远离教育实践的大学里获得的只能是抽象的教育理论知识,很难生成真正指导其实践的专业知识。”[2]所以,能否使师范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关键在于是否构建了合理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
为此,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构建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
(一)教学基本技能训练
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是根据师范专业的特点,设置相关项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师范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师范基本技能训练,包括 “三字两话(画)”(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训练。这类训练除了开设书法、普通话、教师口语等课程外,还为学生安排指导教师,指导、督促其日常训练。二是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训练,包括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教学平台使用、微格教学训练等。三是以竞赛活动为载体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比如演讲赛、辩论赛、作文比赛、课本剧大赛、书法、教学比赛等,要求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完成后给予相应学分。四是以特色活动为引领,打造精品,形成实践教学的浓厚氛围,如现场作文大赛、教学能力大赛等。为使技能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可实行项目式管理,根据能力训练的侧重点不同划分相应的项目类别,设置项目记录表,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并完成某项具体的活动,做好过程记录并由指导教师评分,确保训练落到实处。”[3]
(二)教育见习、教育实习
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有学者指出,“教育见习是师范生观摩真实教育情境的良好方式,为后续的教育实习和研习打下基础。教育实习是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的主要途径。”[4]师范生实践技能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不断体会、参与、实践来实现。
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主要培养师范生以下三种能力:一是教学认知能力,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生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二是教学监控能力,对教学活动实时掌控、评价、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三是教学反思能力,对教学活动及时总结,分析教学活动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除此以外,因为教育实习是综合性实践教育活动,还涉及到师德养成、班级管理、家校联系、教学研究等多方面能力训练。
从方式上看,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除了派遣学生到实习学校去的常规做法外,还可以定期邀请基础教育一线优秀教师来校做讲座、上示范课、指导学生试讲、开展教研活动等,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使教育实践训练贯穿师范生大学四年全过程。
(三)教育管理能力训练
作为未来从事教育职业的师范生,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管理能力主要指一般的育人活动实施能力,包括学生的思想、理想信念、人格、行为等方面教育与管理活动能力。”[5]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下,教育管理能力尤显重要。教育管理能力的培养,必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避免重理论轻实践,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一是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学习中,贯穿实践教学环节;二是实行项目式教学,开展情景模拟,进行育人体验;三是邀请中小学优秀班主任老师作经验分享,启迪学生;四是将教育管理、育人内容落实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过程中。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训练,使师范生教育管理能力得以提升。
(四)教育研习实践训练
教育研习是一种以教育实践为基础、以反思和研究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活动。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培养师范生“学会成长”,就是要求师范生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教学研究,从而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因此,必须改变脱离实践、不注重反思的倾向,将理论学习、实践训练与实践反思紧密结合。有学者选取了英、美、法、日、俄罗斯、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各国的标准都非常注重教师的专业反思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6]为此,教育研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教育研习有明确的要求。
教育研习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交流,针对教学、班级管理、教育调查研究、实习指导与管理等的收获与不足进行研讨交流;二是教学设计文本的研讨,包括教案文本是否规范、教学思路研讨、教学重点难点是否合理、教学目标与理念是否科学等;三是课堂教学观察评议,针对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效果等展开研讨;四是主题班会评议,针对班会设计主题、思路、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效果等进行探讨。通过引导师范生自我总结与反思,相互沟通交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汲取经验教训,从而使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达到师范生培养“学会成长”的要求。
三、加强师德养成,实施多种方式德育实践
“践行师德”作为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不能只停留在教育理念上,也不能仅仅以理论教学、口头说教来完成,而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使师范生真正热爱教育,关爱学生,培养深厚的教育情怀,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该说,师范生培养在理论联系实际上应该贯穿始终,“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不仅包括常见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还要求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它教育环节有机衔接。”[7]为此,我们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主要用以下几种方式推动师德实践:
(一)师德教育融入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的教育教学环节,包括社会实践与调查、志愿者与公益活动、三下乡、红色之旅、社团活动等。我们根据师范专业特点明确具体训练内容、监控措施、考核手段,使训练惠及每个学生。一方面通过三下乡、红色之旅等活动,培养师范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情怀;另一方面重点要求师范生开展教育调查,了解教育现状,熟悉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热爱教育、有志于投身教育事业的情怀。
(二)师德教育结合专业竞赛
师范生专业竞赛要结合师范生培养目标,紧扣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开展相关活动。同时,竞赛活动内容与师德教育紧密结合,在写作、演讲、辩论、微话剧等丰富多彩的专业竞赛活动中,明确师德教育内容。例如,开展“我心中的好老师”征文比赛,举行弘扬优秀教师事迹为主题的话剧比赛等。通过这些方式,既提高了师范生听说读写方面的专业技能,又促进了师范生的师德养成。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体验
良好的师德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对师范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师德体验。一是邀请基础教育优秀教师、师德楷模到学校做报告,通过他们的先进事迹感染学生;二是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还要担任助理班主任,辅助管理学生,开展家校联动活动等,使师范生实际体会当一名老师的责任与义务;三是树立爱教乐教的先进典型,加强宣传,在师范生中形成热爱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养成情景体验活动,通过情景模拟、主题讨论、项目合作等,使师范生明确教师的责任与义务,纪律与规范。
四、坚持学生中心,强化实践条件保障
师范专业认证理念要求坚持学生中心,除了指我们的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外,还指我们的教育活动要时刻想到学生,服务于学生。为此,立足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必然包括实践教学条件保障,否则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加强教学实训室建设
教学实训室是开展师范生教学能力训练的基本场所,也是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教学实训室建设包括体现信息化特点的多媒体教室,进行课堂教学训练的微格教室,进行普通话、教师口语训练的语言训练室,开展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训练的书写技能训练室,进行综合实训的演播室等。
(二)双导师制师资队伍建设
所谓双导师制就是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训练指导师资队伍。中学教育认证二级标准中明确了要“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应该说,师范专业各科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师范生都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高校教师对师范生来说,不仅是传授学科专业知识,也在示范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高校师范专业教师自然是学生的教育教学导师。但是,基础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有自己的教育规律和特点,因此,必须有一支专业的教学指导教师。
为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打造一支高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一是促进教师树立实践育人理念,提高教师实践育人的能力;二是派遣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到中小学实践锻炼,使之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等;三是打造一支由专业课程教师、教师教育课程类课程教师、学工教师和优秀中小学教师组成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现实践教学全员参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教学资源保障
在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中,教学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师范生实践教学也需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以保障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是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师职业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二是数字化教学资源保障,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资源的自主开发。三是纸质图书资源建设,保障有充分的相关纸质图书供学生阅读;四是基础教育课程资源保障。“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要素的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8]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走向深入,课程资源建设越来越重要,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对教与学都带来推动作用,使教学更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在中学教育二级认证标准中,明确要求建立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1套。可见,课程资源建设十分重要。
(四)教育实践基地保障
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也是高校与中小学加强对接,实现合作育人、相互促进的需要。“教育实践基地作为高师院校实践教学的有力阵地,对促进师范生达成毕业要求,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基础教育发展,以达到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51在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对中小学教育及学前教育均明确规定了教育实践基地达标的基本条件,如中学教育二级认证标准中,要求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这体现了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在实习基地保障上的要求。
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上,要善于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基地建设形式,丰富合作内容。一是严格教育实践基地遴选,加强建设,建立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发挥引领作用;二是与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合作,建立育人基地集群,打造合作育人示范区;三是丰富合作育人形式,除了常规的教育见习、实习外,还包括合作开展教研活动、科研项目,联合开展文艺演出、诵读活动等。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合作模式,使师范生更好地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