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教学:价值、困境与突破
2022-03-17刘灵鸽田立君
刘灵鸽,田立君
(齐齐哈尔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循证教学”一词最早来源于循证医学,是教育科学化的产物。剑桥大学教育学教授戴维·哈格里夫斯(David Hargreaves)于1996年首次提出了循证教学概念,认为教师也应该像医生一样,基于证据进行教学决策和实施教学行为[1]。相较于以往的以经验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循证教学更强调教学实践有证可依、有据可循。教师从研究者们提供的科学证据中选取最有效、最适宜的教学证据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循证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实现终身学习为旨归,呈现的是教师的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情境的独特性相融合的实践样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大数据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循证教学为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循证教学之价值意蕴
循证教学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其提升教学有效性上。追求有效教学一直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对于有效教学的内涵,我国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其包含三重意蕴,即“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的教学强调的是教学产生的结果,关注的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道德等基本核心素养的提升。有效益的教学强调教学及其结果的合目的性、合价值性,表现为符合社会对培养合格和优秀公民的要求,使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发展。有效率的教学则旨在用最少的教学投入和消耗取得最大的教学产出和最优的教学效果[2]。循证教学注重将科学有效的信息或事实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被认为是有效教学的新范式[3]。
1.循证教学凸显教学效果
教学的“有效果”聚焦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循证教学要求教师基于最佳证据进行教学。所谓最佳证据,是指“研究者提供的与解决所需问题最为契合的、级别最高的研究证据。这些证据往往是基于同类问题大量研究的元分析,遵循着严格的科学规范,其目的是尽可能地接近事实的真相,揭示出问题的症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4]。因此,循证教学遵循的是一种“以学定教”的方式,要求搜集最优化、最适切的教学证据,找准方向,“对症下药”,以满足学生高质量的发展需求。例如,美国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曾进行过一个“阅读优先”项目,对学生如何学习阅读进行了多达10万次的试验,总结出学生早期阅读教学的五个关键因素,包括音素认知、语音学、流畅度、词汇及理解。如果教师能够依据研究所推荐的方法开展阅读教学,绝大多数儿童都能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5]。美国课程与教学论专家马扎诺(Robert J.Marzano)出版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业成绩的九项循证策略》以及杰夫·佩第的《循证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学法》等著作也对循证教学有效性、使用策略及原则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循证教学中,教师利用专业经验和智慧,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证据,能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教师教学决策以及教学行为的合目的性与合理性,充分达成教学目的,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2.循证教学增进教学效益
教学的“有效益”是教学价值的一种体现。效用性是价值性的基础,教学价值依存于教学效用,强调教学成果的应用性,即关注的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正如怀特海所说“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6]。引导学生成为终生学习、可持续发展的个体,是社会对培养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循证教学以实现学生最优发展为导向,以学生能否学有所得为目标,充分关注学生的文化背景、价值偏好、认知风格以及学习中的现实问题。如果教师是循证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则是循证学习的主体。师生成为从海量数据中探寻最佳学习证据的共同体。学生的角色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转换到主动参与,他们拥有和教师平等的地位,可以和教师一起在证据基础上进行教育决策,实现教法和学法的高度融合[7]。在数据的探索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得以实现,深度学习与智慧进阶不断生成,其运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能力也得到提升,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3.循证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教学的“有效率”倡导师生尽可能用较少的教学投入和教学消耗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和教学所得,使各种资源和各类要素得以充分合理的利用,达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理想状态。循证教学理念则与有效教学中提升教学效率的主旨思想高度吻合。一方面,循证教学能够提升现有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在教育科研领域,有大量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获取研究数据和研究结论,总结提炼出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平台建设者以此为基础,按照一定标准分门别类建立数据库,以供各方主体使用。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证据的生产和更新,从而避免重复研究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通过证据数据库的建立,教学主体在登陆数据库后能够快速、准确找到自己需要的证据并加以整合使用,有效提升了证据的可获得性和可利用性,从而大幅度提升了教学效率。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循证科学数据库,如Campbell 协作网、EPPI、WWC 等,为教学各方主体的理智决策提供科学帮助[8]。
二、循证教学之实施困境
依据最佳证据进行教学实践是数字时代科技赋能下教育变革的重要体现,关系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教育改革的成效,但其实施过程还面临着以下问题。
1.循证文化缺失,师生循证能力不足
师生是循证教学实践的共同参与者,其循证素养直接影响循证教学的实践效果。当前,教师仍然受传统思维束缚,教学还处在经验层面,主要依个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来进行教学设计,难以认识到科学证据对于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价值[9]。教师的循证过程涉及数据的获取、研究、评价和运用等流程,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循证能力,但在师范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和专业发展的实践中,较少关注教师数据处理能力,导致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循证能力欠缺的现象。尤其是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还存在着对新媒体等一些新鲜事物有抗拒心理,计算机、互联网应用能力弱,很多新开发的软件不会使用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学生循证素养也有待提升。在循证教学中,学生也需要对证据进行搜集和使用,其信息素养关系到在循证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然而我国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完善、教育方式单一、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其整体水平较发达国家学生还有一定差距,这也是阻碍循证教学实施的重要因素。
2.循证教学本土研究滞后,教学证据匮乏
西方国家的循证教育发展较早,基于证据的教育实践机制愈发成熟。而我国的循证教育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循证教学所依据的量化研究较少,可供参照的证据不足,水准参差不齐。在证据的价值判定上,美国教育部认为随机对照实验所获得的证据是最高等级,接下来依次是准实验研究、有着统计控制的相关研究、没有统计控制的相关研究、个案研究、传言或者掌故[5]。我国的思辨类研究远多于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已有的实证研究中多数为短期研究,真正利于循证教学决策的干预性和追踪性研究较少[10]。现存的许多教育研究成果多为理论描述型的,缺少对其有效性的实验验证。即使在实践中生成了许多应用型理论,但基本处于名家的一言堂或研究者各执一词,没有科学的评价以判定其质量的优劣。例如,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着一些文章极力拥护某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校和教师为什么要采用某种实践方式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但是并没有提供数据来证明学生接受这类实践后所产生的效果。还有一些研究报告,看似进行了实验并提供了实验证据,但是研究设计并不严谨和科学。或是提供了一些可以证实教学方法有效的证明或案例,但这些并没有达到科学证据的标准。这使得教师难以收集大量的科学证据来进行教学决策。在缺少科学证据的情况下,教师只能依据不充分的信息结合自身的专业经验来开展教学。教师专业经验来自于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或工作经历,是一种技艺性知识,或许还未被科学证据支持。这类技艺性知识经过科学验证就可以变成确定性知识加以应用。但当下的教育领域缺少对现有证据的收集与整合以及对这类技艺性知识验证与共享的机制,导致教师利用证据的难度较大,阻碍了教师循证教学实施[11]。
三、循证教学之困境突破
循证教学应直面当前困境,通过树立循证理念、提升教育主体循证素养、加强循证教学研究、建设循证数据资源库等方式走出困境。
1.树立循证理念,提升师生循证素养
互联网、大数据的深度发展推动着教育实践的变革。学校教育要主动求变,不断向科学化迈进。当务之急应秉持科学精神,树立循证理念,提升师生循证能力,鼓励师生依据最佳证据开展教学活动。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传播循证文化。科学化的教育政策是学校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教育政策的研究者和制定者应树立循证意识,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决策,提升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并将循证理念推广至学校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评估工作等各个方面,在顶层设计上对循证教学的时代价值加以明确,将循证思想自上而下渗透至教师的教育理念中,指引教师依证实践。
其次,学校应创建依证施教的文化场域,给予教师的循证教学以精神支撑。循证文化的建立是学校集体智慧和力量凝聚的结果。学校要在信息技术资源供给上加大投入,在循证教学制度建设上可通过试点的方式,以点带面,逐步建立。教研组内应形成循证实践的文化氛围,教师间相互推动、相互学习,让教师真正看到循证教学的效果,从内心接受循证教学理念,提升循证实践的心理认同与情感认同,使其积极投入到循证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增进循证教学智慧和能力。
再次,加强教师循证素养培育,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当今“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循证素养逐渐成为教师必备素质。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应注重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强调提升师范生实证研究、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实践能力,形成循证教学实践意识,为今后在教学实践中能够依证施教打好基础。在职教师培训应强化和落实循证教学实践素养培育。根据教师所教学科特点和原有经验背景,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和循证教学实践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强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聚焦问题、提炼问题的意识;结合以往的教育教学活动、师生互动过程总结凝练学生学习背景的能力;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获取、判定、分析证据以及利用最佳证据开展教学实践的素养等。循证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需要教师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最后,鼓励学生开展循证学习,实现终身发展。未来的学习者不仅需要知识的获取与学习能力,更需要具有价值判断力、思维能力及创造力等综合素养,而循证学习作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为学生综合素养的获得提供了新的途径。面对部分学生信息素养较弱的情况,学校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提供信息化的学习资源,提升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关注计算机、互联网及相关软件等工具的综合运用,学会获取、识别、分析数据来高效的指导学习,使其在互联网环境中参与并了解证据的产生过程,不断向高阶学习任务进行探索来实现智力的深度发展,为未来适应信息社会打下基础。
2.加强循证教学研究,推进循证教学数据库建设
循证教学在我国刚刚起步,应着眼我国实际,结合自身循证教学研究成果和学生发展需求不断加以完善。
首先,开展循证教学研究,完善循证教学实践机制。国际上的循证教育研究团体对循证教学理念、方法与实践进行了大量研究,建立了大型循证教学数据库,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循证教学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结合我国教育研究背景加强本土研究,统筹建设循证教学研究机构,培养专业循证教学的研究队伍,在循证教学的内涵、证据的创建、证据标准和证据验证等方面开展自主研究,为我国循证教育政策制定和教学实践提供依据。
其次,大力推进教学研究的均衡与高质量的发展。教学活动相较于其他自然科学实践具有独特性,在证据的运用上既需要借鉴科学的量化研究成果又要参考案例研究、观察研究、田野研究等质性研究成果,因而在证据的创生上应鼓励多元化的教学研究范式。在大力开展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质性研究及混合性研究比例,以丰富证据类型,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参考依据。在证据的质量上,应不断规范教学研究的过程,注重研究设计的严谨性和研究方法的适切性,加强与教学实践的关联,强化研究对实践的干预与结果的追踪,提升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再次,加强证据的整合,建设循证教学资源库。研究证据的教学转化还需专业机构对现有证据加以评估与整合。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提升了教与学的便捷性,但繁杂无序的海量数据散落在各平台之中往往使人无从下手。针对网络资源泛滥的现状,亟需建设循证教学证据资源库,为教学实践者提供随时可得、经过验证的科学证据。在证据的整合上,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分门别类进行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另一方面,要按照学生的年龄阶段、认知特点、思维方式对相同的学习内容进行多层次、多纬度的证据表征,以深化学生对证据的认知与理解。在证据的评估上,注重利用元分析等方法对现存研究结论与实践成果进行科学验证,提高证据的准确性。在证据的推广和使用上,应创建证据的使用指南和指导手册,对证据的研究背景、研究过程、研究结论、适用情境与适用方法等进行详细的介绍,提升证据使用的便捷性与实用性,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最后,建立证据的共建与共享机制,形成循证教学实践共同体。循证数据库建设为教学实践者、研究者、学生和家长提供了证据产生与共享的平台,各方主体应加强合作,共同实现证据的创生、测评、应用与更新,从无证创证到有证循证,使科研与教学、教授与学习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循证教学发展。