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红旗渠精神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

2022-03-17李彦甫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思政

李 翔,李彦甫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并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融合成为大势所趋。红旗渠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其融入实践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展现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容,激活革命历史,讲好红色故事,让红旗渠精神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彰显其新时代价值。这不仅是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创新。

1 红旗渠精神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双重价值

红旗渠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的精神价值超越了时空界限,历久弥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助推红旗渠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和发挥红旗渠精神的育人功能,还可以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1.1 育人价值

红旗渠精神是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鲜活教材,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对于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意志品质、奉献精神的培育起到重要作用。

一是有助于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有了理想信念,也就有了敢想敢为的魄力和献身使命的担当。林县人民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技术条件下,用10年时间,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从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凿出了1500 km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用实践证明了理想信念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切身体验红旗渠修建的艰难过程,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情和思想上的认同,认识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振奋精神、鼓舞斗志,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有助于学生塑造意志品质。坚强的意志品质是行动的强大推力,是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面对峭壁林立、峡谷纵横的太行山脉和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林县人民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红旗渠建设的壮举,这是英雄的林县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通过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培育学生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帮助他们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三是有助于学生培养奉献精神。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广大党员群众牺牲小我,顾全大局,全身心投入修建红旗渠之中。可以说,无私奉献精神是红旗渠得以完成的动力源泉。学习林县人民不怕牺牲、不计回报的奉献精神,对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高校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红旗渠精神中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促使其将个人理想奋斗融入祖国建设中,矢志不渝地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2 教学价值

一是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林县人民在修渠过程中孕育出了红旗渠精神,这段艰难的岁月和光辉的历史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素材。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沟通历史与现实,打造虚拟环境,再现红旗渠修建的历史场景,使学生重温那段红色记忆。这拓宽了实践教学的维度,不仅能够在现实中体验红旗渠的伟大,而且能够回到历史中感受林县人民在艰苦条件下修渠的不易,体会林县人民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豪情壮志,真正领悟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

二是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一方面,红旗渠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是基于学生对现代高新技术的兴趣和偏好而创设的感受新奇的虚拟体验,这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通过构建虚拟场景,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亲身参与历史事件中,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融入感,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它营造了真实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亲身经历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感受,这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更具说服力,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具亲和力。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红旗渠精神,推动红旗渠精神入心、思想政治教育入实。

2 红旗渠精神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红旗渠精神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要根据虚拟仿真实践的特点、立德树人的目标和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来构建,在教学设计中要遵循以下两点要求:

2.1 尊重史实

虚拟环境源于历史现实,它既可以真实再现历史环境,也可以对历史环境进行艺术性加工。对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开发,如果过于强调教育者的创造性,脱离社会和历史现实而虚构出某种场景,虽然其场景沉浸性极强,但由于脱离现实的社会背景和人性生成阶段,就无法实现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养成的目的,也无法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的社会功能[3]。因此,在将红旗渠精神融入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过程时,对史料的艺术加工必须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进行,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

2.2 甄选内容

虚拟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取要避免随意性,要在紧扣教学目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可接受度方面下功夫[3]。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具有交互性、趣味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但绝不能单纯为了增强趣味性而随意开发教学内容,它选取的每一个文化资源都必须具备教育意义,它形成的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必须肩负思政课教育的使命和功能,确保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的认同感。在选择内容时,要处理好“虚拟”和“现实”的关系。在对历史场景进行再现的过程中,既不能歪曲历史、脱离事实,也不能生搬硬套,要在“虚拟”和“现实”之间保持张力。在对于某些历史场面的虚拟和再现中,既要以客观事实为基本依据,又要因事制宜地根据实践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在不背离历史真实性前提下创造性地进行加工优化,构建出独具匠心的虚拟实践教学模式,将红旗渠精神有机地融入到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

3 红旗渠精神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模式构想

在具体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再现历史场景、代入模范人物、亲历重大事件三个方面着手,构建体验式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3.1 再现历史场景

将红旗渠历史场景在虚拟世界中全方位复原并对其进行动态模拟,以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红旗渠修建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艰难过程,体悟红旗渠精神的生成。

一是再现林县人民的艰苦生活。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林县是一个十年九旱的贫瘠之地,红旗渠的诞生就是这极度缺水的恶劣环境逼出来的。因为缺水,这里的山穷、地穷、人更穷,人民群众在贫困中苦苦挣扎,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度日如年。在虚拟中构建荒草枯树、河滩干涸、山坡裸露、土地龟裂的环境来展现林县恶劣的自然条件,呈现荒凉村庄、破败土屋的景象和人们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情形来展现林县人民生活历史上的艰难困苦。

二是再现修建红旗渠的艰辛场面。引漳入林总干渠工程全部开凿在太行峰峦叠嶂的半山腰上,并且在当时也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在虚拟中构建太行的崇山峻岭,呈现修渠农民从峭壁高耸的山顶,腰系大绳,下到山腰,再用荡秋千的方法到达渠线,并在崖壁上抡锤打钎、劈山凿石的惊险场景,加入捶打岩石的声音特效、碎石掉落的视觉特效、山风吹过的触觉特效,将体验者置身于悬崖峭壁之间并且能够在场景中自由行动,近距离地感受红旗渠工程的艰险和修渠人坚毅勇敢的精神。

3.2 代入模范人物

在虚拟世界中将学生代入到历史人物身上,通过第一视角来体验人物的特殊经历,与其产生思想的交互,切身感受模范人物的精神品质。

一是林县人民群众是红旗渠历史的创造者,但不可否认,杨贵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第一视角体验杨贵的经历,感受他面对林县因极端缺水而贫困交加的艰难境况,心急如焚、寝食不安的心情,为林县人民改变干渴穷困命运的决心,可以通过杨贵的内心独白来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与学生达到思想上的交流互动。

二是由于红旗渠工程处在太行崇山峻岭的半山腰上,需要在崖壁上打钎放炮,爆破后的碎石块时常从天而降,给修渠带来很大的危险。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建设指挥部成立排险队,任羊成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每天在悬崖边飞来荡去,排除险石,为建渠大军开路。为使学生深刻认识任羊成的模范事迹,在虚拟的场景中,扮演者通过腰间的绳索从山顶下到山腰,吊在悬崖半空中,手持长杆铁钩,顺着崖面排除松动的岩石,用第一视角体验凌空排险的过程,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生成的逼真三维环境,模拟出在空中的失重感,感受凌空作业的惊险。在排险的过程中,上方碎石掉落,迎面向体验者袭来,运用3D立体特效,甚至可以加入痛觉体感,模拟被碎石击中的感觉。通过任羊成的第一视角体验凌空排险的惊险场景和艰难工作,让学生深切体会修渠人身上的勇敢精神与坚强意志。

3.3 亲历重大事件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历史场景虚拟再现,让学生“亲身经历”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加深对修建红旗渠历史的了解[4]。

一是红旗渠工程的敲定是一个艰辛的历程,从考察水源、说服班子,到请示报告、协调借水,以杨贵为书记的县委几经周折最终才敲定开工。动态呈现出事情的经过,让体验者亲身参与其中。先是跟随杨贵小组沿着浊漳河调查水源,起初是干涸的河道,后来渐渐听到远处的水声,开始见到水,越往前走,水量越大,最终发现浊漳河上游有三条支流,中间有地下水和山泉补给,一年四季水源充足,经过商讨后提出可以从浊漳河引水入林。继而将场景转换到县委会议,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展开激烈的讨论,杨贵语重心长地分析林县的情况、引漳入林工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说服县委班子同意修渠。然后展现林县县委得到上级批复和山西借水的曲折过程,至此引漳入林工程终于敲定。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红旗渠工程从考察到敲定的艰辛历程,体会红旗渠工程决策的不易和林县的决心。

二是青年洞作为红旗渠总干渠上的咽喉工程,是300多名青年经过17个月的英勇奋战凿通的。为了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此洞被命名为“青年洞”。通过虚拟再现洞中的峥嵘岁月,让体验者同青年们“并肩作战”。跟随突击队在洞中开凿岩石,模拟出洞中昏暗的场景,抡锤时手部的麻木震感,体验青年们的苦干实干;呈现青年们将野菜、水草拌到主食中充饥的生活,感受他们的艰苦奋斗;同青年们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用毛主席的话语鼓舞斗志,聆听他们抒发豪情壮志,感受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另外,还可以在场景中对青年们进行访谈,开发语音识别功能,智能匹配问题与回复,英模们与学生面对面地展开对话,“亲自”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亲身体验修建青年洞的历程,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体会青年奋斗者们身上彰显着的红旗渠精神。

4 结语

红旗渠精神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是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用最新颖的方式重温经典的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不仅能够充分发挥红旗渠精神的育人价值,还可以有效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使思政课实践教学以更加新颖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打破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构建了沉浸式的求知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有助于激活其内生动力,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思政课“需求侧”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红旗渠》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