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心理自助的教育干预路径
2022-03-17曹时艳刘熹微周舟妤栎
曹时艳,刘熹微,周舟妤栎
(湖南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引言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更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程度最高的场所。心理自助是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主要形式,移动互联网手段为大学生心理自助提供了条件,但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受约束的空间,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心理自助面临新的问题。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尽快建立大学生心理自助教育干预机制。本文主要探索通过构建心理自助系统引导机制和建设自助式网络心理服务平台实施教育干预的路径。
一、大学生心理自助的内涵和意义
(一)心理自助内涵
心理自助是个体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或出于外部环境影响,通过自我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调节和行为训练,调整认知、舒缓情绪、缓解压力,使个体的心理趋于平衡、社会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逐渐实现个体心理和谐,达到维护良好心理健康的过程[1],即个体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找到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解决日常心理问题,做自己心理健康的主人。心理自助系统包括自助意识、自助目标、自助环境、自助方法等[1]。
(二)大学生心理自助意义
心理学家沈德立先生曾经指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方法,积极主动地解决心理困扰,不断优化心理素质,培养与塑造健全人格,从而预防或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通过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促进心理健康,这也是大学生心理自助的价值和意义。
心理自助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实现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重要手段[2]。积极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大学生面临学习、生活、交友、择业等各方面的压力,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极易造成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当个体面临心理困扰或者严重心理疾病时,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是当事人在认知、情感、行为层面不断自我探索、自我觉察、自我调节,促进心理动态平衡。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自我意识,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遇到心理问题时,有自助的需要,也有实现心理自助的潜能,能够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自助。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增强自助意识、掌握自助方法、提高自助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心理自助现状
为了客观了解大学生心理自助现状,本研究选取湘潭某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最后回收有效问卷217份。
(一)移动互联网激发自助动机
自助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动,并使行动导向自助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1]。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大学生心理自助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调查显示,当出现日常心理问题时,65.7%的大学生会首选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知识,如通过了解情绪疏导方法、压力释放方法等进行自我调适。对于选择网上进行心理自助的原因,排在首位的是“方便快捷性”,出现任何心理困惑,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获得信息;排在第二位的是“资源丰富性”;第三位的是“隐私、保密性”。由此可见,新媒体为大学生心理自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激发了自助动机。大学生在面临任何心理问题时,在线就可以轻松获得海量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通过网络这个相对虚拟的空间,使得个人隐私得到更好的保护,消除了当事人对于暴露个人隐私的不安全感。
(二)心理自助手段偏好网络心理测试
调查发现,为了解和评估个人心理健康状况,75%的大学生做过网上心理测试,其中21%的大学生认为心理测试可信,对个人很有帮助。心理健康测试量表有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明精神量表四种量表。据调查,31%的大学生表示在网上曾做过SDS,其次是SAS,占29%,选择做简明精神量表的最少,仅占5%。可见,网络心理测试是目前大学生比较熟知、比较喜欢的自助形式之一。
(三)高校网络平台难以服务心理自助
调查发现,当需要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知识时,45%的大学生会通过搜索引擎寻找所需内容,21%会通过知识问答类App,13%的大学生会选择论坛,9%的人选择微博,4%会选择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5%会选择其他官方平台,3%会选择其他方式。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29%的大学生表示知道其存在,17%已关注。对于已经关注学校官方公众号的,97%的大学生表示从来不浏览。由此可以看出,虽然高校基本都推出了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服务平台,但它在大学生中影响力极低,很难吸引到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服务大学生心理自助。因此,如何建设好官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切合学生需求,增强平台吸引力显得极为重要。
三、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心理自助面临的问题
(一)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效果难以保障
在互联网平台上,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和分享者,网络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海量信息,甚至有虚假信息。在百度上搜索“压力”两个字,马上会出现一系列词条:怎样缓解压力,缓解压力的视频,缓解压力的动漫视频,缓解压力小技巧,放松减压视频,还会出现压力测评等网站或App等。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大学生可能因为阅历浅、缺乏成熟的认知判断和理性思考能力,被一些虚假信息误导,无法获得关于心理自助的正确知识,使得心理自助难以实现。
(二)心理测评良莠不齐,导致认知偏差
进行心理测评了解个体心理状态是大学生进行心理自助的常用手段之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心理测试已走向大众化、普及化。压力指数测试、人格测试、抑郁症、焦虑症量表测试等各种测试充斥着各个媒体平台,有的测试被加入一些新鲜、创新元素,使之更具吸引力与传播力,有些甚至完全是胡编乱造。在此背景下,很多心理测试更像是一种娱乐工具而非专业测试手段,这时大学生如想通过网上心理测评判断个人心理健康从而进行心理自助可能事与愿违。如测评后,系统可能给出“重度抑郁症”“重度焦虑症”等测评结果,这些负面标签可能会对测试者的心理造成伤害,从而引发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心理自助的教育干预路径
(一)构建心理自助系统引导机制
心理自助要素包括自助意识、自助目标、自助环境、自助方法等,这些要素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构成自助系统。自我意识在这个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当个体心理出现异常时,自我意识就会发出求助信号,产生自助意识,通过分析问题确立自助目标,进而选择自助方法。在整个自助过程中,良好的自助氛围、自助环境促使心理自助得以实现。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自助氛围
高校要利用“5.25”心理健康主题月等活动,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识别常见心理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求助的意识,广泛传播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文明理念和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心理健康课程为广大学生提供生活、学习、人际、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专业心理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健康心理的标准、学会情绪疏导方法,帮助广大学生解答生活的困惑、远离情感的烦恼、消除情绪的困扰、释放学习的压力。同时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在心理疏导、身心成长、积极品质培养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
2.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助意识
自助意识是个体进行心理自助的前提[1]。大学生在面对学习交友、生活情感、人际交往、择业就业等问题时出现烦恼和困惑,必然就会产生解决心理困扰的需要,而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正确分析自己的问题,并且相信自己能够通过个人努力解决心理问题时,才会进行心理自助。高校要从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入手,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从认识中体验觉察情绪,从而学会自我监控、自我调节。通过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地认识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才能使其学会更加自我肯定、自我欣赏,并积极地进行自我协调和控制。
3.加强自助教育,掌握自助方法
当面对巨大压力而身心失衡时就要掌握适当的自助方法:如正确归因法、自我暗示法、目标调整法、合理宣泄法、社会支持法、自我放松法等等[3]。当情绪波动过大或者负面情绪影响到正常学习生活时,就应该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控,常见的自助方法有:倾诉法、音乐缓解法、理性情绪疗法等等。为帮助学生尽快地进行心理调适,高校要系统讲授心理学相关知识,让大学生了解并掌握更多的自助方法,使他们能够通过自我觉察、自我分析、自我调适等手段缓解压力,疏导情绪,尽快走出心理失衡的状态。
4.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确立自助目标
积极心理学更强调人格中积极的一面,主张用一种更为开放和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认为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心理潜能,都有积极向上的自我成长能力,认为个人积极的心理就可以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4]。积极心理视域下,心理自助通过自我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调节和行为训练,调整认知、舒缓情绪、缓解压力,使个体的心理趋于平衡、社会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逐渐实现个体心理和谐,提高自我效能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5]。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引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自助目标,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挖掘自身的优势和潜能,激发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从而促进积极品质的形成,以更加平和积极的心态对待心理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5.加强硬件建设,创造良好的自助环境
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有利于心理自助的开展。高校要积极创建心理自助实体空间,包括阅读室、心理咨询室、朋辈辅导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放松室、沙盘疗愈室等,为心理自助提供重要的环境保障。阅读室可以配置心理健康书籍,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大学生可以加深对自我心理世界的了解。心理咨询室可以提供咨询服务,及时为大学生答疑解惑。朋辈辅导室通过创建朋辈互助活动的场所,通过朋辈陪伴、交流、互助,实现助人自助。心理放松室通过音乐放松椅等为学生提供一个放松减压的场所。心理宣泄室配置宣泄器材,如宣泄棍棒、宣泄球、仿真宣泄人、拳击手套、宣泄墙等设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将心理压力宣泄出来。
(二)建设自助式网络心理服务平台
1.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高校要建设好心理健康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通过在线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现阶段,高校要特别注重建设和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和App在内的“两微一端”媒体平台,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目前高校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在大学生中普遍关注度不高、影响力弱。高校要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要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获得用户青睐以贴近学生心理需要,满足学生实际需求,通过高质量的内容主动吸引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和积极互动,从而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与帮助。同时,通过开设在线课堂、开展在线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建设网络心理资源数据库
大学生在遇到常见心理问题时,偏好通过网络获取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问题,从而进行心理调适,解决心理问题。高校应该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建设在线心理资源数据库,满足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需要。数据库的建设应该包括心理书籍、心理图片、心理电影、心理游戏、心理音乐、心理课堂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囊括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择业、职业生涯规划、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多方面内容。大学生通过线上数据库自助选择学习内容,获取心理健康方面知识。数据库还应提供海量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案,大学生可以根据提出的方案解决一般心理问题。
3.开放网络心理测试平台
很多大学生希望通过心理测试进行自我探索,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及时发现个人心理问题,了解个人心理状况。专业的心理测试通过专业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能够比较客观地了解受测试者的心理状况、个人行为特征和社会适应能力等。高校应该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开放专业、便捷的心理测试平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探索的自助需要。同时心理测试结果可以让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察觉心理异常的学生,从而合理引导、解决问题。
4.建立自助式心理咨询平台
高校可建立自助式心理咨询平台,大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主动预约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活动,也可以选择一对一、一对多交流方式进行咨询。线上咨询过程中,咨询双方可通过文字、表情、图片等多媒体方式沟通交流,从而营造一个更加轻松安全的环境。网络心理咨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学生不论何事何地,遇到心理困扰或问题都可进行预约咨询,这样有利于形成心理自助常态化。同时该平台应通过实时回复、在线陪伴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时心理服务[6]。
结束语
心理自助是以自我为主导,但可以有专业的支持与指导[7]。从根本上来说,加强和健全大学生心理自助的教育干预就是要通过实施形式多样的干预,引导大学生最终实现心理自助目标。一是要通过对自助系统内自助意识、自助方法、自助目标、自助氛围、自助环境等要素的教育与干预,积极构建心理自助系统的引导机制;二是要通过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网络心理资源数据库、开放网络心理测试平台、建立自助式心理咨询平台等途径建立开放式、自助式网络心理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