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体艺融合校本课程的价值及其构建策略
——以四川省教科院对口帮扶昭觉县四开片区为例

2022-03-17谭步军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艺校本民族

■谭步军

一、构建民族地区“体艺融合”校本课程的背景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提升,体艺教育在整个教育提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广大民族地区由于受地理、经济、人文等因素的影响,长期存在着教育发展质量不高、学校数量不足、教师流失较重、留守儿童学生占比较多等基础性问题,从而也导致了学生的文化成绩整体偏弱,课程开设情况较不完善,体艺学科更是受到不同程度的压缩,没有将丰富的体育和艺术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资源优势,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作为推动民族地区体艺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力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紧贴当地实际, 将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融入教学中,构建体艺融合的校本课程,将会加快推动民族地区教学目标的实现,积极带动民族地区教育的高质量、特色化发展。

二、构建民族地区“体艺融合”校本课程的价值

(一)音体美融合助力“五育”并举落地

通过“五育”并举的方式实施素质教育,是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重要举措。“体艺融合”校本课程建设中将音乐、体育、美术三大学科进行融合,为民族地区学校贯彻“五育”并举开辟了新的途径。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艺融合”校本课程,以体育为主,艺术为辅,在体育的课程设置中加入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助力了“五育”的落地,主要体现在:第一,德育方面。体育强调规则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进行民族体育舞蹈时,学生需要紧跟音乐节奏,强调肢体动作与音乐的协调配合。第二,智育方面。趣味体育游戏的创编、器材的摆放、探究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等, 都促进了学生智育的发展。第三,体育方面。组织学生在大课间进行彝族舞蹈、跳绳、武术、摔跤、蹲斗、斗鸡、篮球、足球、排球和趣味体育游戏等活动,提高了运动能力,增强了体质健康水平。第四,美育方面。通过开设的体育项目,让学生欣赏其中的动作美、舞蹈美和音乐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第五,劳育层面。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体育器械收还、场地的布置、小型器材的维修等,甚至结合实际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其中的一部分体育器材,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强体润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开阔眼界、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正确价值观、塑造优雅的形体以及健康体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均发挥着其他科目难以替代的优势[2]。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体艺教育长期以来都是民族地区教育的一大短板[3]。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在“一对一”精准帮扶昭觉县四开片区的过程中,统一领导、统一筹划,紧贴民族地区实际状况和学校的现实条件,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文化优势, 构建了一套相对系统的、可持续实施的、民族特色明显的“体艺融合”模式的校本课程,为学生带来了种类多样、妙趣横生的教学内容,扩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内容更加丰富,进一步塑造了学生的强健体魄,全面提高了学生对体艺教育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和释放,一批在体艺科目上有较大潜质的学生被挑选出来,并获得了专业化培养的机会。整体来看,通过体艺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快速弥补了民族地区在体艺教学中的短板和不足,提升了民族地区体艺教育的质量。

(三)武艺兼备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民族地区开发与构建“体艺融合”的校本课程,也是民族地区教育理念转变的一个标志,为民族地区学校开辟了新的人才培养方式[4]。校本课程区别于传统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更加考验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这也对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体艺教师在“体艺融合”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和首要评价者,对校本课程的实践效果起着相当大的决定作用。每位参与校本课程构建与实施的体艺教师都应具备相应的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以构建体艺融合的校本课程为契机,引导体艺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帮扶学习、相互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为民族地区教师补充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促使民族地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新的认知, 专业能力得到锻炼、专业水平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四)文体通融凸显校园民族文化特色

校园特色文化的凸显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校本课程建设是凸显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内容,校园特色文化是校本课程建设成果的一大体现。民族地区构建“体艺融合”校本课程的一大任务便是将体艺氛围和体艺文化充分融入校园民族特色文化的建设之中。

校本课程从学校文化中提取才能展示学校特色,才能更好地开花结果;同时,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相互依存、共生,才可以更为高效地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民族地区学校通过开展“体艺融合”校本课程进校园活动,产生一系列的成果,文体通融凸显了校园民族文化特色,塑造了品牌和影响力。以四川省教科院对口帮扶的昭觉县大坝乡中心校为例,通过构建“体艺融合”的校本课程,将彝族传统舞蹈阿诗且、达体舞和彝族音乐融入大课间体育活动,展现了体育动感,取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也使该校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被广泛接受。

三、民族地区“体艺融合”校本课程的构建策略

(一)重视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

以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干部在校本课程的构建中不仅是课程建设方向的指引者,也是校本课程建设团队的组织者和资源的分配者,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建设内容与实施效果[5]。四川省教科院在对口帮扶过程中高度重视顶层设计。首先,通过政策解读、目标引领、任务布置等方式加强学校领导干部对体艺教育的理解与认可。第二,省教科院对各帮扶学校派出专业人员挂职副校长,帮助当地学校领导从全局视角对校本课程的发展做系统性的规划,推动体艺校本课程的建设。第三,帮扶工作组常驻四开片区各学校,对包括体艺校本课程建设在内的各项帮扶工作的实施进行督促和检查。通过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

(二)依托帮扶资源,优化师资队伍

校本课程的构建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参与其中,对口帮扶工作终将结束,作为民族地区教育主力军的当地教师,终将要面临独自担当,推广民族文化、发展体艺教育的重任,如何能够确保教育质量的可持续提高是教育帮扶工作的关键[6]。面对民族地区教师数量短缺、技能经验相对不足的现实情况,在四川省教科院的统筹安排下,采用了长期帮教为辅、短期送培训到学校为主、线上线下教研相结合、个别精准辅导与集中教学培训相结合以及“请进来”指导与“走出去”跟岗相结合的帮扶模式,调动全省体艺学科的名师、教学骨干和部分地区的教研员携带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投入到“体艺融合”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在短时间内增强了对民族地区教师的培训实效,快速补充了民族地区学校的体艺教师数量,进而实现了对民族地区学校师资队伍的优化。

(三)创建体艺社团,深化课程育人

在推行校本课程教学时,除利用好课堂40 分钟进行日常教学外,还创建各式各样的体艺社团。学生自由选择参加相应的社团,选择面得到延伸,兴趣爱好得到满足,丰富了校园课外体艺活动,体艺课程具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得到增强,真正实现了由原来“强迫学生学”向“学生主动学”的转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身体素质得到提高。每当有重要节庆活动时,各大社团还会发挥各自的特色,汇报各自的学习和训练成果,学生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普遍较高。

(四)做好特色活动展示,搭建体艺融合平台

趣味的民族体育、优美的民族舞蹈、嘹亮的民族音乐共同在特色活动展示中得到表现,特色活动展示不但是检验教学成效的一种方式,也是引导地区体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方法,更为体艺课程建设搭建了融合的平台。首先,以特色活动展示的形式呈现校本课程的建设成果,本身就是一种激励行为,对展演学校的体艺教师和体艺校本课程的建设发挥着引导作用[7]。其次,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一对一” 精准帮扶的昭觉县四开片区在取得校本课程建设成果后,通过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艺术社团建设”展示活动、体育艺术节等方式积极向外界推广教学经验和教育模式,汇聚了民族地区众多体艺教师参与观摩和讨论,不但引导四开片区校本课程的建设,还以此为样板,引导其他民族地区的体艺校本课程建设。最后,以“体艺融合”校本课程的展示为平台,省教科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业内专家请进来,为片区校本课程建设做指导,为民族地区体艺校本课程建设做引导。

猜你喜欢

体艺校本民族
我们的民族
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研究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江苏乡村体艺教师定向师范生从教意愿的调查研究——以江苏H高校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