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师教学执行力的内涵、特征及功能

2022-03-17杜尚荣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领悟执行力课程标准

杜尚荣 朱 艳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教学是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的“轴心”[1],学校任何育人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在追求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今天,教师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执行者,其教学执行力直接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影响着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教学改革的成败。可以说,教师在教育教学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2]。教师的教学执行力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从当前教育改革的实践来看,教师的教学执行力尚未达到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3],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浮于表面,未能结合自身经验和已有教学资源对教学目标进行一体化反思,以至于将教学目标简单化、标签化,进而很难将教学目标很好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改革的步伐。因此,本文着重在教师层面厘清教师教学执行力的内涵、阐明教师教学执行力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以期为提升教师教学执行力提供理论参考。

一、教师教学执行力的基本内涵

对于执行力的研究最初源于管理学领域,其概念一般是指在政策目标或一定要求的指引下,执行者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依靠自身的努力,从而有效落实政策目标或要求的能力[4],包括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的意识、意愿、能力和程度等。而教师“教学执行力”是对“执行力”的拓展与应用。相较于执行力而言,教师教学执行力既有执行力的一般共性,包括落实教学相关政策目标或要求的意识、意愿、能力和程度,同时也因实施主体与对象的特殊性,又有更丰富的内涵。

(一)教学执行力的核心要义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深刻领悟

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而且是教学目标的动态构建者。因此,如何领悟和把握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观念的形成和教学的有效执行。具体而言,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5],教师只有深刻地领悟与把握教学目标,并将其与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反思,才能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并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有效落实。因此,“教学执行力”存在的前提,是它首先表现为教师对教学目标或要求的领悟力,即教师在个体主观能动性作用下,创造性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两个要点。

一是强调教师要基于个体经验对教学目标进行深入领悟,将教学的新理论、新政策、新要求融会贯通,形成个体对教学目标的深刻认识。“领悟”即“领会”和“感悟”,教师对教学的领悟从来都不是失去自我的单向度学习和领会,而是在一定教学政策(尤其是课程标准)、理论基础上,将个体的经验和感悟纳入教学,从而达到对教学目标主动理解和建构的过程[6]。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直接或间接教学经验和技能。这些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内化成为教师对教育教学独有的领悟力,这有助于推动教师在接触新的政策、要求和理论时在头脑中形成自己对教学目标的深刻领悟。一方面,深刻领悟培养学生适应其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教学的基调。另一方面,深刻领悟“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人才培养的本质。再一方面,深刻领悟将教学目标细化到具体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是强调教师要对自己所领悟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体化反思,实现对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把握,以为教学有效执行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学领域的四大核心问题[7]。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领悟其实就是对“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深刻把握,但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什么”“怎么教”则是教师教学的经常性问题。教师只有通过对这四大核心问题进行一体化的反思,整体性地思考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一致性[8],才能打通教学目标到教学实践的思想屏障,筑牢执行教学目标的意识和意愿,实现对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把握。此外,教学的领悟与反思,不是前后相继的关系,而是在反思中不断领悟,领悟中不断反思,领悟得越深入,反思得越深刻,就越容易达成对教学目标的认同,从而达到对教学目标的整体认识和把握,筑牢教学执行力的思想基础。

(二)教学执行力在本质上表现为教师的专业实践合力

教师教学执行力,蕴含了教师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目标或要求的能力,虽然其首先表现为对教学目标的领悟力,但无论教师对教学目标领悟到何种程度,都要将既定目标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作为培养人的心灵的职业[9],其教学执行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执行过程所体现出的能力,也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手段,而是建立在一定专业基础上的一整套实践能力体系。究其本质,教师教学执行力就是一种专业实践“合力”,其渗透在教学执行过程的每个环节,是教师将教学目标任务创造性地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实践合力,决定着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现程度。具体包括以下两个要义。

一是教师教学执行力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各种实践能力的综合体,以及教师在与教学情境、学生等教学各要素综合发生效应时的力量。一方面,从教学执行力的构成来看,教师教学执行力的本质是教师的专业实践合力,是教师在正确理解、把握教学目标后,将目标付诸实践的能力。具体包括理解能力、计划能力、整合能力、控制能力、评价能力、创新能力[10]以及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等各种能力的综合,这些能力共同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实践。另一方面,从教师执行力的效果来看,教师教学执行力的高低取决于教师自身对教学目标的领悟层次、教师各种实践能力的强弱水平以及各种实践能力在与教学各要素交互作用时的程度。教师对教学目标领悟越透彻,各种实践能力越强,与教学各要素交互越适切,教学执行力就越高。反之,教师对教学目标领悟的程度越低,各种实践能力越弱,且与教学各要素不能很好地产生交互效应,教学执行力就越弱。

二是教师教学执行力不是各种教学实践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教师各种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与各外部条件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整合力[11]。教学执行是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教学执行,在教学实践的不同阶段以及教学同一阶段的不同方面,教学执行力的表现都有所不同。首先,教师的各种实践能力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与各外部条件相互作用才能发挥出来。教师教学执行力的发挥,不是凭空发挥,而是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实际,结合需要处理情境与问题才能有所体现。其次,完成一项教学任务不是某一种或几种教学实践能力的简单相加,往往是多种实践能力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的综合效应力。如在处理课堂突发情况时,往往是教师对课堂有效的控制力,迅速、敏捷的判断力以及巧妙化解突发状况的创造力等诸多实践能力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基于此,教学执行力本质是一种专业实践合力,在教学执行中是各种实践能力的综合效应力,是教师创造性地落实教学任务的重要抓手。

(三)教学执行力的综合表现聚焦于教师的教学智慧

教学执行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领悟教学目标后所规划的教学方案付诸实际[12]。教师教学执行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在动态的教学情境中,如何在瞬息间作出具有教育意义的创造性行动,从而兼顾学生的一般发展与个性发展需要,实现既定教学目标,这在教学执行的过程中处处透露出教师个人的教学智慧。无论是教师对教育政策、目标的领悟与反思,还是具体实践时各种实践能力的综合效应力,都体现出教师对教学深刻的洞察力与敏锐的反应。特别是面对突发教学事件,教师如何准确把握课堂,灵活应对突发情况,巧妙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考,让教学资源很好地转化为学生素养,更能体现出教师在关键时刻的教学执行力的效力。可见,教师教学执行力的综合表现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方面,教学领悟与反思的过程蕴藏了教师教学的育人智慧。教学愿景是教师自身对教学的理想、信念以及对职业的使命感形成的对教学的思考与规划[13]。教师基于个体经验对教学目标的领悟与反思是构建教学目标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将个体教学愿景融入教学目标的过程,这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育人智慧。一是表现在教师教学目标的建构过程中。教学智慧强调教师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14],这与教师教学执行力的内在要义相一致。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建构过程是教师基于对教学政策、理论及要求的融会贯通,既体现教师个人对教学目标的领悟与把握能力,又反映出教师在应对这一复杂教学过程时的智慧。二是表现在教师个体教学愿景融入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最终构建的教学目标,不是对教学政策、目标或要求的简单理解,而是融合了教师自身对教育教学的理想信念,是教师基于自身教学经验的创造性建构,这体现了教师在权衡个人教学愿景与教学政策、目标时的育人智慧。

另一方面,教学执行力具体实践的过程凸显了教师教学的实践智慧,表现出教师在实践教学愿景时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执行力。教师将教学目标与个人愿景付诸实践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按照既定规则实施教学的过程,而是不断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教学执行力的表现就体现出教师个人教学的实践智慧。具体而言,将教学既定目标付诸实践本身就充满了教学智慧。教学是动态的育人过程。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教学情境,教师的教学执行力直接决定了教师能否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序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使用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感受和领悟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发展,从而实现既定教学目标,这综合表现出教师教学的智慧。尤其是在面对课堂教学突发状况时,教学的有效执行力更是教师实践智慧的具体表现。

有鉴于此,可以得出教师教学执行力是教师教学认知和实践的综合表现,向内表现为一种领悟反思能力,向外表现为一种专业实践合力,综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具体而言,教师教学执行力,是教师个体或教师团体在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基于已有经验和反思的基础上,积极领悟教学目标和要求,整体把握和建构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研究学生,根据已有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方案、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从而创造性地落实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师教学执行力的主要特征

教学执行力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任务的关键因素,其本身反映的就是一种教学活动的核心能力。因此,将教师教学执行力放在整个大的教学活动背景下思考,其除了具有教学执行过程中表现出的一般意义上的如目标导向性、内容领悟性、过程创造性以及评价调适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个体差异性

教师教学执行力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个体差异性。首先,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各种因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个体之间的教学执行力会存在较大的差异[15]。具体而言,每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个体领悟与反思以及对教学目标的执行都会因其个体经验、专业素养以及专业能力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从而形成教师个性鲜明的教学执行力。正是由于这种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为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执行力提供了现实可能,其在促进教师教学执行力差异化发展的同时,也能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6]。其次,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在教师与教师群体之间还会因文化背景、所处的教育情境的不同,使得教师的教学执行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呈现出差异性。与此同时,教学本身在学科及学科目标的指向上也存在显著区别,因此,教师教学执行力的构建会受其学科思维方式、学科背景及教师个人能力的影响。因而,教师在形成个体教学执行力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教学目标的不同、对教学目标的领悟程度不同以及专业实践合力的不同,从而体现出教师教学执行力显著的个体差异性。

(二)育人指向性

教师教学执行力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育人指向性。教学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师教学执行力实质是教师实现育人目标的专业实践合力,最终的目的是指向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养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方面,教学执行力的关键是一种领悟力,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领悟与反思就是为了深刻领会其中的育人精髓。教学目标是对具体教学实践中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预设,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与把握体现了教师对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领悟程度,决定其育人观念及教学的实践行为,因而教师的教学执行力不是为了展现教师的权威,而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学执行的过程本身就渗透了育人价值,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教学执行力是教师将教学目标细化并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专业实践合力,教师个体执行力的表现体现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上的教育智慧。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以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地感受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这一过程即是教学执行的过程。因此,无论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领悟与反思,还是教学的具体执行都指向了学生的个体发展,体现出了教师教学执行力育人指向性的本质特征。

(三)场域依赖性

教师教学执行力具有潜在的场域依赖性。教学执行力作为一种专业实践能力,蕴含了教师个体已经达到的现有成就水平[16]。然而,教学是一个动态构建的过程,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与学生互动交往的过程[17]。在这种互动交往的动态生成过程中,教师个体教学执行力的形成和表现,会受到其所处的课堂教学场域的影响,因而体现出教学执行力潜在的场域依赖性特征。教师教学执行力的场域依赖性具体表现为教师教学执行力的形成和表现程度的好坏依赖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场域。不同的教学场地、教学氛围都会对教师教学执行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关系,更是影响教师教学执行力的重要因素。以教学执行力构成中的“控制能力”为例,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受具体教学场景中学生配合程度的影响,学生越配合教师,教师的教学对课堂的把控能力表现得越好,反之越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配合不是学生在单方面地迎合教师,而是师生在长期互动沟通过程中,教师教学执行力发挥了良好效用,使得教师和学生建立了较好的教学关系。当然教学执行的过程并不仅是控制力的发挥,而是在与实际场景交互过程中和其他实践能力相互融合渗透产生的综合效应力。

(四)课标先导性

教师教学执行力具有明显的课标先导性。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文件中明确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课程评价的基础[18]。也就是说,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参考,教师日常教学执行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因而教师的教学执行力具有课标先导性特征。即是说,教学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7]。一方面,“基于课程标准”给教师的教学执行力指明了发展方向。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育人的大政方针,基本反映了一定时期国家的育人理念,教学则是落实国家育人理念的重要路径。基于课程标准就是要求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课程标准为先导,经过系统地思考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形成个体对教学目标的深刻认识,从而形成有效的执行力去落实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基于课程标准”给教师教学执行力创造了发展空间。课程标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基本要求,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划出了一定的质量底线,但是并没有对教学的实践给出具体要求,而是为教师的教学执行预留了灵活的操作空间,赋予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创造性地落实教学目标的机会。

(五)政策引领性

教师教学执行力具有鲜明的政策引领性特征。教师教学执行力既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政策呼唤、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类政策法规对教师教学角色、教学执行能力的规范。在日常教学执行的过程中,相关教育政策的细则、参考标准,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执行力的形成与表现[19],故教师教学执行力内蕴了一定时期教育政策对其表现行为的要求和约束,体现出了政策引领性特征。教师教学执行力的政策引领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教师教学执行力的激励与约束。就其激励而言,时代呼唤教师的教学执行力。为了有效激发教师的教育活力、提升教师个人的教学执行力水平,从而有效落实育人目标,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八次课程改革纲要,每一次课程改革都在激励教师个体教学执行力朝着更加专业、科学的方向发展。就其约束而言,教师教学执行力不是为了体现教师个人的教育权威,而是指向学生的发展。政策在激发教学活力的同时,也规范了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如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就是为了规范教师在具体教学中的职业行为。因而教师教学执行力表现出鲜明的政策引领性特征。

三、教师教学执行力的主要功能

教师教学执行力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个体积极性与创造性,有效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实,推进教学改革,彰显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通过对教师教学执行力的内涵分析,教师教学执行力主要具有以下四个功能。

(一)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功能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20],最终体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上,而教师则是构建教学目标并将其付诸实践的关键人物。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目标的领悟与把握、个体的教学愿景以及将教学目标落实所需要的各种实践能力,这些都属于教师教学执行力的范畴。教师的教学执行力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最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其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是教师个体教学目标的动态建构过程,是其教育实践的思想基础。教师是否能正确地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能否基于个体经验深刻领悟教学的核心问题和一体化反思、是否能整体地领悟与把握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目标的建构质量和水平。据此可见,教师教学执行力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基础。其二,执行力表现和形成的过程就是教学目标具体实现的过程。教学执行力作为教师的一种专业实践合力,其本质上就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是否贯彻执行教学目标以及教师教学执行能力的强弱,都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具体达成情况。因此,教学执行力是教师个体教学目标建构的基础,同时也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能力。

(二)落实课程标准,凝聚教学育人合力功能

教师教学执行力既是促进教师进行教学领会与感悟的一种领悟力,也是建立在教师一定专业基础上的一整套实践能力体系。教师教学执行的过程,是教师各种认知与实践能力的融合表现,有助于教师调动其教学计划力、教育资源整合力、教学情境把控力、教学反思力与评价力等实践能力,使其相互渗透、融合形成教学执行的育人合力,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养成,这体现了教师教学执行力有助于凝聚教学育人合力的功能。一方面体现在教学执行力能将教师教学的“思”“行”结合,促成教师育人育己合力。教学执行力能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领悟、反思、打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思想屏障,并将所形成的教学愿景付诸实践。这既能激励教师自我发展有效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也在具体实践中有效落实了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执行力将各种实践能力融会贯通,形成落实教学目标合力。教学执行力是教师多种专业实践合力的融合表现。在不同教学情境中,教师教学执行力表现的形式和体现的力量虽均有不同,但都是教师在该种教学情境中与教学各要素互动作用产生的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效应力。

(三)发挥主体意识,促进教学改革功能

教师教学执行力不单是一种专业实践合力,更是一种超越课堂、超越教学的育人智慧,是教师思维方式与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唤醒教师作为教学改革实施的主体意识,强化教师教学改革的实践能力,使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首先,教学执行力能在思想上促进教师形成教学改革的主体意识。意识是行为发生转变的必要条件[21]。教师教学执行力的关键是对教学目标的领悟,教师在领悟与反思的同时也是个体建构教学观的过程,由此唤醒教师作为教学实施主体的意识,激发教师内心深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将其转化为教学改革的动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有效促进教学改革。其次,教学改革呼唤教师的执行力,让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落实教学改革的目标。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难度、深度和广度以及力度前所未有地增加,对教师教学执行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充分肯定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培养者、引导者、激发者身份的同时也肯定了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的角色[22],这使得教师作为教学改革重要实践者的观念深入人心,教师作为践行教学改革者的主体地位也有所提升。因此,教学执行力能有效促进教学改革,与此同时教学改革也需要执行力。

(四)促进专业成长,激励教师发展功能

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更多的是“自我塑造”而不是“被塑造”[23],这体现了教师成长蕴含了教师的自主内驱力。教学执行力本质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专业实践合力,可以说教学执行力是教师的重要属性,其形成和表现的过程也是教师积极领悟与感受的过程,让教师在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有所领悟与收获,从而将教学经验内化成教师的素养和能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执行力具有激励教师发展的功能。一是教学执行力能唤起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与责任感,是激励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源。教学执行力蕴含了教师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实践过程的领悟与反思,能够让教师意识到作为教学主体的责任感,激励教师自身不断地自我认同、自我完善。二是教学执行力能有效促使教师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转化为教师的素养和能力,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保障。教师与教学理论、政策、教材等的互动能帮助教师汲取大量间接经验,与学生互动交往的过程能获取大量实践经验,这些经验能为教师的素养和能力的养成提供充足的养分,为教师发展提供保障。因此,教师教学执行力的形成与表现是教师发展的客观需要,教学执行力能有效激励教师发展。

四、结语

完成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重大改革任务的关键是要提高教育改革的效能[23]。教师的教学执行力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的关键要素,关系到现有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能否有效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最终会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甚至影响整个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执行力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剖析教师教学执行力的内涵、特征及功能,明晰了教师只有在个体经验和反思的基础上,积极地领悟与建构教学目标,激发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自主性与主动性,从而提升自身职业的认同感,才能有效增强其教学执行力,实现对教学目标的创造性落实,有效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促进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领悟执行力课程标准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做到三个“必须坚持” 提高地方人大执行力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多么痛的领悟
论提高制度执行力
执行力是『干』出来的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