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育博物馆育人功能探索与实践
——以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博物馆为例*

2022-03-17刘艳梅

菏泽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博物馆育人教育

刘艳梅

(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高校博物馆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由高等学校利用所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设立并向公众开放,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1]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教育体系的特殊存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入21世纪,中国高校博物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样态,为促进高校自身发展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博物馆即是在这种大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一、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博物馆的概况与定位

(一)基本情况

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博物馆坐落于齐鲁大地、牡丹之乡菏泽,博物馆以“弘教育人 师者恒学”为核心理念,以传承发扬教师教育文化和师德师道教育为宗旨,坚持教育思想、教育典范、历史文物三条主线,紧扣师德、师道、师艺、师技四个层次进行建设[2],博物馆集科研、教学和科普于一体,分为师者浩千古、儒师育国风、专精为图强、师者向前行、翰墨古风长、韶音永传扬六个篇章,是学科育人、文化育人、校园育人、社会育人的综合教育平台,是传授知识、传承文化、培育精神、辅助教学、提升科研、服务社会的重要文博基地,也是学校对外展示宣传、与社会联结合作的有力平台和重要纽带,与学校进步、区域发展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二)发展定位

《博物馆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鼓励优先设立填补博物馆门类空白和体现行业特性、区域特点的专题性博物馆。”[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01年,“教师教育”的概念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被首次使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进一步明确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的任务要求,2011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更进一步推动了教师培养理念的更新。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标志着中国教师培养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博物馆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博物馆或师范教育博物馆,是一所专门的教师教育博物馆,着眼于多元育人功能的挖掘与实现,致力于“一体连贯、多维整合”的现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体现了对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研究的创新与突破,其建立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开创性,对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传承优秀教师文化精神、推动地方教育和中国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理念的突破与创新

一名优秀教师的养成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育而成的结果,涉及时间和空间方方面面的因素。传统师范教育自身的封闭性、理论性、终结性[4]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迫切需要构建具有开放特性、实践性强、可持续性的现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博物馆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创新与突破的重要平台与依托。面对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结合师范专业认证要求,教师教育博物馆秉持宏观教育的视角,在传统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对教师教育课程建设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不满足于仅仅对师范生进行一般的在校职前教育,而是依托教师教育博物馆,探索出“延长时间线、拓宽空间面”的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新理念,努力建构 “一体连贯、多维整合”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将对教师的培养与教育以学校教育为轴心,往前推至儿童时期,通过研学活动中对教师职业身份的了解、对教师教育学科知识的积累,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敬师向师的种子,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尊师重道之风,吸引更多优秀的学子选择师范专业,为培养卓越教师奠定社会基础。往后延至对已入职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进行的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为教师顺利度过职后的瓶颈期、倦怠期及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从而保证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体连贯性。

改变以往学院式理论教育为重的教育传统,依据OBE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通过开发研学基地、创新第二课堂、拓展校地合作、凝练教师教育特色四个模块,进行了多个维度的实践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探索,挖掘整合出许多有益、有效、有趣的实践课程资源,对于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卓越教师培养目标任务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教师教育博物馆育人功能实践路径的探索与创新

高校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复合体,功能是多重的,“教育”功能在各项功能中占据首要位置。因此,教师教育博物馆高度重视育人功能的探索与实践,成立专门的管理和研发团队,紧密结合“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教育改革大背景,将育人理念融入博物馆各项业务之中,不断挖掘育人潜能,开拓育人内容,创新育人形式,逐渐形成了以实践课程构建、旅游研学开发、校城融合开拓、品牌特色凝练为架构的连贯有序、立体多元育人体系。有些已在实践中逐步得到验证,效果良好。

(一)开发多元实践课程,构建高效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师范课程教育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培养教师的核心阶段。国家层面一直十分重视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博物馆作为辅助教学和专业实践的重要基地,对此已经做出了不少有益的尝试,2021年11月29日《中国教育报》《菏泽学院一体化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开创立体化沉浸式育人全域场》一文就对教师教育博物馆在学校开创立体化沉浸式“三全育人”全域场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做了高度评价。不过,面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结合师范专业认证要求,教师教育博物馆仍需继续为所挂靠的教师教育学院及其他师范专业丰富实践课程资源、创新实践课程培养模式、构建立体高效多元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提供支持和助力,真正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进一步丰富师范生实践经验,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

1.对接课堂:教师教育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与师范类专业课程的学科知识点有着紧密的契合度和关联度,可以以学校课程为标准,深入挖掘博物馆教育资源所蕴含的学科知识点,并将之纳入基础课程和教学计划,写入教案,编入教材,融入常规课堂,实现与第一课堂的直线对接。如:可以利用博物馆资源直观性、教学方式互动性的特点,以定期参观研学的方式满足专业课实境教学需求,补充印证课堂所学,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借助互联网以智慧课堂的方式突破时空限制,使校外专家的远程教学和对一线单位的远程观摩成为现实;将馆徽、礼仪服饰等衍生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任务列入美工课程教学计划,将书画、音乐、舞蹈作品展演写入学生考评记录,等等。如此新颖灵活、便捷多样的第二课堂可以使教师教育博物馆真正成为师范专业实习实训的新阵地,完成对传统实践模式的创新和突破。

2.衍生课堂:组建一支优秀的博物馆志愿讲解队伍,对其进行志愿服务与素质培养、专业志向和公益精神的培训与教育[5],使其能够胜任展品解读、宣传推广、沟通交流、公众号推文撰写等任务,辅助专业成长;利用教师教育博物馆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资格证培训、考编考研辅导等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满足师范生专业发展和就业需求;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物史料和宽阔便利的场馆条件,与学生社团相结合举办以教师教育文化为主题的各种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如教师教育知识竞赛、教学基本功比拼、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大型情景剧、主题团课,等等。这些项目能够将教师教育博物馆所蕴含的教育资源灵活地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与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有着明显的教辅作用,可以看作专业课堂依托教师教育博物馆的衍生课堂。

3.延伸课堂:“三全育人”强调校园人人、时时、处处都蕴含着教育因素,是专业课堂的延伸。首先,强化庆典育人,组织入学教育、毕业典礼、毕业作品展、教师节宣誓、建校周年庆典等活动,培养广大师范生的爱校情感、家国意识和教育情怀;其次,强化礼仪育人,发掘、整理、传承见面礼、三揖礼、拜师礼、尊师礼等尊师重道礼仪,在教师节、孔子诞辰等重要节日、场合进行展示表演,突出教师教育特性,引导师范生尊师重道、爱岗敬业,增强从教信念;再者,强化节日育人,依托教师教育博物馆,在博物馆日、传统文化节、文化遗产日等重要节日,组织文体表演、主题展览、小型研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弘扬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然后,强化景观育人,教师教育博物馆的展览不应拘束在馆内,菏泽学院作为一个老牌师范出身的院校,校园里的景观设计如雕塑、园林、墙体、装饰等应体现出一定的教师教育意蕴。如上,既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增强了校园文化底蕴,形成了校园文化育人的“大联盟、大矩阵”,实现了环境育人;又拓宽了学生专业视野,辅助了课堂教学,融入了思政元素,服务了师生的成长成才。

4.自主课堂:20世纪60年代美国课程结构式导览(curriculum structured tour)的做法开启了博物馆开设课程的探索之路,目前国内高校博物馆也尝试从教辅单位逐渐转向独立教学[6],把开设自主课程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教师教育博物馆同样可以做此方面的积极探索。如:开发博物馆馆舍维护与藏品保管、考古挖掘与文物鉴定、展览内容策划与形式设计、博物馆学研究、地方教师教育史等大学通识选修课程,打造特色校本课程;通过推优评奖等方式激励学生参与研制一些与学科专业结合紧密的展品,通过定期举办展览作品或展陈形式创意设计比赛,激发学生在美术设计、书画装裱、摄影展览、动画制作、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博物馆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7],鼓励学生以博物馆为平台申报各类学术课题和创新创业项目,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些成果可以很好地反哺专业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二者相辅相成,互补共生,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博物馆对课堂教育的辅助功能是图书馆和实验室所不能替代的[8],通过以上丰富鲜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充分互补的教育活动构建的立体多元、开放高效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提升,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成果的转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强化馆舍资源建设,打造优质研学旅行基地

依据等国家和山东省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系列文件要求,教师教育博物馆拟定了“申报省级研学旅行基地,打造研学旅行新地标”的建设目标,并对照省级研学基地相关要求和标准,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已经和正在进行着馆舍软硬件研学资源建设、研学活动设计等工作。在建设过程中努力做到:

1.力求丰富性:加强系统收藏相关学术领域的实物研究资料和实物性研究成果,提高优化收藏品质量[9];紧密结合教师教育学院及学校广博深厚的教师教育文化资源,拓展研学资源的辐延范围;突破展陈活动安排限制,定期布展和临时布展灵活交替,座谈会、演讲会、报告会、学术沙龙及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变化。

2.突出地域性:立足地方,鉴于历史,与丰富而悠久的鲁西南乡土文化资源(牡丹文化、水浒文化、民俗文化、书法绘画戏曲艺术等等)、地方教育资源、历史文明资源相结合,突出地域特性,强化对中小学生乡域情怀、家国意识的教育。

3.牢记真实性:高校博物馆与学校发展休戚与共,荣辱并存,必须严格遵照“禁止博物馆取得来源不明或不合法的藏品”“展品以原件为主,使用复制品、仿制品应当明示”[10]的基本原则和道德红线,严格把控藏品真伪的鉴定,细致考量藏品的品相,维护好品牌形象。

4.务求针对性:对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接待能力、优化馆舍环境布局、配备专业实践指导老师、提供讲解及其他配套服务;提高研学课程针对性,开设与基础教育内容相衔接,目标明确、特色鲜明、体系完整的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研学实践课程[11],努力打造“走先生成长之路,养尊师重道之风”的省级优秀研学课程。

5.增强体验性:增强展览内容和形式的体验性,做到游乐休闲与教育功能相融合。开发名师故事分享、古代课堂复原、尊师礼仪体验、传统节日游戏、闯关性参观、玩教具制作、校园半日游、体验“小先生”成长历程等丰富的互动性、参与性研学旅行精品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倾听、观察、参与、体验、感受中全方位了解教师教育文化的历史变迁,感叹师德师道的永恒力量,获得相应的学科知识、预期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态度。

6.体现时代性:通过融入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博物馆已是大势所趋。教师教育博物馆应结合信息技术专业团队利用云计算、5G网络、3D建模图像、VR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打破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增强展陈方式的交互性和可视性,打造互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智慧教育模式[12],满足新一代数字原住民的现实需求,催生新的育人活力。

通过以上措施一定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多样化吸收知识、扩展视野、激发创新、滋养心灵的优质研学平台,为中小学生涵养知行合一的精神品质、培养敬师向师的职业理想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宏观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前置。

(三)拓展校地合作模式,提升服务地方发展职能

2014年政府教育部门首次提出的“U-G-S”教师教育模式对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三个教育主体提出了“协同一致、结合起来”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要求。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的相继发布,“校地合作、协同育人”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为教师教育博物馆进一步挖掘育人内涵,拓延教师教育整体课程,构建校地合作外循环育人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1.为做优做好针对教师群体的培训教育搭建桥梁和平台。教师教育博物馆所挂靠的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是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菏泽市教师教育培训中心、菏泽市教师教育研究基地,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水平师资的重要任务,已经和正在承办着省市级教育系统多种类型的培训任务。教师教育博物馆的建立可以为继续做优做好针对教师群体的专业提升和继续教育提供平台和资源,为教师教育学院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教师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新高地提供助力。如:可以在现有相关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做好与政府、基础教育单位的沟通交流,利用博物馆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藉由所挂靠的教师教育学院优质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定期开设教师入职教育、职后培训、职业精神升华、名师名园长课堂等多元化、多渠道的系列支持课程,探索教师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渠道,切实发挥学校服务地方、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2.为广泛开展针对大众群体的通识教育提供场所和资源。“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13]高校博物馆面向社会群众开放是使命使然、职责所在,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教师教育博物馆同样责无旁贷,应切实增强社会服务意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首先可以通过建立网站、设公众号、新闻媒体多途径加强宣传推广和对外交流,扩大教师教育博物馆在本校、本地乃至全国的知名度、辐射面和影响力;其次应合理利用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在内容上寻求“专业性”与“公共性”的平衡,在形式上从被动接受参观访问转为主动融入社会,从“校内博物馆”走向“大众博物馆”,[14]在满足本校师生需求的基础上,以共享的姿态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众开放,为各种层次的普通大众提供与教师教育相关的通识教育服务,扩展育人活动的范围数量,增加育人活动的频率质量,展现髙校博物馆的育人理念、育人成果,促进高校博物馆育人工作的良性循环。

3.为积极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博物馆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设施,是社会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承载着传承文化、淳化社会的使命。高校博物馆建设的实践若与学校强大的学科背景和人力资源相结合,既能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发挥巨大作用,更能推动城市文博事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城市文化。《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博物馆要“以各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教师教育博物馆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需通盘考虑、认真思考自身在城市整体“文化布局”中价值和定位,统筹兼顾,优化配置,与地方开发相关合作项目,挖掘校城融合发展的新亮点。可以以陈列展览、社区课程、送展于民、专题讲座、网络教育、百姓讲坛等各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构筑和谐文化的教育平台,为传播承续优秀教师教育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整体文化内涵做出贡献,真正实现教师教育博物馆育人功能的飞跃,助力教师教育学院“立足菏泽,服务周边,面向全国”目标的达成。

(四)优化学科专业特色,凝练教师教育优质品牌

截至2020年,全国备案博物馆5 788家,高校博物馆 450 家左右,且数量还在稳步增长,在如此庞大的博物馆数量和高涨的博物馆建设热潮中,如何认真审视自身定位、挖掘自身特色对每一个博物馆的生存来说都至关重要。因此,教师教育博物馆提升文化辐射力和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就是充分利用博物馆特色鲜明的藏品优势和强有力的学科支持,创新育人理念,树立品牌意识,凝练品牌特色,打造教师教育优质品牌,突出教师教育博物馆育人功能的专业性和独特性。

1.藏品展陈、活动策划凸显教师教育特色。博物馆的优势藏品资源和优秀展陈活动就是博物馆的重要特色。教师教育博物馆成立时间较晚,藏品资源还不是很丰富,更需要整合师生、校友、社会等多方资源,认真征集筛选、甄别鉴定、保护利用好与办馆宗旨相适应的、凸显教师教育特色的各类型藏品,深入挖掘藏品内涵,找出藏品亮点,并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还可积极开发与文化创意、旅游服务等产业相结合的衍生产品,提高馆藏资源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知名度,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教师教育博物馆应围绕教师教育学科特色强化自我定位,引入优势学科专家进行展览活动的策划与设计,强化对地域资源、馆藏展品、学科专业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学术价值特色的挖掘,开展特色鲜明的陈列艺术设计工作,成立专题陈列,打造特色陈列,不断完善展陈方式,优化展览布局,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特色。

2.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紧扣教师教育主题。博物馆管理办法》指出“博物馆应当以本馆藏品为基础,开展有关专业学科及应用技术的研究,提高业务活动的学术含量,促进专业人才的成长。”[15]髙校博物馆一般多依据本校的强项专业、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设立,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有着悠久的教师教育历史、丰厚的教师教育软硬件资源、优秀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和高水平的教育科学类科研成果。教师教育博物馆应转变仅仅作为“教辅单位”的心态,充分发挥好资源优势和学科强项,主动参与学校教学、科研等核心工作,探索自身的科学研究和特色凝练之路。如:可以进一步加强馆藏资源、展陈活动与教师教育学院及其他师范专业学科的密切联系,搭建开放的高水平研究平台,鼓励更多的师生走进博物馆对藏品展览进行科学研究;成立专业的教师教育学科专家智囊团和学术工作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体系,大力推进紧扣教师教育主题的课程开发、教学改革、课题申报、科研创新等项目,为打造教师教育博物馆品牌形象凝心聚力,提供智力支持,实现博物馆的可持续、高水平发展。

3.强化交流、存同求异做亮教师教育品牌。教师教育博物馆要在众多高校博物馆中脱颖而出,实现存在的独特价值,必须主动开阔眼界,强化交流沟通,积极学习借鉴,做亮教师教育博物馆品牌。首先,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应紧跟时代步伐,通过阅读、培训、参加会议等多种渠道和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获取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一方面可以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查摆自身不足,进行自我革新,完善博物馆功能,提高展陈质量和专业水平。其次,博物馆作为高校的文化传播机构应该展现开放姿态,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加强馆际、校际、城际乃至国际的交流沟通,建立长效交流、协作机制,一方面可以协助学校、院系进行校园时事与典型、办学理念与方针、育人手段与成果、教科研成绩与动态等方面的宣传,对外彰显教师教育博物馆的专业特性,打造学校对外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可以在藏品管理、展览策划、科研提升、育人功能发挥等方面和同行互通有无,实现优势互补、经验共享,更能在知己知彼中存同求异、扬长避短,强化博物馆在在本地区、本行业、本领域的示范意义和独特价值。

(五)完善管理运营机制,打造走向卓越的博物馆

《博物馆管理办法》(2005)和《博物馆条例》(2015)都对博物馆的设立条件、管理办法、法律责任等有明确的规定,教师教育博物馆成立时间较短,应该落实《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精神,严格按照相关政策的标准和要求,在做好硬件建设、藏品收集、科研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规范管理运营体制,保证博物馆能够高效科学地运营发展,持久稳定地发挥育人功能。可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厘清权责关系。虽然高校博物馆一般隶属于大学,但大多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021年5月颁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充分表明相关管理部门和行业机构对高校博物馆的监管越来越重视。所以,一所高校博物馆的日常运营往往会涉及到高校、文物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旅游局等多个部门,如果权责关系厘不清楚,容易出现多头管理、多头都不重视的弊端,使博物馆缺乏稳定的、长期的、大力度的专项帮扶和政策支持,很难满足博物馆长期性、持续性的发展需求。教师教育博物馆应注意明确相关权责关系,确保博物馆的长久发展。

2.强化人员配置。稳定、专业的人才队伍是保证博物馆育人事业深入发展的核心动力,教师教育博物馆应重视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馆战略。首先要有专门的具备扎实的教育学理论功底和较高的实践水平的学术研究梯队和课程开发人员,强化科研力量,提升科研水平;其次要有与博物馆规模和功能相适应的、掌握博物馆学和信息管理学专业知识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队伍,保证博物馆藏品、策展、运营的专业化水准,保障博物馆日常接待、场馆维护、藏品管理、讲解宣传的有序优质;更重要的是要优化人员配管模式,科学设置岗位,明确部门职能,健全评价激励机制,避免出现“三不管”“边缘化”现象;还应完善培训提升方案,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

3.保障经费支持。博物馆的运营应该有必要的办馆资金和稳定正常的运行经费来源[16]。教师教育博物馆应该完善经费保障措施,保障经费支持。可以呼吁学校将博物馆建设列入学校财政预算,设立馆建专项资金或给予配套经费,加大对博物馆的支持力度;也可以通过科研项目申报、衍生产品销售、配套服务经营、校地合作项目开发、接受社会和校友捐赠等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为博物馆资金、硬件条件的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确保博物馆育人功能的发挥。

4.完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家层面为促进博物馆尤其是高校博物馆的科学合理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教师教育博物馆也应该组织专业人员,认真研读相关政策文件,从人事管理、议事办法、藏品管护、资产处置、使用规则、应急预案等方面制定和出台自身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确保博物馆各项事务的日常运作都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据可查,保障育人功能的发挥。

5.做好远景规划。教师教育博物馆虽成立时间较短,但应对照国家层面编制和实施的高校博物馆发展规划,结合国家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形势,对标学校发展大格局,从软硬件建设、人事物管理、校内外联动等方面,分步骤、分层级做好自己的整体设想和远景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任务,保障发展资源,制定科学发展措施,因地制宜,长效运营,持续提升博物馆的育人吸引力、育人合力和育人覆盖面,全方位打造“走向卓越的大学博物馆”。

教师教育博物馆诞生于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产生于普通民众对公共文化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历史时期,建设在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由“学院”向“大学”转身的冲刺阶段,使命在前,重任在肩,教师教育博物馆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挖掘育人内涵,大胆进行育人实践尝试,对于充分发挥博物馆育人功能,促进教师教育文化传承、学校高质量发展、服务社会民众需求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博物馆育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博物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露天博物馆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