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的传统政治文化路径

2022-03-17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凝聚力公民中华民族

付 瑀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长沙 410000)

“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是“十四五”规划中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我们有坚实的底气与信心: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保障,我国还有优秀、深厚的传统政治文化基础。通过发挥传统政治文化的作用与功能,弘扬传统文化的优良元素以培育现代公民文化,可以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贡献强大的精神力量。

1 提升前提:传统政治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1 传统政治文化的内涵界定

“文化是一种心理积淀,它通过社会化的形式世代传承,其中的某些因素或许会保留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1]换言之,文化具有稳定性。所以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的政治文化同样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政治文化可以不断延续并继承下来,同时会对社会政治发展起到内在影响作用,形成特定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政治文化正是因为稳定性而同时具备了历史继承性,从而产生了民族性,这也决定了任何民族与社会共同体面对政治文化的选择与发展时,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民族禀性”的规约与影响。因此,传统政治文化是稳定性、历史继承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是旧时期人们对政治体系的认知、情感与评价取向。同时传统政治文化是动态发展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

1.2 传统政治文化的功能界定

传统政治文化的相关功能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提供了必要前提。首先,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所有政治行为主体都会受到政治文化的影响或规约,从而影响自身的主观取向,进而产生相应的政治行为。其次,传统政治文化影响政治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新政权取代旧政权之后,需要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体系以维系整个政治系统的运转。在这个过程中,存在政治体系与既定政治文化环境相适应的问题:传统政治文化塑造了既定的政治文化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中,民众心里存在着既定的政治取向,这是政治体系在建立与运行时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最后,传统政治文化影响政治的发展与变革。历史已经证明,政治发展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相伴而生的。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相关价值与理想信念依旧影响着我国政治发展目标的制定,指引着政治变革的相关方向。

2 提升保障:我国拥有优秀的传统政治文化

我国拥有丰富且优秀的传统政治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与主观保障等。

2.1 深入人心的“大一统”思想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大一统”思想从哲学转向系统的政治理论后,指的是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高度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整齐统一的政治秩序。汤因比认为:“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2]这表明,中华民族拥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得益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于此同时,统一的政治文化也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2.2 超越民族主义的“天下主义”理想

“民族主义经常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使民族的自我意识、种族认同或语言成为某种寻找政治表达的学术性的核心政纲。”[3]换言之,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可能成为某些民族、政客或阴谋家表达私利的工具。民族主义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意义,但有时在政治上也会表现为狂热、极端,甚至迈向种族主义的深渊。可以说,民族问题及民族主义意识形态间的碰撞是西方国家、各民族难以凝聚的原因之一。而中华民族拥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得益于“天下主义”的政治文化对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超越。

自西周实行分封制后,推动了“家-国-天下”政治伦理体系的形成。秦汉统一后,儒家学者融合了诸多学说,为维系大一统帝国的政治统治与稳定提出了一种适应内政外交之政治需要的“天下观”,即华夏为世界之中心的政治观念,“‘用夏变夷’‘夷狄进至于爵’以致‘天下一统’”[4]。由于政治文化是动态与发展的,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所以近代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影响下,打破了“华夷之辨”狭隘的天下视野,指出中国只是世界之一国。至此,“‘天下即中国’最终演变为‘天下即世界’,中国从‘天下’走入世界”[5],此即“新天下主义”。沿着“新天下主义”的逻辑理路,在新时代,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国家、民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通过合作达至共赢;在追求本国、本民族利益的同时能够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天下主义”的价值内涵,并以此来审视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关系。由此看出,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民族主义是工具理性的,它更关注本民族的一己之私,而多民族国家如果不能超越狭隘的政治民族主义,结果只能是社会、政治上的撕裂。相反,作为政治文化的“天下主义”则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结合的产物,能使各民族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愿意为实现全人类的“大同”而付诸努力,自愿结合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3 作为共识的“民为邦本”信念

民族凝聚力的提升过程,也是提高人民群众对政治体系与国家的政治认同、政治信任的过程。政治认同是共同体成员认识与承认政治体系的结构与功能的认知取向;政治信任是共同体成员是否愿意信任政治体系的情感取向。所以,政治认同与政治信任、政治文化密切相关。

提高政治认同与政治信任的根本在于让老百姓“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如果不能保障人民最根本的经济与政治利益,任何统治都只能算作强权政府。依靠暴力与恐怖的强权政治不会提高人民对政权的认同感与信任度,难以在内部凝聚各民族的力量。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国历朝历代重在推行所谓的“仁政”,即以重民、贵民、安民、爱民为主要内容的民本思想。相比于西方“主权在民”只是指部分资产阶级而言,“民”在中国指的是全体人民,不分贵贱、不分种族。因此,“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成为古代中国的根本政治立场与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要义。

3 提升路径:扬弃传统政治文化,培育现代公民文化

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是一纸空谈,凝聚力的提升基于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具有高度的政治认同意识,对中央、地方与基层政府抱有充分的政治信任。问题在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观念与取向根源于社会存在,只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换言之,民族凝聚力的提升首先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水平,如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障,人民不能安居乐业,那么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只能是唐吉诃德式的幻想。然而,政治文化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而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于传统政治文化而言,其部分内容通过重新阐释之后依然符合时代要求,但也存在一些落后的、不合时宜的内容。因此,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与发掘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可取之处,如统一的思想、面向世界的理念、重民的共识等;抛弃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落后成分,比如维护王权与世袭的观念,注重情感与宗法关系,忽视客观标准、功能普化,对多元与异质性缺少宽容的态度等,最终做到对传统政治文化的扬弃。

扬弃传统政治文化的目标在于培育现代公民文化。阿尔蒙德等认为,现代公民文化就是“以沟通和说服为基础的多元主义文化,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文化,是允许变革但要渐进性变革的文化”[6]。从我国的发展视角来说,现代公民文化就是在适应我国国情与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通过扬弃传统政治文化与吸收现代政治文化的有益成分,从而促进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的政治文化。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较高的主体意识。公民明确自身的主体身份,拥有独立的意识与人格,而不是无足轻重的客体,从而能够有效发挥自身的作用。第二,具有宽容与妥协的精神。宽容是一个人“虽然具有必要的权力与知识,但是对自己不赞成的行为也不进行阻止、妨碍或干涉的审慎选择”[7]。妥协即利益冲突的双方愿意就实际情况进行让步以谋求共同利益,二者都是发展民主政治中公民不可或缺的素质。第三,较高的权利意识。公民勇于表达与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但在权利表达的过程中应当保持一定的限度,不能过度使用,需要明确权责是相统一的;同时要警惕西方个人主义权利观的价值输出,因为西方的政治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本位,所以西方的权利观更注重个人利益与权利表达的工具性。而我国的政治文化在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下则以家国、集体为本位,所以应当注重权利表达的价值性与集体性,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四,积极的参与意识。公民在具有一定公共精神的情况下,自愿参与政治以表达利益要求。

扬弃传统政治文化,培育现代公民文化,以实现社会发展从而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需要发挥政治社会化的作用。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中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政治系统传播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是两者的有机统一”[8]。社会主义民主实际上就是人民当家做主,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现代公民文化中的多数内容还没有完全内化为民众心中的主流取向,因此,需要发挥政治社会化的作用,有效地将公民文化的核心要义内化为民众心中的主流政治取向。首先,利用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以更新政治文化的内容,将传统政治文化的有益成分与现代政治文化相结合、将本国本土本民族的传统成分与国际上有益的成分相结合,从而形成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现代公民文化,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其次,优化与创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通过多渠道的政治教育与宣传对公民灌输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最后,民众自身要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自主的判断力,在经过相关教育与宣传之后,能够明辨哪些传统政治文化可取、哪些应当抛弃、哪些西方的文化可以为我所用等等,真正形成完善与独立的政治人格。传统政治文化的扬弃与现代公民文化的培育,有利于让广大人民群众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信任中央与地方政府,从而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难题,提高整个社会的内聚力,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猜你喜欢

凝聚力公民中华民族
论公民美育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