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仪式育人功能的当代启示

2022-03-17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仪式育人传统

董 莹

(安阳工学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仪式,多指典礼的秩序形式。人类仪式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70 000年前。仪式最初与祭祀有关,带有信仰的意味,而后发展为社会性的文化活动,扮演社会教化角色并承担相应功能,其后逐渐演变为价值引领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

1 传统仪式育人功能的精神内涵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史,因对礼乐仪式的重视也被称为“礼仪之邦”,其中的“礼”和“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仪,度也。”说明礼是祭祀中祈求神明降福的行为。而仪则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由此可知礼是内容,强调精神实质;而仪为形式,重在行为规范。各种内在精神通过具有一定周期性、程序性的仪式表达并传播,从而实现政治管理和道德教化,传统仪式也由此诞生。

从封建时期开始,传统仪式就扮演着辅助治国的角色,帮助实现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以及民族认同感的产生。《左传》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讲的是国家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于是祭祀仪式和出征仪式就成为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形式最全、影响最深的国家仪式。

祭祀仪式表达的是对先辈的歌颂以及对后人的勉励。从古代的祭祀大典到当代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从古代的祭祀礼乐到当代的防空警报,虽然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改变,但其精神实质仍然以不忘历史、奋进未来为主旨。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现在与过去的对话,通过重温历史深切体会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向前的民族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唤起参与者的集体情感,不断强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除了对国家治理和民族认同感产生作用外,仪式对于个人教化、民智启迪也存在积极意义。从拜师仪式、成人仪式再到节气仪式,传统仪式的育人功能既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这期间无不蕴含着中国人朴素的道德理念:尊重、自律、责任等。这一功能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对当代教育产生一定启示。

2 传统仪式育人功能的当代背景

有人曾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传统仪式的育人功能对于当代高校教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创造这些特殊记忆,让学生通过主题明确的仪式比如开学典礼、升旗仪式、表彰大会,有意识地参与学校生活中的特殊时刻并最终实现育人功能。其作为德育中的组成部分,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里针对“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如何发挥重要作用,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思考[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仪式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10月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规范开展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强化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3]因此,如何传承和发扬好传统仪式,发挥榜样力量,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更好地引导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的青年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战略全局贡献青春力量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礼仪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传统礼仪当中暗含的人身依附和等级观念早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取代,通过各种仪式培育积极向上、尊重规范的社会风气,成为仪式育人功能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礼仪传统的时代化成果,存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不同阶段、不同性别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也对仪式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仪式教育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这些不同要求。

3 传统仪式育人功能的当代启示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基本任务是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4]。而传统仪式育人功能中的尊师重教、修身自律、身份认同与“十大”育人体系中的某些方面不谋而合,对当代高校育人工作有着重要启示。

3.1 传统仪式之容仪有整

我国传统礼仪非常重视仪表、仪态,《礼记》上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青少年尤其崇尚自由,渴望突破各种束缚,表现在仪表仪态上就是“不守规矩”。我国传统观念认为,一个人应该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文质彬彬,做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容仪虽为外表,实则是个人内在修养的表现,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他的文明水平。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熟定型的阶段,可塑性强,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否接受良好的传统仪式教育将影响其一生。我们虽然不提倡一百年前那样的繁文缛节,但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场合、社交场合保持庄重的举止、得体的言行是十分必要的。

3.2 传统仪式之尊师重教

古代教育仪式中,学生要拜祖师、行拜师礼、听师训;正式学习前还要正衣冠、净手净心以及朱砂开智,这一系列的仪式都说明了古人对教育的重视,让学生通过仪式感受对知识及老师的尊重和敬仰。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形象描述:“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充分表达了授课过程中传统仪式为一个学习者提出的礼仪行为规范要求[5]。这一仪式延续到今天演变成了上课前师生相互行礼问候,这是传统仪式中育人功能的体现,更是千年文明的延续与传承。学生通过问好这一形式珍惜、珍视、珍爱知识,感谢、感激、感恩老师。与此同时,上课礼还是一个明显的分界,标志着课堂的开始,学生应放下一切与之无关的东西专心学习。

3.3 传统仪式之修身自律

仪式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从外在形式上对参与者形成约束,旨在通过他律来实现参与者自律。其主要表现为通过表彰仪式树立典范、引导学习、实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功能。在古代,会通过下诏表彰、建阁塑像、载入史册等形式对有杰出表现的人物予以表彰,其目的很明确,就是在官员和民众中产生示范效应。因此很大程度上修身自律是通过树立榜样、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实现的,这一功能及表现形式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仍然适用。

仪式教育强调的是局部对于整体的重要性。比如毕业典礼,强调的是毕业生之于母校的归属感及自豪感,以及母校之于毕业生的关爱与支持。因此,要有一个完整而明确的整体,要有一个关键而形式化的可操作过程,以扩大个体对整体的影响力,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表彰仪式而言,完整而明确的整体就是全体学生,局部就是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局部对于整体而言,就是通过朋辈榜样的力量,让其明白榜样就在身边,有着相同的经历、专业及老师,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励整体,对于学风的提升、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这一仪式中,被表彰学生获得了情感上的荣誉感,价值上的满足感,学习上的成就感,也会激励其继续努力。

3.4 传统仪式之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为了帮助其明确责任、增加归属、实现成长。自古以来,就有通过成人仪式实现身份认同的仪式,这一仪式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其内涵延续到今天,不仅包括对成人的身份认同,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衍生出不同的身份认同及仪式,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没有改变。比如开学典礼及毕业典礼,是为了告知学生从开始到结束,身上会有学校教育留下的印记,不论是今日以母校为荣,还是明日为母校争光都是一种认同及归属,也是一份责任与希望。即使毕业多年也会通过校友会等形式将大家紧密联系起来,自动形成拥有相同记忆的情感共同体。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云上毕业典礼”等仪式更是实现教育升级的重要举措。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使本校的学生参与其中,也可以让全社会进行观看,这一仪式在被疫情阴霾笼罩的日子里不仅发挥了育人功能还对整个社会重振活力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也是另一种身份认同,其相关仪式比如团员推优大会、党员发展大会等在育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厚重庄严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根、力量之源,客观公正的历史教育观不容改变。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过程中,各高校不仅在内容上,更是在形式上积极创新,采用了音乐剧、实地参观、舞台展演等形式,吸引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参与“四史”学习中来,从中感受党和祖国的蓬勃发展,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种学习仪式的创新对当代高校组织育人工作产生有益启示,启发基层党组织在组织生活的仪式教育上多下功夫。

4 结语

在国内外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需要统筹考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外部形势的风起云涌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在内容上重视,同时也要在形式上创新,丰富立德树人的手段及路径。传统仪式的育人功能在当代对高校育人工作仍有重要启示,应该给予更多重视。

猜你喜欢

仪式育人传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十岁成长仪式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仪式感重要吗?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