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统编版与旧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比较分析
——以明清时期为例
2022-03-17陈益歆
陈益歆
(开平市长师中学,广东 江门 529300)
历史教材是历史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历史教师授课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主要资源,历史教材在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历史教师所持的教材观、处理教材的能力、处理教材的方式等,都直接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效果。因此,历史教材的编写与修订一直受到广大历史教师和学生的高度关注与重视。2007年由人教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以下简称旧人教版)以专题史体例编写,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模块。2017年新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新统编版)必修部分则主要采用通史体例,分成中国史和世界史上下两册,以朝代和时间为序予以讲述。旧人教版历史教材涉及到明清时期的内容主要分散在三本必修课本之中。而新统编版历史教材则将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统合在一个单元中,有关明清时期的内容集中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中,这一单元又分为3课,时序性地讲述了明清时期的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演变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等相关知识点。接下来,本文将从单元与课前导语、正文内容、插图设置、课后习题等方面具体阐述两者的异同点,并对两套教材的优缺点予以总结,以期为新时期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实用建议和参考。
一、单元与课前导语
单元导语是对某一单元的基本内容和要点作整体的概括[1],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往往体现了一个单元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也是对某一时期的阶段特征进行一个总体性的描述,目的是让学生在单元一开始即掌握核心问题,从而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率[2]。新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单元导语将明清时期的内容概述为:“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巩固,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单元和目标要求则为:“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旧人教版的单元导语并未有专门针对明清时期的表述,而是分散在必修一、二、三的第一单元之中,必修一主要表述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必修二主要表述为:“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必修三主要表述为:“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想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版教材单元导语部分对明清时期的主要内容和阶段特征的表述大体上相似,例如:在政治上都提到了明清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经济上都提到明清时期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潮流,文化上都提到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新变化。不同之处在于,新统编版增加了对明清时期中国版图奠定的描述以及对当时世界形势的介绍及横向对比。另外,旧人教版中的单元导语中附有学习建议,指导学生在学习单元内容时应当运用哪些方法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新统编版则删除了学习建议,而是改为课标要求,使学生更加明确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
课前导语部分,旧人教版和新统编版均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展开,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兴趣。旧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前导语部分采用明初宰相胡惟庸擅权被杀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明代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的历史背景。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则讲述了理学家程颐和朱熹提出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伦理观及其危害,从而引出明代出现对传统理学批判思潮的历史背景。而新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前导语部分则介绍了朱元璋的人生经历与奋斗历程,第14课“清朝中前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前导语介绍了康熙皇帝勤于政事、大权独揽的故事,通过这两则小故事导入明清两朝的政治制度建设、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相关知识点。可以发现,两版教材对课前导语的选择和立意点是一致的,都是通过真实生动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新课知识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时代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我们在常规历史教学中,应当对课前导语部分予以重视,擅于利用这一部分内容更好地引入新课。
二、正文内容
正文内容方面,旧人教版采用专题叙述的模式,有关明清时期的内容散见于三本必修教材中。其中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介绍了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建设,以“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这一趋势为主线,下设三个子目,即“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分别介绍了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清雍正设立军机处的背景及其影响,凸显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直至发展到顶峰这一主题。必修二经济史部分,涉及明清的内容分散在第一单元的4个子课中,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介绍了明清时期出现的风力水车,体现了生产技术的进步,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介绍了明清时期手工业方面的成就,包括青花瓷、珐琅彩、丝织品,同时也花较大篇幅介绍了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在江南手工业领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关系这一重要知识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中则介绍了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商品化、商帮的兴起、专业化市镇的出现等内容,体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特征。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则介绍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必修三思想文化史涉及明清的内容主要分布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中,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介绍了明代心学出现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介绍了明末清初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理学的抨击,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体现了明清之际思想领域出现的新的生机。第三单元则介绍了明清时期在科技、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包括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明清小说、戏曲的繁荣等相关内容。
新统编版教材则将明清时期的内容编排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以时间为主轴。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主要介绍了明朝建立的过程,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宦官专权与厂卫制度、郑和下西洋、倭寇与海禁政策的实施、明朝灭亡与清兵入关等相关知识点。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则介绍了清前期军机处的设立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文字狱与思想专制。另外,还重点介绍了清前期版图的开拓与巩固,包括统一台湾、抵抗沙俄侵略、平定蒙古准噶尔部与新疆大小和卓的叛乱,以及一些经略边疆的措施,如设立台湾府、在蒙古设立盟旗、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设立理藩院、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并指出这些措施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文末则介绍了清乾隆后期统治危机的出现,包括“土地兼并”、“农民起义”、“广州十三行”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并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实际上已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就正文内容而言,新统编版与旧人教版教材在某些知识点的选取上较为一致,如政治上都重点介绍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及其相关措施。经济上都介绍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如资本主义萌芽、商帮与市镇的兴起、农产品的商品化,等等。思想文化上都介绍了明代心学的发展,明末清初出现的进步思想,明清小说、戏剧的繁荣以及科技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总结性的成就。
不过,两版教材在很多知识点的选择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政治方面,旧人教版直接忽略了明代建立与明清易代等相关史实,这容易导致学生对相关历史背景的理解与掌握不够全面,不成体系,而新统编版教材则对以上史实进行了系统的补充叙述。对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这一知识点,旧人教版教材主要介绍了宰相制度废除、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而新统编版教材则增加了明代厂卫制度、清代密折制度以及文字狱等相关内容,丰富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另外,旧人教版教材对于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这一重要知识点付之阙如,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重大缺陷,而新统编版教材却用了整整两页的版面来介绍清朝前期对边疆的开拓巩固与版图的奠定以及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治理,肯定了清朝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出的历史贡献,这一内容的增加,无疑对学生“家国情怀”与国家认同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方面,与旧人教版相比,新统编版对郑和下西洋、明中后期倭寇与海外贸易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描述,并联系世界史中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内容,增加了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白银大量流入等相关知识点。思想文化方面,与旧人教版相比,新统编版教材对于明代心学的发展、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出现等相关内容叙述较为简略,但增加了明末以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开启的“西学东渐”与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等内容,这些知识点的增加对于学生“全球史观”的培养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帮助。
三、插图设置
历史图表相对于文字而言更为直观鲜明,大量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历史文物的魅力,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1],是对文字内容的一个重要补充,因此无论是旧人教版还是新统编版教材,均十分重视历史插图的设置。旧人教版教材在必修一政治史部分设置了明太祖朱元璋画像、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旧址实物图,必修二经济史部分则设置了明代的“鱼鳞图册”和清代海关颁发的出海执照的实物图,必修三思想文化史部分设置了王阳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著名思想家的画像以及《红楼梦》书影。与旧人教版相比,新统编版教材的插图设置则要丰富得多,得益于近些年大量的历史图片被挖掘和修复,新统编版教材在图片方面进行了不少更新,如政治方面有明皇陵图、明太祖朱元璋画像、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抗倭英雄戚继光画像、清康熙皇帝画像、民族英雄郑成功画像。更为重要的是,新统编版教材增加了明清时期疆域图以及乾隆皇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强化国家主权与领土意识。经济方面,新统编版教材设置了清朝前期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推广种植图,帮助学生加深对明清时期高产作物推广传播的认识。此外,还采用清代画家徐扬所绘《盛世滋生图》反映了清代中期江南地区商业发展的繁荣景象。思想文化方面,新统编版教材同样设置了王阳明人物画像和《红楼梦》书影,并增加了《永乐大典》书影,反映了明清时期在大型典籍编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此外,还采用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反映了明末“西学东渐”的相关史实。
四、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是设置于教科书课文内容之后的各种形式的问题,供学生课后练习,是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课后习题的设置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新课知识,锻炼学生解题能力。旧人教版课后习题分为“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两大部分,“本课测评”主要以设问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的了解程度,帮助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研习;“学习延伸”则主要要求学生依据史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或历史评价,更多的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活动。旧人教版必修一第4课“本课测评”部分,要求学生“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并谈谈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考查学生对明代内阁与清代军机处职能性质的掌握。必修二第4课“学习延伸”部分要求学生针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表自己的看法,具有很高的开放性,与高考中的“论述题”(即小论文)设置较为类似,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概念的掌握与历史语言表达能力。必修三第4课“本课测评”部分要求学生回答“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学习延伸”部分则要求学生谈谈对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统编版教材课后习题部分由“问题探究”和“学习拓展”组成,“问题探究”部分的材料多为一手文献史料,根据材料设置思考题,与高考试题中的“材料题”设置较为相似,意在考查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和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学习拓展”部分则要求学生课下搜集材料与史实,自主探究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认识,具有很高的开放性,意在培养学生史料搜集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4],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拓宽历史知识面。其中,《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第13课“问题探究”部分引用《皇明祖训》和《明夷待访录》中的史料,要求学生回答明太祖朱元璋和顾炎武对“废宰相”做法的认识,“学习拓展”部分则要求学生课下查找阅读两篇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谈谈对八股文特点的认识。
总的来说,两版教材课后习题部分的设置均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史料的选择和问题的设置方面贴近教材、贴近生活,既巩固了课上所学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历史分析和表达的能力。不过,相较而言,新统编版教材的课后习题部分提供的史料更为丰富,更加重视学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与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是相呼应的,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同时其所选取的某些史料难度较大,难以兼顾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应当有针对性地利用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表达能力。
五、总结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旧人教版教材涉及明清时期的内容设置存在以下缺陷:(1)知识体系较为分散琐碎,时序性偏弱,割裂了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对明清时期历史发展脉络系统的认知和时空观念的形成。(2)在某些重要知识点方面出现重大忽略,如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3)较少横向联系世界史的相关内容,如新航路开辟与明清时期高产作物引进种植、白银大量流入、明末“西学东渐”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全球史观”的形成。(4)正文及课后习题中选取的一手史料较少,不利于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5)课后习题问题探究程度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突出情感价值教育[1]。而新统编版教材则更加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恰好弥补了上述旧人教版教材存在的不足。但新统编版教材也存在知识点繁杂、内容体量较大、史料选取难度较高、重难点不易把握、难以体现趣味性等问题[4],这无疑会加大学生课业负担,也给高中历史教师授课带来极大挑战。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扩充知识体系,擅于利用新统编版教材的优点,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应当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对教学内容要突出主线,合理取舍,删繁就简,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