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的高品质课堂内涵特征和建设实践

2022-03-17崔勇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品质双减改革

■崔勇

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1],明确提出要通过“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强化政府管理监督”四个方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以更高规格、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进一步聚焦减负问题。此次“双减”政策出台,不仅给校外培训产业带来很大的冲击,也给学校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在“双减”政策指引下,学校应着力建设高品质课堂,提升教学的内涵和效率,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双减”背景下聚焦课堂的价值意义

(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理念重塑

习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基础教育实现历史性的跨越,解决了“有学上”问题,全面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正向“上好学”转化,质量提升的诉求逐渐清晰和迫切起来。

在新时代的历史转折点,“双减”政策的出台正是抓住当下教育事业拨乱纠偏的重点,社会民生长期关注的热点和中小学校深化改革的难点,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让教育回归公益属性,让教育主阵地回到学校,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3]。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之下,学校要抓住政府加强治理、社会转变观念的重要历史机遇,更加重视内涵发展,建设高品质学校,打造高品质课堂。

(二)新阶段课堂教学的价值回归

2017年教师节前夕,陈宝生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文中明确提出:“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号召被普遍认为是“吹响了‘课堂革命’的号角”。在同一年,怀进鹏表示,应提倡有温度的教育。他强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中,学校更应该注重启发和唤醒学生对知识背后的动机问题的认识,以培养学生真正的想象力和对问题的质疑能力。怀进鹏还提出,“有温度的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文的交流、人的素养及团队的合作,特别是对文化的自信、对社会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来关爱学生、培养学生、支持学生的发展[4]。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改革突破了,学校的改革才能有活力,学校教育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在告别“内卷”的教育改革发展新阶段,“双减”政策势必撬动起新一轮的“课堂革命”,并将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引导学校在课堂上下苦功,出真招,是“双减”政策的底层逻辑,是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着眼点。

(三)新背景教学实践的问题凸显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正向引导人的发展,而其前提是保护人自身正向发展的潜能和动力。石中英教授强调:“个体的发展,究其根源来说,不是一种外在的规训和控制过程,而是一种内在的觉醒或成长过程。”[5]“双减”政策倡导减负,减轻负担不意味着降低质量,其目的在于增效,根本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当下的一些课堂,还存在照本宣科、“目中无人”、重负担低效率的现象,教学“唯知识”“唯分数”,压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破坏学生的身心健康,不符合国家的要求、时代的精神、家长的期待和学生的需要,是在蚕食学生学习能力和生命力量,这正是我们要警醒和反对的。

二、“双减”视域下高品质课堂的内涵特征

在高品质的理念中,品位侧重于全面的认识和周全的设计,关注的是价值引领;质量侧重于精准的实施和充分的实现,关注的是效率提升。高品质课堂是品位和质量兼有的课堂,始终以师生成长为出发和追求,着眼于教和学的动态的互相影响,其准备和影响都贯穿于师生学习和生活之中。因而,高品质课堂应该既是设计科学的课堂,也是组织得当的课堂;既是以人为本的课堂,也是成效显著的课堂;既是教书育人的课堂,更是立德树人的课堂。

从高品质学校建设的价值取向[6]出发,高品质课堂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内涵特征。

(一)面向全人的教学目标

树立全面的人才观。高品质课堂首先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方向指引,坚持五育并举,坚决摒弃以分数抽象学生的不良倾向,在教育教学中以培养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培养“全人”需要全面地理解,不仅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各学科均衡发展的人,同时要培养课内与课外表现一致的人,更要培养现在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人。

(二)全纳参与的教学方式

树立全面的教育观。高品质课堂以全纳为基本原则,坚持最大化地争取学生的参与和卷入,努力追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在“优化教学方式”条目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特别强调“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7],即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全纳的重要策略。

(三)师生共生的教学创新

树立全面的教学观。共生是高品质课堂最基本的样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身份平等,教学相长。高品质课堂是师生双方共同创造的: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展开学习,探索未知;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考破解疑惑,点拨方法;师生共同围绕知识技能的重难点创生新的理解,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广泛的迁移。

(四)家校共赢的教学成效

树立全面的发展观。高品质课堂以“大课堂”理念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拓宽视野,解放思想,开放办学,吸纳各方优势,用好各类资源,推动家庭、社区、社会的参与,着眼于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区乃至社会的共同发展,着力建设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域学习共同体。

三、“双减”要求下高品质课堂建设的实践策略

(一)坚持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方法

高品质学校发展核心理念,就是以结构性改革破解学校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要把课堂教学放到学校办学的整体来看,把教学改革放到教育改革的整体来看。

由于学校体系高度结构性依存的现实,学校品质始终提升不了,教学改革始终无法落地,主要就是结构性原因,突出表现在办学各要素的结构关系失衡,内在问题在于学校改革缺乏新理念,无法推动学校整体性结构改革,无法实现学校品位和质量的和谐共生,无法达成育人效果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

不少学校改革不系统,只是一味地提倡某一方面的新理念,各方面的工作脱节,要求不一致,办学理念难以落实到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中,就无法实现整体改革与转型。北大附中改革经验中的一个关键点叫做“坚持做结构化改革”。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绝大多数学校的创新改革,都只能称之为点状创新,这里借鉴一点,那里拷贝一点,今天改一点,明天改一点,彼此之间没有逻辑关联,没有系统设计,没有科学步骤,缺乏整体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勇气。

袁振国教授也主张“学校教育需要进行一场结构性变革”。以结构性改革激发发展新动力,是落地、落细、落实新时代国家系列教育改革重大决策部署的重点与难点。从线性改革转向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学校发展的逻辑起点,学校以结构性思维顶层设计,全面推进改革,指向办学各要素的融合共生。高品质课堂的建设必须要放在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全局之下进行设计和思考。

(二)着力关键性要素的统筹突破

1.提炼文化引领课堂革命

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改革要以先进的文化为先导。“课堂文化是学校价值取向在课堂活动中的体现”[8],良好的课堂文化一定来源于有感染力的学校文化。因而学校要从文化的高度思考课堂教学的整体生态,从文化的角度撬动教师理念的转变和学生动力的激活,为课堂革命奠定稳步推进、持续铺开的内涵基础。

2.整合课程支撑课堂革命

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模式的直接表现,是高品质课堂建设的内容载体。课程体系建设包括校本的培养目标设定、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方案设计等。当下学校课程建设中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重开发轻实施”“重学校轻教师”“重校内轻校外”等问题,不围绕核心素养深刻把握课程,从育人的高度重构课程的体系和内容,课堂教学的改革就不可能深入下去,就容易停留在形式上。

3.优化评价深化课堂革命

评价是推进高品质课堂建设的指挥棒。评价改革必须直指课堂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破解课堂改革发展的瓶颈。高品质课堂评价核心指向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情况;评价重点指向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实施完成度、学生课堂参与度、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关键问题;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要从测试结果的单一评价向过程性、表现性、增值性、综合性的评价转变。要通过高品质课堂的评价体系构建,倒逼课堂革命的深化与落地。

4.发展教师落实课堂革命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李希贵校长就把他的治校经验总结为:“全力以赴地帮助老师,以便老师全力以赴地帮助学生。”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更是课堂革命的主力军。课堂教学落实靠教师,课堂教学的改变肯定也是要靠教师。教师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基本原则的把握决定了课堂的方向性,教师自身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决定了课堂的思想性,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熟悉程度决定了课堂的专业性,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及学科核心素养决定了课堂的深刻性,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决定了课堂的启发性……学校对教师的培训、支持、激励的力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课堂教学的质量。

5.健全治理保障课堂革命

由“管理”转向“治理”,更加强调多元主体管理,以及民主式、参与式、互动式管理,更加强调系统性建构。在制度体系建设中,注重科学有序、相互协调、运转有效、权责匹配等,通过依法管理、依规运行的机制和制度为课堂革命保驾护航。

首先,改善治理的目的是减轻业务负担,提高管理效率,给教师提供更多精进、改善业务的时间和空间。

其次,作为治理中的重要部分,学校加强课程管理、教学管理,也是全校课堂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的根本路径。

再次,学校治理体系的健全,是协调家长、社区、社会资源,让家庭教育力、社会教育力、学校教育力整合融通的重要基础。

猜你喜欢

高品质双减改革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改革之路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高品质的忠实还原 FIBBR Ultra Pro2 HDMI光纤线
光伏扶贫如何保证高品质
改革备忘
跟着明星感受高品质的吃喝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