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爱国主义重要论述武装大学生头脑的有效路径

2022-03-17韩文书

林区教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思政时代

孙 翡,韩文书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志则国家志。当代中国大学生生逢盛世,应将党和国家寄予的殷切厚望肩负在身,与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同向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旗帜的重要论述,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理念。认真学习和落实习近平关于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论述,对于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爱国主义者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爱国主义重要论述的具体内涵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前沿,深刻把握时代发展的新变化、新使命、新征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对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作了更深入的诠释。

1.时代命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面向全体中国人民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和伟大政治宣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孕育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这意味着爱国主义同中国梦是万不可割裂的,伟大的爱国主义为伟大强国梦的实现奠定了牢固的精神基础,同时伟大中国梦的一步步实现又会逐步推动和促进爱国主义时代内蕴的深化发展。因而,新时代大学生应牢牢把握好这两者间的关系脉络,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接力赛中,稳稳接好新时代的关键一棒,立下强国之志,落实报国之行,勇于担当和作为,让自己的青春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业中绽放璀璨光芒。

2.实质: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对于每一位中国人而言,爱国是情之所系,心之所归。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体现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进行了一系列伟大的爱国主义实践运动,使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发展成为富强美丽的新中国。2020年是值得国人铭记在心、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如期顺利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为历史遗留难题——消灭绝对贫困画上了完美句号,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积攒了无比珍贵的经验。

事实胜于雄辩,只有坚定保持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繁荣稳定的发展。令之不行,政之不立。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能赢得14亿中国人民更加幸福安康的未来,才能使新时代的中国以更加坚强有力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

3.着力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习近平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虽无数次遭受列强侵略,但依旧能在反侵略的战争中顽强抵抗,英勇奋战,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究其原因,是无数爱国志士自始至终将爱国主义的立足点放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上,为祖国、人民铸造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如今的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国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复杂的局面。因而,身处这一时代的中华各族人民更应高高举起民族团结的大旗,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安全新形势,坚持国家主权利益至上的理念,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树立国家总体安全观,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4.格局与担当:立足民族,放眼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前沿,密切关注着人类发展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伟大的爱国情怀,将国际视野同家国情怀相结合,牢牢把握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中的时代发展契机。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中国不断在国际组织中站稳脚跟,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4]。因而,处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牢牢把握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重要论述的深刻意蕴,促进自身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培养自身从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中汲取营养、借鉴优秀文化的能力,在努力推动和促进人类文明蓬勃发展的同时,让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故事走出国门,让世界知道多彩的中国。

二、习近平爱国主义重要论述武装大学生头脑的价值内蕴

新时代大学生是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的生力军,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唯有将爱国主义的种子种在青年大学生心间,让爱国主义情感时刻滋润他们的内心,才能使他们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领导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信念就是精神之钙,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追梦者、圆梦人,必须牢固树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把准政治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义和真谛,加强自身修养,志存高远,立下报效祖国的鸿鹄志向。

步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多元化社会思潮以及自媒体等多重合力的冲击。西方文化的渗透、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影响等都在不断弱化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扭曲大学生对国史、党史的正确认识,影响大学生对当代中国国情的准确判断。因此,高校必须在把握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前提下,积极采取相应对策,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不忘初心,方能担当。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坚定不移跟党走,锐意进取,驰而不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动将自身的理想建立于“四个自信”基础之上,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堪当新时代大任的栋梁人才。

2.尊重中华历史,发扬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多年,承载着崇德修身、见贤思齐的思想,蕴育着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品格,这些思想、品格早已深深植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因而,作为青年一代的大学生应努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思想精华,尊重中华历史,弘扬中华文明,发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通过凝聚中国力量、弘扬民族精神来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同时也应注意,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厚植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怀的本质要求,爱国与爱中华文化本就是相统一的。大学生应正确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提升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3.促进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5]

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在心田,才能更好地加强自身的德行修养,真正成为有大德大智大情怀的人;才能更好地打磨自身的理论学识,做到求知、悟道、明事理;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时刻保持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才能主动培养时代所需的创新思维,提升审美修养,锻炼体魄,强化劳动意识,努力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新时代大学生应明确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个人的价值唯有寓于集体之中才能得以更好地体现。因此,大学生既要培养自身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更要培养自身有容乃大的国际胸襟,摒弃狭隘的民族观念,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海纳百川精神,将中华民族与世界相联系,在构建和谐美丽的和平世界过程中促进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三、习近平爱国主义重要论述武装大学生头脑的有效路径

“言必信,行必果”。唯有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将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重要论述的深刻哲理在大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1.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改革,涵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的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6]因此,必须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改革,使其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同频共振。

一方面,要在创新中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首先,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高校应大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善于从历史观出发更好地分析和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以史增信,以史崇德,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上。其次,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群,将中国梦、中华优秀文化、思想道德建设、宪法与法律等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培元固本,引导大学生因时而进,敢于追梦,勇于圆梦,明确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最后,国安才能治国,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国安和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抵抗重大风险的能力,做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另一方面,要改进教学方式。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避免单一、枯燥的“填鸭式”理论教学,应善于从学生视角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时政热点情境,寓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于情境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导”的教学观,注重开放性和过程性,采用活动式、讨论探究式、游戏式等新型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主动关注和思考;应善于把握时代之势,巧借现代化的新媒体技术,推动实践教学系统化、信息化,打造融理论授课、现场教学、动手实践等为一体的沉浸式爱国主义高校思政课堂。

2.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让爱国主义融入各类课程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高校是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主阵地,应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树立课程思政新理念,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新格局。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培养锐意进取、上下求索、敢为人先的时代新人作为统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

第二,发挥高校自身的独特学科优势,将爱国主义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有机融合,发挥各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优势,在提升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意识。

第三,将爱国主义德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各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养,把家国情怀、爱国情怀自然贯穿于专业课程方方面面。

第四,制定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大学生的知、情、意、行纳入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中,采用动态化、过程化的方式,使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客观有效和人性化。

3.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开展校园红色文化活动

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氛围遍布校园角角落落,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第一,要用心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思政教育基地、校史馆、标本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着力打造内容丰富、导向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第二,以国家重大历史纪念日为依托,挖掘其中蕴含的珍贵红色爱国主义资源,并借此举办系列情操高雅的教育活动,以写红文、阅红书、颂红诗、唱红歌等形式,让大学生在参与红色经典活动过程中立进取之志,牢记国史,砥砺前行。

第三,充分发挥中华传统节日的德育价值作用,举办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以故事会、游园会、才艺比拼等形式,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第四,寓爱国主义于旅游观光之中。高校应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当地旅游景区中蕴含的爱国主义资源,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去。

4.发挥自媒体育人功能,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

新时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群体,因而高校应充分挖掘互联网的育人功能,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和校园媒体的融合发展。

第一,发挥互联网育人功能,开展网络系列教育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作体现爱国主义思想的短视频、歌曲、文学作品、微电影等,让爱国主义填满校园网络空间。

第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运用微博、小程序、抖音、贴吧等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时代英雄、身边最美人物,让正气清风吹进大学生的心房。

第三,加强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平台在弘扬主流价值观中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损害国家利益的错误思想,传播互联网正能量。

四、结语

青年有理想,国家就有希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承担的时代重任。当今的中国站在时代的更高起点上,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有底气和实力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目标。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义无反顾地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提升专业素养,明辨笃行,矢志不渝,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放飞自己的青春理想。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