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新业态下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发展研究

2022-05-11李桐鹏

林区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校企技能专业

柳 瑛,李桐鹏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36)

引言

短视频即短片视频,是基于移动网络发展兴起的一种新业态,在传统影视行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相比较传统的图文传播而言,短视频兼具声音和画面,其信息量更大,表现力更强,视觉冲击力更好。短视频的这种精短化制作,使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业余时间来浏览,投放平台也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互动功能的开发,通过评论、转发、弹幕等进行社交互动,大大增加了短视频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短视频的制作流程不同于电影及电视剧,它对团队配置及技术要求更加简单,出片速率更快、受众更广、创作题材更丰富。迄今短视频已历经约10年的发展,2013年,国内短视频发展速度加快,大量资金投入到该行业中。2017年,短视频行业呈现激烈竞争态势,一批批高校毕业生加入到内容制作、新媒体运营团队,让短视频向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

一、短视频行业发展的现状及新趋势

(一)头部企业集中、用户呈爆发式增长

目前、抖音和快手牢牢占据了短视频行业的领头位置,“南抖音北快手”竞争格局已经形成。2013年快手App上线,主要用户是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用户,用户量流量巨大,到2017年,快手已经拥有4亿用户,平均使用时间为每天50分钟,稳居短视频App头把交椅。2016年,抖音的App正式出现在各大应用商店的排行榜上,2017年春节抖音“弯道超车”,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进行宣传,产品定位是大城市的年轻人,它将“时尚、潮流”作为出发点,以年轻人喜欢的网络社交方式给予他们一个娱乐平台,抖音开始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欢,用户的黏性增强,出现越来越多的生活内容投放[1]。

(二)“短视频+”内容生产,助推跨界营销

2021年,短视频用户碎片化和圈层化愈发明显,数字化营销介入,逐渐实现垂直化内容生产和圈层化消费的精准链接。“短视频+垂直性内容”生产模式应运而生,如“短视频+社交”“短视频+旅行”“短视频+文创”“短视频+电商”等,让短视频App与内容发布者、客户、广告商、用户(消费者)等相互关联,共处生态圈。

一种基于“短视频+”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用户既为短视频的传播者,又是参与者、消费者。用户通过社交链圈层传播,形成具有较强创收能力和独特的盈利模式的数字化营销,商业变现方式是企业—用户—广告主,利润来源是广告主投放的广告费用和用户付费。

(三)短视频行业发展的趋势

短视频作为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媒介技术手段。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职责。一方面,需构建用户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共信,嵌入正确的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用户及受众,传播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技术平台加强监管、提升审美,打造优质的内容,树立真实、积极、健康的发展理念。

二、短视频发展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短视频内容制作从业者需要具备专业视频制作知识,核心知识包括剧本撰写、脚本编辑、视频的拍摄、剪辑及特效等,这些都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一部分。随着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各大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亦呈快速增长趋势。据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短视频和直播行业人才缺口达4 000万。2021年上半年,在整体就业形势一般的情况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用人需求反而增加了;从多家正规招聘网站的数据统计看,需求量更大的是短视频从业者。其主要招聘岗位包括视频策划、短视频达人、编剧、短视频编导、短视频运营、短视频后期制作和拍摄、短视频文案,集中为内容服务。53.68%的职位要求有大专学历,普通员工平均薪资为7 454元/月。而其中需求量最大的两个岗位是短视频运营和短视频拍摄/后期制作,分别占比为35%和24%,具体如图1。

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如何应对“大浪潮”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要主动抓住“短视频+”浪潮,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室+工作室+企业工作站”递进式培养模式[2],以学生的能力技能培养为目标,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工作室和企业工作站,可将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结合起来。学生在校内实训室接受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技能学习,授课教师即校内专业课教师,主要学习群体为大一年级的学生;工作室指技能型工作室,学生在这里接受仿真综合项目训练,授课对象以大二学生为主,授课教师专兼职教师结合,兼职教师以企业人员为主,专职教师以校内专业教师为主。企业导师主要负责项目的下发和课程考核,校内教师协助兼职教师进行项目的实施、跟踪和课程考核;在工作室,把企业的项目和教学载体融合,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导师进行融合,初步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企业工作站设在学校的校企合作单位,是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载体,授课地点在企业单位,授课对象是大三的学生,授课教师采用“双导师制”,即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工作实践,这里接受的项目是真实的企业项目。企业工作站一般安排16周左右的工作时间,学生主要以适应企业的生活节奏,融入企业的文化氛围为先,同时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3]。学生在企业工作站工作期满之后,可以选择留下或者离开,企业和学生实现双向选择。以实训室、工作室和企业工作站三个平台为依托,依据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实行分段式、模块化教学,以技能竞赛为纽带,对感兴趣的优秀学生进行集中培养和训练,形成“4+2”的学生技能竞赛训练模式,即由4名大二的学生和2名大一的学生组成训练小组,4名大二的学生是主力赛队,2名大一的学生是备赛队,该模式保持竞赛小组成员不断更新,老带新,人员稳定,既提高了技能也养成了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

产教同轨,在“实训室+工作室+企业工作站”递进式培养模式基础上,搭建“三段式”教学,即设计工作营—技能强化营—就业加速站,设计工作营主要的授课地点是校内实训室,技能强化营主要授课地点是校企共建工作室,就业加速站主要授课地点是企业工作站。在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的是“产教同轨,双师授课”,产和教同时进行,教学内容紧扣产业前言知识技能,保证学生在校习得技能与社会行业岗位无缝对接,来了即可以上岗,上岗就可以上手,上手就能胜任工作职责。双师授课不流于形式,从校企合作建立开始,通过合同协议等方式固定下来,约束企业按时按质按量提供企业一线导师进课堂。设计工作营阶段主要辅助校内教师开发课程项目,技能强化营阶段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同时进课堂,形成优势互补,强化学生的训练,就业加速站阶段主要是企业接收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进驻企业园区,带薪参与企业项目的运作过程。通过就业加速站训练,学生面临着毕业工作选择,目前主要有三种途径:企业推荐到其他相关企业就业,企业工作站内吸收部分学生原地就业,部分学生选择专升本或者专插本继续深造学习。

(二)构建契合“短视频+”行业人才需求对策

1.明确专业定位

在时下的全民短视频时代,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肩负着为短视频产业输送新鲜血液的使命,这就要求专业要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定位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首先要邀请企业和行业的专家共同商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提前布局、有的放矢。例如,根据市场招聘需求,增加短视频文案策划、短视频脚本制作、融媒体内容开发、新媒体运营等课程。其次搭建“产学研”平台,将培养方案和实践有机结合。在工作室和企业工作站课程环节,优先引进企业的项目总监参与制订课程标准,融合进企业项目与教学之中,做到课程内容层层递进、深浅适当。例如,在新媒体运营这门课程中,上课地点在企业工作站,授课项目是企业真实项目——“乡村振兴的农产品营销”,同时融入乡村振兴的课程思政,让学生习得新媒体运营理论知识的同时,既了解到行业规范,也了解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

2.打造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身处授课一线,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重要,是保证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新知识、新工艺层出不穷,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利用业余时间下到企业一线进行“深海探珠”,带着任务去企业,带着成果回课堂。在企业学习最前沿、最新的行业先进技术和工艺要求,回到学校进行课程改革,打造符合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教学中融入企业的最新知识和要求,把从企业学到的带进课堂,让课堂知识与企业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保持一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

3.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合作深度如何将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虽然执行了很多年,但是合作深度不够,效果欠佳,导致学校辛苦培养的学生上岗之后,企业并不满意,进而形成学校育人和企业用人在技能上不对接的尴尬,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停留在表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促成校企深度融合。

第一,发挥政府的指挥棒作用。上级政府部门积极发挥宏观调控措施,地方政府部门再根据区域产业需求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需求的培养举措。政府搭桥,行业、企业和学校参与,实现四方联动。政府部门加强地方立法,从制度保障上调动各方积极性,鼓励企业参与学校培养之中,让校企深度融合进入常态化。行业是校企合作的另外一个桥梁,利用其平台和资源,在校企合作中担任组织沟通的作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接短视频行业,政府主导推动当地的权威短视频企事业单位如当地的日报社、电视台等,与学校建立合作,平衡供需关系,服务地方产业升级对短视频人才需求。

第二,成立人才培养研究部门。学校培养人才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但是随着产业升级、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行业企业的不断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新挑战。要应对这种充满变化的市场人才需求,避免学校育人和企业用人脱节,需要学校每个专业成立人才培养的专门研究部门,部门成员是来自行业的人力资源总监、企业项目总监和其他院校的高级技术人员,企业人员占比较大,主要职责包括:根据他们掌握的市场第一手用人资料,定期开展专业指导研讨会议,传达行业企业动态,人才需求现状,帮专业诊断教育教学问题,及时给出对策,提前三年协助学校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对应专业岗位群,根据岗位所需技能知识和职业素养进行分析,设置课程,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参与课堂教学和教学效果评价。

第三,优势互补,共建基地。共赢是合作的前提,保证校企合作长期有序推进,最有效的办法是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荣。首先是引进企业进驻学校,共建校内实践基地,政府和行业引导,企业和学校落实。其次是合作就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践是学生走向就业的最后一站,在校内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校企合作的途径和方式。将产教融合做实做大,促进学校和企业协同育人,为学生提供更合适的就业机会,为企业解决用人难的问题,让人才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4]。

4.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近些年国家对高职教育出台很多指导性文件,职业教育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中招生类型呈现多样性发展,如普通高考生、学考生、“3+2”转段生和高技能班等,每一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专业基础各不相同,授课教师面对如此多样性的学生群体,授课形式和内容必须采用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这无疑增加了授课教师的压力,因此要改变状况,必须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混合式教学经验,探究适应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托智慧职教云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围绕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学习生态系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思维。

课前,学生在职教云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授课教师要提前在平台上组建好课程框架和课程资源,如自主学习任务单、学习指南、学习文字资料、微视频、课前测试等教学资源,学生课前按照学习任务单和学习指南完成在线视频内容、文字资料的学习,教师适当引导,建立课程学习在线交流群,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可以在学习群中分享,大家一起互助交流,教师负责全局把握,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完成任务并参加课前测试,授课教师根据平台学生们学习的数据统计和课前测试成绩,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薄弱环节,为教师课中授课提供依据。

课中,教师根据课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帮学生内化课程内容,针对重点知识,再次强调,难点部分各个击破。学生质疑、集中讨论、师生问答和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维度内化学生的学习目标。

课后,构建平台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转变评价方式,拓展创新评价模式,改变以往无视学生主体性的、唯知识论的片面评价方式。新型的教学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全过程、全方位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充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结束语

“短视频+”行业的兴起发展,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审时度势抓住短视频所带来的机遇,面对挑战,发挥专业优势,搭建“产学研”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主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专业课程体系,为企业培养更多专业技能扎实、业务熟练、吃苦耐劳的高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校企技能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劳动技能up up!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