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3-17宋波,张璋
宋 波,张 璋
(南昌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昌 33003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指出,“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是长期困扰外语专业的难题”[1]。而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正是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日语专业而言,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的研究是日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历来日语专业教学改革课题的主要选题之一。这方面的研究在毕业论文政策、毕业论文指导、毕业论文选题等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雷同化的趋势。为了推动相关研究的细化与深化,有必要以日语专业毕业论文为分析文本,进行细致的、系统的梳理与分析。以毕业论文为分析对象,可以有效地总结归纳出毕业论文指导的成效与不足之处,并能为以后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以南昌大学近五年来日语专业毕业论文为研究材料,从论文选题、论文框架、日语表述、学术规范四个方面分析目前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这里所说的近五年的论文,指的是2016年至2020年间南昌大学日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这五年间的论文数量分别为:2016届57份、2017届49份、2018届39份、2019届50份、2020届51份,共计236份毕业论文。
一、论文选题偏重文化类的倾向
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研究者们较为关注的一点。比如,陈林俊就曾分析并梳理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日语专业千余名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并指出学生的选题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2]。近五年来,南昌大学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数量较多,所覆盖的范围也较广,包括了文学、语言学、文化、教育、宗教、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但是在这样颇为热闹的表象之下,却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大量空泛的所谓文化研究充斥其中;二是论文题目所反映出的问题意识较为淡薄。
先来看所谓日本文化研究相关的论文选题。这里所说的日本文化,指的是与社会、教育、宗教、历史相区别的狭义上的日本文化。在236项毕业论文选题中,日本文化相关的选题共约103项,约占全部论文选题的44%。这些选题大多是试图从宏观层面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比如,仅就2016届的毕业论文而言,就有这样的选题:《日本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从花道看日本人的美意识》《中日广告文化比较研究》《从居酒屋看日本的酒文化》《关于日本文化中的“鱼”》《日本文化对台湾的影响》《中日神话研究》《日本茶道》《被神化的日本天皇》等等。这些题目中的“儒家思想”“美意识”“广告文化”“酒文化”“中日神话”等的表述十分宏大,但是仔细分析,又会发现这些选题已经宏大到有些空泛了,已经超出了大学本科生的研究能力。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美意识”“中日神话”等论题,都是有一定规模、系统和难度的专业研究领域。如此泛泛地说要研究“儒家思想”“美意识”,难免会使自己的研究重心难以聚焦,极易迷失在这样的泛泛的所谓文化研究中。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不可以研究与日本文化相关的论题,而是说这样宏大的论题是需要专业的研究者来进行系统研究的,并不适合作为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因为仅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来看,这些论题也是超出了本科生的研究能力的。而且,论文题目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意识也较为淡薄,甚至可以说有些论文是流于对知识的梳理与说明,而不是对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实际上,这个问题也是与论文选题过大有关。正是由于论文选题的宏观与空泛,才导致了论文题目问题意识的淡薄。比如,《日本文化对台湾的影响》这个选题,基本看不出作者的问题意识何在。众所周知,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对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直接的、全面的影响。那么,在日本对台湾的这种全方位影响中,空泛地谈日本文化对台湾的影响,就难免流于对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祖述,而难以突显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再如,2018届毕业生的《朝鲜战争对战后日本的影响》这样的选题很大,但是在朝鲜战争对战后日本所带来的方方面面影响之中,是研究哪方面的影响则语焉不详。而且,即便是具体到了某一方面的影响,仍旧超出了本科生的科研范围,也超出了一篇本科生毕业论文所能容纳的体量。或许,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林克难曾大胆地提倡:“从高校实际出发,外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应该由教师命题。”[3]尽管这样的提倡不无道理,但是也不应忽视对学生科研自主性的激发。
二、论文框架结构有待优化
论文的框架结构是毕业论文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框架结构支撑着论文的主体部分,就好比人体的骨骼支撑着人体一样。框架结构合理,则有助于论文内在逻辑的顺畅以及推论的展开;框架结构不合理,则会导致论文的内在逻辑混乱,也会影响论文论证的力度。
就本校的日语专业毕业论文而言,尽管有的论文在框架结构方面较为合理,但也有部分论文仍旧存在内在逻辑不够清晰,论证过程不够合理、不够充分的问题,有待继续优化。比如,2020届毕业生的《从〈你的名字〉来看日本的传统文化》这篇论文,就存在框架结构不够合理、论证不够充分的问题。这篇论文的主体部分为“日本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表现”“日本的传统文化影像化对于中国的启示”这两章。其中,第一章分为“物哀”“神道教”两个小节,第二章分为“传统文化结合现代技术”“传统文化结合现代叙事”“传统文化结合影像传播”三个小节。论文最终得出结论:《你的名字》作为一部成功地融合了日本文化的电影,对于中国的电影行业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从论文题目来看,这篇论文要论述的重点应该是“《你的名字》中所体现出的日本传统文化”,也就是说重点要讲清楚《你的名字》是一部怎样的电影,这部电影体现了怎样的日本传统文化,又是如何体现日本传统文化的等问题就可以了。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在论文的最后部分适当加入对中国影视行业而言可资借鉴的部分。当然,要讲清楚哪一点是可资借鉴的部分,也是要立足于对中国影视行业的系统理解与把握之上的。但是,这篇论文似乎并没有紧紧围绕论文题目来展开论文框架的设计,而是仅仅分析了电影中体现的所谓“物哀”和“神道教”之后,便匆忙地转入了对中国影视行业的启示部分了。而且,所谓的“物哀”,原本是从日本的物语、和歌等传统文学中提炼出来的日本美学概念。这一美学概念为何会体现在一部动画电影中,对于这个问题该论文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说明。“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宗教,主张自然崇拜、泛神论,对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与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每一位日本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神道教”的影响。这就像每一位中国人会受到道教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样。既然“神道教”对整个日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在日本电影中有所体现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像这篇文章所主张的那样,认为“神道教”在日本的电影中有所体现,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建议中国的电影也要体现出中国的本土宗教思想来,那就未免显得太牵强了。殊不知,中国影视中的人物造型、言行举止、情节构思原本就是融入了道教思想的。
再如,《从是枝裕和的电影看日本的家庭关系》这篇论文,论文分为“关于是枝裕和”“日本的家庭构造”“是枝裕和作品的分析”“从是枝裕和的作品看日本社会”四章,分析了日本家庭中父亲角色缺失的原因,并指出日本社会正逐渐向个人化发展的趋势。但是,既然论文题目是围绕“是枝裕和的电影”“日本的家庭关系”,那就要围绕这两个关键点来谋篇布局,但是这篇论文的第一、第二章都是对于是枝裕和、日本家庭构造的相关背景知识的祖述,而且从篇幅上来看,已经占了整篇论文的一半以上,影响到了即将展开的对于是枝裕和电影中所体现出的所谓的家庭关系分析。在理应成为文章重要部分的第三章中,仅有一节内容是来分析是枝裕和作品中的家庭关系的,而且只是对是枝裕和五部电影中所体现出的“家庭关系的和解”“家庭关系的破灭”“家族的羁绊”进行了浅尝辄止的分析说明。在这之后作者便匆忙地转入第四章“从是枝裕和的作品看日本社会”这样宽泛的社会文化分析中去了。这样一来,读者便会产生一种困惑:究竟是要分析是枝裕和电影中的家庭关系呢?还是要分析是枝裕和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日本社会呢?显然,之所以会让人有这样的一种困惑,正是由于论文的框架结构不够合理,没有严格地与论文题目相对应所导致的。以上只是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来阐述毕业论文框架结构的不甚合理之处,此外还有多篇论文的框架结构也存在尚待优化的问题。
三、日语表述需要更加准确、更加地道
毕业论文中的语言有别于一般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一种学术性的语言,要求准确、客观。而用日语来撰写毕业论文,则对日语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长达数千字甚至是上万字的论文中,用非母语的日语撰写学术性论文,本身就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正是因为难度大,所以在日语表述方面就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对日语表述方面的研究也是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相关研究的一个重点。比如,王岗就从“文体”“文法”两个层面指出了日语专业毕业论文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建议加强大学间相关的合作与研究[4]。就南昌大学而言,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日语表述大致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是否准确;另一个是是否地道。
先来看日语表述是否准确的问题。大致来说,主要体现在助词的混用与误用、口语与书面语的混用、自动词与他动词的混用、主动被动等各种语态的误用、敬体与简体的混用等方面。在助词方面,主要有提示主题和主语的“は”与“が”、表示地点的“に”与“で”、及物动词的助词“を”与不及物动词的助词“に”等的混用。在口语与书面语方面,主要有“でも”与“しかし”、“だから”与“したがって”等的混用。在自动词与他动词方面,出现的混用、错用例子较多,需要在撰写日语论文的时候特别加以注意。比如,表示“基于”的动词“基づく”,在日语中是个自动词,是不能接宾语的,但是在一些论文中却使用了提示宾语的助词“を”。再比如,“なる”“する”分别表示动作或状态自发性的变化和人为性的变化,但是在用日语撰写的论文中却经常出现混用的情况。在语态的误用方面,主要表现为应该用被动语态却用了主动语态,或者是应该用主动语态却用成了被动语态,还有就是日语的使役态、可能态等的误用。这些混用和误用的错误一般较为明显,同时也有一定的语法规则可以遵循,因此订正起来也较为容易。
与上述混用和误用的问题比较起来,日语表述不地道的问题就不那么明显了,也不那么容易依靠语法规则来进行检查与订正了。因为日语表述地道与否的问题,实际上已经超出了语法层面准确与否的问题,并且对日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语表述是否地道的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日语表述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而是散布于整篇的日语论文之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多用生硬的汉语词汇、多用汉语式的词组和句式、表述的意思过于绝对等方面。这些问题基本上是在中文的影响下发生的,也就是所谓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由于日语中存在大量的与中文字形字义相同或相通的汉字词汇,因此就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过度使用汉语词汇产生了影响。比如,“表現”“形成”“体現”“出現”“啓示”“提供”“啓発”“掲示”“結合”“総括”“貢献”“作用”“成熟”“創作”“提唱”“性質”等汉语词汇,就是在日语专业的毕业论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不规范词汇。这些词汇无论从字形还是字义来看都与中文词汇较为接近,但是这并不代表中日汉字词汇的使用语境就是一样的。须知上述的“表現”“形成”“体現”等汉字词汇,并不就是对应了汉语中的“表现了……”“形成了……”“体现出……”等的用法,而是有着日文语境中的独特用法。同样的情况也体现在日语论文中的汉语式的词组和句式方面。原本中日两国语言中是有着一定的同形同义词组的,但是,这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是要结合日语的具体语境来具体运用,所以不能想当然地以为日语和中文都是同样的表述。比如,有的论文中有“生命力を永遠に保持する”这样的表述。作为中国人我们固然能够理解这个词组的字面意思,但是从日语的角度来看,这是否就是地道的日语表达呢?显然不是。因为,中文中虽然有“保持生命力”这样的说法,但是在日语中却不是用“保持”这个汉字词汇来表述的。地道的日语句式有较多的定语前置式的句子,但是日语专业学生撰写的日语论文中,却更多使用的是更为简洁、简短的句式。主要原因或许也在于中文与日语不同的句式结构。此外,日语学术论文中的表述也像中文的学术论文那样,追求科学性与严谨性。正因为如此,研究者在撰写论文时,若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不会把意思说得那么绝对,就会在表达上留有一定的余地。比如,在日语论文中,他们会用“と考えられる”“と思われる”这样的更为委婉的表达方式,而不是用“と考える”“と思う”这样绝对的表达方式。而这也正是日语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上述毕业论文日语表达中存在的不地道的问题,并不能在指导教师的指点下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而更有赖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反复练习。
四、学术规范需要强化
学术规范是每一位撰写学术论文的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也是每个人对待学术写作的一种自觉的要求。但是,由于学生缺乏撰写学术论文的经验,尤其是缺乏用日语来撰写毕业论文的经验,日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在学术规范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论文中未能完全区分清楚哪些是他人的观点,哪些是自己的观点。这原本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前提条件,但却在一些学生的日语论文中存在着观点主体不清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论文中使用了一组近年来自杀者的统计数据,但是并没有标注出具体的文献出处,极易给人一种这是论文作者自己统计出来数据的错觉。还有的论文,对日本物哀美学思想、日本神道教、万物有灵论等日本文化相关的介绍与分析,以及对日本的高铁、日本学校教育、日本社会问题、日本的经济发展等情况的说明,都没有严格地区分对他人的引述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撰写的论文不够严谨,没有达到学术规范的要求。
其次,文献选择、引用不够得当。刊载论文的期刊、论文集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因此如何选择参考文献应成为需要重视的问题。如果参考的是一个学术性不强的期刊,则会让自己论文的价值大打折扣。一般而言,日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主要有中文、日语文献。相对而言,日语期刊大多数相对规范,学术性较强,而中文期刊虽然大多数较为规范,但是也有一些学术水平不高的期刊。而有的学生由于对这些期刊的判断力不够,往往参考了一些学术性不强的期刊,无助于提升自己所撰写论文的学术水平。此外,还存在文献引用是否得当的问题。也就是说,所引用的文献是否有助于自己论文的相关论证。如果引用得当,则会使论文的论证更加令人信服;相反,如果引用不当,则会削弱论文论证的力度,还会造成论文的逻辑与行文不畅。
最后,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不够规范。一般的日语专业毕业论文都会引用中文、日文的参考文献,但是对于如何著录,多数学生没有掌握著录规则。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有的学生同一篇论文中文、日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标准没有统一,有的学生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不够完整。参考文献著录不规范的问题并不难以解决,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5年发布实施的《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著录即可解决这一问题。
五、对策
针对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在“论文选题”“论文框架”“日语表述”“学术规范”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首先,在论文选题方面,必须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南昌大学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存在偏重日本文化,选题过大,问题意识较为淡薄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倾向,需要论文指导教师在指导论文选题的时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明,也就是要向学生解释清楚目前在论文选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选题才能凸显出毕业论文的问题意识。可以将题目的范围缩小,聚焦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比如,《从居酒屋看日本的酒文化》这样的题目,就应该将“居酒屋”“酒文化”这样的关键词再加以细化,说清楚是怎样的居酒屋,又是怎样的酒文化。因为,居酒屋成百上千计,酒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如果不加以细化,就会使所选论题陷于泛泛的日本相关文化的祖述之中。在将论文题目加以细化以后,还可以尝试将论文题目与拟定的关键词关联起来,也就是说,要将拟研究的关键问题、核心概念加入论文的题目中。比如,2017届毕业论文《日本战后文学研究》这个题目,就可以将研究对象具体到日本战后派作家群的某个作家的某一部或几部作品,然后进一步聚焦于这几部作品中的人物,或者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作者对于战争的反思,或者是从“译文学”的角度对译本与原文的语言转换进行研究。总之,在论文的选题方面,指导教师必须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其次,在论文框架、日语表述、学术规范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阅读一定的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应由指导教师负责从日本文学、语言学相关的论文中选择,既要有一定的日文文献,也要包含一定的中文文献。学生阅读这些中文和日文的学术论文,可以对其中的选题、框架结构、学术规范形成一个直观的感受,对规范的毕业论文有初步了解。只靠学生自主阅读学术论文是不够的,还要在此基础上开设毕业论文指导相关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对学生的日语表述、学术规范等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实际上,学术规范是可以通过这种针对性的指导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强化的。但是,论文框架、日语表述这样的问题,则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见到成效的。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指导课以及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反复指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学校的日籍教师利用其语言优势对毕业论文中的日语表述进行审核、指导。这样,毕业论文中所存在的问题便可以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